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看亞洲草原上的動物如何抉擇?(上)


亞洲草原廣闊無垠,其中歐亞草原覆蓋了整片歐亞大陸中部地區,而中亞草原橫跨蒙古和哈薩克斯坦,延伸至俄羅斯與中國。日夜交替,寒來暑往,亞洲草原的溫差來得總比其他草原猛烈。晝夜溫差可達30攝氏度,而冬夏之間則足有70攝氏度的差距。居住於此的動物不僅要應對乾旱、土壤流失,還要面對極端的炎熱與嚴寒,生活可謂十分艱辛。為躲避巨大的季節溫差,許多物種選擇連年遷徙。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是野馬種中瀕危滅絕的亞種,它們通常幾匹結成小群體在一起生活。1966年,蒙古國首先宣佈野生的普氏野馬滅絕,不過,1992年,一批欄養的普氏野馬被放回蒙古放養。如今,這一群體已經發展到300餘匹,它們靠草植為食,旱季就遷移到水源附近。

長尾黃鼠: 長尾黃鼠是地松鼠的一種,其分佈在中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和俄羅斯。身材小巧、尾毛豐密,這讓它們在冬日嚴寒中也能暖暖地躲在地洞中冬眠。

烏梢蛇: 烏梢蛇是分佈於東南亞的一種無毒蛇,正面呈暗棕或橄欖綠,腹部則是淡黃色。烏梢蛇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食,不過偶爾也吃青蛙、蜥蜴、鳥類和自己的同類。為了捱過草原的冬季,它們通常都躲在岩層中冬眠。

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在大部分歐洲和亞洲草原地區都有分佈,它們的鼻子隆大膨起,可脹可縮,以抵禦夏日多塵的空氣和冬日寒冷的氣溫。遺憾的是,由於肆意捕殺,高鼻羚羊已是極危物種。

普氏原羚: 亞洲草原上生活著超過150萬隻普氏原羚。它們體型中等,臀部覆蓋著心形的白毛,頭上長有精緻的羊角。為了尋找食物,成千上萬只普氏原羚一起跨越亞洲草原,浩浩蕩蕩,好不壯觀。

草原雕: 夏天,中亞地區的天空上總會出現棕色的猛禽,它們就是草原雕,到了冬天,草原雕就會飛到非洲或東南亞尋找溫暖。它們以肉為食,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昆蟲和動物實體都是它們的盤中餐。若是有機會,這些滑頭還會偷一些其他禽鳥的食物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大鴇: 雄性大鴇是世界上最重的鳥類之一,它們足有1米高,體重可達20公斤。不過,雌性的體型只有雄性的一半。大鴇雖然體型碩大,但主要以植物、種子和小蟲為食。隨著季節變化,它們會遷徙到別處尋找食物。

蓑羽鶴: 蓑羽鶴夏天通常在歐亞大陸上度過,之後則會飛到非洲或印度過冬。在河流、淺湖、溼地旁的草地,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蓑羽鶴喜歡進食各種植物、也吃一些小蟲子或小蜥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