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小胖


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历史上有很多发展腾飞的机会,但是不幸的是都一次次与开封失之交臂,反倒是当年开封旁边的郑县如今发展成为了河南的大都市,远远把开封甩在了后面。


相传在清末时,清廷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决定在北京和汉口之间修一条铁路,即现在京广铁路的前身京汉铁路。当时根据勘察规划是从开封、周口一线到达汉口,但当时袁世凯身为军机大臣,认为铁路会带动暴乱和战争,给家乡带来灾祸,于是就将京汉铁路西移至郑州、许昌、漯河沿线,至今在郑州的黄河边还留有一段当时修建的窄轨铁路。至于真实性难以确定,但至今周口地区仍口口相传此事,从现在来看,郑州因铁路而发展,那么开封最起码就算失去了一次最重要的发展机会。


建国后,这是第二次重要机会,河南省省会便是开封,此前开封已做了几百年的省会。但因为当时开封盐碱地较多,并且位于黄河悬河之下,位置偏东,交通枢纽地位不如郑州,郑州的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开封。所以在1954年经政务院批准,省会迁往开封,自此开封错过了两次最重要的机会,越来越赶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

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定位不准,缺乏对外吸引力。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在历史上也多次受黄河水泛滥的侵袭,根据考古发现,开封呈现城摞城景观,大多历史古迹文物埋藏较深,不易发掘,现在的开封城就如同新城一般,即便有再多的仿古建筑,也不能凸显历史文化气息,吸引不了游客。开封以宋文化为主,人们向往东京梦华的景象,但在开封感受的却是近乎雷同的现代仿古建筑,加上南宋文化以杭州为中心,与开封文化分流,使得开封的宋文化并不如例如洛阳的周文化、西安的秦汉文化表现集中和强烈。

喜欢秦汉文化的人们直接想到西安、喜欢东周、汉唐文化的人们直接想到洛阳、喜欢元明清文化的则在北京一带、喜欢百越文化的则是四川贵州、但是喜欢宋文化的恐怕想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上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了。

在郑汴一体化下,希望开封搭上郑州这个快车,快速腾飞。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喜欢请点右上角加关注,谢谢!


海域蓝豚


作为一个河南人,对开封比较熟悉,开封,古称老丘、大梁、陈留、汴州、东京、汴京、汴梁等,简称汴,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截至2016年,开封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下辖5个市辖区、4个县,常住454.67万人。[1]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相继在此定都,被誉为八朝古都。[2]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都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开封市内五湖四河环绕分布,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开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菊花名城、中国书法名城,拥有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8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开封是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市,郑州大都市区核心城市。开封自贸区也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然而这么厚重的历史,为何迟迟发展不起来呢,鄙人有两点粗见:

一这是历史和国家政策的选择,众所周知,1954年10月是个转折,河南省会由开封西迁至郑州,这直接导致了开封的衰落,因为国家和省里里的资源不在支持开封,而是全力创建郑州,在中国政府导向性太强

二是开封最近些年发展方向比较混乱,这也是没办法的,现在受郑州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短期又无法依靠郑州,依靠自身优势发展又略显单薄,这些都影响开封的发展

然而,政府也不会忘记这个悠久的古都的,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快速推行,这个七朝古都必将重新焕发光辉


别之山



古月4428



wu吴金泉


对这个事情,我个人只能这样理解了,开封发展怎样,关系到开心很多人的心和未来。所以说要发展开封,也要有未来美好的规划,只有规划好了,才能发展。这样就需要有管部门和上级领导,细心研究讨论,会有结果的,就是时间问题,开封朋友耐心等等吧。个人建议共参考。



冰雪RONGHUA


开封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离郑州太近了。有学者说这是中心城市的“虹吸现象”,就是中心城市把资金、人力、政策倾斜等优势资源都吸走了。洛阳如果不是孙善武当市委书记时,大发展了几年,现在恐怕才不行呢。今年洛阳有地铁、高架桥、新能源汽车等大项目,相信洛阳会再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的。中西部的其他地级市,我们洛阳要加速了。驾。


直指见性


开封没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少。国企改制、破产,很多企业成了生活小区。旧城改造缓慢,棚户区连片。老城区道路狭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招商引资,做强做大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财政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