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制到共和,從親王到國民,攝政王載灃最難受的轉變

攝政王載灃生於1883年,1951年去世。歷經大清、民國、共和國,但其最風光,也是最難受的時間段只在清末那幾年,尤其是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直至清朝終結那三年。

從專制到共和,從親王到國民,攝政王載灃最難受的轉變

載灃生長於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過其兄長光緒帝。但是,也必須承認,載灃確實為晚清第一個出洋遊歷的宗室要員,這個特殊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也是他在清最後十年脫穎而出的關鍵。當然,也必須注意,載灃的見解也會反過來影響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載灃真正步入政治舞臺,在歐遊幾年後,在憲政改革過程中。憲政改革是滿洲政治統治現代化的關鍵,也是中國現代民族國家重構的重要節點。憲政的實現意味著滿洲人的“私天下”必然變為“公天下”,滿洲人怎樣才能在公天下背景下利益不受損,中國怎樣才能避免憲政改革引發政治危機,是那幾年中國政治的焦點。載灃等一批滿洲青年才俊在這個時候相繼加入政治改革進程,應該說合乎歷史發展大勢,是勢之必然。

從專制到共和,從親王到國民,攝政王載灃最難受的轉變

假如載灃在軍機大臣位置上能有更多歷練,相信隨著年齡增長,經驗積累,性格也會有很大改變,更隨和,更沉穩。歷史沒有辦法假設,歷史更沒有辦法按照人們的願望發展。載灃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不過兩年,轉正軍機不過幾個月,中國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光緒帝、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日、15日前後不到二十四個小時相繼去世,載灃匆忙中成為大清帝國實際上的最高負責人——監國攝政王。

從專制到共和,從親王到國民,攝政王載灃最難受的轉變

載灃出任監國攝政王的時候,滿打滿算二十九歲。他的搭檔隆裕太后四十歲,小皇帝宣統三歲。其權力組合,很像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配對的“叔嫂組合”。那一年,恭親王奕訢也是二十九歲,慈禧太后二十六歲,慈安太后二十四歲,小皇帝同治五歲。隆裕太后的年齡比慈禧太后、慈安太后當年年長十幾歲,而且隆裕太后在慈禧太后、光緒帝身邊見習了二十年。

攝政王與隆裕太后的組合,是一個並不太壞的權力組合,在那時的政治格局下,也是一個大致無可挑剔的組合,畢竟是愛新覺羅的家天下,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是保證皇權萬世一系的唯一辦法了。

從專制到共和,從親王到國民,攝政王載灃最難受的轉變

可惜的是,攝政王載灃接手之後,情形有變。按照帝國王朝政治的一般規律,一朝天子一朝臣,權力重組天經地義,勢之必然,一批老臣、重臣諸如端方、岑春煊、袁世凱相繼退出政壇。如果不帶偏見去理解,這實際上是為年齡尚輕的攝政王掃除組建新班底的障礙。

真正讓攝政王陷入萬劫不復政治深淵的還是一年後的國會請願運動。

從專制到共和,從親王到國民,攝政王載灃最難受的轉變

對於國會請願運動,攝政王還是給了一些善意回應,作出巨大讓步,但是不久,當第一屆責任內閣名單發佈,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出臺,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治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已經沒有辦法控制、約束了。攝政王如果在這兩個問題上繼續讓步,比如及時解散第一屆責任內閣,及時廢除鐵路幹線國有政策,或許可以平息各地的動盪,但是這種處理方式,也一定對政治統治構成極大的信譽危機。

局勢相激相蕩終於因武昌新軍譁變而破局。攝政王在各方壓力下,一方面宣佈接受加快憲政改革步伐,宣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改組內閣,授權袁世凱組閣;另一方面見機行事,宣佈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以便袁世凱協助隆裕太后從頭來收拾舊河山。

從專制到共和,從親王到國民,攝政王載灃最難受的轉變

載灃最大的功績,就是和隆裕太后一起避免了國家的再次內戰,以一個王朝的退出換來了勉強的五族共和。後人多嘆惜於載灃的平和,甚至平庸,其實這完全是內戰思維的反應。載灃性情敦厚,有大局意識和國家觀念,沒有在最終關頭,強硬地領導王公貴族們負隅頑抗。誰又能說這不是最優秀的政治品質,誰又能說這不是對國家民族負責任的表現。中國幾十年的內戰,已經使得人們習慣了征伐,甚至宣揚著崇拜著渴望著暴力美學,這恰恰是一種引向民族悲劇的思維。

從專制到共和,從親王到國民,攝政王載灃最難受的轉變

據說,清朝宣佈宣統退位後,身為攝政王的載灃最大的心願就是終於能夠回家抱孩子了,也許在思想較為西化的載灃眼中,國家就是屬於人民的,清朝統治的終結終於實現了他的心願。後來,孫中山到北京後,專門拜訪了這位退位的攝政王,對載灃顧全大局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親王與國民兩者之間,載灃選擇了作為一名國民,也許這是這位親王最為真實、最明智的選擇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