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特稿:47歲的她帶18人 讓沅陵“陽戲”重出江湖

沅陵位於湘西邊遠地區,多山地丘陵,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卻有著厚重而悠遠的歷史文化底蘊。2018年在這樣一個偏遠山區,傳統戲曲“陽戲”在

深溪口47歲張淑芳的帶領下,如星星之火開始燎原! 沅陵縣辰洲陽戲戲曲藝術團,走進了鄉村民間!


1被遺忘的歷史經典“陽戲”

看“陽戲”曾經是沅陵人的一種習慣,是沅陵人的一種精神支柱,以《辰河高瞻、漢戲、陽戲》流傳歷史最為悠久。

懷化特稿:47歲的她帶18人 讓沅陵“陽戲”重出江湖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媒體和網絡的興起,“陽戲”逐漸被邊緣化,幾近失傳。人們更多的是關注網絡電視、娛樂明星、聊天遊戲。

2一腔熱血 重組劇團

張淑芳今年47歲,原是該縣深溪口鄉人,30多年前中斷戲路,跟隨南下打工潮,在廣州創業成家,日子過得舒適。


懷化特稿:47歲的她帶18人 讓沅陵“陽戲”重出江湖

“外國人都喜愛,為什麼我們自己要丟?”談起創辦陽戲團、重返舞臺的初衷,張淑芳表示,一是滿足老鄉愛看戲的願望,二是不忘初心,傳承沅陵傳統文化。

張淑芳創辦陽戲劇團的想法得到丈夫和老父親、弟弟大力支持,今年4月著手籌建,投資30多萬元,到張家界請師傅,去廣州招演員,奔安徽買戲服,跑長沙置音響。

懷化特稿:47歲的她帶18人 讓沅陵“陽戲”重出江湖

5月份,樂師、演員湊齊,18個人閉門練戲,4個月排練了13個傳統劇,從甩水袖到蘭花指,從唱腔到化妝,從跑龍套到入情,師傅一手手帶,一句句教。創辦了沅陵縣辰洲陽戲戲曲藝術團。

3老家表演 一炮打響

10月6日,張淑芳第一場戲在老家深溪口鄉演出一炮打響,受到鄉親們熱捧。一個月不到,演出50多場,觀眾近10萬人次,張淑芳心頭包袱終於落地。

10月26日晚,沅陵縣城龍舟廣場,一臺陽戲“搶了”廣場舞彩頭。

懷化特稿:47歲的她帶18人 讓沅陵“陽戲”重出江湖

“觀眾不散,熱心不減。”不到30歲的田衝是劇團最年輕的演員,以前沒接觸過陽戲,4個月排練下來,悄悄愛上了這門傳統文化。

4未來展望 迴歸本真

江文娥是陽戲“老角”,今年上半年還在廣州打工,聽說張淑芳招演員,舊愛“復發”,打道回鄉進劇團,現在不僅有成就感,每月還能掙到3000元工資。

“沅陵是文化大縣,自古文化底蘊深,有辰河高腔、漢戲、儺戲、陽戲,我們要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老父親鼓勵張淑芳。

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多元,傳統文化被稀釋,有的甚至邊緣化,陽戲面臨同樣尷尬。面對筆者的疑問,張淑芳堅定地說:“傳統文化是瑰寶,絕對有它的生命力,只要有觀眾,我就不放棄,觀眾不散舞臺就不散!”

懷化特稿:47歲的她帶18人 讓沅陵“陽戲”重出江湖

“一個農民,出於對傳統文的熱愛,堅持把老百姓喜愛的文化藝術做到底,值得敬佩!”老戲迷張吉瑞見到張淑芳,豎起大拇指。

江邊柳林評論:

"觀眾不散舞臺就不散",這是一種對初心的承諾,更是對沅陵傳統民俗的赤誠和擔當。沅陵人走的再遠都有自己的根,同樣,信息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應該留下我們文化的印記。

傳統與互聯網的發達也不該完全是對立的一面,江邊柳林平臺就承擔著對沅陵傳統民俗、文化的記錄和傳播,同樣的道理,像陽戲一樣的民俗,也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手段,以視頻的形式,更好的姿態走進更多人的手機屏幕。

相信網紅不僅僅是怪奇特,更應該給傳統民俗留下一席之地,這也需要有人堅守,喜聞樂見的方式才能在受眾心中留下更多的印記和期許。

在此,感謝陽戲劇團的赤子之心,祝越辦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