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与崇祯的昏庸无能有关吗?

葉鱼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兵攻破了北京城,末代皇帝崇祯自尽于煤山,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皇帝,对于明朝的灭亡自然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又不能说明朝灭亡的责任都归于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算是亡国之君里面在位时间比较长的,总共在位17年,说实话17年对于一个有能力的皇帝而言,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

但是偏偏崇祯皇帝却没有中兴的能力,很多史学家对于崇祯的评价都是能力有限,做个和平时期的守成之君尚可,不适合做一个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明主。

事实上对于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首先分析一下明朝灭亡的几个原因,首先自然是农民起义,其次是满清入关,再者是当时的天灾人祸,而最根本的是崇祯皇帝继位之前就存在的党派之争、官场贪污以及文官与商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撇开党派之争的这些深层次因素,这边只谈论农民起义、满清入关、天灾人祸这三点。毕竟党派之争根深蒂固非一代人所能彻底解决,但是农民起义、满清入关、天灾人祸这三点身为在位17年的崇祯皇帝却是越搞越乱。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时期,导致西北地区旱灾不断,农作物大量死亡,老百姓都深受天灾之苦,但是此时的崇祯皇帝想的却不是赈灾,而是要如何消灭关外的女真部落跟已经小有规模的农民起义军。为了保证辽东战场跟平叛大军的军需物资,崇祯皇帝拒绝了吴甘来提议的将军需粮草先拿来赈灾的建议。

正是崇祯皇帝的这一举措,让李自成等人钻了空子,一下子就笼络大量的人心,没变法得到朝廷救济的老百姓纷纷加入了起义大军,大明王朝彻底地陷入了双线作战的窘境。

其实崇祯皇帝本有两次避免陷入双线作战的机会。一次就是刚刚提及吴甘来先稳定灾民的提议,另一次则是女真部落提出的和谈停战的提议。

正是因为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一次次拒绝了对手给出的机会,才导致最终大明王朝的灭亡。


煮酒君


主要原因是崇祯昏聩无能,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第一,行政能力。很差

崇祯17年,换掉19位首辅大臣,一方面说明崇祯识人不行,再一方面说明崇祯没有明确的行政纲领,三方面说明崇祯多疑。

结果势必导致国家中央政策不断调整,国内行政混乱,好的行政命令没有见成果就修改了。



第二,军事能力。很差

崇祯17年,杀害了7位兵部尚书,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频繁的杀军事高管,势必导致军队指挥失控。

而且出招昏聩让人发指,

①竟然让二品官员袁崇焕节制一品官员毛文龙。

②竟然在官员回京护驾的状态下,杀害其统帅袁崇焕,导致再无武将敢于救主。

③卢象升为国血战致死,却不褒奖抚恤,让天下军士寒心,不愿在为崇祯而战。

④曹文诏以2千兵大破十万农民军威震天下,崇祯却不许曹文诏休整补给,不断命令急行军死战农民军据点,最终因疲惫不堪被歼灭了。

⑤孙传庭的残军,据守潼关,训练补给,但还没有做好准备,崇祯就反复下令出关找农民军决战。最终孙传庭出关,明末最后一支崇祯能调动的主力军团覆灭了。

等等吧,昏聩招数太多了。明末杰出将军很多,多数都是被崇祯搞死的。



第三,帝王权术,很差

魏忠贤是与文官势力平衡对抗的重要棋子,崇祯一上任就杀害他,导致之后没有强势太监和文官集团平衡,权利的失衡,导致文官势力膨胀,腐败严重。

崇祯不足很多。

换一个角度,如果让 朱元璋 朱棣等人执政,明朝再兴旺100年肯定没问题。


圆凯礼佛


明朝虽说是在崇祯的手上灭亡的,但这个锅不应该由崇祯一个人来背,崇祯在位十七年,勤政亲政,兢兢业业,比他的前几任都敬业,很想在他手上重振大明,有雄心,立大志,但有真心不一定办得成大事,明朝中后期以来,那几任皇帝懒政惰政,占着茅子不拉屎,使得昔日强盛的大明帝国走向衰败。 明朝后期出现了几个奇葩皇帝,有权任性,胡作非为。明武宗朱厚照荒淫无道,建豹房起乐,任由宦官专政;明世宗朱厚熜潜心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严嵩乱权;明神宗朱翊钧,心情不爽也是三十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崇拜鲁班,喜欢做木工,朝政交给魏忠贤全权处理。这几任帝王执政一百多年,这个国家机器已经锈蚀,帝王大厦的根基已被掏空摇摇欲坠。


崇祯接手的是一个超级烂摊子,国库空虚,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跟满清交战无钱,赈济灾荒无粮,只得强征暴敛,激起更多人的起义造反,崇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从而导致朝中无人可用,大事小情只得事必躬亲,前期杀掉魏忠贤专权,后期有重用宦官,政令朝出夕改,亡国是其必然。


崇祯虽说励精图治,理想崇高,但他无治国之谋,无用人之术,多疑无情导致政策屡屡出错,前几朝遗留下来的问题积重难返,仅靠崇祯个人单枪匹马来拯救大明是回天乏术,明朝的灭亡只能说是气数已尽,无可救药了。


遗产君


但凡亡国之君,要么是残暴不仁,如夏桀、商纣王等,要么是碌碌无为、他人手中的棋子,如汉献帝等。但是有这么一个亡国之君,既不残暴不仁,也不是他人手中棋子。这样一个国君,按道理是不应该成为亡国之君。但是偏偏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这个一心守护祖宗基业的天子,成为了煤山上的亡魂。这个时运不济的皇帝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崇祯皇帝。

关于明朝的覆灭,其实不能全怪崇祯皇帝,但是又不能不怪崇祯皇帝。之所以说不能全怪崇祯皇帝,那是因为明朝覆灭的种子,在崇祯尚未继位前已经早已预埋了。现在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归纳为:其一国内农民起义,特别是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对明王朝的冲击;其二是清兵入关,完成了对明王朝的最终绞杀;其三是国内政治的复杂,既有党派之争,又有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一系列问题,最关键的是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居然不理政。

在这三个原因当中,其实第三个问题才是明王朝覆灭的根源,而这个根源是早在万历朝就开始出现了。万历皇帝继位之前,虽然国内政治环境也很复杂,在此之前也有好几个皇帝沉迷于丹药而不理朝政,也有各方势力在争权夺利。但是这一切都在张居正上台辅政之后,通过一系列变法缓解、消除。在张居正跟万历皇帝的共同治理之下,明朝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可惜的是这次明朝最后的繁荣在张居正死后就开始发生转变,张居正一死,没有人管教的万历皇帝就开始胡作非为,先是对自己的老师张居正的秋后算账(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管教过于严厉),然后废除了张居正的变法举措,让稍微看到光明的大明王朝再一次跌进了复杂的政治环境。

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后,再一次弘扬了老朱家“嗑药”的优良传统,仅仅29天就驾鹤西去了。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后,沉迷于当木匠师傅,不仅不理会朝政,还让魏忠贤把持朝政,最关键的是之前崛起的东林党因为不满魏忠贤专权,两大阵营展开了殊死搏斗,这场内耗让本就混乱的官场更混乱,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事情在这一阶段也是屡见不鲜。

可以说幸运继位的崇祯皇帝接手的本就是一个让祖父、父亲、哥哥折腾得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一心想要解决积压在大明王朝身上的这些弊端。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确实也有一定作为,他风驰电掣地解决了魏忠贤这个大权独揽的“九千岁”。然后积极地布置辽东战场,抵御清兵的入侵。

不幸地是因为地方官员欺压百姓再加上旱灾虫祸、瘟疫的爆发,导致了全国性农民起义的掀起。如果此时崇祯皇帝能够妥善的安排赈灾工作、安排招降工作,也许就能缓解农民起义对明王朝的影响(毕竟李自成一度想要让崇祯皇帝册封自己为王便退兵)。但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却不想服软,一心要消灭起义大军,最终却反过来被起义大军给推翻了。

除了刚愎自用之外,崇祯皇帝还生性多疑,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开始怀疑外出平叛御敌的将领,镇守辽东的袁崇焕就是这样被他猜忌而凌迟处死。

所以说明王朝的覆灭,不能全怪崇祯皇帝,但是又不能不怪崇祯皇帝,正是他的啥折腾才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古今事


明朝的灭亡,不能说是崇祯昏庸,也不好全怪魏忠贤的阉祸,如果真的有气数的话,我觉得可以用它来解释。


当明朝走到崇祯年间的时候,问题来了个集中的总爆发:外部有女真/满清连续不断的骚扰和劫掠,内部更是问题重重——小冰期给传统农业社会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接踵而至的就是各地民变四起;而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党争愈演愈烈,比万历、天启朝更甚。

有一个说法叫“亡国六兆”,说的是亡国有六大征兆:天灾、强虏、流贼、阉祸、党争以及外戚。在明朝末年,除了外戚专权没出现,其他五个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来凑了个热闹。一般这亡国六兆,一个两个尚可以应付,三个就比较头疼,四个几乎是一定要亡国,明朝有五个,焉能不亡国?



当然,崇祯也不是什么力挽狂澜的君主,比如弃用孙承宗、杀袁崇焕等,但是说实话,明朝到了他的时候,已经是回天乏术了!


青言论史


说起朱由检,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认为他做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因此大明王朝亡国的这个锅,真的不该由他来背。但是我们翻阅历史,却发现他身上并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而且责任还不小。我们可以拿他和他的祖上老朱皇帝相比较,除了继承了朱元璋的姓氏以外,他没有继承一点有用的本事,反而是恶习学了不少。比如朱元璋残暴嗜杀的本性,他学的是登峰造极、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当初之所以杀掉那些人,首先还是因为这些人罪大恶极、十恶不赦。比如胡惟庸,他攀着李善长这条线,上了大明王朝的船,就开始拼命地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任何一个皇帝遇到这种事,都是无法容忍的。其实胡惟庸完全该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此而生发的滥杀无辜,给朱元璋也留下了残暴之名。不过他虽然杀了这么多人,却没有把大明的天下给杀乱。因为这时候天下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下。

到了他的不肖子孙朱由检手里,却完全成为了另外一个样子。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人心都难以聚拢,他却偏偏要学着祖上杀伐果断的样子,冥顽不顾地举起了屠刀、染红了双手。朱由检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大明朝还有许多堪用的武将。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孙承宗,还有袁崇焕,再后来就是洪承畴。但他倒好,完全就是丢一座城就杀一个将,这天底下的将军再多也经不起这样的杀戮呀!试问一下,天下有不打败仗的将军吗?

他疯狂杀戮导致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整个朝堂的士气十分低沉。因为战败就会被杀,所以武将在战场形势严峻之时,首先想到的根本不是反败反胜,而直接就是投降。因为上谏就会受死,所以文臣们遇到朝堂大事,都是紧闭嘴巴,这一张口就不能保全项上人头,谁愿意去惹那个嗜杀成性的皇帝啊?完全成为孤家寡人的崇祯,只好培植自己的私人亲信,用得最顺手的还是太监,这可是啪啪打脸的节奏呀,因为他刚上任的时候,可是亲手干掉了魏忠贤。

在他当政的时候,朝堂上的气氛十分吊诡,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不相信皇帝。他当了十七年的皇帝,仅仅刑部尚书一职就换掉了十七个,平均一年一个的节奏;内阁大学士更是换了五十个,这样频繁的调动,使得朝堂里人人自危,只愿看管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再不愿意关心大明的天下。后来大明国库出现亏空,再无力承担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赈灾费用,他请群臣动一动自己的腰包,竟然朝堂一片缄默,这样的皇帝,还想赢得天下臣子的拥戴吗?

我们来看看袁崇焕的悲惨遭遇,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虽然是文职出身,但他还是在辽东任职,成为文官转型戍边的成功典范。特别是他在镇守宁远期间,多次在宁远、宁锦等地取得大捷,这在明朝末年简直可以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喜讯了,但当时他的命运不济,因为魏忠贤还在任上,他也心生去意罢官回乡。后来崇祯皇帝重新启用了他,他也是多次打败了皇太极的军队。然而这个时候的皇帝却忽然头脑短路,居然中了对手的反间计,杀了这位大明战将。

尽管当时袁崇焕的所作所为,也确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绝对罪不致死,而且在国难正当用人之际,杀了边关大将,完全是自毁长城的举动啊。在魏氏余党的一通弹劾面前,以及皇太极的反间计中,刚愎自用、猜疑心强又残忍暴戾的崇祯皇帝,还是没有能够按捺住,拔出了屠刀,既是杀死了抗清名将,更是斩断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此外还有一个叫做孙元化的御史,则死得更为冤枉。孙元化身上有一手制造西洋火器的绝技。早年的时候,正是因为他的火器,才使得努尔哈赤被炮火击中,抬回去后就重病身亡了。孙元化在一次战斗中遭遇了内部叛乱,使得既定的军事行动失利,就想着自刎求死,没想到被叛军俘虏后放了回去。崇祯皇帝竟以此为由,认定他是发动叛乱的罪魁祸首,将他也处死了。由此看来,崇祯皇帝的手段比起朱元璋来说,真的是残忍暴戾多了。人们在谈及明亡原因的时候,可曾想到这一点呢?


零零七说历史


岂止是有关,完全就是崇祯皇帝的愚蠢昏聩无能直接导致了明朝灭亡。

以前长期流行的说法是明实亡于万历和天启,崇祯接手的己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崇祯本人还是很勤奋努力节俭的,又不爱好酒色,崇祯是替万历天启背了黑锅,正当亡国之运,所以崇祯死后几百年一直获得后世的同情和好评。

其实崇祯是个异常愚蠢昏庸无能之人,性格阴郁刚復偏执死板,汲汲邀誉有术,治国平乱无方。如果崇祯上台执政仅仅一两年、两三年时间明朝就灭亡了,那可以说他的责任不大,他可是整整折腾了十七年才亡的国,完全就是他的责任。

崇祯一上台首先彻底铲除了魏忠贤阄党,这是他一生办过的唯一一件好事,关键是崇祯二年以后他就昏招迭出,犯了太多致命的错误。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皇太极率领清军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下狱,第二年被活剐,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崇祯又剐了袁崇焕,辽东一下子失去了两个对后金有威胁的人物,谁来抵抗后金?崇祯又不及时起用孙承宗,导致辽东没有了督师级别的重臣镇守。

崇祯二年陕北流寇造反,刚开始势力较小,很容易扑灭,可是根本就没有引起崇祯君臣的重视,错误的采用了招抚政策,官军来围剿,流寇们就诈降,官军一走流寇又劫掠,尝到几次甜头的流寇们越来越狡诈凶残大胆,更加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贼势越发猖獗,流毒半天下,终于灭亡了明朝。

堂堂明朝君臣,被几个贼匪当猴耍,被玩得团团转,就这么个并不高明的诈降伎俩,居然屡试不爽,明朝君臣能反复多次被骗,最后明朝被流寇给颠覆了,崇祯君臣太窝囊了。


流贼闻之心胆摇


一个朝代的灭亡大概的原因都是一样的,明朝只不过是情况比较复杂的一个朝代,是多重原因复合的一个结果。

明朝气数已尽

在封建王朝时代,人们迷信君权神授,所以一个朝代的更替兴衰都是和各种超自然联系到一起,气数就是一个朝代的命脉。那么气数已尽的表现是啥样呢?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土地大旱、百姓的温饱都已成问题,自然社会动荡。这些大自然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都被归类为气数已尽。

显然明朝的气数是已经尽的,处于小冰河期的明朝,农作物歉收,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社会更是因此而动荡不安。进一步引发了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社稷的根基!

再有一个客观原因,雄踞东北的满清正直兴盛,内忧外患的明朝腐败不堪,与冉冉升起的满清相比,明朝的气数确实已尽!

崇祯昏庸无能

崇祯虽然有心立志做一位有建树的皇帝,更有想法在接手这个摇摇欲坠的明朝之后大展作为,成为一代中兴之主!可是有些东西想想就好,还要看自己有没有那个金刚钻!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而且毫无担当,遇事优柔寡断。就这么样的一个崇祯还偏偏有着异于常人的自尊心。他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更不想承担自己决策失误的后果。所以他一错再错,错失能够延长明朝国祚甚至挽救明朝的机会!

整个崇祯执政期间,换过50个宰相、兵部刑部尚书各换十几个,地方大员不计其数!如此不信任不团结怎么能不败?

所以明朝的灭亡既是气数已尽,更是崇祯的昏庸无能,历史不会倒退,但是我们要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来指引未来的路!

我是笑笑生,喜欢笑侃历史,关注我,每天都有新观点!


k笑笑生


《三国演义》开头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朝代也是如此,纵观中国千年历史,换了多少的朝代,有的可以坚持几百年,有的甚至只有几年。

  • 明朝的灭亡与其说是气数已尽还不如说是无法顺应历史的发展变化被历史规律所淘汰。

什么是历史规律,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情况。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着社会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转变。

而明朝就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变化中,此时的西方比如英国已经开始进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在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却换来了一个新的封建朝代清朝,如果此时的中国也进行了资本主义发展,那么今天的历史又将是另一个样子。

  • 再说一说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个勤劳的皇帝还是一个致力于改革的皇帝。他一继位就铲除宦官魏忠贤可以看出他还是知道孰是孰非的,而且崇祯皇帝不好色,后宫的妃子用手指就可以数过来,说明他德行还算不错。此外他还很勤政,基本上每天都在批示奏折。

如此的一个好皇帝为什么明朝就毁在了他的手上呢?打个比方,明朝好比是一个病人,崇祯是医生,病人头疼崇祯就看头,病人脚疼就看脚,但病人真正的病根在身体里面,崇祯没看到,虽然病人表面上看起来挺健康的,但是底子已经空了,稍有点刮风下雨就抢救不过来。


小史同学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正统意义上的明王朝灭亡了,后人在评论崇祯皇帝时,有一种论调特别受人尊崇,那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很多人都认为崇祯皇帝勤勉有加,为病入膏肓的大明拼命续命,并没有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的荒淫腐败之相,仿佛一切的错都是崇祯朝的大臣们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崇祯的无能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其实大明王朝在崇祯的手上并不是非亡不可,崇祯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西北地区的“流贼”,就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说的农民起义军队,李自成、张献忠等,二是来自东北地区不断壮大的后金(清朝)。崇祯皇帝同时面对着这两大强有力的对手,拆东墙补西墙,最终两边都没堵上。

但是,在崇祯年间,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吗?其实,至少有两次机会,崇祯皇帝可以挽回局面,或者至少可以为大明王朝再争取几十年时间。

第一次是1642年,大明王朝同时面对农民军和满清内外交困已久,不堪重负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派遣使者与清朝议和,后此时被崇祯皇帝知道,召见陈新甲,之后崇祯皇帝默许陈新甲与清方议和,其实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当时虽然清朝已经在东北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关外几乎已经全部丧失,但是皇太极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而且皇太极终其一生也未能正面突破山海关。

如果能以山海关为界,先与清廷议和,平定内乱后休养生息,再与皇太极一争高下,关外之地失而复得也未可知。即使不能收复关外之地,但是至少能力保关内不遭受满清铁骑的践踏,不致使华夏民族衣冠沦丧。

可惜,最终秘密和谈的消息被言官们得知,言官们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爱面子的崇祯皇帝只好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陈新甲,最终和谈也不了了之,崇祯皇帝只得继续两面作战。

第二次是1644年,李自成在陕西西安称帝,并率大军一路东征,一路上势如破竹,李自成一月份从西安出发,三月份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其实,这一段时间,崇祯完全有时间进行转移,崇祯皇帝可以迁都到南京,明朝有个先天优势,明朝是两都制,南京有一套备用班子,只要皇帝南下,到了南京以后政府机构可以照常运作,而且当时南方还有相当多的兵力可堪调用,与李自成划江而治、甚至划淮而治都是很有可能的。

从后面南明的历史中就可以看出,清军消灭了李自成之后南下,南明尚有江北四镇、湖南何腾蛟、福建郑芝龙等兵力,再加上崇祯皇帝无可置疑的正统身份,南方军民必定跟随崇祯一起抗击以异族身份入侵的清兵。

而且,南下之后的崇祯还有一个优势,虽然说出来很多人要骂人,但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南下之后崇祯虽然丢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也是丢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西北与河南遭到流贼的破坏,山东则经常遭到满清的侵略,此时的北方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全靠江南的财政支持,如果没有北方的拖累,崇祯完全可以凭借南方的经济和兵力,巩固长江或者淮河防线,而且李自成将会夹在崇祯和满清之间,南下之后的崇祯皇帝将会处在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反而是李自成将要承受南北双方的压力。

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在1644年果断抛弃北方,将一举扭转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而且能够利用江南的经济构筑坚固的防线,再图恢复也未可知。

有人说,明朝276年“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品质能够做到固然好,但是也应该审时度势,崇祯皇帝是不割地,但是自己死后明朝的全部领土都成了满清的,这就是不割地?崇祯皇帝是死社稷了,但是留下的百姓呢?任由他们被异族欺凌?任由民族文化和传统遭到敌人的摧毁?难道这就是一个帝王应该做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