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和宋太祖趙匡胤都是武夫出身,武夫真的不適合治國嗎?

向紓孜


我不太同意樓下的說法,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夫治國的人裡面的一朵奇葩,因為別的武夫治國多多少少會重視軍隊的建設,比如亞歷山大大帝,比如拿破崙,成吉思汗等等,而趙匡胤就因為自己是武將篡權,而心裡特別防範武將,他制定了一些政策,比如寧願100個文官貪汙,也不願1個武將篡權而大興科舉,形成冗官的局面,在軍隊建設上搞“將不識兵,兵不識將”,調兵的不帶兵,帶兵的不調兵,然後全國青壯年調到中央當禁軍,留給地方上老弱病殘等舉措,武夫出身的趙匡胤基本建設了一個只防家賊,不拒外敵的這麼一個宋朝國防,與一個養中國歷史上最高比例公務員的這麼一個體系,還基本把地方稅收通通納入中央錢袋,形成一個繁榮的邊梁,窮困的地方這麼一個虛假繁榮的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最黑暗的朝代。

而中國歷史上,基本沒有知識分子治國的案例,像王莽就算是一朵奇葩,或者諸葛亮也能算,總的來說科舉考之前的中國知識分子,還是具備治國平天下的才華的,科舉以後的中國知識分子當奴才可以,治國平天下就太勉強他們了,因為他們耗費大量時間在考試上,是不可能成為人才的,而在中國古代治國並不需要考試的知識,比如趙匡胤用的趙普就以半本論語治天下,在中國古代治天下靠的更多的是天賦。


李敖接班人野獸


商湯、周武王武夫立國的,很差?

劉邦也是武夫立國的吧?

劉秀也是武夫,光武中興,

劉裕,武夫立國

李世民,武夫立國,

郭威,武將立國,

朱元璋,武夫立國,

哪一個差了?

話說,不是武夫能立國?真以為堯舜禪讓?看到你顯得,把國家送給你?

唐朝以前的臣子,是文武雙全,出則為將,入則為相,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比如周勃、韓信、曹參、衛青、李績、曹操、哪一個不是這樣?唐朝開始分文臣武將的。

臣子尚且如此,皇帝又不是?你是電視看多了,覺得武將都是莽夫形象,實際上武將都是韓信、白起、吳起、李牧那樣,動腦子,運籌帷幄,而不是拼力氣,打仗就單挑,你真以為關二爺是神功無敵,打的曹操想遷都?

武將和皇帝都是一樣,玩的是腦子,武將當皇帝的太多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解答這個問題,得先解答武夫這個詞,“武夫”是指有勇力的人,或者指軍人。隋文帝和趙匡胤是武夫,但也不是武夫,樓主說他們不適合治國。

首先說說趙匡胤,由於篇幅限制就引用毛主席的一句史,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在毛主席眼裡,趙匡胤是和秦皇漢武,唐太宗,成吉思汗一樣的偉大帝王。又怎麼不適合治過呢?

再說說說隋文帝: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


其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 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並且隋文帝始創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史稱開皇之治


在中國古代像他們一樣的帝王還有很多,例如劉邦,朱元璋,他們都是武夫,但是都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因為他們都懂得一個道理,馬上打天下,下馬治天下,所以不是武夫不適合治國,而是要懂得馬上打天下,下馬治天下的道理


再現1912


“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這是古代顛撲不破的真理,冷兵器時代搶班奪權靠的是赳赳武夫躍馬橫刀,向來不是風流才子的錦繡文章。從中州大地,兩淮地區,草原戈壁走出來的開國帝王,哪一個不是躍馬揚鞭行伍出身,有的甚至大字不識一斗,卻有滿腹的軍事韜略和政治權謀。


馬背上東擋西殺,南征北戰開疆裂土,下馬治國安邦,惜民倡農安撫天下,翻開史冊這類武夫還不在少數。自己兢兢業業,殫精竭慮為子孫儘快盡多地完成原始積累,把國家從戰亂的狀態拉回到養民生息的正軌。這類武夫中的精英分子歷經亂世磨難,深刻懂得國家動盪的根源,知道如何處置軍政體制來儘可能地延長國運。

既可攘外又能安內的武夫創下的基業,只要子孫爭氣,時來天地皆同力就國祚長遠。反觀那些把國家弄得烏煙瘴氣苟延殘喘,外敵一來上下一群軟蛋望風而降的主,盡是些文人墨客,行為藝術家或超級頑主。很多南方政權的少主,生於斯長於斯,白麵秀才經輪滿腹,憑書生意氣抵擋得了虎狼環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麼,只能眼看著自己的國家成為他朝隨時吞併的藩屬,自己本是皇胄之身而淪落為割據軍閥。


題主提到的隋文帝楊堅嚴格來講還不是赳赳武夫,他以北周外戚身份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巧取豪奪了原本“集團公司”的“股份”,一夜間把老東家換了“殼”,自己當上大股東,名正言順地成了新集團的“董事長”。

對於隋文帝楊堅,歷史早有論定,他精明強幹,知人善任,在國家治理方面可以說是勤政的典範,說他是“工作狂”,“勞模”一點都不誇張。他力行改革,推廣新律,創立了科舉制度,揭開了封建人事制度嶄新的一頁,功莫大焉。隋文帝二十年苦心經營,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國家趨於繁榮穩定,堪稱一代良主,史稱“開皇之治”就是對其治國的肯定。不過唐太宗對其城府極深,猜忌太重還是幾次三番頗有微詞。


另外一位趙匡胤確是如假包換的赳赳武夫,他是從五代亂世跌打滾爬過來的,過夠了喋血黃沙,刀頭添血的日子,積累了軍功才混出個人樣來到周世宗跟前做了殿前司。他有樣學樣,學著他老上司郭威兵變篡後漢的樣,自立門戶篡了後周的江山,趙匡胤坐在金鑾殿上首先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儘快地結束軍頭作亂,以確保趙宋的國運長久。

趙匡胤採取的“杯酒釋兵權”做法,實際上是對功臣進行贖買的政策,在封建專制體制下,趙皇帝將解決矛盾的弊端降到了最低點,確保了政局穩定,應該說是相當高明的。避免了以屠殺功臣宿將來緩解皇權和將權的衝突,頂多給那些當初腳碰腳的弟兄們多些腐敗的資本,只要政治上絕對安全,經濟上再有問題,趙匡胤也不會過多操心,畢竟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算是事兒。


至於大宋“文強武弱”的毛病,實在是不能怪趙匡胤,在他那會兒為了防止政權像五代那樣走馬燈變換,趙匡胤不得不採取一些“弱武”的措施來求得國家政治的長治久安,這在當時你也不能否定其積極的現實意義。

不過哪裡有萬世通用的祖宗之法,到了宋朝越往後的皇帝,當時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太多的變化。經過很多年的“修理”,地方的軍事實力基本在苟且的水平,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覬覦窺視中原。南北政權的衝突已經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事態發生了變化,宋當局的軍事政策還在所謂遵照舊制“刻舟求劍”而不“與時俱進”。


再能治國安邦的趙匡胤也不能一直罩著他的子孫,他能管好他當時的一畝三分地已經不錯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第一:兩朝之前都是天下四分五裂,割據一方的政權並立。在這個前提下:歷史的必然性會迎來一個大統一的局面,歷史的偶然性選擇趙匡胤和楊堅,即使沒有這兩個人,大統一的局面還會選擇趙四趙玉田或楊樹林之類。

第二:請弄清楚“武夫”這個詞的概念!縱觀歷史,但凡能開城建國的第一代君主,其文治武功、個人魅力也絕非泛泛之輩!以隋文帝、宋太祖來說,開皇之治、建隆之治,不用多說,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帝王權謀等方面,你還能說他們是“武夫”嗎?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隋文帝,宋太祖兩個武夫能不能治國的這個命題一開始就是個偽命題……


遷客暮天鍾


你應該問問從秦始皇到清朝末年。那一個開國皇帝能比的楊堅。 不管文治還是武功。或者是經濟。糧食。 人口。修書。著書。國家對外影響。開科舉。設三省六部。 楊堅唯一可比肩秦始皇


中原陸渾絨故里


當然不是,能不能治國,看的是環境和背景,其實皇帝之間差距很小的,什麼偉人都是在民不聊生的時候崛起的,相比亂世當然就顯得盛世了。我的觀點就是,皇帝之間差距不大,所以,不管武人還是文人,都可以治國。


易小小鵬


隋文帝有開皇之治,宋太祖有建隆之治,哪裡不適合治國了?

縱觀歷史,漢高祖也算武夫,治國手段高超。東漢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都出身軍旅或多年征戰,治國都不錯啊!

當然也有武夫治國比較差的,胡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後趙武帝石虎都是典型武夫,粗暴治國!


夜鴻羽1


楊堅統一中國和趙匡胤有相似之處,楊堅是南北朝晚期,而趙匡胤是五代十國晚期,都是軍閥割據的時代,但楊堅是面對的大部分是異族,而趙匡胤則是漢人自己,所以就特別害怕別人如他一樣黃袍加身,抑武揚文就成了其治國理念,卻不知亡國也可以是外族入侵。李世民同樣是武人出身,卻把國家治理的很好。


秋空夜寂


武夫治國自有優勢,武力象徵權力。以隋文帝楊堅為例,他統治國家後提出的科舉制,三省六部的初形就足以說明一介武夫起家的睿智與他的治國理念,而且楊堅也是打下了最大的統治版圖。所以我認為

武夫統治國家自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