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遭張國燾殺害的黃麻起義領導人戴克敏

戴克敏,湖北黃安、麻城一帶的農民領袖。1927年4月曾帶兵平定麻城會匪叛亂。1927年11月著名的“黃麻起義”領導者之一。隨後創建柴山堡根據地和紅三十一師。在戰爭中屢立戰功。1932年三四月間,在張國燾罪惡的“肅反”中遭受誣陷,慘遭殺害。

慘遭張國燾殺害的黃麻起義領導人戴克敏

戴克敏

動員組織黃麻起義的基本武裝力量

1906年,戴克敏出生於湖北黃安縣紫雲區上戴家。父親戴雪舫早年與董必武要好,是一個思想進步的鄉村知識分子,以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革命英勇犧牲。為戴克敏後來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

1924年,戴克敏考入武昌第一師範附屬高級小學。學習期間,他結識了在武漢大、中學校讀書的黃安籍學生戴季倫、王秀松、徐希烈等人。這些學生在董必武、陳潭秋的培養下,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戴克敏常與他們一起議論政治,傳閱進步書籍,探求救國救民之道,思想益受啟發,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佔武漢。正在武昌第一師範班學習的戴克敏激動不已,他與同學們一起,深入大街小巷,張貼標語,進行演講,號召群眾支援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鬥爭。不久,戴克敏以國民黨湖北省黨部農民運動特派員身份到黃安指導工作。這時,中共黃安縣黨團特別支部(簡稱黃安黨團特支)已由秘密活動轉入公開活動,並將黨團特支的辦公地址,從七里坪遷到縣城。戴克敏等領導人決定從清算教育經費入手,與地主軍閥支持的舊勢力展開爭奪教育局領導權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是黨組織奪取了縣教育局的領導大權。接著又用“至誠學款”開辦了一大批公費學校和鄉村貧民夜校,通過教育系統,往各區各鄉派遣幹部,以學校為立足點,擴大革命影響,組織發動群眾。戴克敏等還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經過積極努力,於1926年冬天正式建立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黃安縣黨部和縣農民協會籌備委員會。戴克敏被選為縣黨部和縣農協籌備委員會的常委,參加領導全縣的工作。戴克敏還會同曹學楷、程翰香等深入七里、紫雲一帶的農村,召集群眾大會,建立農民協會,鬥爭土豪劣紳。戴克敏經常向群眾宣傳未來的社會是“點燈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的美好社會,以此鼓舞廣大農民的革命鬥志。在他們的發動和組織下,黃安農民運動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廣大貧苦農民通過農民協會同豪紳地主進行鬥爭。

1927年2月,中共黃安黨團特支擴大為中共黃安縣委和青年團縣委。與此同時,黃安縣召開了農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縣農民協會,戴克敏、王健等被選為縣農民協會的常委,負責領導全縣的農民革命運動。在開展農民運動期間,戴克敏就十分重視建立農民武裝的工作,派人到武漢通過董必武購買槍支子彈,同時還請來一些鐵匠修造舊“來復槍”等槍械。2月間,縣農協挑選了一批積極勇敢的青壯年農民,組成了一支100餘人脫產的農民自衛軍,有槍70餘支。隨後,各區鄉的農民自衛軍也相繼建立起來。4月間,還成立了黃安縣農民自衛軍管理委員會。黃安農民自衛軍成為後來發動黃麻起義的基本武裝力量。

聲勢浩大的黃麻起義取得勝利

1927年3月,受黃安縣黨組織的委派,戴克敏和汪奠川等進入毛澤東在武昌舉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6月下旬,戴克敏在農講所學習期滿,黨組織派他回黃安,任中共黃安縣委委員,併兼任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

7月15日,武漢汪精衛政府叛變革命,黃安成為敵人“清剿”屠殺的重點。被反動派通緝的黃安重要共產黨人共92名,戴克敏是其中之一。在白色恐怖下,黃安黨組織轉移到七里坪,戴克敏的家成為黨開展活動的秘密據點。

大革命失敗後,黨為了繼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堅持鬥爭,重組了黃安縣委,恢復了大革命時期防禦河南光山南部紅槍會進攻的防務委員會組織,戴克敏被選為縣委委員,並被推選為黃安縣防務會主要領導人之一,負責指揮全縣的軍事鬥爭。8月7日,黨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開展土地革命的總方針,並決定在湘鄂贛粵等省舉行武裝起義。湖北省委擬定了“秋收暴動計劃”,將全省劃為7個起義區,黃麻屬鄂東區。由於反動派的封鎖,黃安黨組織與省委失去聯繫,八七會議精神和省委的暴動計劃未能傳達下來。9月間,黃安縣委決定派人去武漢找黨的機關取得聯絡,接受指示。9月中旬,去武漢的鄭位三、陳定侯等返縣,帶回了八七會議精神和長江局負責人羅亦農對黃安工作的指示。戴克敏和曹學楷、吳先籌等聽說長江局有了指示,都很興奮。於是,縣委立即在七里坪文昌宮舉行會議,傳達八七會議的精神,討論了上級黨關於組織農民進行秋收武裝起義的指示。雖然有個別人說,我們只有這幾十條槍,打起紅旗也抵不住敵人兩個團。但是,戴克敏等大多數領導人都滿懷熱情,充滿著信心。他們說:“俄國的武裝革命,從1905年,到1917年經過了12年的時間,工人階級掌握了政權,我們也決心幹它十年、二十年。……我們只要不懈的長期奮鬥,革命一定會勝利。”會議最後通過了戴克敏起草的具體的暴動計劃。

會後,戴克敏和曹學楷等奔赴紫雲區一帶,積極發動和組織農民,以防務會組織為指揮機關,以祠堂廟宇為集結點,打刀造槍,掀起了捕殺土豪劣紳的鬥爭。從9月26日起,黃安紫雲、七里等區的農民紛紛起來暴動。熊家咀附近的農民300餘人,在共產黨員程昭續的帶領下,處決了程卜畈的大土豪程瑞林。繼熊家咀暴動後,戴克敏等因勢利導,發動了有9鄉萬餘名武裝農民參加的長衝農民大暴動。暴動群眾湧向長衝集會,高呼“打倒蔣介石新軍閥!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汙吏!剷除流氓地痞!”的口號,並鎮壓了無惡不作的土匪王道金(外號王鬍子),廣大農民的革命鬥志高漲起來。

10月間,國民黨魏益三的三十軍一部進擾黃安,“九月暴動”因此停滯下來。土豪劣紳又抬頭活動。在這鬥爭的關鍵時刻,黃安縣委提出了“以革命繼續革命,以革命發展革命”的口號,決定留戴克敏、曹學楷、吳煥先等依靠群眾力量,以黃麻北鄉為大本營,以七里坪為活動中心,繼續堅持鬥爭;再派鄭位三、戴季英赴武漢向省委請示。11月3日,省委派來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宮第二高等小學召開了黃麻兩縣黨團活動分子會議。會議根據省委指令和“兩湖暴動計劃”中的規定,成立了鄂東特委,同時亦改組了新組成的黃安縣委。會議還決定,加緊訓練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以此為骨幹,以黃安之潘家河、阮家店、箭廠河、程卜畈等地義勇隊和麻城之乘馬崗、順河集的農民為主要依靠,組織起義隊伍,武裝奪取黃安縣城。會後,戴克敏負責組織和訓練農民自衛軍武裝,為起義作準備。

經過各級黨組織的深入宣傳和發動,起義隊伍迅速組織起來。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共有槍300餘支,以刀矛土槍武裝起來的農民義勇隊及其它形式的農民武裝達3萬人以上”。

11月13日,聲勢浩大的黃麻起義開始了。鄂東特委調集黃安縣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縣農民自衛軍一部及七里、紫雲等區千餘精銳農民義勇隊,組成攻城部隊,於當晚10時浩浩蕩蕩向黃安城進發。黃安七里、紫雲、高橋、二積、仙居、桃花、城關等區成千上萬的群眾積極響應。午夜時分,部隊到達了城北三里崗,停下作短暫休息。休息時,作為起義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的戴克敏作了戰前動員。隨後,起義隊伍按照總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包圍了黃安縣城。14日4時,攻城部隊一舉攻入城內,全部殲滅了反動警察武裝,搗毀反動縣政府,活捉偽縣長賀守忠和土劣數十人,繳槍30餘支,子彈90箱,被子100餘床,並打開了監獄,釋放了被捕的農民協會幹部和群眾。

11月18日,中共鄂東特委在黃安城南門外校場崗召開萬人大會,宣佈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隨之將參加暴動的黃、麻農民自衛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黃安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一路,麻城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二路,戴克敏被任命為鄂東軍黨代表兼第一路黨代表。這支工農武裝,是黨在鄂豫皖邊創建的第一支革命軍隊,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最初來源和骨幹力量。

打開黃麻起義區的革命局面

根據中共鄂東特委決定,11月26日,戴克敏和鄂東軍總指揮潘忠汝率鄂東軍第一路,攜帶農民政府的宣傳品,到縣南開闢工作。他們經桃花到達了八里區,發動了三四千農民暴動,打垮了八里灣土劣的一堂紅槍會,斃會匪四五十人,繳刀槍50餘件。

黃麻起義的勝利,鼓舞了人民,震驚了敵人。12月5日夜,桂系十二軍任應歧部從宋埠奔襲黃安城。戴克敏和鄂東軍總指揮潘忠汝等率領城內守軍與敵展開了英勇的抗擊,縣城附近的農民武裝亦紛紛馳援。戰鬥自晚12時到翌日4時,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但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敵攻破,革命軍被迫突圍。在激戰中,總指揮潘忠汝、黃安縣委書記王志仁光榮犧牲。

在革命遭受挫折面前,戴克敏沒有悲觀失望。12月下旬,他和吳光浩、曹學楷、戴季英等在木城寨舉行會議。戴克敏在會上堅定地說:“我們黨領導的革命是長期的,我們不能為了一個城市同國民黨反動派拚死拚命地爭奪。只要我們不放下手中的槍,跟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堅持鬥爭,黃安縣城是一定會回到我們手裡來的。”會議決定,除留下少數人槍就地堅持鬥爭外,將大部分力量轉移到敵人統治最薄弱的木蘭山開展遊擊鬥爭。會後,黨組織在黃安縣的閡家祠堂集合了72個戰士,帶著53支長短槍,經七里坪北折向南進,29日到達木蘭山。

1928年1月1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改編為第七軍,戴克敏任黨代表。同時成立了黨委會,由戴克敏和吳光浩、曹學楷、汪奠川、戴季英5人組成。17日,戴克敏等七軍領導人率領部隊襲擊了長嶺崗敵據點,破壞敵人的電線數里。23日拂曉(農曆正月初一),又打下了木蘭山下的反動封建堡壘羅家崗。26日,敵十二軍一個團向木蘭山進攻,第七軍連夜衝出敵之包圍,由戴克敏、吳光浩率第七軍主力向黃岡遊擊。留曹學楷、徐朋人等在當地堅持鬥爭。27日,第七軍在黃岡大崎山與黃岡縣委和工農革命軍第六軍會合。旋遭麻城反動武裝鄭其玉部進攻,兩軍分開。第七軍轉戰子黃岡、羅田邊界一帶。在轉戰中,部隊因無群眾基礎,往往一日數遷,一夜數移,活動異常困難。戴克敏與戰士們風餐宿露,患難共度,堅定了戰士們克服困難、與敵血戰到底的決心。3月初,第七軍復又返回木蘭山。這時敵情日益嚴重。吳光浩、戴克敏等七軍領導人便在洪界山召開會議,決定將部隊編為四個短槍隊,分散遊擊,隱蔽活動,準備在適當時打回黃、麻。當即由戴克敏、徐其虛率一個隊北出黃安;王樹聲、廖榮坤率一個隊東進麻城;吳光浩率一個隊到河口以北;汪奠川率一個隊留在黃陂活動。部隊分散後,亦採取“晝伏夜出,遠襲近止,繞南進北,聲東擊西”的游擊戰術,打擊敵人和土劣的反動武裝。4月初,敵十二軍與桂系十八軍發生衝突,十二軍撤回河南。戴克敏率領的10人小隊,裝扮成紳士、賣柴、算命的,回到紫雲區,隱蔽在清水塘戴克敏的岳父家中。在工農革命軍離開黃安的近4個月時間內,黃安的豪紳地主在敵十二軍的指使和支持下,組織“清鄉團”等反動地方武裝,他們見人就捉,捉去就殺,大肆燒殺搶掠。戴克敏的叔父戴先伯、戴先誠、戴先治和舅舅高壽成等9人,在上戴家村被敵人一次集體殺害。戴克敏的母親和弟妹們被迫逃到姑姑家暫時躲避,後來被敵人發覺抓去關了起來,直到由戴克敏的外祖母花錢營救,才使他(她)們倖免一死。當戴克敏小隊從木蘭山回到黃麻起義區時,仍有一隊民團駐紮在上戴家村戴克敏的家中,等待捉拿戴克敏。戰友們的犧牲,親人們的遭難,使戴克敏悲痛萬分。他滿腔仇恨,怒不可遏,當即決定,消滅上戴家反動民團,為死難的革命烈士和親屬報仇!

4月7日夜晚,戴克敏率領全隊戰士從清水塘出發。行前,他一邊將盒子槍的子彈上膛,一邊憤恨地說:“老子這子彈是賞給民團的!”趁著夜色,戰士們摸到了上戴家民團的駐地,並迅速包圍了民團的住房。民團哨兵喊了一聲“哪個!”,戴克敏一個箭步衝上去,低沉有力地吼道:“老子!”一刀解決了哨兵。戴克敏和戰士們隨即衝進了屋裡。正在賭博的團丁們仍未發現,團長鄭維席還在聚精會神地寫清明節上祖墳的靈牌。戴克敏大喝一聲:“不許動!”鄭維席和團丁們嚇呆了,當他們清醒過來時,拚命地奪門而逃。團長鄭維席逃出門後,跳進了門前的池塘。戴克敏緊追不放,將其擊斃。駐紮在上戴家的民團很快被殲,革命軍繳槍10餘支。檀樹崗民團聞風逃竄。戴克敏乃派程啟光去木蘭山,通知第七軍全部返回紫雲。第七軍返回後,原來留下堅持鬥爭的吳煥先、石生財、甘濟時、程明續等人,領導群眾配合第七軍一起向土豪劣紳、反動民團展開進攻。先後打垮和趕跑了長衝、譚畈河、長塘邊、料棚等地民團。於是,七(裡)、紫(去)、乘(馬)、順(河)的革命鬥爭重又活躍起來。

戴克敏率領革命軍打回黃麻起義區,消滅了上戴家反動民團,重新打開了黃麻起義區的革命局面,為第七軍全部重返黃麻並將大本營放在鄂豫邊界的大別山區創造了條件。從此,第七軍便開始了開闢柴山堡革命根據地鬥爭的新時期。

使鄂豫皖地區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正當黃麻地區革命鬥爭再次興起的時候,桂系軍閥又很快加緊了對革命力量的瘋狂進攻。敵十八軍一個團相繼控制了七里坪、箭廠河一帶的大小集鎮,並幫助豪紳地主大量組織“清鄉團”等反動武裝,處處安設據點,實行嚴密的控制和不斷的“清剿”。在這種情況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又被迫同優勢的敵人周旋。在流動遊擊的鬥爭中,吳光浩、曹學楷、戴克敏等七軍領導人逐步感到:要對付強大的敵人,使革命力量不斷髮展壯大,就必須在敵人統治薄弱的地方,找一個穩固的立足點,作為對敵鬥爭的依託。否則,弱小的革命武裝就難以堅持長期的武裝鬥爭。

1928年5月,第七軍和地方黨組織領導人在黃安檀樹崗西北二里許清水塘召開會議,決定開闢柴山堡地區。即在黃安、麻城、光山三縣邊界的天台山、摩雲山、羚羊山、木城寨、光裕山之間,創造一個穩固的立足點,作為對敵鬥爭的依託。這個決定,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鄂豫皖邊界的最初反映,是第七軍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部隊進入柴山堡後,戴克敏與吳光浩負責指揮工農革命軍反擊敵人的“圍剿”。清水塘會議後第三天,敵十八軍駐黃安長衝一個營,由土豪方小亭帶路,向第七軍駐地河南灣進襲。戴克敏和吳光浩當即指揮部隊迅速搶佔有利地形,向敵突然反擊,以少勝多,將敵擊敗,繳獲駁殼槍3支。這次戰鬥,打響了開闢柴山堡根據地的第一槍,給了當地群眾很大鼓舞。此後,在天台山、韓家老屋等地,又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戴克敏在指揮工農革命軍進行軍事鬥爭的同時,又積極會同曹學楷、徐朋人等人做地方民團和紅槍會組織的工作,對這些本地的頭面人物曉以大義,宣傳黨的政策,要求他們今後對老百姓實行公買公賣,不動人民的財產。並明確指出:只有棄暗投明,與工農革命軍合作,才是他們的唯一出路。不久,又提出“有紳不劣和有土不豪者不殺”的口號,穩定了一部分中小地主,爭取了其中較開明的分子,不與革命為敵或至少保持中立。由於戴克敏、曹學楷等領導人在工作中採取了符合當地政治情況的政策,當地的上層分子,如中小地主的代表朱香州、“紅槍會”頭子杜子朋、民團頭子郭小五爺、吳文路等便開始和工農革命軍聯合起來。工農革命軍利用這些人掌握的“民團”和“紅槍會”,曾一起打過國民黨的“清鄉團”。大部分“紅槍會”組織也逐步被改造過來,變成了革命群眾武裝組織。

為了廣泛發動群眾,擴大革命的影響,配合軍事上的鬥爭,戴克敏等領導人還利用朋友、親戚等社會關係,深入各村,積極串連,建立農民協會,發展黨的組織。同時教育部隊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戴克敏還親自帶頭寫標語、貼標語,經常派紅軍宣傳員,三五人一組,到鄂豫邊要道上的涼亭、茶棚等歇腳處,向趕集的農民、行商和擔販,宣傳革命道理和黨的政策主張。過路的人們非常感動地說:“革命軍隊不但保護窮人免稅過關,還倒茶水招待,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好隊伍”。經過幾個月艱苦細緻的工作,廣大群眾迅速的組織起來,積極擁軍參戰。在黃麻老區,數千名逃亡在外的黨員和群眾,紛紛返回家鄉,恢復革命鬥爭。每當紅軍與白軍作戰時,群眾或直接參戰,或在後面助威,激勵紅軍的鬥志。群眾還經常掩護我軍便衣隊員偵察敵情,使得國民黨的“清鄉團”、保甲連坐法在鄂豫邊地區毫無用處。黨和工農革命軍得到了邊區十萬餘群眾的支持,開始在這裡站住了腳跟。

7月,工農革命軍在柴山堡的尹家嘴召開會議。會上根據上級指示,宣佈改編工農革命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吳光浩為軍長兼師長,戴克敏為師黨代表。部隊改編後,黃安、麻城等縣委和部分區委以及邊界各地黨團組織迅速恢復,一些區鄉蘇維埃政權也相繼建立。新組成的縣、區赤衛隊等群眾武裝,積極配合紅三十一師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對柴山堡地區的多次“圍剿”。十月,重建了當地最高統一領導機關 ― 鄂東特委,戴克敏為特委委員。從此,在鄂豫皖道出現了第一塊紅色區域。這塊紅色區域北至柴山堡,南至八里灣、尹家河,東至麻城的黃土崗,西至孝感的汪洋店,縱80裡,橫430裡。它的創建,標誌著鄂豫皖地區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與徐向前同志並肩戰鬥

1929年三四月間,蔣、桂戰爭爆發。紅三十一師乘機向外擴大遊擊,先後消滅了黃安縣的禹王城、高橋河、麻城縣的西張店等多股反動民團,繳槍140餘支。部隊每到一地,便發動當地群眾,恢復各級黨團組織,建立蘇維埃政權。

黃安縣紫雲區蘇維埃政府就是在戴克敏和曹學楷的主持下成立的。為了擴編紅軍,戴克敏親自過問紅軍的招兵工作。他會同曹學楷在紫雲區檀樹崗設招兵站。1929年春至秋,檀樹崗招兵站共招收紅軍戰士達1000人以上。為了培養黨的紅軍幹部,鄂東特委辦起了黨務幹部學校,輪訓黨和紅軍的幹部。戴克敏經常利用戰鬥的間隙給黨員幹部講課。在他和曹學楷的直接支持下,紅三十一師還辦起了小型醫院、被服廠和修械所。這時,紅三十一師黨委會進行了改組,戴克敏任師黨委書記。4月至6月間,黃安、麻城、黃破、孝感縣委和紅三十一師黨委連續召開兩次聯席會議,產生了中共鄂東北特委,統一領導鄂豫邊區的武裝鬥爭。

6月,徐向前受黨中央派遣,前來鄂豫邊接替在戰鬥中犧牲的吳光浩的工作。戴克敏、曹學楷和徐向前共同擔起全師軍事指揮工作的重任,他們之間“合作得很好,真誠、坦率,遇事相互商量,沒有隔閡”。因此,部隊在他們的指揮下,粉碎了敵人對鄂豫邊根據地連續發動的三次“會剿”。

1929年6月,中共鄂東北特委召開了黃安、麻城、黃破、孝感4縣縣委及紅三十一師黨委第二次聯席會議。戴克敏出席了這次會議,並參與起草了關於擴大游擊戰爭問題決議案。在這個決議案中,要求加強黨的核心作用,加強紅軍與赤衛隊的政治工作,使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知道,他們“不僅是一個武裝士兵,而且是一個群眾的宣傳者和組織者”,糾正了部隊中的散漫傾向和盲動情緒。

11月20日,中共鄂豫邊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在河南省光山縣南部鬍子石召開。在會上,戴克敏和徐向前共同起草了《軍事問題決議案》,更明確規定了紅軍的任務:一是發動和幫助白色區域內的民眾的各種鬥爭;二是堅決實行土地革命;三是奪取反動武裝;四是保障和擴大根據地。再次強調了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和軍隊中的政治工作。還具體規定了紅軍與地方黨政群眾團體的關係以及擴大紅軍、瓦解敵軍等政策。這些規定和政策,對鄂豫邊紅軍和地方武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戴克敏還將部隊和群眾實際鬥爭經驗加以提煉、概括、總結,創造了“八會”的游擊戰術原則,即“會跑、會打、會散、會集、會進、會退、會知、會疑”。這些游擊戰術原則,奠定了鄂豫皖紅軍戰略戰術原則的基礎。

在張國燾所謂的“火線肅反”中被錯誤殺害

1930年二三月間,中共中央為統一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革命根據地的領導,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成立鄂豫皖特區,在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下建立鄂豫皖邊特委。戴克敏為特委委員。3月18日,中央給鄂豫皖邊特委和紅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師黨委及全體同志指示信,決定將上述三個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3月下旬,郭述申從上海回來,在箭廠河向特委及紅三十一師、三十二師領導幹部傳達了《中央關於成立紅一軍及軍事工作的指示》。會後,部隊即進行改編,戴克敏任改編後的紅一軍一師政治委員,師長由徐向前兼。

紅一軍成立後,立即乘蔣、馮、閻軍閥混戰之機,向外發展。根據軍部決定,6月間,徐向前、戴克敏率領紅一軍向平漢路出擊。紅一軍首先襲佔楊家集車站,消滅川軍郭汝棟兩個連。戰後我軍移駐黃柴畈。下旬,郭汝棟從廣水派出一個團進至楊平口以南的鄭家店;另一個團也從花園進至小河溪,企圖尋找紅軍作戰,進行報復。紅一師領導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召開會議,進行部署。決定採取誘敵伏擊的戰術,在楊平口附近消滅鄭家店之敵。29日上午10時左右,敵人進入我軍伏擊圈內,我軍攻擊開始。戰士們俯衝而下,戴克敏、徐向前、劉英等幹部身先士卒,經過4小時的激戰,斃俘敵1200餘人,繳槍1000餘支,取得了鄂豫皖紅軍成立以來首次殲敵一個整團的重大勝利。

7月下旬,紅一師再次出擊平漢路,在突襲花園鎮的戰鬥中,又取得了全殲守敵一個團的戰果。8月中旬末,紅一師在二、三師的迂迴配合下,誘敵戴民權師一個旅進至黃安西北四姑墩附近,殲敵一個團,潰敵兩個團。戴克敏、徐向前指揮的紅一師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三次出擊平漢路,積極向外發展,取得了巨大勝利。

10月中旬,紅一軍在光山召開了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議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檢查領導工作並改選前委;二是反對山頭主義等不良傾向,部隊實行混編會光山會議後,各師均著手整編部隊。戴克敏調任某支隊及團政治委員。這次混編,在統一全軍的領導、統一意志、統一作風、統一紀律及打破地方宗派觀念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由於當時的特委和軍領導仍在積極的貫徹立三路線,檢查工作,以是否堅決執行立三路線為尺度。在部隊混編過程中,對戴克敏等許多土生土長的幹部採取了不信任和壓抑打擊的過左行為,或調離降職,或乾脆撤換,因而造成了不良的後果。戴克敏懷著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仍一如既往的忘我工作。

1931年1月中旬,紅四軍成立,戴克敏任軍直警衛團團長,不久又調任第十師二十八團政治委員。

這時,黨中央召開了四中全會,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領導在中央佔了統治地位。4月間,張國燾作為中央代表進入鄂豫皖蘇區。12月,張國熹在新集召開會議。宣佈撤銷鄂豫皖特委,成立了鄂豫皖中央分局和新的革命軍事委員會,張國燾任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分局的成立,標誌著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貫徹和張國燾錯誤領導的開始。從此,根據地的鬥爭便出現了曲折的道路。

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黃安縣七里坪成立。這時,蔣介石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雖未開始,但重兵雲集,已呈箭在弦上之勢。為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紅四方面軍主動發起了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4次戰役。在方面軍總指揮部指揮下,戴克敏率部從鄂東北打到皖西。商潢戰役期間,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在皖西成立,戴克敏任師政治委員。他和師長廖榮坤指揮部隊轉戰皖西,一度攻佔敵人重要據點蘇家埠,將敵四十六師牽制於蘇家埠附近,有力配合了方面軍主力勝利完成商潢戰役的計劃。

1932年3月22日,蘇家埠戰役開始,戴克敏率部包圍青山店之敵,以配合主力部隊實現“先敵進攻,圍城打援”的作戰方針。青山店被圍之敵於3月23日夜間逃遁蘇家埠,青山店遂被我軍收復。不料,張國燾竟抓住青山店戰鬥一事,誣陷青山店之敵乘夜出逃是戴克敏私通敵人所致,將其逮捕。在張國燾所謂的“火線肅反”中,戴克敏被錯誤殺害,時年26歲。

戴克敏的一生是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徐向前在回憶戴克敏時曾高度稱讚他“對黨忠誠,聯繫群眾,有文化,又有游擊戰爭經驗,深得部隊的信任。”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將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的忠誠戰士,竟然慘死在張國燾的魔掌之下。更難以容忍的是,張國燾等人竟將在火線上殺掉戴克敏和陳奇師長看成是取得蘇家埠戰役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將這個所謂“火線肅反”經驗介紹給其它蘇區,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歷史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