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加減法計算一直是孩子早期學習的難點,對於孩子在計算中遇到的問題,我們經常收到家長這樣的反饋:孩子在做算術題時,必須要掰著手指頭數,才能知道結果。怎麼辦呢?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孩子掰著手指頭做數學計算,說明他的計算能力很差、不聰明等等。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而且,我們也經常會發現,很多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小朋友,都會掰著手指數數,有些幼兒園老師、家長擔心孩子形成依賴,總是會及時制止。那麼,對孩子來說,掰手指真的是不聰明,是不好的行為嗎?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實際上,美國加拉德特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教育神經學家伊萊利亞·博特萊迪等人在《尖端學科》上描述:"證據表明:這種用手指頭表示數的方法,對於學習和理解算數非常重要。"

其實,掰手指頭學習數學,多數是出現在學齡前的孩子身上。我們都知道,數學中無論是代表量的數字,還是數學計算的符號,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孩子的認知發展有限,對這些抽象的內容無法理解,是正常情況。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那麼,孩子在學習數學時,必須通過藉助實物幫助,才能真正理解數的抽象概念。而手指,正是孩子最熟悉、最容易接觸到的。所以,通過掰手指學習加減法是每個孩子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家長無需過於擔心。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我們都知道幼兒學前啟蒙非常重要,尤其是3-6歲,是兒童形成數學思維的最佳黃金期。這個時期是孩子語言能力,認知能力,邏輯能力等初始發展時期。

瞭解3-6歲孩子學習加減法的發展規律,清晰的幫助孩子做好過度,也可以為孩子以後學習加減法打好基礎。那麼。對於加減法的學習,在不同年齡段,孩子需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呢?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3-4歲:認識10以內數字,並能夠用數詞描述事物的動作和特徵

在孩子3-4歲及之前,還沒有具象的數字概念。這個階段,家長可以藉助實物,幫孩子建立"數"的概念。

比如:

√一隻手有5個手指頭;

√我們每個人有2隻手,1個鼻子;

√小汽車有4個輪子;

√寶寶吃了1塊蘋果,3塊橘子;

... ...

通過實物操作,幫助孩子理解"數",並能夠應用"數"描述基本的事物特徵。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4-5歲:認識20以內數字,能夠通過比較和操作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數字是數量的抽象代表,在孩子對"數"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後,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將"數"和"數"之間的關係。

比如:

√掰手指數數,2個手指比3個手指多1個;

√將1-10寫在卡片上,在每個卡片上放置對應數量的小球。5個小球比4個小球多,5比4大;4就比5小;

√將3個小球的小盒子裡;拿走一個只剩2個,2比3少,3比2多;

√吃飯時,讓孩子幫忙拿5個勺子;

... ...

通過反覆操作和練習,幫助孩子建立"數"和"數"之間的大小、多少等關係。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5-6歲:能夠通過事物操作和其他方法完成10以內的加減,並能夠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孩子對"數"和"量"以及"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基本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家長可以順理成章的對孩子引入加減法的計算。但是,這時候,孩子在計算時,一般還離不開藉助具體的實物輔助。

比如:

√一隻手張開有5隻手指頭,藏在掌心1只,還有4只,對應5-1=4;

√盤子裡1個蘋果,媽媽又拿來2個,一共3個,對應1+2=3;

√3個糖果,吃掉1個,還剩下2個,對應3-1=2;

√樹上5只小鳥,飛走了2只,還剩3只,對應5-2=3;

... ...

通過藉助實物操作,幫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數字符號的概念,同時,培養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對數學計算的運用。

學習加減法,讓孩子大膽掰手指才是最好的辦法

其實,隨著年齡的提高,孩子會逐漸擺脫實物計算,從掰手指數數到心算,是孩子學習數學運算的自然過程,父母需要懂得,有時候等待也是一種教育。

俗語說得好"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兒",這用在幼兒教育中再恰當不過了。家長要注意的是要了解清楚孩子各個年齡階段的特點,不要拔苗助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