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曾仕强先生的一生?

学点厚黑


2018年11月11日晚上8点,一代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逝世,享年84岁。现如今,有一种论调,很多人都说曾教授是个骗子,他所打的中国式管理的幌子,也只是一个诺大的谎言,真相是不是这样?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建议是: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花上50块钱和半天时间,你应该看看他写的书,听听他的讲座,看他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在生前,他的头衔不少,最有名的应是中国式管理的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也曾任过不少学校的教授和讲师,一辈子著述颇丰,曾写过《家庭教育》,《中国式管理》,《易经的奥秘》,《胡雪岩的启示》等书,还曾经登上过百家讲坛。

从普通学者的角度讲,一个人如果能被邀请上央视百家讲坛,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他讲的到底对不对?实际上,所有人说的都是片面之词,适不适合你才是最重要的,学者务必要体现自己的个性,这本身是不应该被责备,所以大家不妨买几本他的书自己看一看。

我个人的体会是:曾教授对中国人的性情了解到了一个极为精妙高深的境界,对中国式的智慧,中国人的性情变化,心理的微妙感觉,他的捕捉是极为精到的,至于他的应对方法合不合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不会受到他的太多影响,但我认为30岁以上的人还是应该听一听增教授的课,人生如何能够走得更长远,减少事业职场上的风险还是有一些帮助。

最后,斯人已逝,不必争论,一切以作品说话。


亦文亦物


斗胆评价一下这位老人吧。

由于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加之生活工作压力着实不小,我很难去踏下心来去读《易经》《道德经》这类国学经典,所以实在没资格从学术角度去评价曾仕强先生。



但我确实看过一点曾仕强先生的视频,个人觉得最大的收获是:

他让我多少明白了一个典型中国人的活法儿。

很多人觉得,当下的90后、00后的活法儿越来越不像一个典型的中国人,至少从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开始倾向于后现代,对于责任、家庭、社交的种种行为也越来越轻视。

我个人并不反对这种说法,也不认同有些人觉得这就是个灾难,相反我觉得这是农业社会解体、工业文明异化后所呈现的必然趋势,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唯一让我有点担心的是,有一天我们会不会忘记了我们的先辈,那一代代典型中国人,他们该是怎么个活法儿呢?

曾仕强先生显然熟谙其中三昧。



比如他曾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没什么深奥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啊。同样是问去不去做某件事,西方人给你的回应永远是二选其一,是或否,去或不去,没有第三个选项;但中国人不同,中国人除是或否外,十有八九会冒出第三选项,这个选项就是:再说吧。

再比如,他曾说中国人的思维里就生不出典型的二元意识,因为没有这个土壤,你一旦做出非是即否的事儿就要吃大亏。你陪你太太出门逛街,她试穿了一件衣服,问你:老公,这件衣服好不好看?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你说好看或是不好看,都是要犯错误滴。你要是说好看,她一看衣服标签,才200块,就说刚才那2000块的怎么不说好看,舍不得就说舍不得。相反,你要说不好看,那完了,她就说:那谁穿着好看?曾仕强说,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就说:你看呢?

于是他开始总结:很多人说中国人奸诈、爱撒谎,其实我们中国人绝对不撒谎,但从不讲实在话,这就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听中国人讲话,要听他的心,而不是他的嘴,嘴上讲的话不是假,不是真,只是妥当而已。

我看完这段视频,想了想,这是厚黑学吗?看起来有点是,但细细品来,似乎一代代中国人也都是这么个活法儿,谁也没觉得这是个不正常的事儿啊。



当然,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中国人可能不再延续这种活法儿了,作为我个人来说,也甚为理解。但我还是希望像曾仕强这样的老先生多一些,多给大家讲讲我们先辈的活法儿,省得到时候淡忘了,毕竟这东西不是青铜鼎,想把它放在博物馆的展台前,难度有点大。


达摩说


大忽悠终于死了,一生把中国人的劣根性、糟粕说成是中国式管理。


过客匆匆xnd


客观的说,曾教授是一个在网络上颇受争议的人!

喜欢他的人说他风趣幽默,将中国传统文化讲得深入浅出;

不喜欢的人说他国学水平太低,认为他《周易》的水平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至于我,我觉得曾教授是我学习《周易》的启蒙老师,因为正是通过曾教授,我才开启了这扇神奇的大门!

所以,饮水思源,我要为曾仕强教授点个大大的赞!

不是曾仕强先生的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我也不可能专心致志的投入《周易》中这么多年;不是曾先生生动有趣的讲解,我也不会对《易经》产生这么大的兴趣!不是曾先生的影响力,也不会这么多对于《易经》不熟悉的人,走到了爱好者、研究者的道路上!

六五。童蒙,吉。

《周易》蒙卦的六五爻辞说:像儿童一样,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来打破蒙昧,吉祥。

我相信曾教授在天之灵,对于他传播《易经》,为成千上万中国人开蒙的行动,一定是内心无比欣慰的。

“向西看”还是“向东看”

曾先生的一生,实践的正是由西向东,最后越来越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生。曾仕强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曾仕强先生在39岁那年,身体一度非常衰弱,一点都不强。总觉得头重脚轻,两脚无力,上下楼梯,都要小心翼翼。父亲知道此事后就我他说:早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读《易经》跟我生病有什么关系?据我所知,《易经》是用来算命的,用来看风水的。我是学科学的,我根本不信那一套。

父亲说:那是一般人的错误观念,把这部经典给害苦了。《易经》,是讲未来变化道理的。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我觉得有道理,就说我去读读看。

回去以后,我就开始读《易经》,但怎么读也读不懂,有七八本书都是说怎么算命的,怎么看风水的。看不懂的书有什么用?爸爸说:你先读《易传》,读懂了《易传》,再去看《易经》,你就会觉得很清楚了。果然,当我读完《易传》,有很多感悟,最大的收获是:我终于看懂了中国人。说实话,我那个时候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很羡慕做外国人的,但是自从我读了《易经》以后,我的观念彻底改变了

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老的《易经》,我越读越有兴趣。平时,常常碰到一些看不懂的事,听不懂的话,慢慢地都从《易经》中找到它的根源。

曾仕强获得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学位,可见从硕士到博士,他接受的都是西方式的教育,而越是如此,越是不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如他说的“很羡慕做外国人的”,为什么他最终要走到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东方文化呢?第一:西方的文化有其缺陷和不足,第二,东方的文化有其特长和优点。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本经典《道德经》曾经这样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什么意思呢?

能认识到自己无知的,这种人很高明;自己无知却认为很聪明有知识智慧的,这种人有大问题。圣人的行为处事处处没有问题,是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以此为病,不断学习和进步。正是由于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满足于此,以此为病,才能够有不断进步学习的空间,从而真正的不断修炼品德,增进智慧。

曾仕强教授的身病,其来自于他的“心病”,而心病还需心药医,能医他心病的自然是“周易”,因为只有“周易”才能调和身心,才能让一个中国人不被西方文化彻底俘虏,才能让一个人拥有超出中西方文化的视野和高度。

“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很多国内研究《易经》的高手,会不屑的认为曾仕强教授讲得太浅了,太粗,显得过于市侩,不够高大上,不够玄之又玄。

我相信高手们实力惊人,但是不要忘记了,《易经》本来就是深奥难懂的学问,即便是历朝历代的学者,又有谁敢说自己完全弄懂了《易经》的呢?

华罗庚教授有个著名的“厚薄”读书法。

所谓“厚薄”读书法,是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

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把书的内容真正透彻地了解,抓住全书的要点,掌握全书的精神实质。这样读书,就越读越薄。第二个阶段,在读书的过程中,对各个章节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每个知识点旁边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从而,书会越读越厚。这样,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我们读《易经》也会经历一个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而越是最深奥的学问,越能用平易近人的词语来描述,则表明一个人对于这门学问的掌握越是深入浅出。

毕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不断的精炼,去芜存菁,才能真正掌握核心的要点!

曾仕强教授讲述《易经》,也许没有到达圣贤的境界,但比那种满嘴之乎者也,不知所云的所谓“高手”,不是要高个好几倍吗?


谈者无语


今日惊闻先生仙逝,甚是悲切。翻出二月初写先生的文字,再发出来,以示纪念。原文如下:

第一次斗胆评论一位智者,深知自己资格不够。

我是一位国际汉语老师,主要工作是教外国人学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由此对曾先生的国学学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

曾先生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博士,以及多个外国大学名誉博士,后任台湾智慧大学、交通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衔头太多,不再赘述。

曾先生在大陆的名望来源是对于“国学”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直白的表述,而不单单是中国式管理学。曾先生的整个学问本身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点,教人向善,导人行道,劝人修德,使人圆满。

曾先生的世界文化视野非常广泛,在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上,很少有他那样看得那么深刻,更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讲得那么通俗易懂。

在大陆,曾先生是以在百家讲坛讲《中国文化的特质》、《易经》等节目为人所知的。随着国内文化自信渐起,国学也越来越热,曾先生也为更多的世人所了解和认识。

这些年,我几乎看完了曾先生在网上所有的视频,才敢写这么几句:第一,曾先生讲的《易经》全面深刻,不神乎其神,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去探析我们国人的思维路数、精神、信仰和民族灵魂,值得大陆当代学者深刻反思和学习。

第二,曾先生讲《中国文化的特质》,深刻的中国文化精神被他巧妙、轻松、幽默的话语娓娓道出,让人耳目一新。如若你真的懂中国文化,你会发现如果自己来讲,差距何止三千万?

第三,曾先生讲《道德经》是我目前看到所有讲述中最到位、最深刻的,以智慧贯穿讲课内容,让人受益匪浅,又利于中华道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第四,曾先生讲历史故事和人物,也是以深刻为见地,以轻松幽默为话语方式,值得任何做老师的学习。讲三皇五帝、伏羲、周公、姜子牙、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康熙大帝、曾国藩等等等等,都不仅是在讲人物故事,更深刻的讲出了历史道理,人性善恶,以及文化本质。

第五,曾先生为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复兴做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在当今这个文化冲突的年代提升了文化自信,历史功绩定会为历史书写。

据悉,曾先生年前查出癌症,但依然每日笑容满面给网友们信心和微笑,这种精神我想只能是深刻领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后才能具有的吧!

保哥 2018年2月2日


保哥谈


最早知道曾仕强,是在一个关于管理讲座的光盘里,偶尔看了看,觉得讲得挺好的。

觉得他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日常生活表现有感受,能总结出来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国人的话,有时候是一种礼貌和客气,或者是一种文化体现。

比如,你到朋友家去,正好碰上他们全家在吃饭。对方肯定要礼让你:“来,来,来,一起吃吧!”

如果你当真了,真的坐下来,就会发现很尴尬。你很尴尬,他们全家也很尴尬。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虽不能说比比皆是,但的确很多。

后来,我还在报社工作时,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组织中层干部和员工学习管理,倾听讲座时,我就推荐了曾仕强的视频。

我本人,还专门买了他的《曾仕强管理全集》《中国式管理》《曾仕强谈中国文化》等,反正,虽然不是全部,但他写的书,我基本上都读了。记得他好像还专门写过一本关于胡雪岩的书,也看了。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从国人日常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他是一位达人。

而且,他很会讲课,操着一口台湾普通话,语速很快,个别到时候,还有点吞字。

但往往讲得声情并茂,活龙活现,效果很好,可看性强。

再后来,有一天,山东教育电视台的一位朋友,知道我喜欢曾仕强先生,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说,晚上他们要请曾仕强先生吃饭,问我愿不愿意参加。

我一听非常高兴,就赶了过去。那晚,朋友还专门安排我挨着曾先生。席间,我也插空和曾先生做了交谈,也请教了他几个问题。

那天,他是夫人一起的。先生为人谦和,亲切,文质彬彬,很有些长者风范。

再后来,还曾经因为和朋友策划一场泰山论坛,动议想邀请曾仕强先生做嘉宾,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再后来,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看了一些他讲的《易经》。

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易经》差不多是最难讲的一部。

但曾先生讲的《易经》,几乎能达到老少咸宜,妇孺皆懂,传播度极光。

事实上,在这之前,曾仕强已经在业界成为知名人物,但先生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的大幅度提高,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次。

但是,也得客观的说,曾先生在对《易经》破解中,有些地方,也有些牵强附会的地方和嫌疑。对于一般电视台观众而言,倒也无妨。

再后来,也就是前不久,从网上知悉了曾先生罹患癌症的消息,赶紧和山东教育电视台的那位朋友求证,得到证实后,不免唏嘘。

因此也曾在内心,为先生真诚的祈祷过。

作为一个文化专家,即便是在对待癌症上,曾先生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和谐心态。

据说,病情还真的得到了缓解。

以上这些,就是我和曾仕强之间的交集与缘分,印象和评价。

他是一个好人,名人,管理学家,文化专家,长者。

祝愿他康复、愉悦、多寿。


手机摄影艺术


现场听过曾士强先生的几次课,但没有在一起共过事。所以对刚刚离开人世的曾仕强先生的一生去做评价,一是没有这个资格,二是缺乏对其讲课之外事情的了解,无法妄断。所以只能凭借现场听他的课,对其个别之处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朋友们一起探讨。

1. 当我们用到大师这个字眼时,一定要清楚“大师”是什么概念。大师,应该在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经得住推敲、经得起逻辑验证、经得起业内评价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或者能够深刻影响世界、社会、民众的作品。这套体系要不可以成为指导人们工作、学习、实践的指南,它可能涉及一个方面,如科学、教育、哲学、管理、生产、网络、音乐、艺术等,也可能涉及一个综合的领域。但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大家共同认知的曾先生的理论体系或作品(记住:一本书、两本书、甚至更多的书不一定就是体系)。所以称其为“国学大师”,过了;第二,中国式管理之父,更谈不上,曾先生没有做过管理,没有研究过管理,何来中国式管理之父之称。

2. 当时听曾仕强先生的课,我几乎是没有走过神的。曾先生讲课的艺术,超过许多授课的讲师、教授。他能够深入浅出,把难懂的、难以理解的、看上去深奥的东西,用朴实的语言和案例展现你面前。这也正是因为大家为什么会喜欢他的缘故。大家不喜欢自己自顾自侃侃而谈的老师,大家不喜欢自说自话的老师,大家不喜欢摇头晃脑传授知识的老师,大家不喜欢和诵经一样讲课的老师。而曾先生却是另外一种讲课的方法。他能够把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概念活灵活现地摆在你的面前,几乎让你能摸得着。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讲授中国哲学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能用另一种大家喜欢的、听得懂的方式展现出来,曾先生是切实做到了(内容是否正确,大家可以评判;哲学本来就是可以争论的,对吗?)。

3.大师,对文化,应该是宽容的、有胸怀的。一个只看自己文化、只喜欢自己文化,而不抬头研究其他文化的人,是无法成为大师的。记得有一次,曾先生讲到汉语的魅力,大家集体鼓掌。他讲的大意是: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有汉语这样的魅力,有汉语这样的简练,而且同时在贬低英语这种语言。说实话,我个人不认为语言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坏之分。没有人可以证明“此种语言很伟大”、“那种语言很渺小”。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地理位置、生命起源等差异,形成了自己沟通的语言,不是哪个人、哪个族、哪个部落可以控制的。世界上有很多的哲学家、音乐家、科学家,并没有使用汉语,他们也有很多自己的成就,有些还是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成就;汉语也有很多值得世界骄傲的成就。语言的优劣是不存在的。当一个人笑话另一个国家的语言的时候,大师这个身份其实已经丢了。

4.我们最应该最尊敬的人是:讲述一种观念、理论、文化的时候,教化别人的时候,自己首先能做得到,否则就无法让人信服你讲得有道理。国学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教人向善、不贪、收心、去欲。曾先生的课,是很贵很贵的。市场经济本无可厚非,但自己用国学教育别人无私付出的时候,市场经济下的欲望就应该收敛。至少不要那么“天价”。


斯人已去,夫认识短浅,不好整体评价。一点真实的心得和实际的总结,供大家一起讨论、批评。


耕然夫


#曾仕强去世#

今日中国,勿谈大师,先生千古,褒贬不一,人无完人,理性交流。学者有余,大家不足。

我很讨厌市面上有些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好为人师,喜欢教你怎么“做人”!随即被冠以“大师”头衔,不累吗?

曾老应该不是那种人。他很受政府和企业欢迎,因为他的道理观点终究是用来“管理”人的,讲家庭,讲社会,讲交际等等,然而有时候似乎是在复述前贤的观点。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余不一一。

“成功学”和“管理学”其核心难免和功利挂钩,中国有很多学者,但思想家太少了。

他说:人没有权威性,只有影响力。权威是不长久的,有权才有威,失去权力根本没人理你。

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成为了影响力而“有权”呢?影响力就一定能长久吗?单单这句话我还是需要保留疑问的。比如如今的互联网公知们,他们没有“权”也没有“威”,但就是有几十万几百万粉丝跟随,一呼百应,这是影响力吗? 所以,被时间淘汰下来的智慧,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在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说的再多都是可惜的,我就觉得,有的人影响力也是通过与权和威的互动慢慢提升的,比如某些学者到全国各地开讲座圈钱卖书,广交政商名流,毕竟我们一直强调“特色”,也就默认甚至麻木了权威,一切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发生了,其实我看了曾老的一些语录,看完之后,然后来写下以上几句话。

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曾仕强先生的一生? 他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学者,对社会有所贡献,但也存在局限性,他说:把最短暂的生命慷慨地抛洒在最无聊的事情上,这就是人。

中国现在有很多学者,卖的是心灵鸡汤,真正的大师几乎不会去卖弄。 用“国学学者”四个字评价,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我对曾老的印象,如有不妥,欢迎留言交流!
顺便提一下,桃源三结义,三兄弟的事可不可以不让桃树“背锅”呢?


艺屿EYESVOT


曾仕强教授最被广泛知道,大概是他的《易经》讲座,实话说,我的《易经》启蒙算是从曾仕强教授开始的。

曾仕强教授是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被誉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但凡学管理的,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和想法,大多会去看看曾教授的作品。

有说曾仕强沽名钓誉的,也有说曾仕强是真大师的,说法众多纷纭,在这里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我是属于学管理,但是没看过曾仕强管理书籍的人,但是看过他的易经讲座,之前我说过,我的《周易》启蒙是从曾仕强开始的。我第一次真正的去细度《易经》的时候是很茫然的,连这本书的架构都分不清,于是朋友推荐我去看看曾仕强的讲座,说是还不错,能听懂。曾仕强教授讲《周易》,浅显易懂,几乎人人都能听得懂。

曾仕强教授关于《周易》讲座大概是六十几集吧,记不清楚了,在看前几集的时候,感觉很能学到东西,因为彼时的《周易》对我来说真的是很新鲜,曾教授讲的很多东西对一个新接触的人都是充满吸引力的,尤其是那种“原来我也看得懂《易经》”的成就感,让人欲罢不能。在这个阶段我是疯狂的吸收这些新鲜的理念和知识的。

在看到二十几集的时候,就开始产生厌倦的情绪。觉得曾教授讲的真是千篇一律,道理太浅显,尤其是可能触及敏感性的问题时,又很“正能量”,这让人感觉很刻意。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位教授先生,对于某些东西有着太刻意而明显的赞誉和捧杀,果然是所有的知识文化都要屈服于如今的社会现状啊,这位曾仕强教授也不过如此。这是我的第二个阶段情绪。

这个《易经》讲座我只看到三十几集,也就是一半的进度,因为实在是忍不下去。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曾教授的任何作品。有一段时间还很反感这位“没什么深度”“奉承过度”的老教授。

事情发生转变,是从于丹老师开始。有一次在网上看到关于于丹的一些评论,说是这位老师其实并不真的懂儒学,没什么真水平。因为我没有看过于丹的讲座和著作,所以不是真的了解,但是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接受的,感觉这于丹和曾仕强也是差不多吧,沽名钓誉之辈。

直到后来有个朋友有一次跟我说,他听一个讲座,老师讲的太深了,根本听不懂,从头懵逼到尾。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曾仕强和于丹两位老师,我们不知道这两位到底为自己的专业付出了多少心血、精力和时间,但是一定是比我们普通人花费的多的,就是普通人看一本书,多读几遍都会有一番区别于别人的看法和观念,怎么这些号称大师和专家的人就连普通人都不如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确实是有什么误会的!就问问,这些老师们,讲的太深了,大家还能听得懂吗?说白了,这些我们大众看到的,可以接受的,大部分人都能明白的作品和影像,人家只是在做知识普及,就跟“扫盲”似的,不是大师水平不够,是我们水平不够,讲高了就懵了。

所以说,曾仕强水平如何,我们不能简单的从一些普及性的书籍材料里做片面总结。一个专注于学问的人,相信他的水平和学识都不会太差了。


鱼者佩之


近段时间很迷茫,老觉得生活好像很多东西弄不懂,儿子的教育应该怎么办?

西方那套小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什么和孩子做朋友,要跟他一起成长,什么不要打孩子。

后来听了曾老的讲座,还有听了他的三国评书。之前也看过厚黑学。结合在一起其实,中华民族从来都是言传身教的,如果照搬西方人哦那套模式,那就变了。

本来他们的文明没有我们长久,几千年的文明留下来的,就有存在的道理。

评价不敢当,曾老常说的,对有什么用?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经历了某些特别的事情。自然想到了曾老常说的话,做我自己,马马虎虎,含含糊糊,凭良心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