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丁志俊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一、專業與業餘

有誰知道禮泉縣劇團的前身是禮泉縣群眾劇團?

那麼,又有誰知道群眾劇團是如何組建、成立的?

她的發祥地又在哪裡?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勿容置疑,禮泉的土著或熟悉禮泉的人可能己猜到了八九分。

是的,禮泉劇團的前身一群眾劇團的發祥地就在趙鎮。

遠在清朝末年,兆村這個千年古鎮的地面上,就活躍著幾支不同的職業或非職業文藝團體。這些民間劇團常年活躍在禮泉及其周邊的平原和山區的村村寨寨。

職業劇團完全是以演出收入來維持劇團的正常運轉,而業餘演出團體的演職人員,平時各自回家參加生產勞動,一旦需要時,則隨時組團。演職人員大多是具有一技之長的秦腔藝人,大家熱情高漲,可謂是一呼百應。業餘劇團演出形式多樣且靈活多變,較之專業劇團有很大的隨意性。且戲劇和節目大多喜聞樂見頗接地氣,故此極受群眾的喜愛和追捧。

1952年10月間,由董明春和王佔魁等在趙鎮成立了禮泉縣群眾劇團,這也是第一個在禮泉橫空出世的民間職業劇團。由於數年來一直在禮泉、乾縣、興平一帶演出,在群眾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故在1956年縣政府決定將其正式收編,並更名為禮泉縣人民劇團。群眾劇團這個趙鎮的第一支專業劇團被收編後,雖然流失了不少群眾文藝演出人才和精英,但這個千年古鎮人民追求文化藝術欣賞的熱情不減,各類文藝團體的活動就一直沒有停歇。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趙鎮公社位於有五千人口之眾的石鼓趙村。這裡人傑地靈,打盛唐起就聞名於天下,是關中八百里秦川地區著名的千年古鎮和交通要道。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石鼓村的文藝宣傳隊就成了氣侯,並且遠近知名,經常代表趙鎮公社巡迴演出。同時每年還要進縣城會演,且經常獲獎,從而成就了石鼓村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人才。特別是在1962年到1966年文革前這幾年間,陝西省興起了一股戲曲熱,尤其是頗受秦人追捧的秦腔。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傳於清,唱腔的發展基本定型在“唐朝”,是相當古老的劇種之一。幾經演變,蔚為大觀,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有相關史料記載,秦腔又名“亂彈”,唱腔分為兩種風格,前者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抒發悲憤、淒涼情感。道白以關中方言為基礎,涇河、渭河流域諸縣的發聲為正音。每到盛大的慶典和節日,當地人都要組織演唱集會。家裡娶媳婦要請劇團助興,鄰居蓋房子也要請秦腔的藝人來家裡安神。

六十年代初,關中各市各縣、各鄉鎮都在大搞群眾演出活動,並且經常進行

文藝會演,各縣、各鄉鎮之間還經常展開比賽。趙鎮這個文化之鄉,擁有自己的文藝隊伍便順理成章,趙鎮公社業餘劇團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最初是從各村調來不同演藝人才,組成了趙鎮文藝宣傳隊。排練了一段時間後覺得一是人員太分散,二來在管理上也很不方便。當時的石鼓文藝隊己初具規模,氣候小成。歷史劇、現代劇排練、演出搞的是風生水起。於是就在石鼓文藝隊的基礎上,又從公社下屬的堯都,小昭等村抽調少數文藝骨幹,組成了趙鎮公社業餘劇團。劇團90%以上的主創人員,都是石鼓東西兩村的村民。劇團的文武場面可謂是人才濟濟,堪比專業劇團。

文場面的板胡是楊生林和段龍江,二人在演戲時換著拉,空閒時幫著搞搞劇務,拉拉大幕或置辦佈景。拉二胡的是小昭楊人,時間太長已記不清名字了。閆復禮吹笛子,王自新彈三絃。劇團的武場面陣容更強大。打板的孫樹民,是文武場面的總指揮。一生痴迷文藝,人稱孫打鼓,可見其對此行當的精進程度。周建華敲勞(鑔子),最關鍵的是敲梆子的劉八老漢,在劇中掌握和控制文武場面的節奏,還兼打鑼。

他在幾個縣都算得上是著名的藝人,還擅長吹嗩吶,人稱蓋三縣的梆子八老漢。縣劇團的不少藝人都是他的徒弟,人緣好,人氣旺,到禮泉劇團如同回家一樣,高喉嚨大嗓門的沒有人不認識他的。

劇團的團長段傑書更是出身於戲曲世家,人老幾輩都有此愛好,既是劇團領導,同時還是編劇和導演,在文藝行當是響噹噹的多面手。

其次,劇團還有專門寫劇本的編劇段傑書(兼)、廉振武,以及著名導演董國瑞等。先後排練演出的現代秦腔劇目有《血淚仇》和《窮人恨》等。其中比較有名的男演員有呂希聖,任彥明,趙生福,張寶雲,張增減,呂建新,衛炳光,曹軍等。女演員有楊旦清,張培豔,鄭文鮮,張秀琴,張菊蘭,張臘娃,張桂眾,高秀芳等人。當時的公社書記鄒志清兼任劇團的名譽團長,親自抓這項工作,管武裝的王幹事協助。業餘劇團的日常工作自不待言,尤其是在匯演之前,鄒書記經常親自觀看戲曲的排練和內部彩排,並隨時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二、 劇團的戲曲排練

趙鎮小學活動室內,戲曲排練正在進行。

排戲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不僅要求演員口齒清楚,而且還要臺架好,一招一式的動作到位。絕不是聲音好了就可以唱好,演戲要節奏感強,氣口運用的好,這樣才能使演員唱的舒服,觀眾聽的痛快。所謂“一笑二白三唱腔”或“千斤道白四兩唱”,都說的是唱唸做打在戲劇表演中基本功的重要性。

最先排練的是秦腔現代劇《血淚仇》。 王仁厚一角由堯張村的張增儉扮演。他的實際身份是趙鎮公社的鄉鎮幹部,當時還是石鼓村的駐隊專幹。張人很直爽,生就一副濃眉大眼,皮膚白白的胖胖的,個頭雖然不高,但長得結結實實,開會時在社員大會上講起話來振振有詞,底氣十足。不僅聲音宏亮,而且頗具煽動性。平日裡,走起路來是虎虎生風,給人一種麻利而幹練的感覺。劇中的王仁厚之子王東才由宅裡堡子的生角張培彥扮演,她雖然是個女人,但人長得個大又豪爽,所以一經化妝根本看不出來是女扮男裝。東頭子的大嘴周建華則扮演了王東才被抓壯丁後所在國民黨軍隊的韓排長一角。

劇情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蔣管區兵慌馬亂。農民王仁厚一家六口,受盡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年輕力壯的王東才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一家五口人流離失所,無依無靠。在從河南逃往陝西的途中,在龍王廟臨時歇息。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剛一進廟門,狗娃娘抱著的狗娃突然從懷中掙脫,跑去找他爺。“爺,我餓咧!”噢,我娃餓咧!.天黑,爺明天到村裡給你找吃的。”扮演王仁厚的張增儉摸著狗娃的頭說。“不,我不,我餓咧!”扮狗娃的小演員坐在地上耍賴。“叫你不聽話!”狗娃娘拉起狗娃,啪啪地隨手拍了兩巴掌。狗娃哭著鬧著,當東才妻抬手還要再打時,被狗娃爺攔住了。“叫媳婦莫把狗娃打,小孩子年幼不懂啥,幾天沒有吃飽飯,他怎能不哭不怨咱。”王仁厚唱完哎了一聲,拿著要飯的碗沒入了茫茫夜色中。突然,外面突然槍聲大作,亂成一團。東才所在排的韓排長領著幾個匪兵闖進來,搶走東才媳婦……

晚上,在中間掛著兩個大汽燈,兩側桌子上各放著一盞煤油罩子燈的排練室內,戲曲排練仍在繼續。

扮演王東才媳婦的張菊蘭被扶上場後已奄奄一息,她的衣服被扯開,胸前被刺刀刺過的傷口仍在流血。一家人急忙圍上去,眾人呼喚。她用手捂著傷口唱:“我只說老小難見面,誰知還能轉回還,強打精神睜開眼,丟不下年邁二老....小兒男!目光痴呆呆地叫了聲,爹,娘,桂花,狗......娃.......倒頭身亡。

這段戲反覆折騰了好幾次才勉強過關,導演要求演員不僅在排練時間要用心,在下去以後還得抽空背熟臺詞,認真揣摩,仔細體會。扮演王仁厚妻子,王東才母親的楊旦清,看到遭此橫禍,眼看著年輕漂亮的兒媳婦氣絕身亡,悲痛欲絕地唱道,“眼見媳婦把命喪,年幼的狗娃誰照管?我二老年邁能活幾天,倒不如一頭碰死也心甘!”接著自己也一頭撞向小廟臺尋了短見,當場斃命。這一撞,看似簡單,但在排練時卻反覆做了幾十次。開始是對著幕布模仿著撞,可演員楊旦清就是掌握不好力道,更找不到角度。

後來在排練場中間擺了一個長條桌,導演董國瑞讓她往桌子側角撞,但起了好幾次歩都直接從旁邊閃了過去,她是害怕真碰上桌子,把頭部撞傷。這種架式看著就假,更沒有因絕望而尋短見的感覺。排練屢屢受挫,楊旦清急的頭上直冒冷汗,可動作卻仍然做不上來,有了撞的姿勢,但導演又說感情投入不夠,還是不行。就這樣,為了做好一個動作甚至表演時的一個眼神,演員甚至要反覆練習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排練了好幾天,這場戲才算通過。

眼看著兒媳和妻子死在面前,五口之家瞬間只剰下自己和幼女以及六歲的小孫子,王仁厚頓時覺得天塌地陷,日月無光。桂花和狗娃都撲在自己媽的懷裡,大聲的哭喊著不願意起來,更不願離開。扮演王仁厚的張增儉大叫一聲“蒼天呀!你睜開眼看看吧,這可叫人怎麼活呀!”說著雙手抱頭蹲在臺子上痛哭流淚,可他連蹲了幾次,就是蹲不下來。

開始蹲的時候還要挽挽褲腿,做一下預備動作。可導演要求要在說臺詞的同時一氣呵成的完成下蹲動作。這下可讓腿腳不好且患有嚴重關節炎的他犯難了。如果這個動作完成不了,這場戲就很難演下去,這一關必須過,否則導演一急要換人可就前功盡棄了。於是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來堅持活動腿腳,又是找民間正骨高手全福(周樹仁)捏腿,又是給膝蓋上貼膏藥,過了一段時間終於可以自然地蹲下去,比較很到位地完成了這個下蹲動作。原來為他捏了一把汗的戲友們也都鬆了一口氣,導演和公社書記也對他這種認真刻苦的精神讚賞有加。

王仁厚忍著悲痛,含著眼淚把妻子和兒媳婦的二具屍體背到廟堂後挖坑掩埋。在新堆起來的墳頭上,桂花哭的淚人兒一般,長跪不起。王仁厚拉著女兒和小孫子,要他們起來。

"爺,我媽她們咋不來呢?我要我媽!"狗娃戀戀不捨,稚聲稚氣地瞅著爺爺問,又撲向墳頭挖土。王仁厚扮演者張增儉拖著長音帶著哭腔說了一段道白。“你媽她死了,死了就不能活了。你就是將你娘挖了岀來,她...她...她也不能跟著我們來了...”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悲傷不己的王仁厚一手拉著女兒桂花一手拖著孫子狗娃繼續北上逃難。

後來終於找到了陝甘寧邊他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血淚仇深刻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反映了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兩個世界。成功塑造了王仁厚極其樸實,憨厚,勤勞勇敢的農民典型形象。

彩排演出很順利。但排練時,狗娃有一個他娘打他和他娘死後哭著喊著不讓他爺埋人,並試圖扒開埋著他娘墳頭的情節。扮演狗娃的小演員總是乾哭沒眼淚,特別是最初排練時根本就哭不出來,表演動作也做的不到位。但小演員人小鬼大,有時在哭不出來眼淚時還臨場發揮,情急之下給自己的臉上偷偷地抹唾沫,這樣一來好像真的流了淚似的。旁邊有人出主意逗他說,“困難時期淨喝菜湯湯,沒有白麵饅頭,吃飯時端著清湯寡水的蘿蔔青菜湯,你傷心不傷心,難過不難過?哭不哭?再哭不出來或者不掉眼淚你就想著把你爺或你婆死咧”。“你爺才死了呢!我爺活的好好的你咋咒我爺呢!”小傢伙不知道別人是和他開玩笑,也不知道人家這是教他怎樣才能更自然地傷心落淚。看著小傢伙板著面孔的認真表情,惹得旁邊的導演和周圍一群演員鬨堂大笑。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丁志俊:禮泉縣趙鎮人,趙中高72一班學生 。畢業於吉林大學外文系,現為教授級譯審,廊坊市大友翻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禮泉縣劇團的前身竟然是趙鎮公社業餘劇團(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