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语文的阅读理解只有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思想是否会僵化呢?

用户7607688341766


教语文25年,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虽然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给出的是“参考答案”,但在阅卷过程中往往会把它作为“标准答案”,这已经基本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了。

在平时测试,特别是不参与年级排名的测试时,各班语文老师在阅卷评卷时常常“网开一面”,对于学生很有灵性、别出心裁的答案持肯定态度,以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毕竟,每个从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都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一旦涉及到必须排名,则阅卷组就不再鼓励创新性表达,为了赋分的统一,为了所谓对大多数人公平,会坚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紧扣评分标准给出的得分点进行评分,不愿越雷池半步,事实上把“参考答案”变成了“标准答案”。

尤其是升学考试的时候,特别是中高考,阅卷组会议都会强调评分尺度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在暗示阅卷教师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自做主,根据个人喜好对不按参考答案来的回答赋分。

有些“听话”的老师“一丝不苟”地执行,只要与评分标准不一致,就不给分;有些“叛逆”的老师则“灵活处理”,遇到不一样却言之有理的答案,会尽可能给出相对合适的分数,既不全给也不是一分不给。

只不过,这样“叛逆”的老师委实太少了点,为跟自己没啥关系的人费脑筋、担担子的事,有多少人肯做呢?万一遇上特别“讲规矩”的阅卷领导,抽查发现你没按参考答案来评分,轻则点名批评,重则开除你的阅卷资格并给予纪律处分,那可真是比窦娥还冤了!

只是,语文本是个注重思想的科目,阅读本是触发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创造性活动,搞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来,岂不是让师生们都往僵化狭隘的路上走么?事实上,愈演愈烈的答题套路、解题模板正等于越念越紧的紧箍咒,把更多人的大脑勒得越来越小,从丰富走向贫瘠,终至一片荒芜、一片空白!

阅读理解标准答案,可以休矣!


为独具慧眼的你写态度鲜明的文!期待你的精彩评论,让更多人看到!


剑客谈教育


准确的来说,语文阅读理解题并不是所有的题都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语文阅读理解题大致有两种设题方式,一种是有标准答案的技巧题,一种是没有标准答案或者答案不唯一的拓展题。

对于有标准答案的技巧题而言,的确有标准答案,有些同学以为,无论我怎么答,也不可能跟答案一般无二,往往会觉得阅读理解题,特别记叙文阅读理解真是太难了,其实,即使是有标准答案的技巧题也并不是要求学生答的题和答案一般无二,才给满分,而是要求只要答案要点和角度与标准答案一样,至于语言表述上的细微差异则不会减分。因此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不要惧怕其有标准答案,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各个考点的答案要点,并结合不同文章,细细品味出符合文章主旨和出题目的的答案角度和要点即可以拿到满分。

例如2015年绥化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格布上的花》(毕淑敏),此阅读设题考查了对标题的理解,对重点段落的表达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也考查了对结尾的理解这些有标准答案的题,另外还设计了没有标准答案的拓展题,如下图所示:



1、凡是涉及“标题”的题,不外乎从标题的含义和标题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上加答。上图题目1中“选文标题用《格布上的花》做题目的好处在哪里?”此题涉及题目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思考的角度有:

  • 在结构上看:1.是否设悬念、吸引读者;2.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 在内容上看:1.是否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2.是否揭示文章中心。

  • 在表现手法上看:是否运用修辞,是否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等。

  • 语言特色要结合表现手法来考虑看:是否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精练简洁等。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格布上的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好日子坏日子比喻成花格子布,把有爱的日子比喻成花。题目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具有美感、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思考下来和答案相差无几(答案见上图)。

2、题目2涉及文章重点段落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修辞手法、托物言志、铺垫衬托、借景抒情、抑扬结合、虚实相生、以大见小、前后照应(首尾照应)、设置悬念等。再结合文章的体裁及段落所处位置与上下文的联系等角度进行解析。

回看文章第2段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就是设问和排比,然后结合上下文把设问和排比的表达效果说清楚,把文段表达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就会无限接近答案标准(答案见上图)。修辞的表达效果总结如下:

编辑

3、题目3“第3段单独成段好在哪里?试分析”。一般单独成段的短小精炼的段落都在文中起承上启下,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然后再结合表现手法看其表达效果,不难看出此段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强调和引人思考的作用,引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文体位置不同,其作用的不同如下图所示:

编辑

4、题目4涉及结尾处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及效果。结尾的作用往往在结构上起照应开头的作用;在内容上起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答题上要注意结合文章主旨言明点明了怎样的中心,深化了怎样的主题。

例如《格布上的花》中的“结尾句“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的作用”就是照应了开头,并深化了主题,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生活中有爱,人生就会如花般绚烂。

5、题目5即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拓展题或者叫开放题。这种题往往跳出题外,结合自身生活写出自己联想到的事,或者写出由此引发的思想感悟,或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思想上的辨析等,这类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不跑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也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

总之,对于有标准答案的题而言,在语文老师看来都属技巧题,也就是说都是有解题技巧而言,关键在于同学们要知道往哪些角度去想,很多孩子减分都是因为角度不全,因此,语文阅读题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这不仅不会僵化学生的头脑,反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思考的范围更广,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阅卷标准都是“见点给分”,也就是见到标准答案中的要点就可以给分了。因此,

在答题时既要考虑结构、又要考虑内容,还要考虑不同文体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等等,宁可多个角度来考虑也不可只从一个方面来解析,特别是分值高的题,一般4分的题,至少要从2-4个角度来解析问题。由此可见,无论是有标准答案的题还是无标准答案的题都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回答问题,这不仅不会让孩子的思想僵化,还会开拓孩子的视野,让孩子阅读文章、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全面、更多元,思考问题的层次更立体。

听了小徐老师的解析,同学们这回明白了吧,记住答题要扣点解答,多角度思考才有可能不漏点,才可能得高分。

小徐老师常年从事语文和作文教学,期待大家的关注。


指尖教育帝国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穆老师认为,语文的阅读理解确有标准答案,但不是唯一不变的,只要符合答案设置规则语言表述上做出适当调整还是可以的!

要知道,同一道阅读理解试题,让不同的老师去做,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只要答案能够围绕“某个固定规则”去设置即可。

阅读理解题,不仅不会让孩子的思想僵化,还会开拓孩子的视野

,让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元化、思考问题的层次更立体……

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穆老师就举个考试中具体的事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有困惑的同学或家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


老穆支招

🍀一、江苏高考卷《溜索》原文阅读

🍀二、试题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三、答案设置规范

围绕“描写手法 + 效果”去答案

描写手法:感官、层次、正侧、修辞、动静、虚实、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白描工笔、烘托渲染……


🌷🌷🌷自己组织答案🌷🌷🌷

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②视听结合。“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感官中的“视觉”;“隐隐喧声腾上来”,感官 中的“听觉”。

③“俯看”。“俯望那江”,层次中的

④运用心理描写。“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⑤这些手法的运用,给人以真实感,如临其境。(效果)

💐💐💐参考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或夸张),变换视角,(或俯看和远眺),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心理描写)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老穆说语文


我认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语文的阅读理解”。

概括地讲,就是将一篇文字读通、读懂和简单鉴赏的过程。读通,是消除字词句方面的阅读障碍,是浅表的阅读理解。读懂,有三个层次: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并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或阅读感受。鉴赏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二是写作技巧的运用。

有些阅读理解题确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如内容概括、主旨归纳、文章结构等方面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基本读懂了一篇文章。有些阅读理解题却真的没有标准答案,除了参考答案为“言之成理即可”的拓展延伸题之外,对关键词句含义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往往千人千面,阅读对象不同,观照的角度不同,给出的答案可能完全不一样。

作家和菜头写过一篇文章《最后一枪》,曾被选为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文本。后来他在其公众号文章《我的零分标准答案》中写道:

……就我个人而言,并不赞同归纳中心思想、总结段落大意、分析作者文意的做法。我觉得这和学好中文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地,这种用显微镜分析文本的方法,大概也分析不出什么东西来。眼见小朋友因为我的缘故受苦,心里非常过意不去。所以,我打算亲自做一遍,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一下我写作时的想法。不过我估计,我的答案可能只能得零分……

虽然和菜头不是语文老师,对于设计什么样的阅读理解题才有助于中学生学好中文,他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作为文章的作者,对于那些自作主张地解构他的作品,设计阅读理解题的标准答案的人,他是最有权力说不的。而且很显然,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完全曲解了和菜头的表达意图。

和菜头也提到,真正要理解他当时为什么用那些词,为什么那样表达,如果只读他这一篇文章,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他彼此的心绪,与自己个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要读懂一个人的文章,还得了解这个人——即所谓“知人论世”才行。

至于阅读理解题为什么需要一个标准答案,@剑客谈教育已经说得十分具体深入了,在升学考试中,必须有这样一把公正的评分标尺。我想说的是,升学考试一定要设置这种既刁难学生、又为难老师的题型吗?下面这张图,是民国时期的一份“高考题”,我们来看一下:

作文40分,知识性问答题30分,开放性论述题30分,总分100分。没有那种咬文嚼字细读文本的阅读理解题。

当然,民国时期的“高考题”不见得比现在的升学考试题设计得更高明,但这份试题,只要学生胸中有丘壑,答题时是不会为了契合标准答案而感到困惑的。因为知识性题型答案是唯一的,开放性题型却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也应该这样,只设计有标准答案的和开放性的题型,不要设计一些主观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的题型进来。


毫米


阅读题的拿分方法还是很多的。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题,占总分值的24%

一、字音辨析题

易错点:

口语和书面语的混淆。往往我们的口语表达方式和书面语是不一致的,不能因为平时的发音而错选答案。

二、成语辨析题

易错点:

望文生义。题目中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不正确,反而是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三、标点运用题

易错点:

问号的使用。陈述性问句和选择性问句并不能使用问号。

四、病句辨析题

易错点: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五、句子排序题

易错点:

上下衔接不一致、陈述对象(主语)不一致、话题不一致 、前后句式不一致、情境不吻合、音节不和谐

六、课文理解题

易错点:

往往因内容理解错误或是一字之差而选错选项。

七、综合运用题

易错点:

未理解清题目的主题或规定范围,往往会因为答题不全而失分。

答题技巧

排除法

最适用于选择题。我们可以先排除一些自己知道的错误选项,在剩下的选项中再仔细推敲琢磨。

2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题,占总分值的34%

一、古诗文阅读

易错点:

古诗炼字、主题思想提炼最易出现差错。

答题技巧:

1、注释一定要看,往往会交代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

2、抓住关键词找出诗人的感情思想,确定答题方向。

二、文言文阅读

易错点:

古文中的一字多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

答题技巧:

1、将已有注释代入文中帮助理解;

2、套用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检验;

3、翻译句子应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三、现代文阅读

易错点:

词语的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修辞手法赏析、描写手法赏析、文章主旨理解等。(往往因为回答的不全面或理解错误而失分)

答题技巧:

1、词语理解:

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2、人物分析:

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将描写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再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最后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3、修辞手法赏析: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描写手法赏析:

先回答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境表现了人物或事物怎样的特征,烘托了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5、文章主旨理解:

写人为主:文章通过叙述主人公的什么事件(内容)+表现出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品质(或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事为主:通过叙述什么故事(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写景状物:通过描写了什么景或物(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扬州行知教育


为什么中国常常被说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呢?我想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从小就不被鼓励开放性的思维,答案永远是非此即彼。

这里有一个我自身的例子,我家儿子幼儿园时,有一天回家来哭了,一问为什么,原来是课上老师让所有小朋友都画一对耳朵,儿子就画了一对长长的兔子耳朵,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红叉,说不对,要画人的耳朵才对。

我当时听了相当的无语,那一瞬间,我对中国的教育真的是失望透顶。我该怎么和儿子解释呢?告诉他老师是对的,只有人的耳朵才是耳朵吗?最后没办法,因为老师要求做错的还要修改啊,如果我坚持让儿子不修改,那第二天去了还要被批评,儿子还是会受伤害,如果让儿子修改,我该怎么解释呢?我真是头大了很久,最后只好和儿子说:“儿子,兔子耳朵当然也是耳朵啊,你说的对,不过呢,你们老师当时出题的时候一定指了她自己的耳朵,所以你应该画一对人的耳朵,你说呢?”儿子还小,很容易就被说服了,但是我却心里难受了一晚上。

所以我就想起经常接触的那些留学生,我就发现我们的孩子们出国留学就算留在国外工作,最多的职业是什么?男做码农女做财务!没错,都是不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职业。

那么回到本题上,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思想是否会僵化呢?答案是:那还用问吗?


蓝色夏威夷订制旅游


语文阅读那种分析句子作用 ,好处的这类题压根就不该存在。很多作家写的文章被拿来做阅读理解材料,结果作家自己都写不出标准答案。可悲,可叹哪,现在还一个劲地提高语文的地位,真没必要,钱学森是靠着做语文阅读理解设计火箭的吗?


海燕老师ghy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标准答案在限制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所以,现在已经在注意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答案也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参考答案。其实,思维活跃的孩子并不囿于答案的束缚,所以,单凭语文阅读理解就僵化了孩子们的思维、思想,有些夸大其词。

要知道,应试教育的考试,很多时候答案就是显而易见的,你还要鼓励孩子发散、创意的寻求一题多解其实反倒是诱导孩子们误入歧途。


教书匠龚先生


一切的学科教育都应该体现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设置考题也是如此,应该多出一些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考题,不要出僵化思维答案受框束的考题,否则有悖我们教育的目标和育人的方向。以考定教是目前学科教学的潜规则,革新考题就能带动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最终决定教育的成效,所以势在必行!教育改革应该从革新试题开始,以继承和创新为基本原则,以知识和思维能力为基本考查对象,突出创造性思维的考查。


斗笔游龙


挖空心思的出题老师,挖空心思的教学老师,挖空心思的学生,结果都是一堆无用功!以人为本,学以致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大道至简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