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唐僧:17年遊歷110個國家取經,歸國被皇帝雪藏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17年遊歷110個國家取經,歸國被皇帝雪藏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縣)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蹟為原型。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46歲的玄奘出現在大唐帝國京城長安,眼前的場景一定讓他十分恍惚:沿路擠滿了追星的人群,每個人都想目睹這位傳奇人物的容貌。在政府官員的迎接和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齡的接待下,玄奘進入下榻的弘福寺。

隨後,朝廷還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520夾、共657部佛經和150粒如來肉舍利以及7軀金、銀或刻檀佛像陳列出來,讓官吏士人瞻仰。

早在一年前,他到達于闐進入大唐帝國邊境後,就派人跟隨商隊到長安向朝廷呈上表章。用意只有一個,向朝廷解釋自己當年違禁偷渡出國的原因。

貞觀三年(629年),他利用朝廷允許饑民四處就食的機會,跟隨尋找糧食的隊伍,溜出了長安城,一路向西,費時四年,行程幾萬裡,才到達佛教的發源地印度。

畢攜帶的經像佛典,玄奘匆匆忙忙趕赴洛陽。二月一日,他在洛陽皇宮儀鸞殿拜謁了唐太宗。此時距他抵達長安僅過去一週。

此後20天中,玄奘被連續召入內殿密談,從早到晚直至擂鼓關閉宮門。他們具體談什麼,史書並無記載。

太宗急於召見遠道歸來的玄奘,與他欲建立東方世界霸業,開疆拓土有關。過去幾年,他相繼平定高昌,佔領焉耆,準備征服龜茲。此刻,又要出征高麗。所以,他對佛學並不關心,而是讓玄奘儘快整理西域各國的真實情況,好為他的“天可汗”大業服務。

太宗又要求他跟隨御駕東征高麗。玄奘以佛門弟子不得觀看兵戎廝殺為由,拒絕了。不過,玄奘向太宗提了個請求,希望皇帝可以讓他到少林寺翻譯佛經。這個請求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絕,

在他的一再請求下,唐太宗雖然不許他入少林寺,卻恩典他入居長安城中條件最好的寺院——弘福寺譯經,並給予官方經濟資助和其他便利條件。

他請求皇帝派出五名護衛守門,說出來的理由是長安萬人空巷,爭相觀看,他擔心譯經受到干擾;沒說出來的理由則是,他知道太宗對他有疑慮,派人守門可以讓太宗放心。

他在翻譯佛經工作開始之時,第一時間應太宗的要求,日以繼夜寫出了10萬多字的《大唐西域記》,作為大唐統御西域的指南。

到唐太宗生命最後的兩三年,他對佛教和玄奘的態度有了一些微妙的轉變。玄奘曾將他正在翻譯的《瑜伽師地論》送給皇帝詳覽,太宗看完後連稱“佛教廣大”,並承認自己以前對佛教的批判都是妄言。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與玄奘交好的重臣,趁機替玄奘說好話,太宗於是賜給玄奘一領價值百金的袈裟,以示對玄奘的重視。

為了佛教在唐朝站穩腳跟,玄奘早先就曾向太宗乞經序,但遭到拒絕。這一次,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撰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皇太子李治也受感染,寫了《述聖記》。這兩篇文章在很長時間裡成為佛教在唐朝傳播的護身符。

貞觀廿三年(649年),唐太宗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玄奘扔下手頭翻譯的經卷,陪從太宗到終南山上的翠微宮休養。他在御榻前講經,給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寬慰。一直到太宗病逝,玄奘才隨著送葬靈樞返回長安。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尚藥奉御呂才公開質疑玄奘的佛學不權威,原因是他發現玄奘三個弟子對佛經的疏解互有矛盾,莫衷一是。呂才列舉了玄奘弟子的釋經中互相牴牾的40多條內容,寫成一本書,在朝野間廣為傳播,以此打擊玄奘。

這件事對玄奘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的弟子慧立後來寫信求助於左僕射燕國於志寧。或許是在朝中高官的出面干預下,呂才方才不再大肆宣揚。

這場學術官司打到皇帝跟前。唐高宗敕令,讓群臣學士等人去慈恩寺,由玄奘與呂才當面定對。結果,據佛教徒的記載說,是呂才“詞屈謝而退焉”。不過,實際情況可能是不了了之,因為呂才的原作已經遺佚,現在看不到了。

在洛陽,玄奘同高宗的關係,幾乎重複了當年他與太宗的關係——互相提防,互不信任。

玄奘再度奏請入少林修禪並譯經,高宗很不高興,除了拒絕,還讓玄奘以後不要再說類似的話。玄奘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冒犯了禁忌,趕緊上表謝恩,表示“不敢更請”。

繼位幾年後,高宗欲從父親指定的輔政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手中奪回大權,發動了打擊輔政舊臣的政治運動。玄奘從太宗朝就與這些大臣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因而也被歸入打擊的派別。

玄奘其實並不糊塗。他應該預估到自己所處政治環境的兇險,在各種上表中極力討好高宗和武后,包括稱頌帝國出現祥瑞之兆,並說服高宗、武后將皇子李顯剃度。他這麼做,仍是為了佛教的傳播,以及譯經事業能夠得到朝廷的資助。

隨著輔政舊臣中碩果僅存的于志寧——那位在呂才事件中幫助玄奘的朝臣,也失勢遠謫,玄奘在朝中可以說已經孤立無援了。不久之後,他上表請求到玉華寺譯經,以自貶求自保,希望遠離京師避禍。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圓寂。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他已經預感到譯經事業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因此勉勵弟子們加緊翻譯,勿辭勞苦。

回國後,他為爭取最高統治者對佛教和譯經事業的資助,不惜多方妥協,甚至“討好”皇帝。對於他這種原則性極強的人來說,如此心理鬥爭,也是相當拼命的。

通行的說法是,高宗聽到玄奘圓寂的消息後,罷朝三日。實際上,他只是當日罷朝,次日依舊臨朝。

玄奘起初葬於白鹿原,5年後,被起棺重葬於少陵原。在入土為安的文化氛圍裡,改葬是很忌諱的一件事。歷史文獻一般解釋為,高宗時常從長安城宮中望見白鹿原上的玄奘白塔,產生傷感之情,所以要讓改葬。但這一說法疑點重重,最基本的,高宗如果對玄奘感情這麼深,就不至於改葬的時候仍然沒有給予任何殊禮,依然沒有塔銘及其他尊榮,也沒有朝臣參與。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高宗是要看看玄奘的遺身是否完好,藉此驗證他的修為。信奉道教的高宗,知道道士修真有尸解之功。

結果,發棺重葬,發現玄奘肉身不壞,完好如初。而對於改葬這件事,據玄奘的追隨者慧立記載,則是“門徒哀感,行侶悲慟”,信徒們顯然是不願意的。

最愛君開頭說了,《西遊記》是一部極其偉大的小說。但有一點必須提出異議,在《西遊記》裡,唐僧被寫成為了大唐皇帝的江山永固而赴

西天取經。這不僅是對玄奘的信仰和終極關懷的詆譭,更是無視玄奘歸國後政治境遇的瞎編。可惜,現在大多數人只知道《西遊記》裡唐僧的無能和雞賊,而不知道歷史上玄奘的勇猛和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