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究竟從何而來?

生猛歷史


歷史上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吐蕃一詞,最早見於唐朝的史書記載。蕃,藏語作 “bod”,為古代藏族自稱。那麼,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吐蕃人到底從何而來的呢?天呀,說了你有可能不信。



在元朝一個藏族僧人編寫的《王統世系明鑑》中記載,獼猴與巖魔女結合生出最早的人類,並且其子孫在西藏地區繁衍生息,他們就是吐蕃人的祖先。“獼猴變人”的傳說,是古代古代吐蕃人對本民族來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現在的西藏山南地區的首府澤當(藏語,意為遊戲的平地),傳說就是獼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場所,並且澤當附近的山上還有“猴子洞”的古蹟。

而根據西藏地區大量的考古研究,人們發現至少在舊石器時期,在天寒地凍的西藏地區,就已經有人類居住。特別是在1958年,考古人員在西藏的林芝地區發現了古人類遺骨,經過檢測發現,這些遺骨(“林芝人”)是新石器時代或金石並用時期的人類遺骸,屬於黃種人,為現代藏族人的祖先。

《新唐書》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認為“吐蕃本西羌屬”,認為古代羌族的一些部落遷移到西藏地區,與當地的土著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而更為神奇的是在遠古時期,黃帝大戰蚩尤後,蚩尤戰敗,其後裔一部分西遷,形成了羌族。而蚩尤作為中華三大始祖之一,那麼其後裔也當屬於漢族。而羌人又與西藏當地的土著融合形成了吐蕃人,因此可以說吐蕃人與漢族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才對。



總之,西藏人的祖先吐蕃人是民族融合的產物,與漢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說“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說得非常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並非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融合,都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


密探零零發


吐蕃人是西北亞黃種人、東南亞黃種人、羌人和部分小黑人融合而成的民族。

1,大理冰期,西藏是大冰蓋,無人居住

第四紀冰期的大理冰期:距今約7萬-1萬年,西藏地區是一片冰蓋,幾乎無人居住。

李四光研究發現,在最後一個冰期,大理冰期,長江中下游無冰川發育,而中國青藏高原區則有大面積冰川,打箭爐的貢嘎山冰川前端有時可降至2000餘米高度。

大理冰期時,雲南雪線高度在3900米,臺灣在3350米,長江下游在2600米。

大理冰期的終磧壟(冰川前沿的堆積岩石)位於海拔3200米左右的高度。

今天,拉薩海拔3650米,所以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冰川。

冰川融化後,發生了新仙女木大洪水。距今8000年左右,部分印度河流域的黃種人(西北亞黃種人)沿印度河北上,到達古格一帶,最遠到達岡仁波齊峰一帶。

東南亞的黃種人、包括一部分小黑人,沿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北上到達西藏,

中國西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人沿黃河、長江西進到達西藏。

這些人最後融合為吐蕃人。

2,林芝人遺址,證明了新仙女木大洪水之後的雅魯藏布江通道

1958年,考古人員在林芝縣境內的雅魯藏布江和尼洋河交匯處岸,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遺骸,後被命名為林芝人。

說明尼洋河流域早在8 000年前就已經有古人類活動,這些人是吐蕃人的祖先之一。

林芝人的石制工具,與在甘肅、青海一帶的齊家文化遺址類似,說明這幾處的古人類已經發生了文明的融合。

3,吐蕃自己的民族起源傳說

元朝藏僧寫了一本《王統世系明鑑》,說最早的吐蕃人是獼猴與巖魔女結合生出來的。傳說西藏山南地區的澤當(遊戲的平地),是獼猴及後代遊戲的場所,還有猴子洞遺蹟。

獼猴有42個染色體,而人類有46個染色體,根本不能雜交成功。

吐蕃傳說的獼猴其實是小黑人,西藏人的DNA裡面有部分小黑人基因。小黑人很早就來到東南亞一帶的南洋群島,後來滅絕,剩餘的融入到南島民族、吐蕃人中。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吐蕃人即為今藏人先祖,曾因在七世紀到九世紀於青藏高原建立強大的吐蕃王朝而得名。

原始社會時期,青藏高原上生活的是土著小黑人,舊石器時期,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北部一帶,到新石器時期就幾乎遍佈整個青藏高原!



根據基因上的研究,發現絕大部分藏人乃部分古羌人西進後,與當地土著小黑人的後裔。

這從青藏高原上,迄今已發現的不同時代的石器,其器形及加工,都具有黃河流域的石器特徵,又帶有一定的地方特點上能夠得到佐證。

古羌人乃智人的一支,而小黑人則是青藏高原上的土著,或者說是早亞洲人的一支,二者在基因上有很大的不同!


而古羌人的主體,則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東遷黃河中下游一帶成為華夏民族,剩餘的古羌人,則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不斷的融入中原及其他民族!

如今只剩下羌族,還繼承並保留著古羌人的族稱,文化,語言,及宗教習俗!
因此,藏人乃古羌人的分支,古羌人的主體乃華夏族是也。


Ko蜀北一



從唐朝開始,吐蕃人開始從巍峨的世界屋脊上走下,進入了中原政權的視線,它們強大的戰力與神秘的裝束讓當時勢力強盛的唐王朝都不敢輕視。然而,這些人在唐朝之前似乎完全與中原隔絕,他們的來源至今仍然是一個謎。當今學界對於吐蕃人族源的考證,則大多數以吐蕃的第一位贊普——聶赤贊普的身世為線索。

圖/吐蕃贊普禮佛圖


佛國王子

第一種說法認為聶赤贊普為釋迦族的後代(也就是來自印度的佛祖一族)。《布頓佛教史》等佛教史書所主張,認為聶赤贊普是印度釋迦族的王子,因戰亂逃至雪域,遂為聶赤贊普。這種說法為佛教史家所津津樂道,實則是一種攀附,並想以此證明佛祖與雪域藏地的密切關係,從而有利於佛教的傳播,不過沒有任何史實根據。

圖/聶赤贊普


南涼餘孽

《新唐書》記載: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本漢西羌之地也。其種落莫知所出也,或雲南涼禿髮利鹿孤之後也。樊尼乃率眾西奔,濟黃河,逾積石,於羌中建國,開地千里。唐人的觀念便是認為聶赤贊普便是禿髮樊尼,所謂吐蕃便是“禿髮”的轉音。這種說法看似正確,但是從聶赤贊普到松贊干布之間的時間距離有七百年之久,而南涼距唐則不到200年,時間不符,二來禿髮氏的西遷路線最後目標則是羌中(湟中),與吐蕃之地不符。

圖/南涼虎臺-禿髮烏孤


當今學界普遍認可的羌人首領或羌部落之後,學者認為西遷的羌人首領印是聶赤贊普,這一論證恰好也可以與漢武帝時期開羌中的時間相吻合,是具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


參考文獻:1. 才讓著,吐蕃史稿,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生猛歷史


一派胡言,無論是文化傳承,還是語言,歷史研究以及考古發現都證明今天的藏族才是古代羌人的主體,他們除退出陝西以外,至今仍生活在其生髮之地甘、青、川、雲南、西藏等地。而歷史上各個時期對族群的稱謂並不相同,例如:清代對藏地統稱為羌中,並有羌中大馬行天下之說。吐蕃只是羌人一部,藏族只是到民國時期有烏斯藏稱謂而來。


瘸驢5


藏族的起源,有兩大類說法。

第一類,叫“本地起源說”,顧名思義,不解釋了。

第二類,叫“外來說”。

“外來說”細分,還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叫“中國外來說”,也叫“東來說”,說西藏民族是中國內地的其他少數民族遷入高原繁衍生息而成。

第二種叫“外國外來說”,也叫“南來說”和“西來說”,五花八門,有的甚至匪夷所思,比如,有“印度人種說”“馬來半島人說”“緬甸人說”“伊朗血統說”等等,反正都是認為,西藏人種是外國人進入高原形成的。

這麼多說法,有很多是文獻記載不實造成的。但現在用科學的考古方法,可以給出一些答案。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高原,500萬年以前的上新世它才逐步上升,在那之前,印度洋的溼潤空氣是可以進入這裡的。比如,今天的吉隆盆地,現在它海拔4000多米,而在上新世,它海拔不到1000米,年平均氣溫和今天四川盆地差不多,其後環境和南亞相似,而科學家在這兒找到了三趾馬化石,這種已經滅絕的馬,只能生活在海拔500—1000米的地區,這說明,青藏高原曾經是山地亞熱帶氣候,是可以讓人類生存的。

但遺憾的是,我們在高原上,找不到人類化石。其實,元謀人化石距今也不過170萬年,沒有化石,我們很難下結論說500萬年前西藏有人類生存。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其他的一些學科。

比如,體質人類學。

1975年,我們發現了“林芝人”遺骨,根據其頭骨、枕骨等指標,確定是蒙古人種,而顳線位置等指標接近現代華北人,樞椎測量結果表明其接近商代中國人。從體質方面測量,藏族在種族上具有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和東亞類型的混合型特徵,這說明藏族種族是黃種人。

那麼,這一發現,確定無疑地否定了“外國外來說”中的“伊朗血統說”,因為伊朗人種屬於歐羅巴人種的“印度-阿富汗種族”類型,藏族人從體型上不可能來源於伊朗。同樣的,這個結論也可以否定“馬來半島人說”和“緬甸人說”。

那麼,“外來說”中的“中國外來說”是不是準確呢?

有一定可能。很可能跟發羌、氐有關,這裡要說的話,特別複雜,就不展開了。

就說結論吧:以現在的學術水平,我們大致認為,西藏人的起源,是“本地起源說”和“外來說”各佔一半。

也就是說,西藏這塊地上,本來就有先民,而“外來說”中的一部分因素也可以借鑑,比如高原東部一些少數民族,與西藏先民融合,形成了這一種族。

換句話說,藏族不是單源民族,而是多源民族。

如果我們承認它是單源民族,就是排他性的,非此即彼,這種情況下,我們開頭說的任何一個觀點,就必須有鐵證,必須搞清楚來龍去脈,可是現在證明,那些觀點都有可質疑的不足之處。

如果藏族是多源民族,也就是他們的血統具有混合性特點,文化具有多重性特點,那麼,這個問題就好解釋多了。

那麼,有什麼證據嗎?

第一個證據,墓葬發現。西藏昌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卡若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粟”。這一點非常關鍵。簡單說吧,“粟”是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人自己馴化發展成功的,如果沒有文化融合,絕不可能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西藏。

第二個證據,是體質人類學證據。講起來特別複雜,就不多說了。

總之,很多歷史問題的解決,就是一步一步的,雖然很緩慢,但總歸會有答案的。有時候文獻靠不住了,就要用考古依據,考古依據少,那也可以用其他相關科學,比如語言學,地理學,人類學,生物學等等,總之,我們相信科學,相信進步的力量。


苗欣宇寫字


居住在中國西部的羌族,是個古老的遊牧族,和漢族在遠古傳說時代已有往來,甲骨文中屢有記載,他們主要居住在現青海省一帶,處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國家形態,只有許多各不相統屬的部落。西晉時,遼東鮮卑慕容部酋長涉歸庶子吐谷渾,率所領部落七百戶西遷,佔據今甘肅臨夏地區,征服周邊羌族,建立吐谷渾國。至北朝宇文周時,勢力更為強大,國土數千裡,國王建號稱可汗。慕容部在征服羌族的長期過程中,鮮卑人被羌化,此時的吐谷渾國實際變成羌族人的國家。早在戰國初,秦獻公出兵攻掠羌地,羌人避秦兵,向南方遷徏,進入現今四川地區,並在以後的歷史變遷中,陸續進入西藏,蘇毗是羌族的一個強大部落,進入西藏後以拉薩為中心,建立以女人為王的女國,擁有廣大土地,和中原王朝有朝貢往來。直到隋唐時才將進入西藏由羌人建立的國家稱為吐蕃。以上就是羌族進入西藏建立吐蕃國的大至時間軸。


坐觀世情


吐(tǔ)蕃(bō),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索南堅贊編著的《王統世系明鑑》、《西藏王統記》記載吐蕃王國的君主徽號翻譯漢姓為劉。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在學習中進步


基因檢測結果,藏族是古代羌人和氐人的後代,主要是D1D3和O3~117。氐族是D,羌族是O3。


噠噠尼央


昨天看呂思勉說過這個問題,吐蕃應該是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土著原有產生一定的文明。後來又從尼泊爾,印度吸收文化。最後擴張至今青海,川西地區。有一定漢化基礎的羌,河西鮮卑等民族對吐蕃的文化形成相互影響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