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人是因为什么?

自由生活娱乐


孩子居然动手打妈妈!攻击型儿童为什么越来越多?

几天前偶尔遇到一位家长,诉苦说:“我家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在学校经常动手打人,现在甚至连我都敢打,我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养出这样的孩子!”

听到家长的描述,不由想起多年前一则报道:

一位母亲因为不给孩子买玩具,孩子当街对妈妈扯衣服、撕头发,甚至掐妈妈的喉咙,最后妈妈实在没办法,只能妥协给孩子买玩具。

<strong>

看到这则报道时,刚开始以为只是个别现象,可后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自己的观察,发现,孩子打父母的行为,并不少见。

有些孩子,不仅打骂父母,对爷爷奶奶也是很不尊重。

究竟什么原因,形成了现代这种孩子打父母的“新型家庭暴力”?

<strong>

<strong>

打骂其实是一种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早在婴儿期就已经出现。

心理学家洛伦茨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攻击行为作为物种生存的本能,一直存在于人类的行为模式里。

3-6岁的幼儿,攻击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身体攻击在4岁时达到顶点,所以4岁左右的宝宝会出现比较多的破坏行为,例如摔、打、丢等。

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在5-6岁之后开始减少,这阶段父母与教师会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教育干预,幼儿自身也从生活经验中学会协商、谈判,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但目前,越来越多的攻击型儿童,年龄都比较大,幼儿园和小学也频繁发生攻击事件。

其中男孩多以肢体暴力为主,而女孩则多以言语暴力为主。

那么,导致“攻击型儿童”越来越多的原因,家长和社会脱不了关系。

<strong>

<strong>

1、感觉统合失调导致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常表现为触觉迟钝敏感触觉迟钝的孩子,在行为上常常重手重脚,控制不好与其他伙伴互动的力度。例如:拍背打招呼,却太用力把小伙伴弄哭;游戏过程,也经常失手推倒或弄伤伙伴。此类孩子,其实不是故意攻击朋友,却被家长和老师误解,在长期的批评责备中,自然形成了“我就是一个坏孩子”的观念,而成为“攻击型儿童”。

2、放任型父母对暴力行为的不约束

父母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些行为是被允许,就更加毫无约束地施行暴力,而家长只会在忍无可忍时才给予惩罚制止,往往这种时候,父母选择的惩罚方式也是使用暴力打骂。

3、施暴型父母的榜样效果

中国有句古话“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很多传统的父母,都觉得打骂孩子是很正常的。在教育过程中,此类父母很少沟通,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这种“榜样行为”,导致孩子同化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行为,继而成为“攻击型儿童”。

4、过分宠溺导致无法无天

另一个极端,就是“无能”父母的过分宠溺。6位成年人,围着1名儿童转,用过度地包容和爱宠溺孩子,使父母长辈的约束能力失去了作用,“小霸王”要什么必须满足,就像报道中的孩子一样,用“暴力”方式来达到自己的需求。

5、影视传播的暴力影响

心理学家对大众传播媒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做过大量研究,结论是影视中的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模仿榜样”,减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控制,导致对周围发生的暴力攻击习以为常,甚至还鼓励使用暴力攻击行为。

<strong>

<strong>

对于“攻击型孩子”,家长要相信,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充满了不可控的攻击行为。

家长要避免成为以上所述的几类家长,排除孩子可能存在感统失调,严格控制孩子接触的影视作品题材。

在家庭教育中,多沟通、多陪伴、多倾听,及时制止攻击行为,奖励减少攻击的行为,做个温和而不“暴”的父母。


多特儿童专注力


孩子爱打人其实就是大人“教”的!孩子都是你怎么教Ta,Ta就会怎么对待别人,都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大人怎么“画”孩子怎么长,就是这样的。

有些时候孩子情绪不佳而哭闹,而大人却不究其原因从而一味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明白“哦!原来是可以这样处理问题的”,等到自己解决不了情绪的时候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的。


孩子的哭闹是有很多的诱因在里面的!大人们在局限认知的情况下就会认为是孩子“淘气”了,不乖了,大人就会不耐烦甚至会咆哮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不省心啊?我整天累死累活就不能让我省点儿心吗?你就不能听话老实点儿吗?你是不是要气死我?”……,用这样粗暴的态度解决下的问题是会有“隐患”的,当时是会有“震慑”作用但却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随时都是可以爆发的,日积月累就会成为“死结”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办法,再没有能力解决了的时候大人就会举起“罪恶”的手来一巴掌就拍向了孩子,久而久之模板自然而然地就“复制”到孩子身上了。

家长对待孩子一定要学会有耐心!不能太溺爱也不能太疏于管教,对孩子出现的状况一定要公平合理地为Ta处理问题,譬如被欺负啦,与别的孩子抢玩具啦,再就是被别人恶意的不公平对待啦等等等等……不能马虎敷衍,孩子的心是脆弱敏感的,如果被家长误“伤”了,并且次数多了孩子就会用坚硬的“硬壳”来保护自己,就会攻击性强,自然就会成为家长与别人眼中的“熊孩子”了。

好的家教是会帮助孩子思想成长的!“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话我们天天说,但做到得有几个?是,对孩子的物质是满足了,养大孩子连动物都会,但精神与思想方面呢?有多少孩子正处在“贫穷”之中而一直就这么习惯的“穷”了下去?


不要以为孩子冻不着饿不着就尽了父母责任了!陪伴孩子要灌输“正能量”的东西在Ta心灵里,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父母,懂得尊重与宽容别人,懂得自己的心胸要“容纳”下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懂得对好的事物接纳,对不好的事情坚决说“不”,懂得保护自己更能为了利益伤害别人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的一点一滴地来教导,来植入,来影响,来让Ta效仿你的言传身教。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孩子们聪明着呢,据说还没出生的宝宝就会感知了这个世界,大概就是真的,有一朋友告诉我说在她住院其间临床有一母亲刚刚生了一个宝宝,从出生开始这孩子的妈妈一抱他就哭,哺乳也不要,大家都感觉很奇怪,旁边有一刚做母亲的女子说“我来喂他吧,看他吃不吃”,结果抱过去以后孩子吃得可香了,吃饱很快就睡着了,大家都问孩子的妈妈“你们家的宝宝到底怎么啦?”孩子妈妈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是二胎,本来不打算要的,直到怀孕七八个月了我还是有所抵触的,没想到生下来孩子就这样了”。


没想到吧?没出生的孩子真的会感知这个世界的!宝宝知道谁爱Ta,谁不喜欢Ta,所以说对待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爱心,你只有“用心”浇灌孩子这朵娇嫩的花儿,Ta才会开出娇艳的花朵,花香自会溢满人间的。


红裙有爱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为什么1、2岁的孩子打你,你越发怒,他越觉得好笑,还会继续来打你?那是因为你发怒的脸,在孩子看来是你在对他挤眉弄眼逗他玩,他觉得特别有意思,就会哈哈大笑,然后继续打你,让你继续做有趣的表情来玩。

还有一个就是3岁前的宝宝,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成熟,当他们想要表达却无法很好表达自己时,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使用他们更熟悉的方式,即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于是就会出现我们大人眼中所谓的“暴力行为”,比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很多时候,孩子打了家里人,父母或长辈会顺势和孩子继续打闹,“呀,你敢打妈妈,小坏蛋!”通常都是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这是很不正确的。因为这样的表现,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自己“打人”的行为原来是可以得到关注,让父母和我进行互动的方式。那以后,孩子出门,看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想要得到关注就会用同样的方式。

还有一种家长,一看到孩子打人,就会生气地打孩子、教训孩子,希望通过这样的惩罚让孩子记住不可以打人。但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这样的行为有点高估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还不能明白“惩罚”的意思,相反,我们父母的行为本身在给他们进行一个错误的示范,让孩子学会了“原来就是可以打人的,因为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做的。”

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马上把宝宝移到一旁,用平静并且坚定的语言,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说,“不打人,打人会让他人受伤”,来进行制止。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孩子打人后学会道歉,这是让孩子学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做错不怕,但需要学会道歉。


薯条妈妈如是说


我是一名妈妈,也曾经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担任心理老师,接触过较多孩子打人的个案,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孩子打人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有的两三岁,有的中小学,据我的经验孩子打人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原因。

一、表达亲近

这个主要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看到小朋友或者叔叔阿姨,想去打招呼或表达亲近,或单纯的想触摸下对方,但他只懂得用“打”来表达,他并不知道这会让对方不舒服,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只要耐心引导其用拥抱、握手等肢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就可以了。

二、模仿

如果家长通常是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也通常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最容易模仿,尽量不要孩子观看暴力视频及目睹暴力事件。

三、吸引别人注意

同第一条很类似,他也是想跟他人建立联系,而他采用打人的方式,这样很能吸引到周边人的注意,这种通常发生在在家或在外面被忽视的孩子身上,也许他知道是不好的,但是这种方法简单直接有效,而且也会得到家长的关注。

这种情况家长要引起重视,是不是常常忽略了孩子,要给与孩子足够的关注。

四、内心积压了很多的愤怒

这种一般中小学的较多,我曾经接过一个个案,在学校经常会与同学发生矛盾,主要原因是动手打人,对此他也很困扰,因为打人通常会被告老师和家长,自己也会受到批评,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想暴力解决。经过了解我们发现,他的内心是积压很多对爸爸的愤怒的,但是他又不太愿意表达自己,一般都积压在心里,情绪没有表达是不会自己消失的,而是会找各种出口,而打人也是愤怒的一种表达,因此打人事件频频发生。

如果是以上这种情况,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引导其表达情绪,但是最好还是找心理咨询师比较好。

五、报复心理

这种一般是大一些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有一定矛盾,同时也有一定的情绪积压,以此手段让父母不省心,甚至非常痛苦,报复行为还有其他,比如吸毒、酗酒、网瘾都是有一定报复心理。这种家庭通常问题会比较严重,最好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


打人事件可大可小,对于只是模仿的小孩子,不要指责批评,也不要以道德标准批判,注意引导就可以了。有效规避暴力行为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若大家有补充和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我!

<strong>


心理咨询师班晴


很多3岁前的宝贝会有一些动手打人的行为,好像遇到了不合自己意愿的事情,比如谁抢他的玩具,就会变得像个小暴君,但有时,即使别人没有招惹他,他也会毫无缘由的打别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手臂肌肉的发育

首先,孩子打人的举动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并不是故意的。9个月左右,孩子的手部功能逐渐开始分化,手腕到上臂的肌肉力量逐渐变强,孩子非常乐意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会出现挥舞自己手臂的动作,看上去像在动手。

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

当孩子有意去打人的时候,可能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0-2岁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动作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比如有时候为了吸引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可能会打一下父母;有时是为了想告诉小伙伴,我想和你一起玩;有时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要求。

模仿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孩子的很多攻击行为,都是通过父母、同伴或电视人物的身上学来的。比如家里经常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可能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人。

所以,爸爸妈妈要理解孩子动手不动口既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又是孩子表达内心感受的途径,所以当孩子出现无意的打人动作时,可以引导孩子拍打物品来练习手部动作,同时要学会敏锐体察孩子的内心需求,理解孩子,然后再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最后,在家里,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用暴力解决问题。


积木育儿


孩子的言谈举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现状,同时也提醒了家长,榜样的塑造是多么重要。他之所以喜欢打人,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比如家里的长辈之间经常当着孩子面就开始拳脚相加;或者爸爸妈妈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打闹……家庭教育氛围,是最关键的因素。


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打骂绝对是最差劲的方式。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引导:

1.情绪绘本引导,比如《杰瑞的冷静天空》、《生气王子》等等;

2.给孩子做好示范,不用打骂进行教育,鼓励孩子大方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绪;

3.与孩子多交流互动,多陪伴孩子,让他感受到来自于爸爸妈妈深切的爱。


小王子爱上狐狸


孩子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是很多为人父母者在育儿过程中觉得头疼的一个阶段,又特别是男孩子,我的孩子一直都很乖,怎么也(就)开始动手打人了?这让很多父母不得其解。


而更糟心的,是面对孩子出现打人问题时,该怎么管?


我一直提倡,在给出解决方法之前,首先应该要全面了解孩子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原因入手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攻击行为的定义与原因

自20世纪以来,攻击(aggression)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的定义可以被归纳为:意图伤害其他个体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就攻击频率而言,学前儿童的攻击性最高(Cairns.RB,1979),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


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攻击行为的数量、频率和每次攻击行为的平均持续时间应该是呈下降趋势(Persson,2005: Olson et al.,2011)。也就是说,孩子攻击行为没有变少反而变多,且是极端、持续的攻击行为,家长们则必须要引起注意啦。


那么,触发孩子攻击行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撇开神经系统和基因的影响不讲,前辈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


1. 本能论 & 进化心理学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佛洛依德,作为“性恶论”支持者的他一定会说,我们一生都被性与攻击本能驱使(Freud,1920),所以打人那是本性使然。

认同Freud 观点的还有位奥地利的动物习性学家 Konrad Lorent,他认为:攻击同喂食、逃跑、生殖共同构成了动物(包括人类)的四大本能要素(1966)。


进化心理学家Buss & Shackelford的观点也比较接近本能论的论调,他们1997年曾提出,攻击行为对于获得资源、保护领土、抵抗攻击干掉情敌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在远古时代,一名强悍的战士可以通过攻击行为提高自己基因在下一代的保留率。


2. 社会习得性攻击


当然,这样的结局也让很多发展心理学家感到不满,起码仅由这一理由来判定攻击完完全全是出于本能,显然是不全面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 做了一个心理学界有名的试验——波波(不倒翁)玩偶实验,验证了儿童可通过观看成年人攻击行为,模仿习得。


试验大概是这样进行的:

72名来自斯坦福幼儿园的孩子们(3-6岁),大致被Bandura 教授分为了两个对照组,分别是观看到成人暴力对待波波的儿童个体,和没有观看到成人富余攻击性示范的儿童个体。孩子首先被带到一个房间里进行绘画活动,角落里摆着波波和其他零星的玩具,成人则独自玩着玩具,一分钟后,成人走向波波开始对它拳打脚踢并大喊大叫骂着“踢死他”的话。随后,孩子被带到充满玩具的第二个房间,2分钟后实验者打断孩子,并不再允许 Ta 继续玩下去,将孩子带到第三个房间,房间里有小锤子、玩偶波波等其他玩具。


试验结果大家可能都猜得到,那些观摩了成年人暴力对待波波的孩子们也都纷纷出现了拳打脚踢波波的行为,如下图所示。而那些没有观察到成人暴力对待波波的孩子们,虽然在被带离第二个房间时略有些沮丧,但是在第三房间里也没有拿波波撒气。


图片(第一行)清晰地显示出成人攻击行为是如何被目击的儿童(第二三行)所模仿的

但,生活中会出现的状况总比书本上要多,也有不少家长抱怨,家人都是温文尔雅的人,孩子却出现了爱打人的坏脾气,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那是因为大家不要忘了,人都是社会中的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Bandura,1979)。

也就是说,不光自己表现良好就行,文化与传媒同样也在起作用。



媒体影响:电视

电视上的暴力行为及暴力游戏也会对孩子有相应影响,导致孩子更轻易做出攻击行为及欺负行为,且对受害者遭到的伤害不敏感(Slater, Henry & Swaim,2003; Barlett, Harris & Baldassaro,2007)。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下面这几条消息:

如果上面几位专家看到了我国因看《熊出没》、《喜羊羊》出事的孩子们的新闻,定会在他们的论文里多添加一条论据支撑他们的论点……


2.2 媒体影响:电子游戏

无需多言,我只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国内影视、游戏分级制度的实行。


攻击行为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回到最实际的话题中来,遇到孩子出现暴力攻击行为我们该怎么办?为此我列出了5条建议,如下:


1. 不能忽略孩子的攻击行为。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应正面干预,明确态度,严肃处理,并告知 Ta 这是不被家人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孩子试探你的容忍度。


2. 本身不使用暴力

从上面的试验我们就可以看出,观摩暴力便会习得暴力,有样学样对孩子来讲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如果父母本身不能杜绝暴力,孩子自然也就很难改正。


3. 严选电视节目及游戏

打打杀杀的就不要再看了,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观看暴力的电视节目会导致儿童攻击水平上升。若是按照本人的调性,最好电视都少看点,多读读绘本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还能培养读书的习惯。


4. 进行道德推理,善意解析他人行为动机

2岁以上的孩子已能进行最简单的因果关系推理。运用道德推理,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合适的、受到大家欢迎的。比如“你把玩具拿走了弟弟就没有玩具可以玩了”完胜“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这种逻辑。

其次,两个孩子发生矛盾还有可能是沟通不当,对对方行为进行了敌意揣测,才会动手。这时父母可以进行善意的引导,告诉他们不要轻易认为别人的行为是具有敌意的。


5.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

我们曾提出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生气了的状态,并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来处理即将暴走的自己。然而方法孩子肯定悟不出来,因此家长的指导就成了关键。




以上

天才发掘机团队


天才发掘机


看孩子的年龄阶段,如果是比较小,有可能是因为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不太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本能的抗拒,这样的情况要多引导孩子,如何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及让孩子意识到,打人会让其他的人不舒服,学会换位思考。

但是如果孩子比较大了,3周岁以上还是打人,就要引起家长的注意了,孩子的暴力倾向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家里有这种氛围,电视、电脑的影响,多多关注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


游戏育儿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若对,复印件能错吗;原件若改,复印件能不跟着改吗?故家长应该:

一、反躬自问:

1、孩子年幼时,有否随便动手打人的情况?若有的话,大人当时有否立即批评制止?还是看孩子娇小可爱,又一点儿都不疼,而毫不理会,甚至还笑着承受。(从小娇惯)

2、孩子犯错时,大人是不是爱打他?(简单粗暴)

3、孩子父母小的时候,是不是也爱打人?(有句话说,家长年轻时没犯过的错误,孩子也不会犯;家长年轻时犯过的错误,孩子也会犯。)

二、解决方法:

1、忏悔

2、改过(推荐曾仕强教授的24集《家庭教育》[爱奇艺视频])

3、尽孝(“百善孝为先”)


始终142942699


第一,没有学会和别人沟通的方式。平时多观察他什么情况下动手打人,你与他认真沟通,分晰其原因,教他如何做会更好。

第二,自己想想是不是也有平时一说话就有想打人的冲动。如果有的话,不好意思,孩子随你了,你需改掉这个习惯,孩子才会更好,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