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最低收購價格連續兩年下調,水稻種植戶該如何增加收益?

蘇廣龍


蝦稻共作一方面能夠很好地解決糧食麵積和產量的基本穩定,同時由於其高的利潤回報(平均畝收益為300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種糧農戶的積極性,據統計,2017年單湖北省養殖面積就達到500萬畝。

但是現在稻田養蝦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1、未結合自身實際,盲目跟風

蝦稻共養、蝦蟹共養是個技術活,選址是要選擇水源好的地方,且選擇的田塊需要是活水充足的地方,田間需要進水與出水分開,如果水源不好的地方請果斷放棄蝦稻共養、蝦蟹共養模式,畢竟蝦、蟹死忙率還是有一定死忙率的,技術不到位,各方面的原因,有可能全軍覆沒。

2、技術活

特別強調水稻+種養模式很火,但確實是個技術活,第一年開始建議先搞30畝左右,且一定要先了解技術。

3、做好吃苦準備

不要只看到別人掙錢的,沒看到別人虧錢的,還有就是別人掙錢背後吃過的苦,就蝦稻共養而言,最忙和最關鍵的也就3個月時間,且每天晚上需要巡夜,所以打算不付出或者沒有打算吃苦的也請果斷放棄該想法。

對於蝦稻共生,非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有興趣的請關注本賬號,後期會陸續推出相關文章供參考。


極品種子


從目前的水稻最低收購價格來看,國家已經在2017年、2018年兩次下調水稻最低收購價格。如果今年再次下調,這將是國內連續三年的價格下調。2018年水稻最低收購價格對比2017年的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每百斤分別降低了10-20元。如果不出意料的話,國家在2019年的2月份還將出臺水稻最低收購價格消息,大概率還是會下調最低收購價。

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響水大米】,訂閱最好玩的鄉村生活資訊!

根據農業部門發佈的《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上的信息可以看出,今年要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未來的在水稻種植面積上還是主要以調控縮減為主。

部分調低水稻最低收購價的背後,是相關部門對於種植水稻的大戶的補貼,為了全面將糧食收購由相關部門的收儲逐漸轉向以市場經濟調控價格的轉變。

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農民朋友的收入還是會有影響的。建議水稻種植區域的農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調整種植種類。不要盲目增加“旱改水”的水稻種植面積。

要想增加水稻種植收益,只有努力提升水稻質量,實行差異化改革,才能增加種植效益。我國是產量大國,但並不是米質量就好。前幾天,新聞還爆出了相關部門會繼續允許從日本原輻射區域城市進口日本“越光米”的通知。這證明高端大米品種還是有人會購買。

所以要想提升收益,針對普通品種水稻種植的地區需要改變大米的品質,提升大米的質量標準,大力發展鴨稻米、蟹田米、稻蝦共生等無公害大米、綠色大米以及有機大米的種植,這樣才能面向市場,向市場要效益,而不是單純依靠政策性的收儲。

對於部分種植環境和氣候影響下,無法提升大米質量的地區,或本地區不適合種植水稻的農戶,也可以逐漸轉變種植觀念,改種一些其它高效益的品種。

稻穀最低收購價格連續兩年下調,水稻種植戶該如何增加收益?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交流。


響水大米


稻穀最低收購價連續兩年下調,種植戶該如何增加收益?

2017年和2018年水稻價格連續下調了兩年,提示2018年下調幅度較大,每斤秈稻下調0.1元,粳稻下調0.2元,讓廣大種植水稻的農戶收入上打了折扣,目前東北普通粳稻主流價格在1.25至1.31元,早秈稻價格在1.12元左右,中秈稻價格在1.18元左右,晚秈稻價格在1.26元左右。那麼水稻兩年連續下調意味著什麼呢,政策導向應該是推進水稻市場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舉措。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農民應該如何增加收益呢,分析認為大家可以從以下這方面來應對:



一、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從今年的種植收入來看,以黑龍江綏化地區粳稻種植為例,土地租金每公頃9000-1萬元,種植經營成本8000到9000元,純利潤在2000元到3000元之間。這個收益如果扣除利息成本,本就是白種一年地。所以就要從降低土地租金、生產資料團購、測土配方施肥等方面想辦法,降低投入,有條件的可以搞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通過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下面是11月29日水稻和大米價格:



二、新改的低產水田可以考慮退出。於近一兩年新改成水田的,如果土地坡度偏大,池埂佔的面積較多,或者土地不保水,水稻產量偏低的低產水田,可以考慮退出水田,改回旱田。因為從水稻的中長期效益看,已經沒有品種優勢。

三、適當考慮增加水稻賣點。這一點有點難度,適應水田面積偏大,經營權持續時間較長的水田地。是考慮綠色水稻、有機水稻、富硒水稻開發,在種植模式上可以考慮稻、魚、鴨子模式、蟹(蝦)稻模式等,這樣既增加了水稻的賣點,可以通過多種經營增加收入渠道。



四、選擇市場歡迎的優良品種。從目前的水稻價格來看,普通水稻價格偏低,一些優質水稻如綏粳18、長粒香、稻花香2號優質品種價格還是不錯的,比如本地綏粳18可以賣到每斤1.48~1.56元,稻花香賣的兩2.4元一斤,下鄉賣到1.9元一斤,普通水稻只有1.28元左右。所以大家在,明年可以適當考慮種植一些優質品種,如果怕有風險可以部分種植。



總之,面對水稻價格持續下調的實際,大家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積極面對,到水稻的種植效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瞭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上方關注本號!


三農廣訊


水稻去年的價格可以說是跌到谷底了。我們哪裡的收購價才八毛錢一斤,18年的收購價1塊錢一斤。八毛錢一斤的時候一畝地的收入於開支接近平衡,也就是說不掙錢。一塊的時候一畝地也就300塊錢左右。未來一到兩年稻穀價格漲的話也會十分有限,種植戶如何增加收入?以我們那情況為例。


稻蝦共生

這兩年隨著小龍蝦的市場火爆,讓原來價格不是很高的小龍蝦價格暴漲,而且我們那裡一直以來小龍蝦數量就非常的多。在這個風口加上政府大力的支持,目前我們縣裡面的養殖面積達到數萬畝。稻蝦共存的模式讓農民每畝增加2000塊左右,是提高收益的很好方式。但是這樣只能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現。如果地區不適合小龍蝦的生存就行不通了。

種植或養殖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

我們那裡十年價格都沒有多少的改變,而市場上大米的價格高的很。在土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農民想提高收益也非常的難。在我們那裡有不少的稻田被改變成為了芡實種植地。芡實是一種中藥,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之功效。價格也是在高位上游走。一畝地的經濟價值要高於稻穀好幾倍。當然也可以養殖一些經濟效益高些的魚類等。比如貴州等地方的稻花魚,經濟價值也比較高,但是他們吸引人們去旅遊,自己捉魚體驗生態遊。這樣的價值就更高了。


個人見解,歡迎交流!


無吳五


我是我們村第一水稻種植大戶,種有一百多畝。全程機械化作業,機械都是自己操作。就我和老婆兩個勞動力,今年都五十九歲了。沒有僱一天幫工,收了近十萬斤稻穀,總收入十一萬左右,除去各項支出近六萬元。現在農資,水費還在漲,柴油價格也不穩定。就糧食跌價,如果明年兩會還跌糧價,我可能要拋荒部分稻田。


空山老人602


隨著稻穀託市收購價格的下調,今年新產稻穀上市之後,開秤價格同比大幅下降,而且整體的價格區間也明顯低於去年同期水平。雖然國家也加大了對稻穀生產者的補貼(很多還未發放),但在種植成本逐年提高、價格水平卻在下降的情況下,農民種植稻穀的收益明顯下滑。這也是最近幾年來除了東北(主要是黑龍江)還有旱改水增加面積的情況之外,南方大多產區農民種植水稻積極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後期來看,國家已經明確將會繼續完善糧食的收儲制度,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很可能2019年稻穀託市收購價格仍會繼續下調。這從國家在前幾天剛出臺的2019年產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水平繼續下調3分/斤(從今年的三等小麥1.15元/斤下跌至1.12元/斤),也可以判斷出來。同時,國家有關部門在2018年新糧上市之初不止一次提到,今後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將改變原來的託市作用,轉變為發揮“託底”作用,將新糧收購由政策性收儲為主轉變為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收購為主。

從政策調控的角度來看,由於託市收購政策針對的是普通稻穀品種,優質稻穀不在其列,價格變化隨行就市,這也意味著今後種植普通稻穀的收益將會繼續面臨託市收購底價繼續下調、種植成本居高不下的壓力,當然,還有超過1億噸往年收購的託市陳稻穀庫存拍賣給新稻穀價格帶來的下跌壓力。

基於此,對於水稻種植戶來說,似乎種植普通稻穀已經變得很不划算。糧小咖的建議是,如果繼續種植水稻、發展水稻生產,應主動調整種植品種結構,依託附近的種子公司、米廠等,種植優質稻穀品種,畢竟從近幾年價格來看,如南方的優質秈稻品種如黃花粘等收購價格能達到1.6元、1.7元/斤。另外,主要依靠種糧為生的農民,還可以發展稻蝦共養、稻蟹共養等模式。糧小咖不是專家,更不是種植專家,只能從後期稻穀市場價格變化、稻穀託市政策變化等角度,建議農民種植普通稻穀的比例應作出調整,以免收益受到更大影響。


糧小咖


水稻在南方最熟悉不過了從播種到收割也要幾個月。我家就是種兩季的,每到農忙時候就累得半死,收工回來忙完準能一覺睡醒來天已亮。隨著物價上漲農民的開支越來越大,稻種,肥料年年漲。每到收割請收割機就120一畝,就好幾百了。而糧食收購價今年比去年還低,才123每一百斤,家裡種四畝多。稻種幾百加上肥料幾百,還有農藥、薄膜、農耕機等費用。再算人工那得賠本了!個人認為可以養些稻魚來增加收入,特別是秋收後這幾個月養些鯉魚是不錯的。




容縣放牛哥


國家調低水稻收儲價格實際上是在調節農業種植結構,把計劃經濟遺留的收儲方式對接給了市場經濟。國家一再鼓勵多賣大米少賣水稻來實現增收。


左岸農業


種啥,啥多,增收是不可能的,亮點少有,本還沒收回就要虧了!


曹戰鋒


可以考慮種植有機大米,或者稻田裡增加養殖項目,增加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