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為何為武則天和李世民牽線搭橋?徐惠為何選擇殉情?

縱觀中國古代的皇帝的後宮,嬪妃宮女無不爭寵奪愛。然而,唐朝貞觀年間的後宮卻有一位不僅不爭寵奪愛,反而為情敵走上龍床牽線搭橋的後宮嬪妃,她就是曾名動江南的一代才女的徐惠。


徐惠為何為武則天和李世民牽線搭橋?徐惠為何選擇殉情?


徐惠,湖州長城人,唐朝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嬪妃。她生於太宗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生五日即能言語。四歲通論語及詩。八歲巳善屬文。徐孝德曾命擬離騷為小山篇,為太宗所聞,乃納為才人。貞觀末,上書極諫征伐、土木之煩太宗頗善其言。太宗卒,因悲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及連珠以見志。明年亦卒,贈賢妃。惠妃的著作,有諫太宗息兵罷役疏,今尚存。

徐惠十一歲入宮,先封為才人,不久封為婕妤,後又升充容。太宗病故前,遺詔將後宮未有子女的嬪妃全部出家。除徐惠等極少數人。徐惠見太宗病死,拒不吃藥,於兩年後病逝,年僅二十四歲

入宮對於勤學好讀的徐惠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宮中的藏書超過任何一個地方的收藏,求知慾極旺的她得以有機會遍覽群書,才學和見識也進步的更快了。李世民是個極有品位的人,對身邊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學,他也十分高興,對她十分照顧,沒多久就把她由最末等的才人一下晉遷為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而徐惠反贈給李世民的卻是許多的快樂。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來見自己,本來興致挺高,結果徐惠遲遲不來。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好心情變成了一肚烈火。當徐惠珊珊到來的時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臉如冰,雖然她知道了丈夫的不快,但是她只是摯愛有時達到過火的程度,尤其在李世民對待後宮嬪妃的寵幸上,徐惠更是展現出她的胸懷若谷的雍容大度。武則天之所以能走上李世民的龍床,就是由於徐惠的牽線搭橋。

武則天是與徐惠同時進宮的宮女,當徐惠被御封為才人的時候,這位山西幷州的美女還沒有見到李世民,整日呆在掖庭宮裡,跟太監們學一些規矩、禮儀、用語等方面的宮廷常識。機敏過人的武則天便想了個主意,她要和徐惠拜姐妹,通過徐惠來接近李世民。

於是,武則天每天就珍寶,還從來沒有人當著他的面哭過。以前,被李世民臨幸的少女不計其數,她們都拼命的忍耐,木偶般的臉上強露出呆板的笑容。而此刻懷中的武則天卻不同。她並不隱藏此時的痛苦,她梨花般嬌美的臉頰上淚珠晶瑩剔透,閃著嫵媚之光。這讓李世民倍感珍貴,心中暢快非常。

作為一代帝王的李世民,既喜歡武則天的嫵媚,也喜歡徐惠的詩文,當然,更喜歡徐惠的雍容大度。因此,他對徐惠感情的真摯成分要多於對武則天的感情。這也是徐惠傾心相隨李世民的真實原因。但令徐惠始料不及的是,武則天在與自己丈夫鳳倒鸞顛、一度春鳳的時候,還與丈夫的兒子保持著地下情人的關係。

最終獲得“賢妃”封號的徐惠,是唐太宗的嬪妃之一。徐惠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她比武則天還要小三歲,但是她聰明伶俐,深得唐太宗寵愛,不久就將她由正五品的才人提升為正二品的充容。

徐惠的父親讓她學這個“淮南小山”寫一首詩,於是小徐惠就寫了上面這四句。雖然看起來很有些比著葫蘆畫瓢的意思,但八歲的女童能“畫”成這樣,也相當了不起了。尋常的八歲女童,陳阿嬌失寵的故事,當時漢武帝曾許諾,“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然而,舊愛難敵新歡,漢武帝有了衛子夫等美女後,就把阿嬌晾在金屋裡不管不問了。看似華貴的金屋,也不過是座黃金打造的牢籠罷了。“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這幾句說的又是漢成帝時班婕妤的典故。

在《幼學瓊林》和《龍文鞭影》裡都有“班妃辭輦”一說,指的是這樣一件事:漢成帝在後宮遊玩,有次想和班婕妤摟摟抱抱地同乘一輛車,這在一般嬪妃眼中是求之不得的恩賜,但班婕妤卻一臉正氣地拒絕了,她的理由是:“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夏、商、週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後落到喪國亡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她們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凜然而驚嗎?” 皇帝給弄了個燒雞大窩脖,非常掃興。這位子,班婕妤不想坐,自有別的女人搶著坐。

不久,妖豔放浪的趙飛燕和她的妹妹趙合德這對漢代“TWINS”(香港女子歌唱組合)就取代了班婕妤的地位,班婕妤只好悽悽涼涼地到長信宮去侍奉太后。班婕妤安份守禮反而被嫌棄,趙飛燕風騷放浪倒受寵愛,正所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因此自古以來就有無數人感嘆不已。

身居宮中的徐惠,作為江南女子,自有她多愁善感的一面。所以才有了像《長門怨》這樣的詩篇。然而,她並非是和陳阿嬌、班婕妤一樣是個失寵的宮人,說來徐惠和太宗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親密的。對於戎馬一生,從刀光劍影、屍山血海中闖過來的太宗,徐惠的伶俐和柔媚另有一番風情。作為南國女兒,往往有些古靈精怪,正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黃蓉,能把豆腐削成圓球,當作二十四橋明月。

徐惠在感情上也會和太宗玩點小花樣,撒撒嬌,這首詩就給我們描繪了這生動的一幕:“朝來臨鏡臺,妝罷暫裴回”,詩中的徐惠一早起來就對鏡梳妝,精心打扮,正所謂“女為悅已者容”,作為後宮的妃子,每天的工作就是妝扮自己的容貌,等待皇帝的臨幸。但皇帝嬪妃眾多,未必就能召見自己,正像《阿房宮賦》中所說的:“一肌一容,摯和深切的,唐太宗雖然比徐惠大二十多歲,但是太宗英明神勇,文武全才,實在是千古罕遇的奇男子。徐惠對太宗有著深深的感情,這一點也不奇怪。到現在我們沉醉唐風論壇上的好多美眉都是唐太宗的鐵桿粉絲,為之景仰傾慕不已。

前段時間因為電視劇《貞觀長歌》上唐國強扮的小李有損她們心目中的形象,於是眾美眉口誅筆伐,狠狠地攻擊了一番。所以太宗死後,徐惠唐朝那個時代,是沒有人逼她去死的,如果徐惠也像武則天一樣“另闢蹊徑”,也不是說沒有機會。

從唐高宗李治娶了她的妹妹來看,徐惠對李治來說吸引力恐怕決不比武則天小。她也完全可以選擇另一條人生道路,那就是像太宗的其他嬪妃如燕德妃等一樣,平平淡淡但衣食無憂地終老宮中。然而,深情不移的徐惠卻選擇了死,對於徐惠的死,並不能完全歸結為“愚忠”,她的死,與其說是殉節,不如說是殉情,在充滿狡詐和貪慾的皇宮中,徐惠應該說是一個異類,正所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永徽元年(650)年,時年24歲的徐惠永遠閉上了眼睛,高宗李治感慨於她的真情,將她追封為賢妃,並將她葬在昭陵石室──這個位置在陵山主體內,應該說在昭陵的墓中除了長孫皇后,徐惠就是離太宗最近的了。即使在長孫皇后去世後,一直統領後宮的韋貴妃也未能有如此待遇。她的一縷香魂就此伴在太宗身邊,這正是她的心願。

賦得北方有佳人

【原文】

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豔織成。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她向來有獨來獨往的名聲,自認有傾國傾城的容貌。

修長的眉毛宛如柳葉,豔麗的面容好似盛開的桃花。

金釧隨著手腕的搖動發出響動,腰間的玉環因為舞步轉換而發出鳴聲。

彩色的腰帶與纖細的腰肢相得益彰,紅色的衣衫襯著華麗的織成更加鮮豔。

料想到(觀舞者)的知遇之恩有多麼重要,更覺得自己舞動的腰肢分外輕盈。

註釋

賦得:凡摘取古人成句為詩題,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

號:宣稱,宣揚。

傾城:舊以形容女子極其美麗。

柳葉:柳樹的葉子。多用以形容女子細長之眉。

金釧:舞女手臂上的配飾。

寶襪:即腰彩。古代女子束於腰間的綵帶。

織成:名貴的絲織品。

一顧:《戰國策·燕策二》有經 伯樂 一顧而馬價十倍之說。後以“一顧”喻受人引舉稱揚或提攜知遇。


徐惠為何為武則天和李世民牽線搭橋?徐惠為何選擇殉情?


【作品鑑賞】

《賦得北方有佳人》此詩以華麗的辭藻和鋪陳的筆法,描寫了一位絕代佳人曼妙的舞姿和遺世獨立的形象

從題目中的“賦得”二字可以看出,《賦得北方有佳人》是一首命題詩歌,詩題來自漢武帝時期李延年的名作:“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既為限題擬古詩作,詩人創作就要受原詩題材內容和形式的限制。而徐惠的這首五言古詩,既保留了原詩那位佳人身上美麗且獨立的特點,又有所創新。她另闢蹊徑,使用鋪陳手法,多角度描摹人物,使得筆下這位“佳人”形象鮮活,極富動感。

首句“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脫胎於李延年的“絕世而獨立”,但作者的筆墨並沒有放在"絕世",而是放在了“獨立”上,雖然仍未脫六朝宮體浮豔詩風,但這“獨立”二字,卻體現出女主人公精神上的高潔,將一位極富才情看,舞姿翩然的佳人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形象表現出來,使得全篇境界大轉。

接下去的三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極盡筆墨描寫了佳人的容顏、服飾、腰身和舞姿之美。這位佳人,眉如柳葉,面如桃花,腕有金釧搖響,腳上玉環轉鳴。她身著紅色紗衫,配有豔麗華美的腰巾,舞姿輕盈,步態嫵媚,真真一唐人玉女笑容可掬的彩塑像,全無漢家風儀。


徐惠為何為武則天和李世民牽線搭橋?徐惠為何選擇殉情?


《賦得北方有佳人》全詩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寫了佳人的氣質,外貌和儀態

更加難得的是,《賦得北方有佳人》不但全方位,多角度,有聲有色的描寫了佳人的氣質,外貌和儀態,還在末尾一句寫出了她的心理活動。“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因為君王的看重而覺得舞動的腰身更加輕盈,顯然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在表達自己對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雖然是在寫其他女子,但又何嘗不是作為妃嬪的徐惠本人性格和境遇的寫照?故而,這首《賦得北方有佳人》,文面上是述李夫人獨立傾城之美,實則也有顧影自憐之意,全可作作者的自畫像來讀。

對比徐惠這首《賦得北方有佳人》和李延年的原詩,雖同寫北方之佳人,但李詩篇幅短,通過描寫觀者被佳人“一顧”,“二顧”後的反應來襯托佳人容貌舞姿之美,簡潔樸素、接近口語;徐詩則篇幅稍長,華美流暢,注重藻飾;李詩側面描寫含蓄,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徐詩正面描寫鋪陳揚厲,細膩真實,形象性更強。明朝文學評論家鍾惺雖然認為“臉上生”三字“落惡道矣”,卻又認為“‘眉間發’尚雅,‘搖’字、‘轉’字妙在有風度,‘宜’字,‘豔’字則有衿惜意矣” 。可見徐惠此詩雖帶有六朝詩雕琢藻飾,浮豔綺麗的痕跡,卻已有所雅正,正如清朝人陸昶所評論的那樣:“其詞風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為宮妃體制。”

【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眉間發”尚雅。“臉上生”則落惡道矣!長孫後詩:"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同一用桃柳,何等情豔,可見詩貴深細。“搖”字,“轉”字,妙在有風度。“宜”字,"豔"字,則有衿惜意矣”。(《名媛詩歸》)

徐惠

徐惠為何為武則天和李世民牽線搭橋?徐惠為何選擇殉情?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生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眾。唐太宗聽說後,將她納為才人。後被封為婕妤,接著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並對她厚加賞賜。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徐惠為何為武則天和李世民牽線搭橋?徐惠為何選擇殉情?


  • 中文名
  • 徐惠
  • 國 籍
  • 中國(唐朝)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日期
  • 公元627年
  • 逝世日期
  • 公元650年
  • 職 業
  • 詩人,嬪妃
  • 代表作品
  • 《諫太宗息兵罷役疏》、《進太宗》
  • 祖 籍
  • 浙江長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