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姚鑫華


2018年2月24日下午,天晴,適爸爸有閒暇,於是央其與我同行,去往舊廣武“六郎城”遺址遊玩考察,終於了結了十幾年來一樁心願,而且得到了心中一直求索的答案:在“六郎城”遺址中所發現的一些陶瓷磚瓦標本告訴我,至少在遼宋金時期,這座軍事重城已經不容置疑地輝煌地存在了,而這些標本僅是地表之物,若以後這裡做一些正式的考古發掘,還可能有更多的、更早的、更好的標本甚至是文物出土,屆時,才能為“六郎城”的初建嚴格斷代。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六郎城”遺址與廣武明長城隔山溝相望,我在上小學時就聽陳家窯村的同學說起此地。而楊門虎將在歷史文獻、演義類小說以及影視作品中向來以忠烈勇敢的集體形象聞名於世,據本地人們傳說,北宋名將楊業第六子楊延昭曾率軍隊在此駐紮,鎮守大宋北疆,抗擊遼政權軍隊的侵擾。

對於生於雁門關北、望著長城長大的我,“六郎城”這個仰望已久而從未踏足的、有著歷史厚重感的神秘之地極具誘惑。小時候沉迷於演義類小說時會想著,“六郎城”裡面是否有楊六郎用過的長槍寶劍?有沒有遼宋時期留下來的寶貝?而後來想了解的更多的是:“六郎城”是否真的是楊六郎曾駐紮過的城池?或者說“六郎城”是否為遼宋時期留下來的建築遺址?而且近日想想畢業在即,日後工作了可能很少有機會和精力再去純粹地專心投入這些喜好之事,於是我帶著一直縈繞心頭的幾個疑問和不讓工作後留有遺憾的決心,趁著年前的兩場積雪已完全消融、今天天氣還算不錯的時機駕車前往。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路上,想著五代十國時,身為河東節度使的石敬塘與後唐皇帝李從珂互相猜忌,擔心遭到殺身之禍,遂起兵謀反,然而被後唐軍隊圍困於太原。情急之下他以立國後會稱臣進貢、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到了遼太宗的出兵相助,滅後唐建立後晉,當了遼國的“兒皇帝”,認賊作父、割地求榮之舉使其留下千古罵名。

從此以後,今大同到北京一帶北方疆土皆為遼所有,而雁門關、廣武一帶在之後漫長的遼宋對峙中,成為首當其衝的前沿地帶……呼呼颳著的三級西風中,想著這些歷史,彷彿聽到了兩軍鏖戰的金戈鐵馬喊殺聲。這就是歷史,能讓你的思緒飛到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年前!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不一會兒,車臨近了舊廣武移民村,從朔廣線上能看到“六郎城”的城牆夯土遺蹟特別清晰,南邊最高處還有一座烽火臺,我的心裡開始有了一種逐步靠近歷史、靠近心中所求答案的激動。顛簸中,我們從移民村村南的盤山土路駛了上去。上坡路上車前進著,曲曲折折中好幾次反向轉彎,終於駛進了“六郎城”遺址之內。

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車,眼前卻是荒涼一片,荒草萋萋,除了荒草還是荒草!山頭西風獵獵,何止三級!真的,這裡連只鳥都沒有,荒草中偶爾還有幾座近現代的連墓碑都沒有的墳……正如一句諺語:“遠看一朵花,近看全是疤”。在你不瞭解一個事物之前,許多東西的神秘和美好往往只是人腦的臆想,而現實可能永遠就是如此殘酷和蒼白。

從“六郎城”俯瞰舊廣武移民村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罷了,咱不旅遊,咱考古!黃土夯築的城牆依山勢而下,南高北低,連綿幾百米,可以想象得到全靠人力勞作的當年在此築城難度之高!城牆因長年的風雨侵蝕呈現或高或低的形狀,有的殘高几尺,有的殘高也近一丈,我想當年這座城當年一定很雄偉。城牆外側從南到北有馬面(又叫敵臺、墩臺、牆臺,突出於城牆主體部分,作戰時守城士兵可在城牆馬面上三面殲敵)若干,而這裡的馬面間距比一般城牆的馬面間距要小很多,顯得很密,由此可見這座城在設計時是極其注重戰略防禦的。往北望去,城內北端東側有一座近幾年來未完工的寺廟,旁邊有一基址尚未打好,後邊有一座仿古石塔。寺廟西邊十幾米,一對漢白玉大獅子在荒涼之中格外顯眼。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我們先往上走,在城遺址最高處的烽火臺周邊,有很多散落的厚實的明代城磚殘塊,我心想莫非“六郎城”實乃明代建築?當然,這樣以點帶面地去下結論有些武斷。因為舊廣武城就是在明代始包城磚,作為雁門關以北主要戰略城池的,所以明代時候根本沒必要在距其一百幾十米遠的山上再築城。

當然,明代在山上舊城遺址最高處設一烽火臺的做法是合理的,因為駐紮在平地上廣武城的士兵們視野有限,而在高處設置烽火臺則可以瞭望很遠。如果蒙古鐵騎來犯,守在高處的士兵可以早早發出信號,為山下廣武城士兵的防禦準備工程留下富裕時間,同時可以為明長城段眾敵樓報信。而我也不希望“六郎城”是明代的,那樣太掃興!我希望它真的是遼宋時期的,但我還需要找到實物來印證自己的猜想和期望。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六郎城”最高處明代烽火臺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繼續往下走,我們在有現代挖機施工痕跡處驚喜地找到了幾塊土沁特別嚴重的遼代白瓷碗碎片!遼人雖是少數民族,然而對唐文化特別景仰,對唐代白瓷也是極其喜愛,於是向中原學習模仿。遼白瓷雖有精品,但大多瓷器仍胎體較粗、白度差一些、燒製溫度低、瓷化程度差,沒法與中原定窯邢窯相比。

緊接著,我們在發現瓷片的附近找到了遼代獨有的一種磚——溝紋磚,這種磚在朔州老城改造工程施工工地出土過很多,其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磚的一面有幾條平行的溝槽做紋飾,儘管是殘片,但是我很高興的把它從土中取了出來。雖然半個下午只找到這一塊遼磚標本,不過它本身可能就向我們訴說著一段歷史故事:它來自遼宋時期,見證過遼宋軍隊在這一帶對陣。

遼代溝紋磚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而後,我們在草灘中又發現撿拾到一些遼宋金元時候的瓷片,除了遼白瓷外,還有北宋耀州窯的刻花瓷片,刀工穩健,釉色爽朗;有遼金時期磁州窯系的黑釉剔花瓷片,該時期雁北地區在日用瓷器中,盛行黑釉剔花裝飾,這種裝飾圖案簡單又不失精美;還有幸發現一遼金時期茶葉沫釉雞腿瓶瓶底殘片。

另外我們在荒草灘裡發現了很多遼金筒板瓦殘片——遼金元瓦一般都比較厚重,直徑也比較大。經測量,我撿拾的一隻筒瓦殘片標本厚度有25毫米,預測直徑在150毫米以上,符合該時代特徵,而且這樣的殘瓦很多很多,分佈在草灘各處。臨回家時候,我還有幸找到一隻遼金水紋滴水。能在這座山坡老城遺址中能發現這些,著實喜出望外。而一些甕罐類殘片還鑲嵌在部分土層之中,我們沒有打擾它們,只進行了手機拍照。這些往日人們的生活用品、建築構建的殘片具有一定歷史信息,為古城初建提供了一定斷代依據。

北宋耀州窯刻花瓷片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遼金黑釉剔花瓷片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遼金茶葉沫釉雞腿瓶瓶底瓷片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遼金代水紋滴水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板瓦殘片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草灘裡的瓦礫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土層裡的甕罐類殘片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整體上,“六郎城”是否為楊六郎駐紮過我們不知道,但所發現的這些陶瓷磚瓦標本已經告訴我們,至少在遼宋時期,這座城已經不容置疑地輝煌地存在了,而且這些標本僅是地表之物。若以後這裡做一些正式的考古發掘,還可能有更多的、更早的、更好的標本甚至是文物出土,屆時,才能為“六郎城”的初建嚴格斷代。或者,讓古老的聽倦了喧鬧金戈鐵馬聲的“六郎城”繼續沉睡在這山坡上,讓她的“生日”作為謎底同她本身一起沉睡,不去冒然打攪她往日輝煌過後的安寧,或許才是最好的。

溫度漸低,我懷著發現、收穫的喜悅與對古城、歷史的敬畏,頻頻回首,作別“六郎城”。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姚鑫華:朔州廣武“六郎城”遺址訪古記


作者簡介:姚鑫華,1995年生於山西省朔州市,自幼興趣廣泛,尤愛文史藝術,篆刻先後受教於雁北名家李柱先生和河南書法篆刻家劉海清先生。朔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會員,殷契印社社員,網易雲音樂獨立音樂人。2013年提出“輕裝韻腳詩”新體現代詩概念並致力創作,2015年集成《冠前痕――姚鑫華的輕裝韻腳詩》,由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李建周教授作推薦序。曾為著名書法家陳祿凡先生、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先生治印,文學、篆刻、音樂作品散見於網絡。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聯合平臺發佈

圖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