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千里路是否真能破万卷书?

杨开定


我是喜欢旅行的酷妹儿,我来为您解答。

行万里路与破万卷书,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益的。


行万里路,不一定能达到破万卷书的效果;破万卷书,可能会代替行万里路的作用。

破万卷书,是指阅读大量书籍,并能够汲取书中真意,化死知识为自己的活能力。

哪种读书读成书呆子,不求甚解,当快餐消磨时间,不能叫“破”。

古人讲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不是读死书、死读书。

圣人王阳明先生,在创造性的提出“致良知”系统理论之前,没少读书,儒、道、佛各家理论知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种思想,让他一团乱麻。

在接受当时最为正统的理学大家朱熹的理论之后,他格竹子差点把自己格成疯子。

他读万卷书,可是所有的思想就像是一团乱麻,总不能“破”。

一个人的思想,总会转变,而这个转变是需要机会、需要引子、需要生活中某一个点来领悟。

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后,可以说是山穷水尽,与野人为邻,与凄风苦雨为伴。

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可以说是旅游好地方,原生态,原汁原昧好风光,但在当时年代,环境险恶,对阳明先生哪是炼狱般的生死劫难。

有史实为证,阳明年谱中说:“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但恰恰是在这个艰险的环境中,王阳明先生悟出“心即理”之道,这就是名震中外的“龙场悟道”。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便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学说—心学的核心,奠定了“致良知”的理论基础,后来进而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

可以这么说,没有之前读万卷书,不可能有阳明先生的圣人学说“心之道”。


行万里路,是指走出书斋,游历外边的世界,验证书中知识,进而增长见识阅历经验。

这个典型的代表例证就是一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先生了。

他行万里路,确实是起到了破万卷书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徐霞客先生是用全副身心来游,边走边看、边思边写,终有成就。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一个是获取知识,丰富自己;一个是验证知识,提高自身。

行万里路真不一定能破万卷书,但可以让人更能破万卷书;破万卷书,可能胜过行万里路,如果能行行万里路,事半功倍。

现在飞机高铁日行千里、万里,时时信息浩如烟海蜂拥而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难,关键是用心而已。


酷妹儿圈


破万卷书是说,读很多很多的书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书读得特别特别多了,自然会获得很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和学问都是书本上,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理论知识。

行万里路是说走的路多了也能获得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是一些生活小常识,书上面学不到,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实践知识。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知识,有句话说得好叫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实践得出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是真的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那才是真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果把它们当做人生,这样才是完美的人生。


KDONG0811


如果行千里路这么有用的话大概不会有人寒窗苦读了。路上见识学习到的东西和书本里学到的东西毕竟不一样,没有文化底蕴的行万里路只是邮差,个人见解🤣


A金金176


破万卷书,是指读书要努力。行万里路,是指能在生活中体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至于这个问题-行千里路是否真能破万卷书?单纯从问题本身来说就是不对的,这话本来说的就是学以致用,要是自己读书不努力那走路有什么用?真的行千里破万卷谁还读书?


闲来手工


应理解为两个形态,行千里路是扩大视野,并非指边行路边看书万本。破万卷书,此乃爱看书的人一生的奋斗。其实,绝大多数人一辈子能正儿八经读完几百本书就很不错了,何谈破万卷?仅是向往而已。


岁月如歌一曲新


别把问题想得太极端,读万卷书的人不等于一里路都不走,走万里路的人也不可能一本书不读。如果真有这样极端的人,那两者都是垃圾,垃圾之间就没什么必要分类了。


第三根肋骨的门神


那是过去,行千里路需要很久很久,现在有了高铁飞机,千里路也就几个小时的事情,几个小时可能连一本书都读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