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比楚国强大,为何秦始皇轻易攻破赵国,却拿不下楚国?

用户67236050


首先,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一、秦灭赵、楚的真实情况

秦始皇怎么可能轻易攻取赵国?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8年,一直打了八年才攻破赵国国都,公元前222年才完全占领赵国全境。秦国打赵国,出动了最豪华的名将阵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赵国李牧军团殊死搏斗,双方互有胜负。如果不是王翦使用了离间计,让赵王除掉了李牧,双方的胶着战争还不知道持续到什么时候。因为,仅仅李牧就让他们三路兵马寸步难行。赵国是秦灭六国中最艰难的。



拿不下楚国?可别往楚国上贴金了。楚国故地早已经沦为秦国的郡县,首都都从汉水流域的荆州,迁到了淮河流域的寿春。国土面积缩水了很多,江南也不是楚国能直接控制的地方,两湖两江有很大区域还未开发,正处于蛮荒之地。这才是楚国这真实的情况,早已不是战国初期那个意气风发,独领风骚的时代了。楚国在公元前239年,发生了宫廷政变,春申君被杀,动乱不休。还是贵族统治的奴隶制,早已日薄西山,锈迹斑斑。楚军从公元前241年攻秦大败后,就没有战争,过了十几年相对和平的状态。



再看看秦国攻楚,主要分为分为两轮:第一轮是青年将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直扑楚国,前期战斗让楚国逃出河南。但由于李信骄傲轻敌,被项燕抓住空隙,一战大败。第二轮是秦国名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再攻秦国,这一次双方长期对峙,以逸待劳。王翦并不讲究大规模的兵团交锋,而是将损失降到最小,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楚国刚刚打败了秦国,挽回了几十年的颓丧局势,士气正旺,兵锋正盛。所以,打持久战是最高明的办法。双方对峙了快一年,楚王没有耐心,项燕也没有耐心,主动撤离,在今天安徽宿州的蕲地大战,项燕全军覆没,兵败自杀。而宿州离淮南的寿县很近,楚国随后迅速被灭亡。



前后不过两年的时间,打起来并没有那么费事,只是军队数量上要更多,毕竟秦灭六国,奉行兵力上要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一来军事上有优势,二来占领区是要有官员、军队驻守的,用当地的人来管理前期并不可靠。比如秦国兵不血刃拿下韩国国都,比较信任韩国贵族,结果后来韩国贵族发动叛乱,让秦国吃了一个巨亏,之后秦始皇调整政策是必然的。楚地城多人多,军队增加到六十万是一定需要的。

而且,秦始皇的目标并不单单灭楚,而是要下江南,取越地,甚至南征百越。王翦在克楚国都后,又率领水军攻克江南,扫除楚国残余势力。降服越君,把秦国的疆土开拓到广西桂林,取得了南征百越第一场胜利。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正式对百越进行战争做了前期的准备。所以说,很多人都误以为楚国难打。



何为国家强大?一个是强,一个是大,纵观当今世界,也只有美俄中三国可以同时问鼎两项殊荣。而战国时代中后期,只剩下一超两强四弱的局面。赵国是军事强国,楚国是军事大国。赵国的强在于军事素质的强,楚国的大在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支撑起长期的消耗战。

二、赵国为什么比楚国强?

赵国是军事强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如果赵国跟六国打,六国也只有秦国锐士能与之一斗。

长平之战,赵军的四十五万大军正面死在战场上的并不多,基本上是被白起坑杀。仅仅是这样,秦国也是动员全国青壮支援前线,最终伤亡过半,这也是白起拒绝秦王围攻邯郸城。可见,秦国虽然有战斗力,但面对赵国还是半斤对八两。



赵国所在的河北山西一带,在当时大多是苦寒之地,国家并不富裕,但越是贫穷的地方,其意志力和求生本愿就越强。所以,赵军的战斗意志是绝对的顽强。没有看到记录上说赵军被打垮后,鸟做兽散的。尤其是赵国军民同心,同仇敌忾。长平之战虽然让赵国元气大伤,但让赵国的百姓更加痛恨秦国,秦国后续的进攻都是以伤亡惨重为代价,赵国同样不好受。如果说国与国之间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那么秦赵之间至少要对半。

而且,赵国还要直面北方林胡、东胡、匈奴等游牧部落的频繁攻击,所以赵武灵王就以胡制胡,灭掉十数个胡人国家,开拓千里国土。这些肥美的草原落在了赵国的手里,使赵国兵强马壮,有了优质的战马资源。赵国名将李牧甚至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匈奴骑兵的经典案例。赵国的步兵都能直接对抗匈奴的骑兵,如若出现在东方战场上,那将是一场可怕的噩梦。



我们没有看到过赵国和楚国交手的记录,主要两者之间隔了魏国和齐国。所以,两者并没有边境利益纠纷和国家地缘政治博弈。秦围邯郸城,楚王也派出了春申君率领军队救援,与魏国信陵君组建外部联军,与赵国邯郸守军合力将秦国25万大军大败而回。随后两次五国攻秦之战,双方都是深度参与。

以秦国为参照,可见赵国和楚国谁比较强大。秦赵两国都出人才济济,战国四大名将都出自两国,而楚国只有春申君和项燕能勉强充当门面。上层人才的匮乏,是楚国对抗秦国最大的短板。



秦赵战争,双方互有胜负。赵奢、廉颇、李牧等名将先后都击败过秦国,秦国在赵国战场上的损失十分惨重,先后至少有四十万士兵丧生于此。仅仅长平一战,秦国损失过半。邯郸城下,25万秦军成为瓮中之鳖,几乎全军覆没。肥之战,又被赵国打得了漂亮的围歼战。双方在八年间的战斗,必将严重减员。

秦楚战争,从楚怀王时代开始,楚国战场上,楚国基本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大战,楚军被斩首八万,楚将全部被俘。随后,蓝田大战,楚怀王动用了全国之力,再次一败涂地,秦国取得了楚国的汉中郡,此战消除了楚国对秦国的直接威胁。



公元前300年,秦国华阳君攻楚,斩首楚军3万,楚将景缺被杀。

公元前280年,秦国名将司马错率军进攻楚国,夺得楚国黔中郡(今天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楚国割汉水以北,上庸之地给秦国。



公元前279年—278年,秦国名将白起发动鄢郢之战,攻破楚国首都,重创楚国主力,夺取了楚国长江以北,汉江以西之地(统治核心区湖北大部分被秦国占领)。

公元前277年,秦国名将白起夺取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


慵懒国王


因为楚国一直不敢与秦国进行大规模正面作战,这让秦国的君主认为楚国的威胁不大。赵国却相反,赵国从赵武灵王继位之后开始了影响此后数十年的著名改革——胡服骑射。

这个改革使赵国军事力量获得了极大提高,并因此打败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中山国,并且将中山国吞并,使赵国的国力至少提高了50%。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意气风发,他曾经有过一个计划,依靠自己国内强大的骑兵,越过北方草原,从秦国北部边境闪击秦国首都咸阳。

当然,秦国是非常幸运的,正当赵武灵王准备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赵国国内发生了政治变动,赵武灵王也被饿死在沙丘。从此闪击咸阳的计划搁浅,否则的话,即便咸阳不被赵武灵王占领,最起码给秦国会带来巨大的打击。

从那时候开始,秦国一直视赵国为自己最大的对手,一直致力于削弱赵国的力量。使两国在军事上、外交上不断爆发冲突。比如著名的完璧归赵,绳池之会等。虽然此时赵国因为国力较为弱小,相比于秦国处于守势,但也经常会想出各种办法与秦国进行斗争,这是楚国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赵国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外交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除了蔺相如在外交上的胜利外,赵括他爸爸赵奢阏与(yù yǔ)打败了秦军,挫了秦国的锐气。

所以,当时间进入到公元前260年,当韩国的上党郡被迫割让给秦国的时候,上党郡上下才愿意投靠到赵国,赵国当时对自己的军事力量比较自信,也敢于接纳上党郡的归顺。

于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争,长平之战打响了。这场战争的第一任将领是廉颇,在面对秦军主力的时候,廉颇不是对手,只好撤到长平进行防守,秦军攻势凶猛,连破数道壁垒,但也损失惨重,于是双方进入对峙。在这期间,赵王换下了廉颇任命赵奢的儿子赵括接任廉颇与秦军主力作战。

秦军也临阵换将,换上了武安君白起,于是双方在长平进行了最后对决。由于赵括大意,陷入白起的包围圈,最终45万赵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一仗让赵国元气大伤。同时这场战争也让秦国损失惨重,以至于数年之后秦昭襄王想要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将这个国家灭亡的时候,白起提出了反对。从秦国立国到长平之战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秦国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可见,赵国确实是战国后期秦国最大的对手。

长平之战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秦国和赵国还在不断爆发战争,赵国虽然元气大伤仍然三番两次击败秦军的攻击。

所以,秦始皇只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自己杀掉了名将李牧,才最终灭掉了赵国。

而灭赵国的王翦在对付楚国的时候,却没有对楚国使用反间计,而是依靠秦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和自己出色的指挥能力取得了成功,高下立判!

所以,秦国灭赵比灭楚困难的多。



历史风暴


战争就是打资源打人口简单的比较霞两国国土人口

楚国:强盛时期,楚国在国土上占有今天的四川大部,长江中下游流域两湖,江浙地区及江淮地区大部,今天的河南一部,汉中全部地区。面积大概有15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500万。

赵国: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人口200多万。

秦国: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长平之战前四川应该大部分划入秦地,面积大概可以达到80万平方千米,人口400余万。

所以从后备资源上说,楚国有很大的纵深,后备人员充足,败几次兵力很快就恢复了,所以秦国对楚国实行的逐步蚕食策略。而赵国不行, 长平大战(公元259年)之后“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史记》,而且赵国地处北方,国土小,四周都是强敌,没有回旋余地,还要分兵防御北方匈奴,属于两线作战。从而造成兵力不足。

所以说楚国相对于赵国来说比较难灭国!


曾经站过岗的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历时十年,统一六国,一统天下。

按照顺序,秦国灭亡六国先后是这样的:韩,赵,魏,楚,燕,齐。从时间上来看,赵国早于楚国灭亡,且秦始皇灭亡赵国也确实没有灭楚费力。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的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四十万精锐被白起坑杀。

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军队北击匈奴,西攻林胡、楼烦,东灭中山国,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一个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

而长平之战,则是决定秦国与赵国命运的关键一战,谁胜谁负,都将直接影响战国中后期的历史发展方向。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不管是不是赵括还是谁的责任,总之这一战秦国险胜,赵国精锐尽失,由此,赵国失去了他改变历史和其命运的最后机会。

长平之战结束,标志着秦国彻底一家独大,一个统一的王朝即将诞生!

因此,在失去这四十多万精锐之师后,赵国的战斗力直线下降,这是给后来秦始皇灭亡赵国并没有太大阻力而埋下的伏笔。

相比而言,楚国在战国中后期虽然没有太多亮眼的表现,但是好歹人家有那么大的体格,在于秦国的较量中也没有伤及胫骨。

因此,王翦才对秦始皇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最终结果也表明,没有60万大军,是很难将其灭亡的。

所以,一切的根源,都在长平这惨烈的一战!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点赞评论,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Ko蜀北一


楚国强大吗?白起时代,楚国的都城都被攻下来了,只能东迁,从此楚国衰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楚国弱小吗?楚国号称有五千里土地,带甲百万,楚国可以说一直没有弱小过,即使到了秦始皇时代也一样,搜死的骆驼比马大,前期楚国太强大了,所以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楚国这个时候给秦国的抵抗是最大的。

赵国作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也是空前的强大,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一跃发展成为了仅次于秦国的国家。但是又是白起,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白起坑杀了45万赵军,此后赵国也就衰落了,赵国的精壮男子基本上全部战死了,赵国再想发展起来已经是很难了。

其实在秦昭襄王时代,经过了白起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是确定下来了。

到了秦始皇时代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个时候再也没有谁可以抵挡得住秦军的铁蹄了。所以秦军基本上也是一路高歌猛进。

赵国经过了长平之战还没有回复元气,加上又擅杀了李牧,这个唯一可以抵挡住秦军的人一死,赵国瞬间也就土崩瓦解了。

楚国可以说是给秦国最大压力的一个国家,前期二十万人去征讨楚国失败了,后来王翦亲自率领60万大军,才灭了楚国。

这个时候的楚国远比赵国强大多了,所以并不是题主说的赵国比楚国强大。楚国虽然经过了白起攻破都城的时代,但是毕竟楚国的地盘太大了,人口众多,楚国也能很快的恢复过来。而且楚国文化和秦国文化是相差最大的,楚人也是反抗的最厉害的,最多的,可以看到到了秦朝末期反抗秦朝的人基本上都是楚国人。秦国实行的法家制度,完全依靠法律来制约所有的人,但是楚国一直都是浪漫主义,说简单点就是比较爱自由,不受约束。所以秦法在楚国实行的时候,反抗的人就太多了。不管是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还是说后来灭秦的时候,楚国一直都是主力军。


小伍讲历史


秦灭六国,赵国和楚国一直是两块最难啃的骨头。说灭赵容易那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赵国名将辈出,民风善武,是战国中期军事极强的大国。



秦赵同宗同族,都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秦统一六国,跟赵国打的得最惨烈。战国后期也就是秦昭襄王时期,秦赵一直死磕。打了两场大战。

众所周知的长平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达百万。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兵力、财力大战。

最终,赵国死伤,据《史记》记载,”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秦国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据记载,当时白起向秦昭王上书时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据研究当时,秦军投入兵力60万,如果死伤过半,损失也在30多万。

不久秦国又攻打邯郸,发生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始皇的高祖秦昭王这两次大战几乎打掉赵国的主力。即便这样,秦始皇灭赵时还是遇到赵国拼死抵抗。



赵国起用李牧阻击秦军,李牧打败了战功赫赫的秦将桓齮(yǐ ),桓齮败逃,这名秦将据后人推测就是荆轲献给秦王政的那颗人头樊於期,秦国是利用反间计害死李牧才踢开灭赵的最后一块绊脚石。

这个过程也是惨烈,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



秦灭楚国的确遇到比较大的主阻力,初战派年轻将领李信和蒙恬攻打楚国。

李信先是一路凯歌,却突然被包抄了后翼,据历史学者推测,这可能是秦国的丞相昌平君(楚国人)被楚人游说立为楚王反叛秦国,夹击李信,打他个措手不及。

最后秦始皇只能搬出老将王翦。以六十万大将的压倒性优势,彻底灭了楚国。

楚国地广人众,一度是南方大国,只可惜后期国君昏聩,臣下无能,最终国破族亡。


开涮历史


首先,秦灭赵一点都不轻松!在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灭楚国(因为楚国太大了),但烈度最大的却是灭赵国。

燕赵死士,慷慨悲歌。共赴国难的,不仅是赳赳老秦所独有,悲壮的赵国军民,其战斗意志和气魄更甚于虎狼之秦师。在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唯一敢与秦军正面对抗的,就只有赵军了。

而秦国一统天下最关键的战役,并非发生在秦始皇时期,而是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秦昭襄王初年,赵国英主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之策,对赵军的装备和战法进行全面改革。此后的赵军拥有了一支震慑天下的骑射部队,并培养起一批杰出的将帅,国力迅速崛起,成为秦国东进的“拦路虎”。

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后世推崇的战国四大名将,就分别来自秦国和赵国,秦赵两国军事之强,可见一斑。于是,随着秦国东进的步伐越发加紧,秦赵两国终于迎来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大决战,这便是人类上古历史上规模最大、烈度最强的战役——长平之战。

在公元前260年前后,秦赵两军共计百万之众(赵军约四十五万、秦军约六十万),为了争夺上党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虽然,后世都把赵军惨败的责任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但事实上,年轻的赵括已经在战争中尽了最大的努力,因为到战役后期赵国已经耗尽国力,无法继续坚持廉颇的防守之策,才被迫主动反击,最终给兵力和战力都占优的秦军有了可乘之机。最终,一举消灭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然而长平之战,六十万秦军也损失近半,这也足见赵军的巨大战力。

而赵国即便损失了绝大部分的战力,但同仇敌忾的赵国军民很快便从失败中艰难复活过来。长平之战后不到两年时间,赵军就在魏、楚联军的帮助下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反杀秦军近三十万之众。此战,不仅让赵国可以存活下来,而且还让新生的赵军在艰苦卓绝的国都保卫战中刷足了经验,为日后的抗秦战争培养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其次,秦始皇时期,楚国综合国力是远胜于早已被打残的赵国的。但即便是早已江河日下的赵国,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仍旧表现出强悍的战力。因此,秦灭赵一点都不轻松。

秦始皇也是趁燕赵交战之际,才发兵伐赵。一开始,秦军在平阳一举消灭赵军十万,然而,秦军很快就在宜安被李牧率领的赵军击败。但赵国此时的国力已经十分虚弱,虽然还是能取得一定的战果,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然而,秦赵两国的战争,应该可以说是战国时代最惨烈的了。而赵国无疑也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打得最艰难的国家。


这些历史要读


我来说说,说得不对,请指出:

第一点:

赵国在战国后期的时候,即是在秦始皇开始统一时,它的人口不到鼎盛时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而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兵马后,可以说战士更加少;而楚国不一样,它的人口众多。

第二点:

赵国的地域相对楚国来说狭小,而且赵国还要面对匈奴。而楚国,可不一样!

第三点:楚国因为分治传统。楚国中后期绝大多数兵力都在各士大夫,封地封主手里。楚王手下没多少兵。而士大夫各守其地。所以到灭国战时楚人还能拉出几十万大军和秦人对战。

秦人之所以能灭六国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国家统合能力非常强。也就是说秦人拧成了一股绳其余六国多有分封。国君无力统合全国之力。

楚国是春秋以来的传统强国,但从吴起变法失败后就开始饱尝世族分立之苦,总体国力虽强但无法充分发挥,领地虽大但多数未开发,实际上是外强中干。赵国在三家分晋之初是三晋中最弱的一个,围魏救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直到韩魏在申不害、李悝之后后继无力,且因与中原诸侯连番大战国势衰颓之后,赵国才借赵武灵王改革一跃成为强国,到了战国中后期秦赵一起被视为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两强。



柠檬淡如水


赵国未必比楚国强大吧,其实齐国也很强大,但是完全放弃了抵抗。当然赵国曾经是很强大的,但是经过长平之战,主力可以说被摧毁了。之后又受到燕国的趁火打劫,虽然能战胜燕国,也能应付匈奴的骚扰,但肯定无法再和强大的秦国对抗。所以赵国是六国里第二个灭亡的国家,不过赵王子嘉还退守代地坚持到了前222年才被灭。如果代国算是赵国延续的话,那赵国比楚国还多生存了一年。

再说楚国,楚国在战国时期可谓是比较窝囊的,被秦国虐、被齐国虐、被三晋虐,完全没有春秋时期问鼎中原的雄风,唯一可以称道的是灭了越国,而且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即便如此,也请注意,不能说楚国不强大!只不过是楚国地盘太大,资源相对分散。但是一旦面对灭国战争,楚国将是秦国最可怕的敌人。所以李信20万大军被项燕击败,老将王翦出动秦军60万才灭亡楚国。最讽刺的是,仅十多年之后,统一天下的秦朝最终还是被楚人颠覆了。


林屋公子


秦始皇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一公元前221年,赵国比楚国先灭亡,我认为赵国先于楚国灭亡主要在于三个原因:

一、秦统一路线图是先灭三晋,再灭楚国,如果秦国准备先灭楚国也一样做的到。这时秦国的实力太强了,谁都阻止不了它统一的步伐。

二、赵国国君中了秦国反间计杀了长期阻止秦国灭赵的名将李牧,李牧一死,赵国就组织不起有效抵抗。

三、楚国比赵国疆域广的多,打不赢,逃的空间很大,赵国相比而言更小,客观上灭亡更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