范蠡的“误读”与“反误读”的人生

范蠡的“误读”与“反误读”的人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很有名的人物叫范蠡,这个范蠡可是了不得,他的官职做到了上大夫,相当于越国国君勾践的相国兼军师,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越王勾践败给吴国之后,他和另一位也很厉害的人物文种文大夫一起制定了韬光养晦的卧薪尝胆计策,三年后帮助勾践复仇,打败了吴国.得胜之后,"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吴王自杀了,越王在姑苏台大摆酒席庆功,举国欢庆,非常高兴啊,并且勾践也给予了范蠡几乎至尊的待遇,加封为上将军,功劳大大,赏赐也多多,前途是一片大好。

但是范大夫却出人意料的做出了一个决定,辞官下海,官位不要了,而且是偷偷走的,隐姓埋名,改名叫鸱夷子皮,辗转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去了,生意做得轰轰烈烈,.没有几年,就积累起了数千万家产,被民众尊称为陶朱公,奉为财神一般的看待。

范蠡的“误读”与“反误读”的人生

而就在范蠡走之前,他秘密给自己曾经的合作伙伴----文种文大夫留了一封信,信里面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惊世骇俗的警世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用这样的比喻告诉老文同志,现在是时候了,兄弟,仗打完了,我们换个活法吧,不要贪恋官职俸禄,做个小买卖混混生活去吧,要不然,可能连命都会没的。

文种文大夫却大不以为然,心说范蠡兄多虑了吧,我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不相信勾践同志会这样对待帮他洗雪耻辱的哥们儿,但是不久他就知道自己错了,悔不该当初没听范大夫的话,果然,很快,有一天,勾践亲自送来了一把剑给文仲,,就是吴王国宰相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呢?”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文仲只能引颈就戮了.

按理说,论才智计谋,应该说两个人差不多,最起码不会相差太远,不然在打败吴国的复仇战中,文种也不会和范蠡一起成为勾践的左膀右臂。那么,为什么到最后,一个家资亿万,安享天年,而一个却遭受杀身之祸,不得善终呢?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对形势的不同解读造成了判断力有高下之分。

据《史记·越世家》记载,那封秘密的信纸上其实还有另一段话,是范蠡对勾践的判断“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象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就是说勾践这个人啊,长得面相不好,从面相看就有这样对待哥们儿的迹象,所以你要和我一样,离开他吧。

我觉得这句话有点迷信和演绎了,而对于史记这样的记录方式和司马迁同志的这种表述方法,我也是很有一些个人保留意见的,后文我会表达我的反对态度,这个在此先不提。

我相信,范蠡做出辞官归隐的决定主要是基于对当时客观形势的准确判断做出的,与勾践的面相没什么直接关系,如果要是仅仅就这么简单的话,官至上大夫、领兵上百万的宰相文种文大人,也不会连这点道行都没有。

我想是因为文大夫对勾践的言行产生了误读,误以为曾经同甘共苦的君臣依然可以和睦相处,殊不知报仇之后的勾践心态已经起了变化,经过几次大起大落和挫折灾难,昔日的越王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本性,一个受辱三年又励精图治自虐20年的人,他的心理,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

这些变化范蠡读懂了,所以选择明哲保身,主动退隐而去,而文大夫却没有读懂,所以纵使后来文种机变百出,玲珑剔透,却还是因为知道太多秘密又碍于耿直的性格而惨遭殒命,以至于后来的悲惨下场.

范蠡的“误读”与“反误读”的人生

所以呢?中国话中的审时度势这个成语,这四个字,显得多么的重要,尤其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位置上,绝对不允许有错误解读的情形出现的。

但是,遗憾的是,范蠡大夫的这种对事物精确的解读能力却没能很好的遗传下来,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大儿子却以一次标准的误读葬送了他的二儿子的性命。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齐地安然做生意的范蠡,突然有一天接到消息,他的二儿子在楚国因为吃了官司,被投进了大牢,马上要被问斩,要被砍头。

范蠡一听大事不好哇,赶紧让小儿子带上一千斤金子到楚国找自己的一个老朋友庄生,并叮嘱小儿子一定要把金子送给庄生,不用说什么话,庄生自然会想办法帮忙活动,到时候你二哥就会得救了。

范蠡的判断和计划本来很好,因为他算准了,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是庄生是自己的哥们儿,又是楚王的国师,德高望重,有能力有影响,可以办好这件小事儿,不就放个死囚吗?在法制不太规范的春秋时代,不算是太难的事情,只要受了这一千金的钱,常言道“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应该能把事情办好;

二来呢?他这个小儿子出生时,这时他弃官从商到齐地之后,家庭经商已经很成功了,生活也开始安稳下来了,家里不缺钱花,从小到大都过得都是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生活,花钱如流水一般,对钱财的得失看得很容易,别说一千金,一万金都不在话下。

所以范蠡想的是,让他去办这件事,是很合适的。但是,这时候大儿子不干了,说要救我的二弟,我更急切,而且我是老大,比老三年长,应该我去啊,我们兄弟情深,如果不让我去我就死给你们看。

范蠡的夫人一看此景,也对范蠡说,你就让老大去吧,不能让儿子死在面前啊,就这样,不得已在大儿子的坚持之下,范蠡换下了小儿子,改由老大出马去楚国。

老大到楚国后,顺利的找到了庄生,也送上了贿赂金一千金,庄生当时也满口答应,说小范贤侄,你先到宾馆住下,过两天听信吧。随后庄生见了楚王,找了一些理由说动了楚王大赦天下,自然范老二也就会顺理成章的出狱了。

本来进行到这里,一切都按范蠡的设计在正常发展,可偏偏这个时候范老大同志出现了严重的误读,他在宾馆听到市面上在传,马上要大赦了,他想,既然国王大赦天下,那我二弟肯定也在其中啊,找不找庄生看来都无所谓啊,我们爷们儿挣点钱不容易,不行我再把钱要回来吧。

第二天,范老大又来到了庄生家,吞吞吐吐的言及那笔钱的事儿,也就是说,您看,老叔,这个这个,大赦了,啊,这个这个,千斤金呢?啊。这个这个.庄生多聪明啊,你小子不就是以为我没出力,想把钱要回去吗?那好,一千金还给你吧。

本来庄生想得是,凭我和老范的交情,怎么会要他的钱呢?只不过,你让孩子带着钱来,显得对我的尊重,看得起我庄某,再说了冲你范大夫的贤名,也不是这一千金可以抵得上的啊,原本想,等事情办完,再把这一千金退还给范蠡,顺便说道说道,朋友吗?钱财身外之物也,谁想你范老大来这么一手,你们范家爷们儿这不是羞辱我老庄吗?

结果庄生这一气之下,马上再次进宫,劝说楚王不能大赦,楚王对庄老师向来言听计从,好啊,你说放人我就放人,你说不能放,我就不放呗,反正你认为的理由肯定有道理.就这样,范老大在宾馆没等到弟弟出狱,反而听到了死讯,本来是救人没想到却加速了二弟的死亡.

范蠡知道后自然很是懊悔,说我之所以一开始不让老大去,就是因为他从小和我一起艰苦创业,一分一毫都来之不易,肯定会对钱看得太重,结果恰恰就栽在了这上面.是啊 范蠡的判断没有错,因为他没有误读形势,而大儿子错误地阅读了信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把他二弟的小命给赔进去了.

范蠡的“误读”与“反误读”的人生

可见,对事情的误读会出多大的问题,当然,这两个例子有点太极端了一些,都拿身家性命来论的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必然遇上的,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这么凶险,但是类似的以侵夺人的生命和财产为目的的误读事体却不得不防。所以,误读的危害和影响有时不仅仅是干扰一下生活的步调那么简单,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