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高樹勳為何要起義?

高樹勳,字建侯,河北省鹽山人,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因家中生活困苦,十幾歲就外出做學徒工,後來投奔到馮玉祥部隊當兵,在舊西北軍十幾年,從士兵逐級晉升到師長。

1931年,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高樹勳率部參加,差一點當了俘虜。

1933年5月,高樹勳與吉鴻昌一起,奔赴張家口,協助馮玉祥將軍組織冀察民眾抗日同盟軍。這支部隊在長城內外抗擊日寇,連克數城,威震中外。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高樹勳集中河北民團近萬人,在大名進行整編,組成河北暫編第一師,不久,奉命改編為國民黨暫編第九師,後又改為新編第六師,與日寇周旋作戰。

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高樹勳仿照八路軍的樣子建設部隊,士氣大振。彭德懷、蕭華、楊得志、朱瑞、解方等都會見過高樹勳,八路軍的作風和戰略戰術也讓高樹勳非常讚佩。在部隊駐守魯南、濱海地區休整待命期間,高樹勳很注重部隊素質的提高。他仿照八路軍的政治工作方法,招收青年學生入伍。然後從部隊抽調數十名對政治工作感興趣的初級軍官,組成了一個訓練班,由政治部主持學習。學習內容包括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問題》、《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等文章。

後來,高樹勳的新六師被改編為國民黨十軍團第八軍,高樹勳任軍長,受大漢奸石友三的節制。石友三,與韓復榘、劉汝明、孫連仲、孫良誠等被稱為馮玉祥的“十三太保”。石友三與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拉上關係,藉助日本勢力,勾結失意的軍人政客,組織隊伍在冀東活動,為日本侵略軍開闢道路。

石友三與日偽軍勾結,其部屬十分不滿。師長米文和、張雨亭等不願當漢奸,準備伺機除去石友三。高樹勳因不願進攻八路軍,石友三便挑動日軍襲擊高部。這樣,石、高之間的矛盾就進一步加深了。石友三第六十九軍政治部主任臧伯風及總參議畢廣垣,利用這些矛盾,與高樹勳策劃,尋機殺掉石友三,以除大患。

1940年11月,石友三與日方開始商談投降條件。臧伯風、畢廣垣、高樹勳等感到形勢緊迫,決心趕快下手。他們請出原西北軍將領、時任魯西行署主任兼遊擊主任的孫良誠,由他出面請石友三到高樹勳部面談,說是要消除兩人的隔閡。石友三見是老長官出面邀請,便表示同意。

12月1日,石友三率一連騎兵隨孫良誠到高樹勳部駐地河南濮陽柳下屯。高樹勳率旅長以上軍官將他們迎進會議室。不一會兒,一勤務兵入內對高樹勳說:“太太有事相請。”高樹勳即離室而去。突然,4名衛兵進入會議室,將石友三架走。孫良誠這時才知受了利用,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獨自離去。當天夜裡,高樹勳命士兵將石友三活埋於黃河岸邊。

日軍見石友三被除,便集中優勢兵力向高樹勳部進攻。高樹勳的部隊在八路軍的援助下,才艱難地生存下來。高樹勳在敵後堅持抗戰整整5年,給國民黨帶回了三十九集團軍兩個軍的兵力。當時蔣介石要他到重慶晉見,他走後沒幾天,湯恩伯就挖走了他的六十九軍。不久,蔣介石又派胡伯翰任新八軍軍長,奪了他的軍權。更讓高樹勳想不到的是,他在重慶晉見蔣介石時,蔣介石竟差一點讓戴笠把他扣起來。以後發生的事情更是讓他憤憤不平:他要求發給三十九集團軍三百萬元開墾費,蔣介石讓他去找何應欽,何應欽只是一推了之,而同樣是總司令的胡宗南一要就是三千萬,十倍於他所要之數,蔣介石卻並未駁回;1945年國民黨六全大會圈定中央委員時,全國的總司令,僅高樹勳一人未被圈定當選,讓高樹勳倍感難堪。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此時高樹勳率部駐紮在伏牛山麓南召一帶。他接到的命令是“原地駐防待命”,限制他的受降權。但高樹勳急欲北進,想造成已行進在北上途中的既成事實,迫使蔣介石承認他的受降權。高樹勳這一違抗之舉,使蔣介石十分憤怒,欲對他嚴加懲治。當時,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向蔣介石陳述了欲利用高樹勳和八路軍的關係,讓其開路,打通平漢路的打算,不想這恰中蔣介石逼高樹勳進攻八路軍的下懷。9月19日,蔣介石委派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宣佈,高部正式編入第十一戰區序列,歸孫連仲指揮,同時還宣佈:任命高樹勳等為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

由於劉、鄧手下陳錫聯三縱和蘇振華一縱的頑強阻擊,馬法五、高樹勳部被遲滯在邯鄲、磁縣一帶,傷亡也不小。高樹勳本來就對蔣介石在國民黨軍隊內部重用嫡系、排斥異己有所不滿,尤其對蔣介石無端挑起內戰,驅趕他們這些非嫡系部隊做反共先鋒,假共產黨之手消滅異己的做法更是反感。早在9月上旬,高樹勳就派戰區總部參議王定南,秘密到上黨戰役前線指揮部面見劉伯承、鄧小平,並轉交高樹勳給彭德懷的一封親筆信,言明自己不願內戰。鄧小平當時指示王定南:為了在政治上孤立蔣介石,首先要爭取受蔣排擠、歧視的非嫡系部隊,盡一切可能爭取國民黨將領站到和平、民主的旗幟下面來。

9月20日,劉、鄧聯名電告黨中央和軍委,提出要充分利用矛盾,爭取蔣介石非嫡系部隊中立,以便專力對蔣的建議。中央書記處覆電同意劉、鄧提出的方針,指示加緊在西北軍中進行工作。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劉伯承親自給高樹勳寫信,歡迎他派人來聯繫。不久,劉伯承接到高樹勳的回信,他在表示自己反對內戰的同時,還在信中提供了國民黨軍隊關於華北作戰的軍事情報。

10月25日,劉、鄧再次召見王定南。鄧小平指示說:高樹勳已經開進邯鄲以南的馬頭鎮,毛主席指示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攔阻高樹勳這3個軍的北進。你現在回去立即勸說高樹勳就地起義,配合我們完成阻止國民黨軍隊北上的戰略任務。

高樹勳沉思良久,有些猶豫。倉促起義,蔣介石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在徐州和西安的家眷。王定南10月28日凌晨再次去見劉、鄧,說明了高的顧慮。1945年10月30日,劉、鄧為此事專電中央,“請加快派人往徐州接出高樹勳、王定南二人眷屬至我地區並護送來此”,又轉告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幫助妥善解決高樹勳在西安子女及親屬的安全問題。毛澤東和黨中央即刻電令新四軍第四師張愛萍部,設法將高樹勳的家屬送往河北。張愛萍不敢怠慢,立刻命淮北行署公安局便衣大隊派出精幹人員三進徐州,終於接出高夫人一行。

高夫人出城不久,蔣介石即派出憲兵四團空降徐州,企圖把高夫人等接往南京,但終歸是晚了一步。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關懷下,高夫人等由專人護送到河北武安伯延,與高樹勳團聚。高樹勳見到親屬,再無後顧之憂,連聲稱讚共產黨、八路軍言而有信。為了促使高樹勳下定起義的決心,在劉、鄧首長的親自組織下,經王定南牽線,軍區參謀長李達冒險穿過火線與高樹勳面談。見面後,雙方一拍即合。10月30日,高樹勳率新八軍及河北民軍萬餘人,在馬頭鎮正式宣佈火線起義,聲明脫離國民黨陣營。

1945年11月1日,高樹勳、喬明禮等率領新八軍、河北民軍1萬多人迅速撤離戰場,離開磁縣馬頭鎮,到武安縣伯延鎮一帶休整、補充。11月4日,毛澤東致電劉伯承、鄧小平指出:因為汪精衛曾用過和平建國軍名義,故高部應改用人民建國軍或民主建國軍或其他名稱或仍用新八軍舊名均可。1945年11月10日,民主建國軍成立大會在太行山麓的武安縣伯延鎮隆重舉行,任命高樹勳為民主建國軍總司令、王定南為總政治部主任、範龍章為第一軍軍長、喬明禮為第二軍軍長。

回到駐地,高樹勳還沉浸在歡樂之中,見到李達,他鄭重地提出了加入共產黨的請求。幾天後,高樹勳見到了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再次提出要求入黨的問題。1945年11月13日,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由鄧小平、薄一波介紹,高樹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關於高樹勳起義,毛澤東致電指出:“馬頭鎮距邯鄲很近,邯鄲系歷史名城,因此可稱為邯鄲起義。”

1945年11月12日,毛澤東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時說:“蔣介石的基本弱點有兩個,兵心不固,民心不歸。高樹勳起義影響很大,起義通電傳得很廣,現在已令各處慶祝。”毛澤東親自起草文件號召“開展學習高樹勳運動”。他明確指出:“從國民黨內部去準備和組織起義,開展高樹勳運動,使大量國民黨軍隊在戰爭緊急關頭,仿照高樹勳榜樣,站到人民方面來,反對內戰,主張和平。”毛澤東還提出“為使此項工作切實進行和迅速生效起見,各地必須依照中央指示,設置專門部門,調派大批幹部,專心致志,從事此項工作。各地領導機關,則要給以密切指導”。

為了把民主建國軍建設成一支新型的軍隊,晉冀魯豫軍區派去一批政治工作幹部到軍中建立政治工作系統,但在民主建國軍的政工人員,採取“左”的關門主義態度,爭取下級排斥上級,鼓動士兵反對軍官。所以,他們與起義軍官的關係鬧得極不融洽。加上一些政工人員品質不好,弄虛作假以邀功請賞,漸漸把事情推向了極端,以至在1947年6月15日,連高樹勳夫婦也被押到軍區駐地受審查。晉冀魯豫軍區很快將情況報告給中共中央。毛澤東回電說:高樹勳邯鄲起義有功,必須保證他的人身安全。這樣,總算把高樹勳保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高樹勳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