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用户的“相互保”升级“相互宝” 究竟为何?

超2000万的用户是“相互保”从上线到被下线的40多天时间里积累的用户量。那么“相互保”为何会如此火爆?如此火爆的一款保险产品为何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下线呢?

11月27日,蚂蚁金服和信美人寿先后发布公开信,表示应监管要求,信美人寿不能再以“相互保”的名义继续销售其《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即日起“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定位为一款基于互联网的互助计划。信美人寿的“退出”也意味着“相互保”原有的保险属性不再存在。

直接退出而非整改

此前,京东金融与众惠相互共同推出的“京东互保”上线仅一天就悄然下架,虽然众惠对外宣称是灰测期,但当时有媒体报道,下架并非灰测期技术调整这一简单原因,而是该产品触动了传统保险公司的利益,受到各方投诉。由此,监管对保险业这一创新的态度如何就被推出水面。

相较“京东互保”灰测首日加入人数仅3300多人,“相互保”上线第二天即积累百万用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积累用户超2000万,互联网平台的大流量撑腰、国人与生俱来的互助理念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让普通民众的重疾保障意识被快速唤起。

也因此,靠着“相互保”火了一把的信美人寿成为不少中小保险公司的羡慕对象,沉寂已久的保险业仿佛再次让人看到了创新的可能。而此次,监管要求信美人寿直接退出而未给予整改的机会,也算是亮明了态度。

有专家指出,“相互保”将科技与互助的保险机制结合起来,不同于传统的保险商业模式,与已有的监管规则形成一定张力。信美人寿的退出是监管部门基于维护现有监管规则以及不同市场主体竞争公平性的考虑。他表示,新生事物往往超过现有监管规则的适用范围,突破现有的部分监管框架,需要监管机构与行业加强沟通,应寻求适应规则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平衡。

变身“相互宝”究竟是升级还是降级

据蚂蚁金服的公开信,老的“相互保”用户可以升级到新“相互宝”,并无需重新计算等待期。新“相互宝”还推出了一系列权益升级,包括2019年度用户分摊金额188元封顶,如有多出部分全部由蚂蚁金服承担等。如果原“相互保”用户暂不升级,则仍将按原计划获得保障;如果不愿意继续参与“相互保”,也可以选择退出。

事实上,原保监会就曾在官网对网络互助平台存在的风险进行多次提示,明确要求其不得以保险有关的字眼出现,此次“相互保”变身为“相互宝”,没有了保险属性,升级后的用户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蚂蚁金服的品牌信任度,此举究竟是升级还是降级也引发了不少质疑。

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从正统保险的角度来挑“相互保”的毛病非常容易,监管部门严加监管也无可厚非,但简单地把“相互保”变成互联网互助计划,而不是指导帮助其完善产品,化解风险,改造成靠谱的相互保险,这只是实现了监管风险的切割和转移,而并未解决实际问题,也失去了帮助这个创新走得更稳健的机会。

每次创新都是在突破原有的规则,不能突破了原有的规则,就不进行创新。而是应该在创新出现的同时以是不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衡量这个创新有没有出现的必要。如果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创新我们应该支持和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