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究竟从何而来?

生猛历史


历史上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吐蕃一词,最早见于唐朝的史书记载。蕃,藏语作 “bod”,为古代藏族自称。那么,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吐蕃人到底从何而来的呢?天呀,说了你有可能不信。



在元朝一个藏族僧人编写的《王统世系明鉴》中记载,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最早的人类,并且其子孙在西藏地区繁衍生息,他们就是吐蕃人的祖先。“猕猴变人”的传说,是古代古代吐蕃人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现在的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就是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并且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的古迹。

而根据西藏地区大量的考古研究,人们发现至少在旧石器时期,在天寒地冻的西藏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特别是在1958年,考古人员在西藏的林芝地区发现了古人类遗骨,经过检测发现,这些遗骨(“林芝人”)是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期的人类遗骸,属于黄种人,为现代藏族人的祖先。

《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认为古代羌族的一些部落迁移到西藏地区,与当地的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而更为神奇的是在远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后,蚩尤战败,其后裔一部分西迁,形成了羌族。而蚩尤作为中华三大始祖之一,那么其后裔也当属于汉族。而羌人又与西藏当地的土著融合形成了吐蕃人,因此可以说吐蕃人与汉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才对。



总之,西藏人的祖先吐蕃人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与汉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说得非常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并非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密探零零发


吐蕃人是西北亚黄种人、东南亚黄种人、羌人和部分小黑人融合而成的民族。

1,大理冰期,西藏是大冰盖,无人居住

第四纪冰期的大理冰期:距今约7万-1万年,西藏地区是一片冰盖,几乎无人居住。

李四光研究发现,在最后一个冰期,大理冰期,长江中下游无冰川发育,而中国青藏高原区则有大面积冰川,打箭炉的贡嘎山冰川前端有时可降至2000余米高度。

大理冰期时,云南雪线高度在3900米,台湾在3350米,长江下游在2600米。

大理冰期的终碛垄(冰川前沿的堆积岩石)位于海拔3200米左右的高度。

今天,拉萨海拔3650米,所以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冰川。

冰川融化后,发生了新仙女木大洪水。距今8000年左右,部分印度河流域的黄种人(西北亚黄种人)沿印度河北上,到达古格一带,最远到达冈仁波齐峰一带。

东南亚的黄种人、包括一部分小黑人,沿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北上到达西藏,

中国西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人沿黄河、长江西进到达西藏。

这些人最后融合为吐蕃人。

2,林芝人遗址,证明了新仙女木大洪水之后的雅鲁藏布江通道

1958年,考古人员在林芝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处岸,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骸,后被命名为林芝人。

说明尼洋河流域早在8 000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这些人是吐蕃人的祖先之一。

林芝人的石制工具,与在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遗址类似,说明这几处的古人类已经发生了文明的融合。

3,吐蕃自己的民族起源传说

元朝藏僧写了一本《王统世系明鉴》,说最早的吐蕃人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来的。传说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游戏的平地),是猕猴及后代游戏的场所,还有猴子洞遗迹。

猕猴有42个染色体,而人类有46个染色体,根本不能杂交成功。

吐蕃传说的猕猴其实是小黑人,西藏人的DNA里面有部分小黑人基因。小黑人很早就来到东南亚一带的南洋群岛,后来灭绝,剩余的融入到南岛民族、吐蕃人中。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吐蕃人即为今藏人先祖,曾因在七世纪到九世纪于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而得名。

原始社会时期,青藏高原上生活的是土著小黑人,旧石器时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北部一带,到新石器时期就几乎遍布整个青藏高原!



根据基因上的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藏人乃部分古羌人西进后,与当地土著小黑人的后裔。

这从青藏高原上,迄今已发现的不同时代的石器,其器形及加工,都具有黄河流域的石器特征,又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上能够得到佐证。

古羌人乃智人的一支,而小黑人则是青藏高原上的土著,或者说是早亚洲人的一支,二者在基因上有很大的不同!


而古羌人的主体,则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东迁黄河中下游一带成为华夏民族,剩余的古羌人,则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的融入中原及其他民族!

如今只剩下羌族,还继承并保留着古羌人的族称,文化,语言,及宗教习俗!
因此,藏人乃古羌人的分支,古羌人的主体乃华夏族是也。


Ko蜀北一



从唐朝开始,吐蕃人开始从巍峨的世界屋脊上走下,进入了中原政权的视线,它们强大的战力与神秘的装束让当时势力强盛的唐王朝都不敢轻视。然而,这些人在唐朝之前似乎完全与中原隔绝,他们的来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当今学界对于吐蕃人族源的考证,则大多数以吐蕃的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的身世为线索。

图/吐蕃赞普礼佛图


佛国王子

第一种说法认为聂赤赞普为释迦族的后代(也就是来自印度的佛祖一族)。《布顿佛教史》等佛教史书所主张,认为聂赤赞普是印度释迦族的王子,因战乱逃至雪域,遂为聂赤赞普。这种说法为佛教史家所津津乐道,实则是一种攀附,并想以此证明佛祖与雪域藏地的密切关系,从而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不过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图/聂赤赞普


南凉余孽

《新唐书》记载: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樊尼乃率众西奔,济黄河,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地千里。唐人的观念便是认为聂赤赞普便是秃发樊尼,所谓吐蕃便是“秃发”的转音。这种说法看似正确,但是从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之间的时间距离有七百年之久,而南凉距唐则不到200年,时间不符,二来秃发氏的西迁路线最后目标则是羌中(湟中),与吐蕃之地不符。

图/南凉虎台-秃发乌孤


当今学界普遍认可的羌人首领或羌部落之后,学者认为西迁的羌人首领印是聂赤赞普,这一论证恰好也可以与汉武帝时期开羌中的时间相吻合,是具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


参考文献:1. 才让著,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生猛历史


一派胡言,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语言,历史研究以及考古发现都证明今天的藏族才是古代羌人的主体,他们除退出陕西以外,至今仍生活在其生发之地甘、青、川、云南、西藏等地。而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族群的称谓并不相同,例如:清代对藏地统称为羌中,并有羌中大马行天下之说。吐蕃只是羌人一部,藏族只是到民国时期有乌斯藏称谓而来。


瘸驴5


藏族的起源,有两大类说法。

第一类,叫“本地起源说”,顾名思义,不解释了。

第二类,叫“外来说”。

“外来说”细分,还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叫“中国外来说”,也叫“东来说”,说西藏民族是中国内地的其他少数民族迁入高原繁衍生息而成。

第二种叫“外国外来说”,也叫“南来说”和“西来说”,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匪夷所思,比如,有“印度人种说”“马来半岛人说”“缅甸人说”“伊朗血统说”等等,反正都是认为,西藏人种是外国人进入高原形成的。

这么多说法,有很多是文献记载不实造成的。但现在用科学的考古方法,可以给出一些答案。

我们知道,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500万年以前的上新世它才逐步上升,在那之前,印度洋的湿润空气是可以进入这里的。比如,今天的吉隆盆地,现在它海拔4000多米,而在上新世,它海拔不到1000米,年平均气温和今天四川盆地差不多,其后环境和南亚相似,而科学家在这儿找到了三趾马化石,这种已经灭绝的马,只能生活在海拔500—1000米的地区,这说明,青藏高原曾经是山地亚热带气候,是可以让人类生存的。

但遗憾的是,我们在高原上,找不到人类化石。其实,元谋人化石距今也不过170万年,没有化石,我们很难下结论说500万年前西藏有人类生存。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其他的一些学科。

比如,体质人类学。

1975年,我们发现了“林芝人”遗骨,根据其头骨、枕骨等指标,确定是蒙古人种,而颞线位置等指标接近现代华北人,枢椎测量结果表明其接近商代中国人。从体质方面测量,藏族在种族上具有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的混合型特征,这说明藏族种族是黄种人。

那么,这一发现,确定无疑地否定了“外国外来说”中的“伊朗血统说”,因为伊朗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的“印度-阿富汗种族”类型,藏族人从体型上不可能来源于伊朗。同样的,这个结论也可以否定“马来半岛人说”和“缅甸人说”。

那么,“外来说”中的“中国外来说”是不是准确呢?

有一定可能。很可能跟发羌、氐有关,这里要说的话,特别复杂,就不展开了。

就说结论吧:以现在的学术水平,我们大致认为,西藏人的起源,是“本地起源说”和“外来说”各占一半。

也就是说,西藏这块地上,本来就有先民,而“外来说”中的一部分因素也可以借鉴,比如高原东部一些少数民族,与西藏先民融合,形成了这一种族。

换句话说,藏族不是单源民族,而是多源民族。

如果我们承认它是单源民族,就是排他性的,非此即彼,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头说的任何一个观点,就必须有铁证,必须搞清楚来龙去脉,可是现在证明,那些观点都有可质疑的不足之处。

如果藏族是多源民族,也就是他们的血统具有混合性特点,文化具有多重性特点,那么,这个问题就好解释多了。

那么,有什么证据吗?

第一个证据,墓葬发现。西藏昌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这一点非常关键。简单说吧,“粟”是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人自己驯化发展成功的,如果没有文化融合,绝不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西藏。

第二个证据,是体质人类学证据。讲起来特别复杂,就不多说了。

总之,很多历史问题的解决,就是一步一步的,虽然很缓慢,但总归会有答案的。有时候文献靠不住了,就要用考古依据,考古依据少,那也可以用其他相关科学,比如语言学,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学等等,总之,我们相信科学,相信进步的力量。


苗欣宇写字


居住在中国西部的羌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族,和汉族在远古传说时代已有往来,甲骨文中屡有记载,他们主要居住在现青海省一带,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国家形态,只有许多各不相统属的部落。西晋时,辽东鲜卑慕容部酋长涉归庶子吐谷浑,率所领部落七百户西迁,占据今甘肃临夏地区,征服周边羌族,建立吐谷浑国。至北朝宇文周时,势力更为强大,国土数千里,国王建号称可汗。慕容部在征服羌族的长期过程中,鲜卑人被羌化,此时的吐谷浑国实际变成羌族人的国家。早在战国初,秦献公出兵攻掠羌地,羌人避秦兵,向南方迁徏,进入现今四川地区,并在以后的历史变迁中,陆续进入西藏,苏毗是羌族的一个强大部落,进入西藏后以拉萨为中心,建立以女人为王的女国,拥有广大土地,和中原王朝有朝贡往来。直到隋唐时才将进入西藏由羌人建立的国家称为吐蕃。以上就是羌族进入西藏建立吐蕃国的大至时间轴。


坐观世情


吐(tǔ)蕃(bō),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索南坚赞编著的《王统世系明鉴》、《西藏王统记》记载吐蕃王国的君主徽号翻译汉姓为刘。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在学习中进步


基因检测结果,藏族是古代羌人和氐人的后代,主要是D1D3和O3~117。氐族是D,羌族是O3。


哒哒尼央


昨天看吕思勉说过这个问题,吐蕃应该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土著原有产生一定的文明。后来又从尼泊尔,印度吸收文化。最后扩张至今青海,川西地区。有一定汉化基础的羌,河西鲜卑等民族对吐蕃的文化形成相互影响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