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的具備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能為嗎?

bashanlaike


其實美國的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確切定義一直在變,而根據美國一個權威智庫對美軍現有戰力的分析報告,如今的美國很難同時打贏兩場戰爭。

打贏兩場戰爭的說法最初是冷戰時期提出來的,當時肯尼迪做了“兩個半戰爭”的設想,指的就是同時打贏和中國蘇聯兩國的戰爭,同時還能進行一場小規模戰爭。此後這個說法的細節一直在變,不過依然主要還是指兩場大規模戰爭。

2010年之後,美國的很多戰略開始改變,其中就包括“同時打贏兩場戰爭”,內容已經改為打贏一場戰爭,並同時拒止另一場戰爭,而拒止的含義其實反制敵軍的行動,挫敗敵軍的計劃,但是並不是完全擊敗敵軍,這也間接說明了美軍已經沒有了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信心。

而如今,美軍很多方面已經出現了漏洞,戰鬥力已經有所削弱,比如去年美海軍頻繁的撞船事件,就間接體現了其訓練水平已經有所下降。而與此同時,無論是其傳統假想敵還是敵對國家,軍事實力都有所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自然難以同時打贏兩場戰爭。

所以美國智庫根據相關數據評估後,表示目前的美軍僅能打贏一場局部戰爭,如果想同時贏得兩場戰爭,需要採取包括採購武器裝備,擴大部隊規模等多項措施。


戰爭之王


美國不是“呂布”,可以一人敵”三英”。美國也沒有希特勒德國那兩下子,一場場“閃電戰”就可將整個歐洲蕩平。

現代戰爭已無秘密可言,美國要想與兩國同時開戰並且打贏,如果對手是它的鄰居加拿大和墨西哥,我完全相信,因為美國無須跨洋過海,便可直接開戰。但對手若是中俄,倘若一對一地打,美國都不見得佔什麼便宜,何況是同時應對兩個強大的民族呢!

無須讓我們像當年趙括那樣洋洋灑灑地紙上談兵,最後被秦國打的一敗塗地。

因為美國國防部不知做了多少次同時與中俄開戰的電腦模擬,結果發現,自己根本就沒那個本事。除非有它國參與後勤並協同作戰,但誰也不願意沒事找打,美軍只能將兵力和後勤安置在夏威夷、關島等自己的領土上。即使美國將所有的戰艦都派來,兩下一分,皆成了靶子和“肉餡”,估計美軍一個月都堅持不下去,最終只能被玩死。


怡人之人148633009


客觀地講,美國的軍事實力在當今世界上無人能敵。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美國具備這個實力,但是要看是什麼樣的對手。


現代戰爭拼的是實力,實力分為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依據美國的國力對於阿富汗、伊拉克和南聯盟之類國家有著‘碾壓式’優勢,但是對於俄羅斯和東方大國這樣規模的國家就應該另當別論了。別的國家沒有可比性,我們就拿世界第一和第二軍事實力的國家進行綜合性比較一下;

1、美國軍事實力:美國2017年度軍費開支為6500億美元,總兵力為140萬,總共擁有13000餘架作戰飛機,其中包括近370架世界上最先進的五代機、擁有世界上唯一的隱形戰略轟炸機80餘架,海軍有279艘主力艦艇,其中包括12艘航母、95艘潛艇、31艘巡洋艦、52 艘驅逐艦和4500架屬於海軍的作戰飛機,陸軍有主力作戰坦克7800輛、裝甲車6700輛和5000餘架直升機,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陸戰隊,人數為18萬,屬於海軍陸戰隊麾下的主力作戰飛機有700架。另外,美國擁有7000餘枚戰略導彈,核打擊能力首屈一指,擁有軍用衛星120餘顆,24 小時為美軍提供全球任何角落不間斷精準的情報,有建立多年的GPS天網系統,並且應用了實戰。我們綜合一下美軍的實力,65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是全球前14個國家軍費之和,13000架作戰飛機是世界上前10個國家之和,其海軍擁有的作戰飛機可以比擬俄羅斯空軍。另外,美國雄厚的工業基礎、巨大的軍工生產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應用能力都居世界第一。我們看一下美國二戰時期的工業生產能力,從1941年到1945年期間,美國共計生產了147艘航母、29萬架飛機和10萬輛坦克,可以說對世界反法西斯作戰提供了重要的幫助。現在美國封存的先進戰機有3000餘架,封存的航母6艘和其他艦艇600餘艘。光封存的裝備就可以武裝一個較大型的國家軍隊。遍及全球400餘個海外軍事基地,幾個小時可以投送到世界任何角落的軍事能力。無疑,美國的綜合國力是巨大的。



2、俄羅斯軍事實力: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前蘇聯時期的裝備,無疑是世界上第二大軍事力量。2017年國防預算是490億美元,現役軍人102萬,作戰飛機總數量為4000架,包括圖~160和圖~95戰略轟炸機70餘架,裝備有較先進的坦克13000輛,火炮2萬門,裝甲車3萬輛,國土防空導彈近10枚,海軍方面有航母1艘、潛艇120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19艘。俄羅斯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核打擊能力,有超過美國的8000餘枚核彈頭,這也是另美國最忌憚的。另外,俄羅斯好戰的民族特性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加之幾百年來俄羅斯始終在擴張、在戰鬥,其不怕死、好戰鬥的民族精神,確實另美國人害怕。

綜上所述,美國的軍事實力遠遠高於俄羅斯。憑美國的國力和世界影響力同時打贏兩場針對中等國家的戰爭沒問題,可以單挑俄羅斯一樣國力的大國。但是,美國人未必敢於挑戰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重要大國。


東義義


美國13000的飛機,11艘核動力航母,400多搜戰艦,軍現役部隊人數約150萬人,其中陸軍5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文職僱員約70萬人。陸軍預備役部隊員額為20.8萬人,陸軍國民警衛隊35.7萬人,海軍後備隊9.08萬人,陸戰隊後備隊4萬人,空軍後備隊7.42萬人,空軍國民警衛隊10.7萬人。

美軍的優勢毫無疑問是海空軍,可制空權和制海權只是戰爭初級階段的優勢,離打贏戰爭這個結果還很遙遠。因為沒有完全的軍事佔領,哪裡來得打贏。

美國以高科技軍備獨步全球,無論質量和數量諸國無一比肩,但打贏一場戰爭不是靠什麼先發制人的狂轟濫炸和什麼定點清除和斬首行動可以解決的,戰爭的實質是從人到資源長時間全方位的消耗,是拼一個國家承受戰損的恢復能力。

看看美國領導發動的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戰爭戰爭結果,美國贏了嗎?這些局部的小國戰爭還是美國帶上一眾小弟群毆的結果!再看看當下的敘利亞由於俄羅斯的強勢介入,一場典型的俄美代理人戰爭,美國的表現如何呢?有目共睹是吧!

美軍如果打算兩線作戰同時對上中俄,主動發起戰爭,美國在理論上不是有沒有打贏的機會,而應該是敢打和不敢打的選擇。美國如果真的敢愚蠢的同時發動針對中俄的這兩場戰爭那將是一場世界超級大國間的墳場之戰。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必定隕落!


逐日行者


美國同時具備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這句話要分開來看。首先美國完全有實力同時進行兩場戰爭,想必這一點對稍微瞭解美國軍事實力的朋友們都不會懷疑,問題是同時開打的兩場戰爭要都能贏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一場戰爭的輸贏要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判定也是個很大的問題,怎麼算贏怎麼又算輸呢。

從冷戰後美國發動的歷次戰爭來看,美國除了把很多個國家達成稀巴爛後,只從形式上控制了這些國家的中央政府,而除了中央政府所能管轄的範圍之外,到處都是反對美國的武裝組織。以當前的情形來看美國完全可以說他贏了,贏得標準就是推翻了以前那個與美國作對的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幾乎每場戰爭都是贏家。

作為多場戰爭贏家的美國好像在那些戰亂之地也無法完全脫身,還得不斷的繼續進行持續的作戰行動,這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阿富汗之戰。如果美國完全撤出阿富汗,那麼塔利班勢必會奪回曾經失去的一切。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發動的很多戰爭並沒有贏,不旦沒贏還陷入了戰爭的泥沼。

回到問題美國真的具備同時打贏兩場戰爭麼?如果以摧毀一個反對美國的政府為目標,那麼美國同時打贏兩場戰爭完全沒有問題。因為美國龐大的軍事力量是許許多多的國家都非常畏懼的,很多國家在美國軍事機器的碾壓之下必定會造成政府的徹底崩盤,至於以後在美國摧毀之後的國家在進行什麼樣的頑強抵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以完全徹底的征服一個國家來作為戰爭答應的標準,那麼美國想同時打贏兩場戰爭那實在是有點痴人說夢的意思。當就一個落後的阿富汗就讓美國折騰了十幾年都沒有搞定,倘若在遇到強大且抵抗意志頑強的國家,那可真會把美國給拖死,直到最後不得不以承認失敗而告終。

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作為一種威懾潛在對手的戰略宣傳完全沒有問題,要是真的拿兩場戰爭來進行檢驗,那可是真的在作死。當然這兩場戰爭不能是像太平洋島國那樣的微小國家,那肯定能贏N場,不過這是為了贏而贏徹底失去了檢驗的意義。要想贏得有意義必須是處於戰略要地的國家,不過對於身處戰略要地的國家來說,沒有點真本事還真的是混不下去的,美國想同時贏兩場還真的只能是呵呵了。


異域邊緣


小布什時期,按照當時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概括,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是要實現1421的目標。第一個一是確保美國本土的絕對安全。四是同時應對來自四個方向的安全威脅,二是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最後一個一是打贏兩場戰爭後改變一個對手的政治制度。

奧巴馬和特朗普版本的國家安全戰略都沒有1421這個說法了,但美國始終按照這個思路構想自己的國家安全戰略。

當然,即使是美軍,也知道同時擊敗兩個敵人,是要有主次之分的,指的是擊敗一個主要戰略對手,並擊敗一個次要的地區性的對手。美國人並沒有設想同時擊敗兩個主要戰略對手,這是因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意味著美國的對外戰略已經先出現大問題了。

構想是這樣構想的,美軍也一直朝這個目標努力,但現實是自小布什後,美軍不要說同時擊敗兩個敵人,在一個地區性的作戰任務面前,比如在伊拉克,也表現得非常吃力。

這主要不是戰場能力的問題,而是戰略制訂與執行能力的問題。同時打贏兩個敵人這種想法,拉姆斯菲爾德和小布什會有,而像俾斯麥這樣的人根本就不會這麼想。


葉海林


那得看跟誰打了,如果是打伊拉克這樣的角色,美國人同時打贏兩場絕對沒有問題,只是可能花的錢會多一點,國內反戰示威遊行多一些,但這都無傷大雅。而如果是要同時與中俄這樣的國家開戰,美國人就很有可能抓襟見肘了,以下只從常規戰爭角度推演,核戰爭什麼的,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就目前而言,美國要是打兩場戰爭肯定是進攻戰,也就是俗稱的侵略戰爭,因為藍星上現在還沒有國家敢主動進攻美國,別說是本土,就是海外基地也是如此。那我們就假想一下,美國同時從亞歐兩條戰線同時進攻中俄,目前來看,在常規武器上,中俄與美國並不存在明顯的代差,無論是戰鬥機、坦克、宙斯盾艦皆是如此,在武器代差並不明顯的情況下,那我們就必須比拼人力,美軍武器質量佔優,假設他能以一當二,那麼兵力至少要達到中俄的二分之一才有取勝的把握。

美軍海外作戰最依賴的莫過於其10個航母戰鬥群和遍佈全球的374個海外基地,而中俄進行防守作戰,也就相當於美國用移動的國土和中俄之間的固定國土進行正面決戰。美軍目前海外駐軍約40.7萬人,其中太平洋地區13.1萬人,歐洲地區7.9萬人,南亞北非19.7萬人,而航母戰鬥群常年保持6個進行全球部署。從兵力上來說,太平洋地區13.1萬人和兩個航母戰鬥群要對抗解放軍200萬人,而歐洲地區7.9萬人則需要對抗俄羅斯的76萬人,兵力對比1:10,完全不夠,即使把南亞北非19.7萬人平均配置在歐亞兩條戰線上,兵力也絕對是捉襟見肘。

(美國全球海外基地分佈圖)

那麼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就只能調撥本土兵員進行支援作戰,而美國本土距離歐亞兩大戰場都有萬里之遙,這就大大的拉長了後勤補給線,即使美軍現在擁有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但是要同時對兩條戰線近百萬人進行供給,也是相當困難的。而且更加要注意的是,現在美國的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地位已經被中國取代,美國雖說能夠生產各種高精尖工業產品,但是打仗不僅得有陽春白雪,還得有下里巴人,譬如吃穿用這些輕工業產品,目前美國去工業化嚴重,能夠支持數百萬人在萬里之遙長久作戰嗎?這裡就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在萬里之外作戰的教訓,美軍也是有前車之鑑的,在朝鮮和越南,美軍的武器裝備優勢明顯,但是窮極全力也未能取得一勝,這就是本土作戰的優勢。而要是同時與中俄開戰,以目前中俄的工業實力和戰爭潛力,不管是從人力物力財力任何一個指標來看,美軍都難以取勝。當年的納粹德國戰力如何?最後被蘇聯反推到柏林!當年的16國聯軍如何?在朝鮮半島的的冰天雪地從鴨綠江打回了三八線!而今實力天平再也不是美國一邊倒,要是美國妄稱可以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放馬過來,我們絕對不慫!


軍史吐槽君


這個一般說來,沒什麼問題。

特殊情況是有大國中俄印日英法德參戰。

為什麼一般說來沒有問題。

遠洋作戰一般來說需要航母出動,提供一個臨時基地供戰機起降,方便補充燃油及彈藥。

而航母方面,

我們看美國的軍事配置。

美國擁有十艘尼米茲級航母,一艘福特級航母。

尼米茲級航母排水量九萬多噸。

福特級航母排水量十一萬多噸。



尼米茲級航母編隊一般配置2艘提康加德羅級導彈巡洋艦、1艘佩裡級護衛艦、4艘伯克級導彈驅逐艦、1至2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1艘供應艦。

甲板可載大黃蜂多用途戰鬥機,預警機,反潛直升機等共81架。

這個什麼水平呢,也就是說,對於幾個大國外的其他國家,美國兩個航母編隊基本上就能造成毀滅性打擊。



所以美國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一般來說在幾個大國不參與的情況下是不存在問題的。


青藤居士


美國具不具備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首先要看贏這個詞如何定義,是局部勝利、階段性勝利還是最終勝利。因為定義規範不同會造成評判結果出現爭議,最終就會有人認為美國有這個能力,也會有人認為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在這裡討論所謂的“贏”就是指一方戰敗向另一方臣服,定義明確了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各方的實力來進行一個比較,最終得出一個讓讀友們都比較信服的結果,因為只有這樣才有討論的意義。

有的觀點認為美國現在的國力如果同時和兩個小國開戰取勝應該沒有任何懸念,因為美國無論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軍事素養上小國完全沒有實力去和美國對抗,所戰爭的結果就是以美國取得最終勝利而告終。而事實情況是國與國的關係就好比我們人與人的交往一樣,彼此之間都不是簡單的獨立對抗而是國與國之間的合縱連橫,所以美國想要同時打贏兩場戰爭還要看目標國背後的靠山是否足夠強大。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越南戰爭當時美國的裝備遠遠領先於世界的大多數國家,面對當時剛剛在殖民者手中獨立的越南武器裝備的代差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完全沒有可比性,結果越戰從1955年打到了1975年最終以美國失敗而告終,而當時的越南之所以能取得對美作戰的勝利除了自己國家人民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最大的助力就是中俄對越南進行了大量的無私援助,在補給無憂的情況下越南不是打敗了美國的軍隊而是拖垮了美國軍隊的戰鬥意志,越南戰爭告訴我們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對手的,不是它想打誰就可以打誰,不是誰被美國打最終都會是失敗的結果,而美國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也絕對是它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罷了。

最主要的是美國為什麼要輸出戰爭,其實我們反觀歷史就能找出答案那就是兩個字“財富”,可以說財富是利益的終極表現我們個體間的財富可以讓我們擁有比較高的生活水平,而國家積蓄的財富就是可以讓更多的個體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美國輸出戰爭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財富,這其實跟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是一個道理,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和國家積蓄更多的財富,所以美國輕易不會也不敢發動有損國家根基的戰爭,因為美國即經歷過殖民時代又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深知領土的擴張很可能會讓自己國破甚至家亡,所以美國二戰後輸出的所有戰爭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進而維持自己在全世界的既得利益不會被瓜分。

講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美國在九十年代後在歐洲、亞洲和中東分別發動了一次戰爭即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其目的就是為了搞亂地區局勢破壞地區穩定分別在各個地區培養彼此的潛在對手,所以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在世界所有經濟熱點地區都會有彼此對立的國家或者組織,使得這一地區長期處在動盪和對立之下而其中一方一定是美國的盟友並且在該地區一定有美國的駐軍,這就是現在美國控制世界的手段這也是美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裡面總結出來的經驗,用我們的一句老話講就叫做“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美國也正是依靠這樣操作才從強手如林的歐洲奪下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其實說了上面兩段主要就是要告訴大家美國是不會輕易地把自己捲入到一場自己無法控制的戰爭裡面的,因為英國的例子和結果我們都已經看到了,而美國所捲入的局部戰爭其實都是為了更好的控制盟國讓他們對美國有所仰仗,美國真的會為了盟友去直接打擊伊朗和俄羅斯嗎?顯然不會!如果伊朗和俄羅斯消失了中東地區和歐洲分別變成鐵板一塊,而全球的利益就是這麼大那中東和歐洲最後是會變成美國的盟友還是敵人我想連它們自己都搞不清楚,最主要的是美國真的有能力去直接單挑俄羅斯和伊朗嗎?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世界淺談


一直以來,美國都以打兩場戰爭作為自己的戰備標準。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的戰備標準甚至超過了兩場戰爭,當時的口號是打兩個半戰爭。所謂兩個半,是指分別在歐亞與中蘇打一場大戰,另外用半個戰爭(可以理解為是規模較小的局部戰爭)應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事變。可以看出,這個標準不是一般地高。越南戰爭讓美國認識到,不要說同時打兩個半戰爭,就是打半個戰爭都已經令美國精疲力竭難以承受了。於是,尼克松在1969年上臺後提出了打一個半戰爭的戰備指標,即與蘇聯在歐洲打一場大仗,用半個戰爭應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突發情況。當然,這也反應了美國對中國定位的變化,中國不再是美國並列的頭號敵人了。

冷戰結束後,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打大戰,即全面戰爭已經失去了對手,於是,在克林頓時期,美國的戰備指標就變成了同時打兩場局部戰爭,一場在東北亞,一場在中東。這一標準一直延續到現在。

那麼,美國有這個能力嗎?肯定是有的。美國在海外作戰,首先立足於戰區,東北亞是太平洋司令部,中東是中央司令部,在戰區內駐有相當數量的美國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以在東北亞作戰為例,美國在韓國有步2師,2個航空聯隊,在日本有2個航空聯隊,1個海軍陸戰隊的航空聯隊,1個陸戰師,以及1個作戰艦隊(包括1艘航母)。關島駐紮的是戰略性打擊力量,如戰略轟炸機,攻擊型核潛艇。這些力量應對一場局部戰爭已經差不多了,有需要的話還可以從本土調機動部隊,也可以動員預備役。

但目前為止,我談的都是美國同時打兩場戰爭的能力,我並沒有說打贏的問題。第一,能打是第一步,如果兵力不夠,捉襟見肘,那打都沒法打,就更別說打贏了。第二,打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軍事優勢只是打贏的條件之一,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如戰爭目標,對手情況,政治環境等等也都十分重要。所以,只能說,美國可以同時打兩場局部戰爭,也具備打贏的能力,但是不是一定會贏,那就不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