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原地區的核心到底是哪裡?

清樂堂


三皇五帝夏商周時期,“河洛”一帶,即黃河、洛河一帶以洛陽為中心,為中原腹地,這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就是這一時期的中原地區。春秋時期,為了與地處邊遠的秦國和吳越等地對應,中原地區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包括河南和關中。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不就是指以開封為中心的北宋江山嗎?諸葛亮《出師表》中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是中原,也指的是以蜀國所在地為座標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所以說,中原地區,主要是指元朝以前,漢人正統政權政治權力中心所地在,自關中開始,延伸至河南、山東境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歷史與人像


中原核心地帶在哪?不是說俺家愛說“中、中、中”就是,那計算機的核心芯片也不在正中啊。更不是哪個名人順口來句詩,提起毛筆寫個中就是。這些理由說出來都是讓人笑掉大牙的。我們還是以史料為主,說說什麼是中原的核心地帶。


中原一詞最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和《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中的“中原”。指的是西周天子所居之地,既我們說的關中平原。那麼就光憑這一句就說關中是中原的核心地帶就過於牽強。

關中地區被作為中原的核心或者說是中原龍首是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關中地區對整個黃河中下游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俯視,佔據了地理上極大的優勢。從軍事上講,對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極大的優勢與威脅。其二黃河中下游地區對於四關之中的關中,就有些百萬雄兵望關興嘆的尷尬了。其三得到關中的政權,實力不夠時足以依仗天險閉關自守。利用八百里秦川養精蓄銳。實力具備時開關東出自上而下一馬平川(如歷史上的大秦帝國)。關中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如古人所說“扼其喉,撫其背”。優勢不可盡數,所以自古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古人評論“夫關中,王業之根本”所以自古中原的核心地帶非關中莫屬。


天道TD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了解河南那些事兒。(本文約400字,閱讀需時2分)

中原地區是我國的歷史文化重要區域。

因為有黃河這條母親河穿過,因此號稱炎黃子孫的先民,在人類歷史的早期,當是在這條母親河沿岸地區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夏商時期有很多考古遺址和歷史事件,在河南省均有發現:

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安陽殷墟,新鄉牧野之戰。

這時期的中原,核心應該就是上圖紅色顯示區域。

以河南為中心,尤其是河南中北部,還有山西南部,河北南部,陝西東部這一區域。

這片區域就是黃河文明的源頭。

到了周代,實行分封制,以西安為都城,洛陽為東都。

而四周分別被定義為西戎、北狄、東夷、南蠻。

這個時候的中原核心地,向關中一帶擴展。

形成了以西安、洛陽為中心的一條軸線。

這一軸線區域作為古代史的中原核心地,從周代一直到唐代。

唐朝之後,我國的經濟文化重心東移南遷,西安作為都城已經徹底成了歷史。

這時候的中原西界,逐漸由關中內縮至函谷關以東。

形成以河南省為核心,包括周邊一些區域的中原核心地區。

正如上圖紅色部分所示,這也是宋元明清,知道現在的中原所在區域。

綜上可知:不管中原的外延如何變動,其核心,一直就在處於黃河由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鄭州、開封一線為軸心的南北這片區域。

更多歷史類原創精彩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我不是陝西的也不是河南的。

我認為"中原"一詞,在不同時期,界定是不同的。中原,在古代,就相當於如今的"華中"的意思。不同的朝代,疆域不同,政權中心也不一樣,所以"中原"是不定的。而且不侷限,是一個廣泛的區域。 比如在周朝秦朝漢朝唐朝,這些大統的朝代,關中地區,河南山東河北江蘇這些地方,都是中原。而把中原概念狹隘的據為己有,是不要臉的行為。

最近看到陝西河南一頓吵,互黑。我就覺得你們兩省,愧對"中華文明發源地"的稱號,怎麼能為找存在感,胡說八道呢?

真的牛逼,不用自己吹,要公認才行。

最後說一句,公共設施,不要佔為己有。


義務搜捕水軍


歷史上的中原地區,其實發生了多次改變,因為王朝的核心地帶一直在轉移,加上古代氣候的變化,中原的概念也隨之改變。

商朝源自東夷,他們統治的核心地帶在黃淮流域,因此,那塊區域就是商朝的中原地區。到了周朝,由於周民自西部而來,他們以岐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中原的概念就包括了河南、山西和陝西一帶,其中,最繁華的區域為鎬京與洛伊。

秦漢四百年,長安附近一直是中原的核心,逐鹿中原就是為了爭奪長安和洛陽的控制權。控制了這兩都,等同於掌控了天下,基本可以登基稱帝。所以,這兩地遭受的戰爭創傷最為嚴重,經常白骨蔽野,慘不忍睹。

隨著全球氣溫變化,長安所在的西部越來越乾旱,哺育華夏文明的黃土高原從茂密的原始森林變成了乾燥的草原。西部的長安逐漸無法承載帝國都城的重任,皇親貴胄經常跑到洛陽混飯吃。

並不是因為洛陽的農作物長勢喜人,而是因為隋煬帝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南方的錢糧通過水路源源不斷地運往洛陽,為了那些貴族子弟紙醉金迷提供充足的物資,為大軍提供足夠的軍餉糧草。

所以,隋朝以後的中原地區已經逐漸南移,基本在長江的中下流地帶。那裡人口密集,商業繁榮,錢糧足備,美女如雲。因此,隋煬帝寧願留在揚州不再北返。

可見,中原地區隨著歷史和氣候的變化而變化,基本從東北到西北,再到東部,後到南部,簡直是乾坤大挪移。


大風觀瀾


歷史上中原地區的核心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

關中者 ,四關之內:即“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現的“天府之國”的文字,指的是關中平原。關中地區無論從緯度、氣候、地理環境等在歷史上都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歷來是“中原”的核心。“中原文化”脫胎於“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濫觴於“三川文化”,所謂“三川”,就是關隴地區的渭河、涇河和洛河。三川地區是真正的中華之源。

關中地區所在的渭水流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發源地之一,是我們中國人的肇始之地。從最早的華胥氏、伏羲氏、三皇五帝 ,再到夏商周,秦漢隋唐,關中創造了最為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長安自古帝王都,關中自古帝王州。長安是中原王朝長期的建都地,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著名的“逐鹿中原”、“北定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中的“中原”指的就是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西周初年,武王滅商,以鎬京為“天下之中”,分封諸侯,創制禮樂,創造了最初的“中國”,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中”之而為都,古人把國家的首都也稱為“中”,“中原”一詞最早就出自《詩經》,指的就是關中平原。

現在有人要說了,為什麼現在百度百科也好,還是一般人的普遍感覺就是“河南”即“中原”,“中原”即“河南”呢?其實這都是一種誤讀。


河南地區歷史上一直只是“中原”的一部分而已。“中原”從沒有什麼廣義狹義的兩說論,“中原”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吉日》中指的就是關中平原。後來隨著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崛起和東進,“中原”的範圍才逐步擴大到“黃河中下游地區漢人居住地”,《辭海》中對“中原”詞條的解釋就是如此。

史書中從沒有發現“中原”專指“河南”的記錄。“中原”在地理上是指廣闊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陝西關中、陝北、甘肅、寧夏、山西、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山東西部、河南、安徽、江蘇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原”一詞也被賦予了文化內涵,泛指北方地區或“漢地十八省”,也可以代指中國。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奇先生把關中(陝西)、晉南和豫西定位為考古學意義的“古中原”核心,即“中原本宗”,這個金三角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是仰韶文化最為密集的區域。史前洛陽以東地區是屬於東夷文化和黃泛區,鄭州屬於“淮夷文化”的淮河流域,並非屬於華夏文明的範疇。


把“河南”等同於“中原”是一種謬論,是經不起推敲的。歷史上古人一提起“中原”,首先想到的是關中平原,首先想到的是華夏聖都長安。解放後國家出於管理需要,把本來在地理上處於中國中心的陝西劃歸到了西北地區,好像“中原”離關中好漸行漸遠,但中國的大地圓點在陝西涇陽縣,“北京時間”其實是以陝西時間為授時標準,關中地區是真正的中國之心。

歷史古籍早有斷言,關中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核心,河南在歷史上屬於所謂的“關東地區”,屬於“豫州”“中州”“中土”的一部分而已,在周秦隋漢唐等大一統的強盛王朝時期,河南一直是關中的附庸。


下面我們看看古代聖賢是如何論述關中為中原核心的:

《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關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源於此)

明·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沒有頭的中原還是中原嗎?)

宋·謝採伯《密齋筆記》:“關中,中原一大形勝之地。”

宋·薛季宣《浪語集》:“論中原形勢,常以關中為諸夏首。”

宋·李綱《永樂遇》:“五陵蕭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宋·陸游《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關輔回頭煨燼。”(三川,即陝西涇渭洛三條河流,關輔即關中的別稱)

宋·陸游《北園雜詠》:“揚鞭大散關頭日,曾看中原萬里春。”(大散關,即關中大散關)

宋·陸游《書感》:“登高望中原,氣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關中;雒為雒陽)

宋·邵雍《梅花詩》:“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明·何喬遠《名山藏》:“陝西三鎭,中原門戶也。”(三鎮為延綏的榆林鎮、寧夏的固原鎮、甘肅張掖的甘肅鎮這三邊鎮)

明·馮琦《觀燈篇》:“長安正月旋璣正,萬戶陽春布天令。新歲風光屬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明·李攀龍《登太華山絕頂》:“太華高臨萬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華即陝西華山)

清·王猷定《四照堂詩文集》:“以通漕實關中,為經理中原之首”。

大儒王陽明曾感嘆說:“關中自古多豪傑,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

關中地區作為中原文化的核心是由其輝煌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這也是中國史學界一個基本的認知傳統。

探尋歷史,正本清源,我是清樂堂,歡迎朋友們多交流指正。


清樂堂


這問題有點太廣,這個核心到底是指地域,還是指人文。人文的話就不說了,那是幾本書都扯不完的事。而且地域與人文又息息相關,說都說不完。

就簡單的說說廣義地域核心。歷史上的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黃河中下游地區。泛指河洛一帶,也稱河洛文化。

由於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有諸如: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等,加之中原地區是中國歷史上建立都城朝代最多、最長的地區。形成了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文明核心,所以也就有逐鹿中原,得中原得天下之說。

若論核心,這真不好說。畢竟中原地區佔據了中國歷史上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汴京),此外還有什麼安陽、鄭州、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等古都。

這些古都都有自己的人文文化,這就不扯了。就以洛陽與開封來說,就夠專家學者以及這兩地的人爭論不休了。

至於這個核心,中原地區都是核心好了。只不過洛陽名氣大一點,畢竟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漢、唐是以洛陽為東都或者直接是首都的嘛。

這問題,得請專家來。還得是,無數專家。


漢墨山河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是,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是“”“天下至中的地方”,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原所囊括的區域也不盡相同。

夏朝到春秋戰國時期: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把洛陽一帶作為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先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先後遷都斟鄩(今洛陽偃師)、安邑(運城)、綸城(今商丘虞城西)、老丘(今開封陳留)、西河(今湯陰西河)等地。

商朝發源於河南商丘,其首都亳(今河南商丘)、西亳(今河南洛陽偃師)、囂(今河南鄭州)、殷(今河南安陽)和朝歌(今河南淇縣)均在河南境內,其中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商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

西周周成王營建都城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眾多諸侯國的都城也均在此。東周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戰國時期,中原的地域範圍又有所擴大,戰國時期的魏國(大梁)、韓國(新鄭)、趙國(邯鄲)、宋國(睢陽)、衛國(朝歌)、楚國(陳、壽春)的國都皆位於中原。

東晉時期,“中原陸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南渡後的晉人把曾經居住過的長江以北廣袤地區統稱為中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此後,宋、齊、梁、陳等王朝都沿用了東晉對中原的概念,表明自南北朝開始,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成為後來歷朝歷代沿用的中原地區的地理範疇。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沒有之一。夏、商、周、兩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宋、金等20多個王朝,3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稱帝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呆弟42005191


論文摘錄:某些省份整天以中原自居,其實長安乃中原龍首也,關中地區歷來是歷史上中原的核心區域;其實最早的中原在《詩經》中指的就是關中平原!陝西一直位於中國的地理中心,在解放前還屬於華中地區,解放後劃歸了西北,好像脫離了中原地區,其實關中地區屬於中原的史籍不勝枚舉!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歷來是中原的核心中的核心,河南地區恰恰是歷史上中原的邊緣地帶。那是什麼原因使當代的某些無知者獨霸中原的名號的呢?這個原因真需要深思!歷史和古籍上早有斷言,一些抱有狹隘地域觀念、居心不良的某些人再叫囂也抹殺不了歷史的真相。下面我們看看從《詩經》開始隋宋元明清學者是怎麼論述關中為中原核心的。 《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關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源於此) 明 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沒有頭的中原還是中原嗎?) 隋 王通《中說》:”夏都安邑,湯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周都雍,即西周都陝西、關中,雍是陝西的舊稱) 宋 謝採伯《密齋筆記》:“關中,中原一大形勝之地。” 宋 薛季宣《浪語集》:“論中原形勢,常以關中為諸夏首。” 宋 李綱《永樂遇》:“五陵蕭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宋 陸游《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關輔回頭煨燼。”(三川,即陝西涇渭洛三條河流,關輔即關中的別稱) 宋 陸游《北園雜詠》:“揚鞭大散關頭日,曾看中原萬里春。”(大散關,即關中大散關) 宋 陸游《書感》:“登高望中原,氣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關中;雒為雒陽) 宋 邵雍《梅花詩》:“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 宋 胡宏《碧泉九日有感》:“正恐中原消息斷,問誰曾到五陵間。” 元 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明 何喬遠《名山藏》:“陝西三鎭,中原門戶也。”(三鎮為延綏的榆林鎮、寧夏的固原鎮、甘肅張掖的甘肅鎮這三邊鎮) 明 馮琦《觀燈篇》:“長安正月旋璣正,萬戶陽春布天令。新歲風光屬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明 李攀龍《登太華山絕頂》:“太華高臨萬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華即陝西華山) 明 徐貞明《西北水利議》:“今河自關中以入中原,合涇、渭、漆、沮、汾、沁、伊、洛、澗及丹、沁諸川數千裡之水。” 清 王猷定《四照堂詩文集》:“以通漕實關中,為經理中原之首”。 河南整天以仰韶文化自居,其實自不知雖以“仰韶”命名仰韶文化,但仰韶遺址並非仰韶文化的核心區域,仰韶文化全國發現的五千多個遺址的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區域在陝西關中!整天以“老家”自居,要當中國人的祖宗,言之鑿鑿百分之七十的姓氏誕生於河南,不知道有什麼證據?國內許多大學者包括河南籍的幾位大家都認定中華文化最初發源地在雍梁故地以華山為中心到天水的渭水流域!最要命的是能測算出黃帝的生日是公元前多少年的三月初三,不知道是河南哪位大仙算出來的?你如果能測算出你家五代之前的祖先的生日就算你是真正的大家!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拿中華兒女的祖宗開玩笑!


fly板


中原地區的核心應該是洛陽及其周邊地區。中原即“中州”,取天下之中的意思,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一般指的中原就是以河南省大部為中心,包括陝西省東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在中華文明起始時期,洛陽一帶就被稱為“天下之中”,因為有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極其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就已有雒邑(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華夏各諸侯國,與秦、吳等邊遠地區相對應。秦代以後,中原一詞的含義進一步拓展,擴大到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雖然中原地區的範圍一直擴大,可是從夏朝到後晉的3000多年時間裡,先後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長達1500多年的建都史都彰顯出洛陽在整個中原地區的強大影響力。這個也客觀說明,在這漫長的時間段裡,無論是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上來說,洛陽都是整個中原地區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