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百姓心聲分享會現場

南京,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青松鬱郁的雨花臺,英烈的精神詮釋著初心使命,傳承著紅色基因。

改革開放40年,南京發展劍及履及。這片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土地上,先烈們許下的革命誓言正在一步步實現。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在這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時代,紅色精神的堅守與發揚,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清晰地告訴我們——今天的中國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近日,“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百姓心聲分享會雨花臺紅色專場活動,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南京發展圖片展現場舉行,四位嘉賓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傳承、守護雨花英烈精神的故事。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參加分享會的丁家莊中學學生們

紅色聖地的發展變遷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原館長張逸

“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個角落……”《同一首歌》的輕柔歌聲,拉開了分享會的序幕。

簡短的開場視頻中,幾位雨花英烈的扮演者,慷慨激昂地講述烈士們的英勇事蹟,“我是郭綱琳,中國公學學生,犧牲時27歲”“我是顧衡,中大學生,中共南京特支書記,犧牲時25歲”“我是郭鳳韶,曉莊學生,犧牲時19歲”……一連串烈士的姓名,將大家的思緒帶到了對英烈的無盡緬懷之中。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建設初期的雨花臺

分享會的第一位嘉賓,是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原館長張逸。1969年9月,張逸老館長被調到雨花臺工作,1978年開始,他擔任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長,直到1999年退休。“在我工作期間,適逢雨花臺烈士陵園進行大規模建設的大好時期。正因如此,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建設、發展變化,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

在現場,張逸老館長結合自身經歷,如數家珍般為大家介紹了雨花臺烈士陵園的發展變遷——

1949年12月12日,南京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作出興建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決議。

1983年,鄧小平為“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和“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題詞。

忠魂亭的建設資金,是由南京市委組織部倡議全市30萬共產黨員交特殊黨費彙集而來的……

20分鐘太短,張逸老館長只做了簡單的介紹,但從中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紅色文化發展的縮影。

用花木點綴雨花臺新顏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雨花臺烈士陵園園林高級工程師劉連英

劉連英是雨花臺烈士陵園園林高級工程師,1971年元月來到雨花臺工作,一直致力於雨花臺烈士陵園園林景觀的規劃建設。40年來,她見證了雨花臺烈士陵園的舊貌換新顏。

“40年來,我們一直是依據建築風格、建築形式以及地形地貌等特點來配置樹木花草,遍植雪松、龍柏、廣玉蘭、丁香、紅楓等喬灌木200餘種20多萬株。”劉連英介紹說,“我們在雕像周圍配置了18株龍柏樹,就像18衛士在保衛著我們革命烈士的英靈。同時,我們還種植了成片楓樹,早春時候紅色一片,象徵著血染的風彩……”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如今的雨花臺烈士陵園環境風貌

劉連英總結道,如今的陵園環境風貌,“可以四句話來概括:春天山花浪漫,夏天濃蔭匝地,秋天碩果累累,冬天綠意盎然”。

我一直在講述姑媽的故事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雨花英烈郭綱琳的侄子郭常根

“姑媽英勇就義已經整整81年了,她是我們整個家族的驕傲。”郭常根是雨花英烈郭綱琳的侄子,從小聽著郭綱琳烈士的英雄故事長大。

據郭常根介紹,1934年1月,共產黨員郭綱琳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在獄中,郭綱琳始終保持著頑強的鬥志和樂觀精神。她在手絹上繡了一枚五角星,表明對黨的無限忠誠;在枕套上繡了一隻展翅翱翔的大雁,象徵她嚴守黨的紀律和與難友們共同奮鬥的決心。她還把兩枚銅板磨成心形,鐫刻上“健美”“永是勇士”的字樣,表達自己決不投降、永當無產階級勇士的堅定意志。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郭綱琳(1910-1937)

郭綱琳在關押期間,郭家一直想方設法營救,但幾次都因她拒絕在國民黨擬好的悔過書上簽字而作罷。

郭綱琳給哥哥回信說:“你要我做的,我是不能給你圓滿的回答”“我不能造一點點罪惡在我的生命中”“我不能屈服在一個無罪而加上有罪的名義下來遵從你”。

1937年7月,郭綱琳被殺害於雨花臺,年僅27歲。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走進高校宣講的郭常根

2016年開始,郭常根被聘為“雨花臺烈士親屬宣講團”成員,與其他烈士親屬一起走進高校等地,將革命烈士的故事講述給當代青年聽。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英烈精神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紅色講解員曹丹妮

今年8月,研究生畢業的曹丹妮來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成為一名紅色講解員。

現場,她跟大家分享了幾個月來自己工作的一些經歷和感悟。

曹丹妮說:“雨花英烈的特點是學歷高、家境好和年紀小,這其實與我們當代很多年輕人是一樣的。當代的青年人,在瞭解英烈的理想信念過程中,更能明確自己的使命與擔當。”

“在展廳講解時,我見過調皮的孩子看到《血沃大地》的油畫時,頓時安靜了;我見過和我年齡相仿的青年人,在讀到惲代英的日記時,眼眶溼潤了;我更見到過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老人,從展覽的序廳一直細細地看到尾廳。” 深受觸動的曹丹妮下定決心,要通過自己的講解,讓無聲的展板變得鮮活、生動、觸動人心。

南京的這張“紅色文化名片”將由我們繼續譜寫

有觀眾在分享會後發表自己的感想:“第一次近距離聽了英烈們的故事讓我覺得很震撼,也讓我明白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每一位烈士用鮮血換來的,幸福來之不易,希望大家一起好好珍惜。”

“雨花英烈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成了我工作生活中的強大精神力量。迎難而上,保持一顆初心,我想通過我的講解,讓每一位來到雨花臺的人,都能牢記它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與光榮歲月,我想把那些紅色的故事說給更多的人聽,讓雨花英烈精神代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