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核心到底是哪里?

清乐堂


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河洛”一带,即黄河、洛河一带以洛阳为中心,为中原腹地,这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就是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春秋时期,为了与地处边远的秦国和吴越等地对应,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包括河南和关中。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不就是指以开封为中心的北宋江山吗?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是中原,也指的是以蜀国所在地为坐标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说,中原地区,主要是指元朝以前,汉人正统政权政治权力中心所地在,自关中开始,延伸至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历史与人像


中原核心地带在哪?不是说俺家爱说“中、中、中”就是,那计算机的核心芯片也不在正中啊。更不是哪个名人顺口来句诗,提起毛笔写个中就是。这些理由说出来都是让人笑掉大牙的。我们还是以史料为主,说说什么是中原的核心地带。


中原一词最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和《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中的“中原”。指的是西周天子所居之地,既我们说的关中平原。那么就光凭这一句就说关中是中原的核心地带就过于牵强。

关中地区被作为中原的核心或者说是中原龙首是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关中地区对整个黄河中下游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占据了地理上极大的优势。从军事上讲,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极大的优势与威胁。其二黄河中下游地区对于四关之中的关中,就有些百万雄兵望关兴叹的尴尬了。其三得到关中的政权,实力不够时足以依仗天险闭关自守。利用八百里秦川养精蓄锐。实力具备时开关东出自上而下一马平川(如历史上的大秦帝国)。关中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如古人所说“扼其喉,抚其背”。优势不可尽数,所以自古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古人评论“夫关中,王业之根本”所以自古中原的核心地带非关中莫属。


天道TD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了解河南那些事儿。(本文约400字,阅读需时2分)

中原地区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重要区域。

因为有黄河这条母亲河穿过,因此号称炎黄子孙的先民,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当是在这条母亲河沿岸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夏商时期有很多考古遗址和历史事件,在河南省均有发现: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新乡牧野之战。

这时期的中原,核心应该就是上图红色显示区域。

以河南为中心,尤其是河南中北部,还有山西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这一区域。

这片区域就是黄河文明的源头。

到了周代,实行分封制,以西安为都城,洛阳为东都。

而四周分别被定义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

这个时候的中原核心地,向关中一带扩展。

形成了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一条轴线。

这一轴线区域作为古代史的中原核心地,从周代一直到唐代。

唐朝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西安作为都城已经彻底成了历史。

这时候的中原西界,逐渐由关中内缩至函谷关以东。

形成以河南省为核心,包括周边一些区域的中原核心地区。

正如上图红色部分所示,这也是宋元明清,知道现在的中原所在区域。

综上可知:不管中原的外延如何变动,其核心,一直就在处于黄河由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郑州、开封一线为轴心的南北这片区域。

更多历史类原创精彩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我不是陕西的也不是河南的。

我认为"中原"一词,在不同时期,界定是不同的。中原,在古代,就相当于如今的"华中"的意思。不同的朝代,疆域不同,政权中心也不一样,所以"中原"是不定的。而且不局限,是一个广泛的区域。 比如在周朝秦朝汉朝唐朝,这些大统的朝代,关中地区,河南山东河北江苏这些地方,都是中原。而把中原概念狭隘的据为己有,是不要脸的行为。

最近看到陕西河南一顿吵,互黑。我就觉得你们两省,愧对"中华文明发源地"的称号,怎么能为找存在感,胡说八道呢?

真的牛逼,不用自己吹,要公认才行。

最后说一句,公共设施,不要占为己有。


义务搜捕水军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其实发生了多次改变,因为王朝的核心地带一直在转移,加上古代气候的变化,中原的概念也随之改变。

商朝源自东夷,他们统治的核心地带在黄淮流域,因此,那块区域就是商朝的中原地区。到了周朝,由于周民自西部而来,他们以岐山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中原的概念就包括了河南、山西和陕西一带,其中,最繁华的区域为镐京与洛伊。

秦汉四百年,长安附近一直是中原的核心,逐鹿中原就是为了争夺长安和洛阳的控制权。控制了这两都,等同于掌控了天下,基本可以登基称帝。所以,这两地遭受的战争创伤最为严重,经常白骨蔽野,惨不忍睹。

随着全球气温变化,长安所在的西部越来越干旱,哺育华夏文明的黄土高原从茂密的原始森林变成了干燥的草原。西部的长安逐渐无法承载帝国都城的重任,皇亲贵胄经常跑到洛阳混饭吃。

并不是因为洛阳的农作物长势喜人,而是因为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南方的钱粮通过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为了那些贵族子弟纸醉金迷提供充足的物资,为大军提供足够的军饷粮草。

所以,隋朝以后的中原地区已经逐渐南移,基本在长江的中下流地带。那里人口密集,商业繁荣,钱粮足备,美女如云。因此,隋炀帝宁愿留在扬州不再北返。

可见,中原地区随着历史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从东北到西北,再到东部,后到南部,简直是乾坤大挪移。


大风观澜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核心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关中者 ,四关之内: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指的是关中平原。关中地区无论从纬度、气候、地理环境等在历史上都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历来是“中原”的核心。“中原文化”脱胎于“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滥觞于“三川文化”,所谓“三川”,就是关陇地区的渭河、泾河和洛河。三川地区是真正的中华之源。

关中地区所在的渭水流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最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我们中国人的肇始之地。从最早的华胥氏、伏羲氏、三皇五帝 ,再到夏商周,秦汉隋唐,关中创造了最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长安自古帝王都,关中自古帝王州。长安是中原王朝长期的建都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著名的“逐鹿中原”、“北定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中的“中原”指的就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西周初年,武王灭商,以镐京为“天下之中”,分封诸侯,创制礼乐,创造了最初的“中国”,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中”之而为都,古人把国家的首都也称为“中”,“中原”一词最早就出自《诗经》,指的就是关中平原。

现在有人要说了,为什么现在百度百科也好,还是一般人的普遍感觉就是“河南”即“中原”,“中原”即“河南”呢?其实这都是一种误读。


河南地区历史上一直只是“中原”的一部分而已。“中原”从没有什么广义狭义的两说论,“中原”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吉日》中指的就是关中平原。后来随着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崛起和东进,“中原”的范围才逐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人居住地”,《辞海》中对“中原”词条的解释就是如此。

史书中从没有发现“中原”专指“河南”的记录。“中原”在地理上是指广阔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陕西关中、陕北、甘肃、宁夏、山西、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山东西部、河南、安徽、江苏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原”一词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泛指北方地区或“汉地十八省”,也可以代指中国。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奇先生把关中(陕西)、晋南和豫西定位为考古学意义的“古中原”核心,即“中原本宗”,这个金三角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是仰韶文化最为密集的区域。史前洛阳以东地区是属于东夷文化和黄泛区,郑州属于“淮夷文化”的淮河流域,并非属于华夏文明的范畴。


把“河南”等同于“中原”是一种谬论,是经不起推敲的。历史上古人一提起“中原”,首先想到的是关中平原,首先想到的是华夏圣都长安。解放后国家出于管理需要,把本来在地理上处于中国中心的陕西划归到了西北地区,好像“中原”离关中好渐行渐远,但中国的大地圆点在陕西泾阳县,“北京时间”其实是以陕西时间为授时标准,关中地区是真正的中国之心。

历史古籍早有断言,关中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核心,河南在历史上属于所谓的“关东地区”,属于“豫州”“中州”“中土”的一部分而已,在周秦隋汉唐等大一统的强盛王朝时期,河南一直是关中的附庸。


下面我们看看古代圣贤是如何论述关中为中原核心的: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源于此)

明·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没有头的中原还是中原吗?)

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宋·李纲《永乐遇》:“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宋·陆游《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三川,即陕西泾渭洛三条河流,关辅即关中的别称)

宋·陆游《北园杂咏》:“扬鞭大散关头日,曾看中原万里春。”(大散关,即关中大散关)

宋·陆游《书感》:“登高望中原,气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关中;雒为雒阳)

宋·邵雍《梅花诗》:“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明·何乔远《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三镇为延绥的榆林镇、宁夏的固原镇、甘肃张掖的甘肃镇这三边镇)

明·冯琦《观灯篇》:“长安正月旋玑正,万户阳春布天令。新岁风光属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明·李攀龙《登太华山绝顶》:“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华即陕西华山)

清·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大儒王阳明曾感叹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关中地区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是由其辉煌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这也是中国史学界一个基本的认知传统。

探寻历史,正本清源,我是清乐堂,欢迎朋友们多交流指正。


清乐堂


这问题有点太广,这个核心到底是指地域,还是指人文。人文的话就不说了,那是几本书都扯不完的事。而且地域与人文又息息相关,说都说不完。

就简单的说说广义地域核心。历史上的中原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黄河中下游地区。泛指河洛一带,也称河洛文化。

由于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有诸如: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加之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建立都城朝代最多、最长的地区。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文明核心,所以也就有逐鹿中原,得中原得天下之说。

若论核心,这真不好说。毕竟中原地区占据了中国历史上八大古都中的四个。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汴京),此外还有什么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等古都。

这些古都都有自己的人文文化,这就不扯了。就以洛阳与开封来说,就够专家学者以及这两地的人争论不休了。

至于这个核心,中原地区都是核心好了。只不过洛阳名气大一点,毕竟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汉、唐是以洛阳为东都或者直接是首都的嘛。

这问题,得请专家来。还得是,无数专家。


汉墨山河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是,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是“”“天下至中的地方”,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原所囊括的区域也不尽相同。

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把洛阳一带作为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先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先后迁都斟鄩(今洛阳偃师)、安邑(运城)、纶城(今商丘虞城西)、老丘(今开封陈留)、西河(今汤阴西河)等地。

商朝发源于河南商丘,其首都亳(今河南商丘)、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嚣(今河南郑州)、殷(今河南安阳)和朝歌(今河南淇县)均在河南境内,其中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商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

西周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众多诸侯国的都城也均在此。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战国时期,中原的地域范围又有所扩大,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韩国(新郑)、赵国(邯郸)、宋国(睢阳)、卫国(朝歌)、楚国(陈、寿春)的国都皆位于中原。

东晋时期,“中原陆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南渡后的晋人把曾经居住过的长江以北广袤地区统称为中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此后,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对中原的概念,表明自南北朝开始,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成为后来历朝历代沿用的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没有之一。夏、商、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等20多个王朝,3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称帝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呆弟42005191


论文摘录:某些省份整天以中原自居,其实长安乃中原龙首也,关中地区历来是历史上中原的核心区域;其实最早的中原在《诗经》中指的就是关中平原!陕西一直位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在解放前还属于华中地区,解放后划归了西北,好像脱离了中原地区,其实关中地区属于中原的史籍不胜枚举!以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历来是中原的核心中的核心,河南地区恰恰是历史上中原的边缘地带。那是什么原因使当代的某些无知者独霸中原的名号的呢?这个原因真需要深思!历史和古籍上早有断言,一些抱有狭隘地域观念、居心不良的某些人再叫嚣也抹杀不了历史的真相。下面我们看看从《诗经》开始隋宋元明清学者是怎么论述关中为中原核心的。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源于此) 明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没有头的中原还是中原吗?) 隋 王通《中说》:”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周都雍,即西周都陕西、关中,雍是陕西的旧称) 宋 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 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宋 李纲《永乐遇》:“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宋 陆游《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三川,即陕西泾渭洛三条河流,关辅即关中的别称) 宋 陆游《北园杂咏》:“扬鞭大散关头日,曾看中原万里春。”(大散关,即关中大散关) 宋 陆游《书感》:“登高望中原,气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关中;雒为雒阳) 宋 邵雍《梅花诗》:“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宋 胡宏《碧泉九日有感》:“正恐中原消息断,问谁曾到五陵间。” 元 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明 何乔远《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三镇为延绥的榆林镇、宁夏的固原镇、甘肃张掖的甘肃镇这三边镇) 明 冯琦《观灯篇》:“长安正月旋玑正,万户阳春布天令。新岁风光属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明 李攀龙《登太华山绝顶》:“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华即陕西华山) 明 徐贞明《西北水利议》:“今河自关中以入中原,合泾、渭、漆、沮、汾、沁、伊、洛、涧及丹、沁诸川数千里之水。” 清 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河南整天以仰韶文化自居,其实自不知虽以“仰韶”命名仰韶文化,但仰韶遗址并非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仰韶文化全国发现的五千多个遗址的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区域在陕西关中!整天以“老家”自居,要当中国人的祖宗,言之凿凿百分之七十的姓氏诞生于河南,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国内许多大学者包括河南籍的几位大家都认定中华文化最初发源地在雍梁故地以华山为中心到天水的渭水流域!最要命的是能测算出黄帝的生日是公元前多少年的三月初三,不知道是河南哪位大仙算出来的?你如果能测算出你家五代之前的祖先的生日就算你是真正的大家!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拿中华儿女的祖宗开玩笑!


fly板


中原地区的核心应该是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中原即“中州”,取天下之中的意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一般指的中原就是以河南省大部为中心,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中华文明起始时期,洛阳一带就被称为“天下之中”,因为有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极其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就已有雒邑(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华夏各诸侯国,与秦、吴等边远地区相对应。秦代以后,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扩大到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中原地区的范围一直扩大,可是从夏朝到后晋的3000多年时间里,先后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长达1500多年的建都史都彰显出洛阳在整个中原地区的强大影响力。这个也客观说明,在这漫长的时间段里,无论是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上来说,洛阳都是整个中原地区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