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里提到的国民党军队派留学生去德国学习,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化骨绵掌6


这一点是真实的,国民党军中,外国军校毕业的军官不少,其中最多的是留日的,其他各国都有,包括苏联的,蒋介石就曾经在苏联学习过一段时间。

从清代到民国,中国从近代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进化过程中,军事现代化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向海外派遣留学生早就有,北洋水师的各个主力舰的舰长或者叫管代除了在福建船政学堂学习以外,都在英国接受过海军军校的培训。这些中国人和后来日本海军各个舰长是同学。

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一方面各地大量编练新军,不过这时候大都是请外国的教官,同时也有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的,这时候大都去的是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和法国这种传统的陆军强国,不过由于费用高昂,留学生不多。

而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留学出现了一个高潮,留学的对象是我们的东邻日本。日本战胜俄国,现在说的就是强盗在中国家里干架,中国还得保持中立。但是通过日俄战争,事实上是告诉了大家,一只有色人种组成的军队,只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使用优良的武器是可以打败由白人组成的军队的。尤其是这支军队曾经战胜过拿破仑。

在这时,中国的留学生去日本留学的非常多,一个是日俄战争的影响,还有一个是日本近,留学费用便宜。

国民党军军官中,有三个主要的派系黄埔系,保定系,还有就是留日系。日军后来在中国的出色情报工作和这时候建立下来的人脉关系有关。阎锡山和土肥圆,板垣征四郎什么的都是同学。

到了蒋介石上台,军事顾问大量使用德国军官自然又把国内的优秀青年军官送到德国培训,其实不止德国也包括法国,像廖耀湘就曾经到法国的圣西尔军校镀金,蒋伟国更是参加了德军进军奥地利的行动。这两位是最有名的两位,而孙立人则是美国的军校毕业,不过美国军校当时在国际上并不出名。

而到了1949年建国时,刘帅创办南京军事学院,很多教员就是原来的留学生,刘帅当时就提出这些留学生学习了各国的军事思想,现在给我们的学员上课,可以开阔学员的视野,对于学员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有痰


国民党有没有向德国派遣留学生?

这个是肯定,具体去了多少人,去了几批纵横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是大名鼎鼎的国军名将,邱清泉就是留学德国陆军大学深造的,邱清泉1934年5月参加留德考试时一共有九个人,邱清泉考第一,但是这九个人不一定都去,老蒋对去德国留学的人要求很高。

比如这个邱清泉,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特别奸诈,实际上邱清泉除了和老蒋是浙江同乡,黄埔二期外,邱清泉文化水平特别高,在考入黄埔之前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系,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化人,属于投笔从戎的典型。

正是因为文化高,回国后邱清泉写了留德报告,建议进行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后来更是写了《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建军从论》等军事著作,深受老蒋的欢喜,要是找一个吊儿郎当的人去,岂不是一事无成。

所以,国民党军队是有到德国留学深造的。

为什么会选择去德国留学?

之所以国民党会派遣留学生去德国学习,跟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北洋政权时期中国和日本走得比较近,派遣留学生的方向主要是日本,以建的军校来说,北洋建的保定军校是学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广州的黄埔军校则是学保定军校,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中很多人几乎一大部分人都是留日回来的,包括大军阀阎锡山、孙传芳、唐继尧等,就连老蒋也是在日本留学回来的,只不过是振武学校,比日本陆士还差了一点。

但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骤然紧张,老蒋从心底里又是一个臭日分子,所以逐渐减少和停止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行为,当然,中国的黄埔军校后来办的也不错,不一定非得要留学的,以前是留学回来就能谋个好差事,现在是没有黄埔为跳板,即使像孙立人这样留学美国军事名校的刚开始回国都加入不到正规军,而是在宋子文的税警总队中任职。

所以,在国民政府时期,能够公费去留学的,只能是在黄埔生中选,黄埔一期的桂永清、黄维也都有留德经历。

但是选择德国则是因为当时中德是蜜月期,在此期间,中国从德国购置了大量的德国装备,老蒋还要打造60个德械师,顾问也都是德国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派遣一些留学生到德国很正常,而且中德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晚清李鸿章出使欧洲的时候,还亲自去拜访了俾斯麦,中国想要学习的对象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德国,当不能跟日本学习的时候,那就得跟德国学习。

《雪豹》中的周卫国绝对不够留德的级别

当然,亮剑中的周卫国是不可能够级别去德国留学的,因为周卫国是黄埔九期。

黄埔前几期都是半年或者一年学制,到黄埔第八期的时候因为学习德国军事教学改为三年,黄埔九期因此也是三年,从1931年5月入学到1934年5月毕业。

按照《雪豹》中给的梗是,周卫国是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被派遣德国,其实你一推时间就发现,周卫国可能去留学的时间,跟邱清泉留德的时间差不多,邱清泉是1934年5月参加留德考试,7月前往德国,1937年毕业回国。

但是黄埔九期的和黄埔二期的一起出国留学那就有点扯淡了,国民党最讲究论资排辈,黄埔六期之后还真没听出过什么名将。

而邱清泉参加留德考试之前军队职务1931年就是上校团长,1933年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任少将处长,也就是说,邱清泉已经可以称少将,按照时间来推算正好是周卫国在黄埔九期时的教导人员。

老蒋不会愚蠢到让老师和学生一块到德国去学习吧?!


史论纵横


国民党真的派人去德国学习狙击战,同时也学习各种军事知识。

1936年,中德合作期间赴德担任蒋百里访问德国时的少尉侍从官;1937年在德国入伍,进入德国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蒋毕业后,于德国军中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参与对波兰发动的闪电战。

1911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对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的德国军事顾问, 1936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为蒋介石的总顾问后,负责绝大部分军事训练计划。冯·塞克特的原本计划是将整个军队大幅缩减为60个师,全部为基于德国条例进行良好训练和良好装备的师。 最后由8万人所编组成的8个师,最终接受了德国标准的训练,被视作是蒋介石军队中的精华。这些部队也许部分的增强了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进行全面抗战的决心,但事实证明中国还未准备好与日本在同一个水平上交锋。蒋介石不顾他的幕僚和法尔肯豪森本人的反对,将这些德械精锐师投入到淞沪战役中。在这场战役中,这些经过多年训练的精锐师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




Ranger游骑兵前哨


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有德械师的存在,而蒋介石更是对德国情有独钟,在1912年与1918年两次前往德国。在1933年希特勒上任时又直接进行外交活动,而德国只是对中国进行战略资源的采购,与其他列强动不动就强取豪夺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更何况有着以“德国国防军之父”的赛克特将军来华指导中国军队,(就是雪豹中冯•拉特将军的原型)蒋介石对此君的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对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还是对日本的国防建设都有这些德国顾问团队的影子。 所以呀,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很有深度,那自然中国前往德国留学是有可能的了。

那有哪些人前往德国留学呢,确实是有的,比较有名的是,桂永清,后任教导总队总队长,参加淞沪、南京等战役邱清泉,后任第五军军长,参加昆仑关战役黄维,后任十八军军长,参加了淞沪、武汉等战役蒋纬国,入慕尼黑军校,回国后去了胡宗南部队等另外还有一些技术人员也前往了德国留学,不过由于这些人职务不高,并且国民党军事火力比较差这些人也难有用武之地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荆楚南冠


事实如此,黄埔一期毕业生就有好几个在德国陆军大学或指挥学院镀过金,比如后任海军总司令的桂永清、号称“书呆子”的第12兵团司令黄维、因长沙文夕大火被枪毙的酆俤、以及胡宗南的军事副手李铁军等等,其中黄维未及毕业便被紧急召回国内,在淞沪会战中火线接任第十八军67师师长。



李铁军可能诸位不太熟悉,其实是胡宗南军事集团的重要角色,在第一军系统内胡宗南每升一格,接班的必然是李铁军,一如陈诚和罗卓英的关系,解放战争中任第五兵团司令,在豫西战场惨败于陈赓将军之手,从此一蹶不振。

黄埔二期比较出名的留德生自然是“邱疯子”邱清泉了,在选送留德学生体检时,由于相貌过于丑陋被刷了下来,大约是怕有辱“国军形象”,急得邱清泉致信蒋介石亲自过问才得以获准。

(蒋纬国和德国教官)

自1927年蒋介石与苏联翻脸并中断军事合作后,留学日本军校曾经时髦过一段时期,但1928年的“济南惨案”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让蒋介石深感日本的威胁和不靠谱,转而寻求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德国为了自身利益也积极配合(秘密扩军),在军事思想、制度和武器装备等领域开始深度交流,中央军部队配备德国顾问,中央军校改为德国教官,“德械师”逐渐编成,自然而然的,国民党方面也开始选拔嫡系部队的少壮军官赴德学习军事。

最先选派的是黄埔前三期的精干人员,尤其是暂时没有作战任务的骨干军官,以作为高级军事人才储备;在黄埔军校迁来南京成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后,从1933年起正式选送优秀毕业生赴德深造,曾经一次性派遣20名学员,当然,这种公费留学国民政府承担的开支也不小,不可能数量太多。



《雪豹》中周卫国从中央军校毕业后再去德国留学,就是借鉴了这段历史,在德国还遇见了后来的对手竹下俊,确实,日本也选送了一批军官去德国深造,比如那个在黄土岭被干掉的阿部规秀。

也有部分非黄埔系军官被选送德国进修,比如胡宗南手下“天下第一旅”(整编旅)的旅长黄正诚中将,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也被推荐前往德国陆军炮兵学校留学,号称“百战百胜将军”,1947年同样被陈赓围歼并生俘,再加上淮海战役吃亏的黄维,陈赓大将简直就是“留德生”杀手。



来头最大的当然是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1936年西安事变之前作为蒋百里副官访问德国,第二年进入慕尼黑军校学习,学制总共三年,期间曾经三次被纳粹狂人希特勒接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加入德国军队实习参加了入侵捷克。

不过蒋二公子1939年又留学美国,接受了一年的装甲兵学习和训练,知识都学杂了。



(蒋介石和蒋经国)

但是从反馈的情况下,留学德国的黄埔生和后面的中央军校毕业生并不怎么刻苦,两国军队巨大的文化、科技和理念差异,也使他们所学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国內战场,反而丧失了最宝贵的实战锻炼机会。比如桂永清在兰封会战中惊慌失措、酆俤当个警备司令都不合格、黄维在战场上一味教条等等,表现都差强人意。

倒是邱清泉作战还有些特点,战绩也算不俗,但勇猛有余而计谋不足,解放战争中几个兵团同在中原逐鹿,相比始终在一线作战并未留洋的胡琏,反而落于下风,打仗这玩意儿,绝不是拼学历的。


度度狼gg



国民党派军官到德国留学,当然是真实的,不但真实,而且还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蒋委员长的二公子纬国了。

国军的第一桶金来自苏联,北伐战争就是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之下才取得胜利的,不仅给广州的国民革命军支援了大量军火,而且给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也有大量支援。

但四一二之后,委员长就被苏联界定为反革命分子,认为他已经从左派革命者变成了反动派,所以终止了给委员长的援助。委员长的大公子经国也因此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还是张国焘在苏联时干预后才放回来。

接下来给委员长援助比较多的就是德国了。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不仅被解除了武装,而且按照战后的协议,禁止制造生产武器。但德国实际上是不服的,一直在试图恢复武力。


德国恢复武力的一个办法就是和委员长达成协议,在中国生产武器,但产品由德国和国民政府共享。实际上,德国不仅和委员长有这方面的合作,和当时新疆的金树人也有这方面的合作。

但德国和国民政府的这个协议在国民政府却遇到了麻烦,因为国民政府的对外协议必须五院院长签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和委员长合作的胡汉民认为,这个协议只会有利于委员长自己的嫡系部队,所以表示反对。

委员长和胡汉民的这个争执引起了胡汉民和委员长的争执,激起了之后的两广事变和蒋冯阎战争。而且,按照有些人的说法,还间接引发了九一八事变,成为引发1930年全国军阀混战的导火索。

这件事以委员长强行扣押胡汉民告终,九一八之后,委员长和张学良也不得已辞职下野,而国民政府和德国的军事合作也就此展开。也是在此之后,德国向委员长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军火援助,而且还派来了很多军事顾问。


比如导致红军反围剿失败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负责为国军提供军事计划指导的冯塞克特将军,就是德国给委员长派来的军事故问。而他给委员长出的主意也就是堡垒战战术。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红军军事实际负责人李德给红军做的战术指挥也是堡垒战,以堡垒对堡垒。

当时的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是军队仍然被视为当时欧洲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军事教育和军事思想也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所以国军当时派了大量军官到德国学习。二公子纬国也就是这个时期到德国的,金树人的公子也是。张学良下野后去欧洲考察,德国也是主要考察对象。

和德国的军事合作也是委员长在四一二之后能够在和军阀的战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抗战开始前,国军才进行了大量的一德国为模板的改造,编制和装备训练都按照德国军队的标准进行,这才有了抗战开始前编练五十个德械师的计划。


德国对和委员长的合作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在亚洲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德国还曾再委员长的国民政府和日本之间有过犹豫,只是后来选择了日本。即便如此,抗战开始后,德国还曾试图调停中日双方,甚至在委员长撤离南京之前,还对德国调停抱有幻想。

一直到德国挑起二战,也就是1939年9月3日闪击波兰,德国和日本的合作才加强起来,和国民政府的合作也才停止。而当时美国仍然对抗日战争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所以二战正式爆发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是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委员长也是这段时间试图和日本媾和得意愿比较强烈。

相比之下,美国对委员长的实质性支持反而来得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用中国牵制日本,以便能够先解决欧洲战场,然后再回过头来重点对付日本。所以,1942年之后,国军抗战主要就依靠美国援助了,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要让委员长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原因,就是要让委员长拖住日本,减轻英国防守印度的压力,好让英国能够全力配合美国对付德国。


萧武


有!蒋介石的养子蒋纬国就是在德国学的军事!主攻坦克战术!淮海战役他指挥的坦克旅被共产党的军队被包围,据说这位蒋二公子把其它坦克的剩余汽油都集中给了自己,再加上我军当时也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才使蒋小二得以逃脱!但他率领的坦克旅几乎被全歼!


政侠


抗战之前中国有大量的中国人被派到德国和奥地利学习军事,因为当时德国生活比较艰苦,而中国过去的都是富家子弟,所以毕业后,很多人带了老婆回来。我知道的人就有两个,一个在浙江东阳,一个在江西婺源。一直到90年代末还有她们的消息。


江城渔民爱龟龟


黄埔一期的桂永清,二期的邱清泉都是留德学生


奎尼土爱迪


德国对中国的军事体系建立贡献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