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十年磨一“見”

BAT,十年磨一“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一號財經,作者|令諸侯

2018年,互聯網過得很急。併購、危機、上市、轉型、調整、撕逼,互聯網像是被壓縮了一樣,事情都被堆到了一塊。

有人說這是因為互聯網迎來了一次週期性的集體焦慮潮,也有人說這只是整體人口和市場紅利日趨乾癟後所帶來的情緒反饋,還有人說這只是信息大爆炸時代裡我們對內容的選擇性放大。但不管我們怎麼去回顧中國互聯網的2018,我們都可以得到一個共識:要變天了。

在互聯網消費經濟結構開始解體又重建的過程中,迷茫和危機感,被放到檯面上。BAT首當其衝。

這一年,是BAT這個霸佔了中國互聯網頂峰的CP團體被挑戰的最兇猛的一年。在拼多多出現之前,沒有人會想到在中國電商領域還能夠有新的力量,以還沒來得及看懂的時間,就發展成挑戰阿里和京東的級別。

B站上市、愛奇藝上市、虎牙上市、映客上市、趣頭條上市、美團上市、小米上市……除了水逆的滴滴被擱淺,似乎在過去十年裡中國互聯網所有野蠻生長的企業,都急著趕在2018年交出一份答卷。當然,這背後更像是在儲備過冬的糧食。

互聯網有暗流,我們似乎在面上都能隱約感到那些不安的暗流湧動。今日頭條與騰訊之間的頭騰大戰打響了『奪權』的第一槍,原本以為貧瘠的土地上,長出挑戰巨頭的勢力。回頭一看,這貧瘠的土地,正在被重新灌溉。

冬天過去之後就要播種,撒下什麼種子,成為了眾多互聯網企業在寒冬中需要想清楚的一個問題。

對於巨頭轉型有過一個很好的教材。諾基亞在十年前達到巔峰,卻在轉瞬之際迎來了鉅虧,對於諾基亞來說,iPhone像是一部在2009年打來的叫醒電話。而現在,AI正在呼叫互聯網。

一、騰訊:快速調整,側轉急行

國慶節的前一天,騰訊宣佈架構調整。雖然內容被提前劇透了,但並沒有影響外界對這件事的關注——騰訊進行了被稱之為史上第三次重大業務架構調整,調整方向概括來說,持續投資未來前沿基礎科學,加大對 AI、機器人、量子實驗室等投入。騰訊正在側重以AI技術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業務,尋找未來新的營收增長點。

騰訊堅決地擁抱TO B業務,也是對自身業務進行多元屬性的補充和遷移。在騰訊的業務生態中,社交是根基。但這個根基正在隨著互聯網時間的碎片化和產品形式的多元化所挑戰,如抖音的快速崛起。

掌握了用戶網絡時間的消化能力,也便掌握了重新定義社交的形式和價值的話語權。不過這只是產品的表現形式,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用戶整體需求和互聯網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雖然巨頭的自我感知緩慢,但股價的刺激卻很直接。最近一年內,騰訊股價甚至出現過腰斬跌幅,即便現在和年初比,也跌去將近4成。騰訊知道自己在高點,也知道微信的增長瓶頸和遊戲的不確定性,不足以在未來持續支撐這個峰值位置,必須要開拓新的領域,幫助騰訊緩著陸。

緩著陸的力量一定是來源創新技術的新領域,騰訊不希望讓自己的核心業務處於一個低門檻又隨時可能冒出一個挑戰者的焦慮處境。

在架構調整後不到一個月後,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罕見地在知乎上發問:『整個人類處於互聯網發展的哪個階段?下一個十年,互聯網升級的大致方向在哪裡?』

這被譽為馬化騰的靈魂拷問,也更像是騰訊的十年一問。

2008年騰訊一口氣連續上線了5款遊戲,QQ飛車、QQ炫舞、地下城與勇士、穿越火線、尋仙,從此一躍稱霸遊戲領域十年。雖然至今騰訊仍是遊戲領域難以比肩的巨頭,但自2018年3月起,版號審核便處於關閉狀態,一紙文書,遊戲凜冬。

在過去十年裡,依靠遊戲和微信的兩張王牌,騰訊過得非常佛系,在投資手段上也更傾向於資本投資而不是戰略結盟。擁有著堪比移動互聯網操作系統的微信,騰訊其實有理由不去籌建什麼其他生態。

不過騰訊的整體架構調整,聚焦TO B業務和人工智能,是提前將自己叫醒,擦擦已經落了灰的槍,準備重新進入戰場。

二、阿里:後馬雲時代,向線下俯衝

阿里也在摩拳擦掌尋求突破,無論是業務重心還是人員架構。2018年9月馬雲宣佈明年今日將不再擔任董事局主席,CEO交棒給張勇。2個月後,張勇發出全員公開信,阿里雲升級阿里雲智能;加強技術、智能互聯網的投入和建設;天貓自我升級和裂變為大天貓,阿里進入後馬雲時代。

從架構調整中可以看出阿里在人工機智能,物聯網發展所能產生的新電商消費場景路徑有相當高的敏感度,以及『大天貓』戰略對生活消費線上線下全覆蓋的野心和慾望。

從某些角度來看,阿里也剛好做過了一個自己的階段性10年。2008年,曾被譽為『救火隊長』的阿里第一任接班人陸兆禧走向臺前,出任淘寶網總裁,啟動大淘寶戰略,推進淘寶從C2C集市向電子商務平臺的演進。從大淘寶到大天貓,阿里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電商的縱向戰略拓展,接下來的橫向(甚至是全維度)拓展,阿里也勢在必得。

俯衝線下,是阿里打開『局面』的必然選擇。

線下場景對阿里至少在兩點是有明顯價值的,第一,流量入口補充;第二,線上生意和數據的再次延展。最近兩年,阿里投資做到了『不投則已,一投驚人』的效果。近兩年,蘇寧、銀泰商業、百聯集團、大潤發、三江購物、喜事多等諸多傳統線下消費場景接連接入阿里投資版圖。

用線上優勢盤活線下資源,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稱為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力量。新零售不過是便於外界理解邏輯的過渡說法,智慧城市,才是阿里背後的野心。

雖然互聯網常說擁抱變化,但有時候互聯網的變化還是經常會讓很多企業措手不及。京東追著阿里打了十幾年,卻在2018年被成立只有3年的拼多多反超,當京東意識到這個『小對手』的時候,卻發現在市值方面自己已經需要仰視對方了。

阿里在尋求改變,或者說是,升級業務緯度。阿里在不斷地提高自身業務的緯度,其生態佈局讓對手覺得大而立體。

阿里雖大,卻很難被瞄準,且開始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只有一個智慧的體系,才會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

阿里的這次架構調整,背後的目標更像是要全面搶佔生活消費。不過生活消費只是阿里的『明修棧道』,智能化或才是『暗度』的陳倉。電商對社會賦能已經透支了,接下來阿里要用AI為電商充充電。

騰訊和阿里前後腳的重大業務架構調整,有一個交集,就是以AI圍繞展開的前沿技術所涉及的未來市場機會。騰訊和阿里默契地調整航線,又剛好駛入了百度的主航道,BAT再度重逢。

曾幾何時,百度的搜索、阿里的電商、騰訊的社交,三家並駕齊驅,相安無事。之所以成就BAT,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三家選擇各自選擇了一條相對平行且空間巨大的領域深耕,平日裡的那些業務小交集,更像是不動干戈的練兵。但誰也不會想到,2018年,BAT卻都把大旗插在了AI這塊處子地上。

在BAT中,百度不是業務覆蓋最廣收入最高的,但是在技術投入和人才儲備上,算得上是最積極的。相對於阿里的手淘和騰訊的微信,在移動互聯網大行其道的這幾年,百度總是感覺在咬牙憋著一口氣,尋求反殺。

人工智能,正是百度這支握在手裡的利器。據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介紹,百度在過去五六年對人工智能的投入巨大,僅在研發上的投入就高達200億。2017年李彥宏也公開談起過百度的投入力度,『在中國五百強企業當中,我們論收入肯定不是排在第一的,但是論研發佔收入的比例,絕對是第一的。而這個研發的投入,應該說絕大多數都已經投入到人工智能上了』。

有投入自然也會有回報。中國專利保護協會近日發佈的《人工智能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顯示,百度以2368件的申請量在國內申請人中位列第一,超過騰訊和阿里,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的技術擔當。雖然百度這兩年也遭受過不少批評指責,但一碼歸一碼,百度的技術成績,確實是中國在全球AI領域中的扛旗者。

如馬雲站臺新零售一樣,李彥宏對人工智能也是推捧至極,在各種場合都不忘安利人工智能在未來可能展現出的強大賦能能力。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就親自演示了百度人工智能在多個領域的落地案例應用。也與馬化騰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就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進行了『甜蜜對話』,宣告百度AI正在全面落地國民經濟三大產業。

百度、阿里、騰訊,三家當下無疑對AI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和商業價值非常肯定,不過不同於阿里和騰訊的轉型AI,百度對於AI,是迎著走過來的。

十年前,2008年3月5日百度正式宣佈,語音搜索服務正式進入測試階段,這意味著9.2億固話用戶和手機用戶已經納入百度的服務範圍。在當年,這更多隻是一個豐富用戶體驗搜索方式的創新嘗試,不過現在看起來,卻像是百度十年前為自己埋下的一顆種子。

十年前,或許並沒有人注意到或者使用百度推出的語音搜索,但十年後,百度的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Duer OS激活設備數從1億增加至1.41億,DuerOS語音查詢超過8億。(據第三季度財報,數據截止9月30日)。

不管是無人駕駛,還是智能城市,AI技術毫無疑問地成為了BAT必爭的領地。百度雖然早到,但阿里和騰訊,絕對不會缺席。

BAT,十年磨一『見』。

從1998到2018,中國互聯網走過了20年,如果用10年一個階段來看,大概可以分為發明互聯網時代(1998-2008)和使用互聯網階段(2008-2018)。

在第一個十年裡,互聯網瘋狂地在線上鋪展開來,互聯網服務在PC端被最大量地發明出來;在最近的十年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線上與線下結合,讓互聯網的服務場景獲得了新生,數據累積獲得價值,也讓互聯網連接的能力得到了更綜合的放大。

那麼未來十年會怎樣呢?我們暫且可以稱之為應用互聯網階段。從『發明』、『使用』,再到『應用』,AI的介入,到底會給我們帶來多少改變。對於互聯網服務,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我們一直在優化提升,讓服務變得更好。

但是在未來,互聯網大概率會被重構,重新理解。

結語

網絡從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到進入社會的基礎建設。AI技術在被呼喊了數十年後,開始真正的走到舞臺中間,同時也湧現了更多TO B、TO G的商業需求機會,對互聯網企業來說,便是灌溉原本貧瘠土地的泉湧。

即便船大掉頭難,但在2018年發生的諸多改變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BAT在未來面前的困境和興奮。

20年前,它們是互聯網的得勝將軍,20後年,它們可能又要短兵相接。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