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唐僧:17年游历110个国家取经,归国被皇帝雪藏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17年游历110个国家取经,归国被皇帝雪藏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县)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46岁的玄奘出现在大唐帝国京城长安,眼前的场景一定让他十分恍惚:沿路挤满了追星的人群,每个人都想目睹这位传奇人物的容貌。在政府官员的迎接和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龄的接待下,玄奘进入下榻的弘福寺。

随后,朝廷还在长安朱雀大街南端,把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520夹、共657部佛经和150粒如来肉舍利以及7躯金、银或刻檀佛像陈列出来,让官吏士人瞻仰。

早在一年前,他到达于阗进入大唐帝国边境后,就派人跟随商队到长安向朝廷呈上表章。用意只有一个,向朝廷解释自己当年违禁偷渡出国的原因。

贞观三年(629年),他利用朝廷允许饥民四处就食的机会,跟随寻找粮食的队伍,溜出了长安城,一路向西,费时四年,行程几万里,才到达佛教的发源地印度。

毕携带的经像佛典,玄奘匆匆忙忙赶赴洛阳。二月一日,他在洛阳皇宫仪鸾殿拜谒了唐太宗。此时距他抵达长安仅过去一周。

此后20天中,玄奘被连续召入内殿密谈,从早到晚直至擂鼓关闭宫门。他们具体谈什么,史书并无记载。

太宗急于召见远道归来的玄奘,与他欲建立东方世界霸业,开疆拓土有关。过去几年,他相继平定高昌,占领焉耆,准备征服龟兹。此刻,又要出征高丽。所以,他对佛学并不关心,而是让玄奘尽快整理西域各国的真实情况,好为他的“天可汗”大业服务。

太宗又要求他跟随御驾东征高丽。玄奘以佛门弟子不得观看兵戎厮杀为由,拒绝了。不过,玄奘向太宗提了个请求,希望皇帝可以让他到少林寺翻译佛经。这个请求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绝,

在他的一再请求下,唐太宗虽然不许他入少林寺,却恩典他入居长安城中条件最好的寺院——弘福寺译经,并给予官方经济资助和其他便利条件。

他请求皇帝派出五名护卫守门,说出来的理由是长安万人空巷,争相观看,他担心译经受到干扰;没说出来的理由则是,他知道太宗对他有疑虑,派人守门可以让太宗放心。

他在翻译佛经工作开始之时,第一时间应太宗的要求,日以继夜写出了10万多字的《大唐西域记》,作为大唐统御西域的指南。

到唐太宗生命最后的两三年,他对佛教和玄奘的态度有了一些微妙的转变。玄奘曾将他正在翻译的《瑜伽师地论》送给皇帝详览,太宗看完后连称“佛教广大”,并承认自己以前对佛教的批判都是妄言。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与玄奘交好的重臣,趁机替玄奘说好话,太宗于是赐给玄奘一领价值百金的袈裟,以示对玄奘的重视。

为了佛教在唐朝站稳脚跟,玄奘早先就曾向太宗乞经序,但遭到拒绝。这一次,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皇太子李治也受感染,写了《述圣记》。这两篇文章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佛教在唐朝传播的护身符。

贞观廿三年(649年),唐太宗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玄奘扔下手头翻译的经卷,陪从太宗到终南山上的翠微宫休养。他在御榻前讲经,给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宽慰。一直到太宗病逝,玄奘才随着送葬灵枢返回长安。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尚药奉御吕才公开质疑玄奘的佛学不权威,原因是他发现玄奘三个弟子对佛经的疏解互有矛盾,莫衷一是。吕才列举了玄奘弟子的释经中互相抵牾的40多条内容,写成一本书,在朝野间广为传播,以此打击玄奘。

这件事对玄奘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的弟子慧立后来写信求助于左仆射燕国于志宁。或许是在朝中高官的出面干预下,吕才方才不再大肆宣扬。

这场学术官司打到皇帝跟前。唐高宗敕令,让群臣学士等人去慈恩寺,由玄奘与吕才当面定对。结果,据佛教徒的记载说,是吕才“词屈谢而退焉”。不过,实际情况可能是不了了之,因为吕才的原作已经遗佚,现在看不到了。

在洛阳,玄奘同高宗的关系,几乎重复了当年他与太宗的关系——互相提防,互不信任。

玄奘再度奏请入少林修禅并译经,高宗很不高兴,除了拒绝,还让玄奘以后不要再说类似的话。玄奘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冒犯了禁忌,赶紧上表谢恩,表示“不敢更请”。

继位几年后,高宗欲从父亲指定的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手中夺回大权,发动了打击辅政旧臣的政治运动。玄奘从太宗朝就与这些大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而也被归入打击的派别。

玄奘其实并不糊涂。他应该预估到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凶险,在各种上表中极力讨好高宗和武后,包括称颂帝国出现祥瑞之兆,并说服高宗、武后将皇子李显剃度。他这么做,仍是为了佛教的传播,以及译经事业能够得到朝廷的资助。

随着辅政旧臣中硕果仅存的于志宁——那位在吕才事件中帮助玄奘的朝臣,也失势远谪,玄奘在朝中可以说已经孤立无援了。不久之后,他上表请求到玉华寺译经,以自贬求自保,希望远离京师避祸。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圆寂。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他已经预感到译经事业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因此勉励弟子们加紧翻译,勿辞劳苦。

回国后,他为争取最高统治者对佛教和译经事业的资助,不惜多方妥协,甚至“讨好”皇帝。对于他这种原则性极强的人来说,如此心理斗争,也是相当拼命的。

通行的说法是,高宗听到玄奘圆寂的消息后,罢朝三日。实际上,他只是当日罢朝,次日依旧临朝。

玄奘起初葬于白鹿原,5年后,被起棺重葬于少陵原。在入土为安的文化氛围里,改葬是很忌讳的一件事。历史文献一般解释为,高宗时常从长安城宫中望见白鹿原上的玄奘白塔,产生伤感之情,所以要让改葬。但这一说法疑点重重,最基本的,高宗如果对玄奘感情这么深,就不至于改葬的时候仍然没有给予任何殊礼,依然没有塔铭及其他尊荣,也没有朝臣参与。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高宗是要看看玄奘的遗身是否完好,借此验证他的修为。信奉道教的高宗,知道道士修真有尸解之功。

结果,发棺重葬,发现玄奘肉身不坏,完好如初。而对于改葬这件事,据玄奘的追随者慧立记载,则是“门徒哀感,行侣悲恸”,信徒们显然是不愿意的。

最爱君开头说了,《西游记》是一部极其伟大的小说。但有一点必须提出异议,在《西游记》里,唐僧被写成为了大唐皇帝的江山永固而赴

西天取经。这不仅是对玄奘的信仰和终极关怀的诋毁,更是无视玄奘归国后政治境遇的瞎编。可惜,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西游记》里唐僧的无能和鸡贼,而不知道历史上玄奘的勇猛和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