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男孩扎兩個耳洞,左耳戴一個金耳環,右耳戴一個金耳環,沒人說,現在的男生要是打耳洞就有人說?

溪尾


出土的商朝神人、奴隸俑,常常戴有耳飾,也有耳飾的實物出土,常見的是玉玦和玉璫,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薛家崗文化玉人耳朵處有兩個小洞,可看作是扎耳洞的明確證明。

但到了周朝,諸夏文化對身體的完整性非常看重,“不爪翦,不穿耳”是約定俗成,扎耳洞反而成了離經叛道之舉。當時還有“貫耳”之刑,用箭將人的耳朵刺穿,是用來懲罰逃兵的,可見當時穿耳並不普遍。

漢朝劉熙《釋名·釋首飾》在說到耳飾時是這樣說的:“穿耳施珠曰璫。此本出於蠻夷所為也。蠻夷婦女輕浮好走,故以此璫錘之也。今中國人效之耳。”也就是說,在劉熙看來,扎耳洞並佩戴玉璫本來是蠻族的習慣,後來被華夏人學了去。但也並不普遍,周到五代,耳飾非常沒落,出土實物很少,也常見明顯的異族裝飾特徵。

但也是經過這一胡漢交融的歷史時期,耳飾逐漸成為女性常見的配飾,耳璫、耳墜、丁香等耳飾出現在了越來越多的漢族女性的耳朵上。從宋代仕女圖到晚清照相,都可看到女子佩戴耳飾。但男子佩戴耳飾,除了禮服的冠冕必備的耳瑱外,真的扎耳洞的倒多是少數民族同胞,“碧晴蠻婢頭蒙布,黑麵胡兒耳帶環”。

所以在古代的大多數時間裡,漢族男子扎耳洞,怕都不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現如今男孩子戴耳飾也多了起來,但還是會有保守的人看不慣,原因就在於他們的生命歷程裡,並不曾看見這麼多戴耳環的男人。這也沒什麼,慢慢就習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