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戰國末期,魏國人范雎入秦。三年後,親昭襄王發現范雎滿腹經綸,具有經天緯地之才,便提拔他為秦國相國。范雎擔任秦國相國後,提出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所謂遠交近攻就是,與秦國相鄰的國家,採取武力兼併土地,與秦國相距較遠的國家,建立友好的邦交。這一策略有利於秦國的發展,一度受到秦昭襄王的高度讚譽。從此秦國猶如開掛,逐步走上了大一統道路。

秦國按照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對臨近的幾個諸侯國展開軍事打擊。魏國與秦國最近,且兩國的戰爭從秦獻公開始,從未間斷過。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秦獻公之前,魏國很強大,秦國每次與魏國打仗,都以戰敗而告終。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國變法圖強,魏國原地踏步,以前秦國受過的苦,敗過的仗,遭過得罪,都要從魏國那裡找補回來。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魏國國力下降,禁不住強秦的暴揍,秦魏河西之戰,以魏國失敗告終。打完魏國,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韓國。其實,拋開歷史前進的步伐,秦國打完魏國打韓國,打完韓國之後必然會打趙國。因為戰國時期魏、韓、趙三國是瓜分晉國之後才形成的,秦國與晉國在春秋時期便邦交友好,秦穆公作為中原霸主的時候,還曾三平晉亂。而現在,秦國正準備打韓國。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國出兵攻打韓國,率先佔領了韓國的野王城。野王城是西周時期建立的一座古城,原本是晉國的城池,三家分晉後,歸韓國所有。野王城位於韓國國都新鄭和上黨郡之間,秦軍佔領了野王城,就等於切斷了韓國都城與上黨之間的聯繫。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歷史上,從上黨郡前往韓國國都新鄭,必須要從野王城渡口渡過黃河,這是最近的路,而秦國佔領野王城,也就等於摁住了上黨郡的咽喉。這件事情傳到韓國的韓桓惠王那裡後,韓桓惠王心裡清楚,韓國弱小,實力不如秦國,硬碰硬跟秦國對著幹,無異於雞蛋碰石頭,被秦國打敗是肯定,所以,韓王決定,把上黨郡拱手相贈秦國,讓打消秦國攻打韓國的念頭。

然而,一件事情的發生,我們除了能預見事情會發生,但不能預料事情將會以什麼樣的形勢發展下去。

韓王本打算把上黨郡給秦國,因為他不想節外生枝,不想捅馬蜂窩,息事寧人最好。上黨郡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時任上黨郡守的馮亭卻沒有拱手相讓的打算,他偏要節外生枝,偏要想捅馬蜂窩,偏不想息事寧人。於是,他策動上黨郡的全體人民群眾反抗暴秦。不僅如此,他還帶著上黨郡轄區內的行政地圖,去韓國的鄰國趙國,打算把上黨郡打包送給趙國。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事實上,馮亭也並不是真心實意把上黨郡獻給趙國,而是為了吸引秦國的視線,轉移目標。這就像魏蜀吳三足鼎立一樣,在魏國眼裡,蜀吳都是敵人,在蜀國眼裡,魏國是敵人,吳國一半是敵人一半是盟友,在吳國眼裡也是這樣。所以,赤壁之戰後,曹操罷兵,蜀吳就開始掐了。

在馮亭看來,拱手相讓上黨郡給秦國,不如把上黨郡拱手相讓給趙國,如果趙國接受上黨郡,秦國就不會派兵攻打韓國,而是直接攻打趙國。趙國受到秦國的攻擊,自然無暇顧及韓國,這樣的話,韓國就與趙國結盟,一起對抗秦國,如此這般,才有機會幹翻秦國。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按照馮亭的這個想法,他帶著上黨地圖去趙國獻地圖。當時趙國的國君是趙孝成王,他見馮亭來獻上黨郡,高興的不得了,白白落得十幾座城池,就像絆倒撿到個大元寶一樣。但趙國的平陽君卻勸誡趙孝成王,不要接受上黨郡,那是個燙手的山芋,搞不好會招來秦趙之間的戰爭。趙孝成王根本聽不進去,他又把平原君趙勝找來,向他求證,該不該接受上黨郡。趙勝雖然被稱為戰國四君子,但也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他覺得,發動一場戰爭奪下十七座城池,要耗費大量的軍馬物資,現在人家主動送上門來,到嘴的鴨子哪能讓它飛了,老子照單全收。可見,趙孝成王也是一個妄圖不勞而獲,詩歌貪心不足的人。

事實證明,這些人當中,除了趙豹之外,其他人的目光實在是太短淺。秦國佔領野王城目的,就是圖謀上黨郡,把它佔為己有。現在秦國兵也出了,野王也佔了,偏偏這個節骨眼上,誰的家門沒關好,你趙國鑽了出來,還白白撿了個大便宜,沒費一兵一卒,就得到十七座城池。秦國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在秦國看來,誰擁有上黨的十幾座城池,誰就是秦國的敵人。

這下,趙國算是摸了秦國的老虎屁股,一場劃時代災難即將降臨趙國。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由於秦國廢了老鼻子勁,卻讓趙國坐享其成,秦國不答應。公元前二六零年,秦國左庶長的王齕奉命帶領秦軍攻打上黨郡,企圖武力佔領此地。然而,此時上黨郡已歸屬趙國,秦國攻打上黨郡,趙國出兵迎戰秦國,兩軍相逢,在長平這個地方,展開了軍事對峙。

在兩軍對峙的過程中,秦趙兩國出現多次短兵相接,但都以趙國的戰敗而告終。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力大增,尤其是獎勵軍功政策的實施,大大刺激了士兵們的戰鬥慾望。我們可以想象,當秦國士兵即將開戰的時候,秦軍首領必然會動員一番,讓他們殺死敵人之後,千萬別忘了砍頭。那個時候的秦國士兵在戰爭結束以後,腰裡必然會掛滿一個個敵人的頭顱,秦軍由此贏得虎狼之師之名。

趙國軍隊的指揮官是名將廉頗,廉頗具有較高的軍事素養,長期在趙國帶兵,戰場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強大的秦軍,廉頗認為,與秦軍硬碰硬肯定不行,他決定,採取防守策略,耗死秦軍。

事實證明,如果趙國堅持採取廉頗這一策略,秦國不但會敗北,而且還得不到上黨郡。因為秦國遠在西北邊陲,八百里秦川溝壑縱橫,路途艱險,此次攻打上黨郡出兵六十多萬,又遠離國土,兵馬糧草的後勤補給非常長,每天消耗糧草不計其數,戰爭結束的越快,對秦國越是有利,反之,將會拖死秦國。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不僅如此,如果戰爭拖得時間太久,秦軍被趙國牽制,假如這個時候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打秦國一個措手不及,秦國兵敗事小,滅國才是最大的災難。總而言之,時間越長,壞處越大,夜長了,夢就多,戰場瞬息萬變,一步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秦國需要一個高枕無憂的辦法。

這個時候,秦國便採取外交和戰爭兩步走策略,一方面,秦國忙著與趙國談判和解,另一方面爭分奪秒籌集戰備物資供應前線。趙國使臣到秦國出使時,秦國便熱情的款待了趙國使節,大魚大肉,好吃好喝,美女相伴左右,一時間竟讓趙國使節忘記何處是他鄉。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秦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別的諸侯國看到,各個諸侯國們,你們大家都看著,秦趙兩國邦交友好,正在談判和解,我們是好朋友,談的很順當,關係很融洽,很快就會罷兵言和,你們就不要打著心裡的小算盤了,也別熬夜了,趕緊洗洗睡吧。

不久,在趙國的市井,人們爭相傳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趙括,千萬不能讓趙括帶兵打仗,不然秦軍必敗。市井流言傳到了趙孝成王的耳朵裡,趙孝成王覺得,秦趙兩國的戰爭就這麼拖著,一點進展沒有,還吃了幾次敗仗,廉頗是幹什麼吃的,這樣不行。趙孝成王早就對廉頗有意見了,況且現在趙國前線缺糧,國內餘糧也不多,跑到東邊的齊國去借糧,齊國說,他們家也沒有餘糧。現在聽到這種市井傳言,趙孝成王決定把廉頗換下來,讓趙括頂上去,快速大敗秦軍。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趙括替代廉頗的消息傳到秦國,親昭襄王高興壞了。其實,市井流言是秦相范雎買通趙國人散佈的,這是秦相范雎使用的陰招離間計,主要是為了離間趙孝成王和廉頗。

現在,離間計成功了,秦國立即調整作戰計劃,把秦將白起秘密派到前線,接替現任秦國主將王齕。而且啟用白起是秦國最高級絕密情報,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

趙括上前線擔任趙國主將之後,撤換了廉頗原來的部署,由被動防守改為主動進攻,畢竟,趙括認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而秦軍的主將白起到了前線之後,他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對面的四十萬趙軍絕非等閒之輩,蒼蠅專盯有縫的蛋,但如果趙軍始終堅守不出,就算軍事實力再強,也拿他們沒有辦法,最終秦國時耗不起的,所以,要儘快誘敵進攻。這就像武林高手過招一樣,只要你出招就有拆招的辦法,你不出招,就沒有任何辦法拆招,更談不上進攻。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白起想到了一個作戰計劃,他打算從秦軍中挑了一小撮人,到趙國軍陣前挑戰,趙國出來攻打他們的時候,這一小撮人抵抗兩下後,就開始腳底抹油溜掉。如果趙軍出兵追擊,這個時候趁此機會,派出精兵,截斷趙軍的後路,再派輕騎勁旅,依靠快速機動,將追擊秦軍的趙國軍隊一分為二,這樣,趙軍就被秦軍斷位三段,然後一個一個吃掉。

從軍事角度分析,白起的這個戰術是非常完美的,也是極為專業的。但這裡有一個致命的關鍵就是,如果趙軍的後軍派人過來追擊,那麼,這些截斷趙軍的秦國士兵,就會被包夾,也會被一個一個吃掉。

這就形如美軍作戰守則裡所言,當敵人在你的射程範圍之內,你也在敵人的射程範圍之內,最重要的就是誰先發現對方,誰就能佔得先機幹掉對方。

就秦國出兵截斷趙軍後路的局勢來看,如果真正打起來,這麼做的話,總會有人腹背受敵,被包了餃子。不過,這還要看趙軍裡有沒有窺見這一玄機的軍事將領,如果沒有,趙國就危險了。如果有,危險的就是秦國。矛盾雙方的轉化,就在一瞬間,但白起決定,就這麼幹了。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為了引趙軍出來,秦軍就到趙軍大營前謾罵挑戰。剛上任不久的趙括,看到這樣的機會,決定披掛上陣,迎戰秦軍。結果沒打多久,秦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溜了。趙括見秦軍敗退,覺得機不可失,哪有那麼容易就放棄這樣的好機會,她一馬當先,率領趙軍呼天搶地的殺了過去。

秦軍且戰且走,一直退入大營。趙括見秦兵如此不堪一擊,越發來了情緒,揮動令旗,三軍隨即擺好陣勢,攻擊秦軍的營壘。

白起早已做好準備,數十萬秦軍嚴陣以待,趙軍倉促之間,根本攻不下來。正在這個節骨眼上,趙軍發現,背後突然出現一直秦軍,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已經截斷這一波趙軍跟大本營的聯繫。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面對如此險情,趙括並不驚慌。他立即採取三項舉措,第一,立即傳令停止攻擊秦軍;第二,由前鋒軍隊負責監視秦軍主力大營,後軍調轉矛頭,猛攻秦軍騎兵;第三,派人趕回大營,命令他們,從背後策應。

這三項舉措,正中了白起作戰部署想到的漏洞,但是,截斷趙軍退路的秦軍實在是泰國勇猛,趙軍經過殊死搏鬥,仍舊沒能撕開一道可供衝出去的口子。趙括見到此種情形,命令軍隊就地防禦,最裡層的士兵,負責挖戰壕,等待援兵包抄秦軍。

就這樣,秦趙兩方的軍隊暫時停息進攻,趙國軍隊被硬生生的截斷成三截,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趙軍開始缺糧,趙括多次突圍,都以失敗而告終,他們始終都沒有衝破秦軍的包圍圈。

據說,當年趙軍被困之時,沒有糧食,就殺掉戰馬,戰馬吃完了,就開始吃死去士兵的屍體,死去的士兵被吃完了,那些受傷了沒法醫治的士兵,也成了袍澤兄弟的口中食。就這樣,四十多天過去了,不但趙軍人心惶惶,秦軍也是惶惶不安,因為他們不但缺少糧食,還缺士兵。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遠在咸陽的秦王也是焦躁不安,如果這一仗幹不死趙軍,就有可能被趙軍幹掉,局勢隨時都會逆轉。無奈之際,秦王親自去河內地區,把當地年滿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封爵,然後組成軍隊奔赴長平戰場,負責截斷趙軍與國內的聯繫,徹底斷絕他們的糧道。

最終,趙括在突圍中被秦軍的連弩射殺。趙軍主將陣亡,士兵們儼如無頭蒼蠅,到處亂竄,致使陷入秦國包圍圈中的趙國士兵,迅速分崩離析,四十萬趙軍被俘,這四十萬趙國俘虜,被白起坑殺。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每當讀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俘虜的時候,我總在想,這個坑殺的坑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挖坑埋了他們,還是砍死了埋到坑裡。我認為,這都不正確,這個坑的意思跟坑蒙拐騙中的坑是一個意思,應當是設計殺了這四十萬俘虜。如果不是設計,這四十萬俘虜要是暴動或者譁變,對秦軍而言,那將是一場災難。

白起殺了四十萬俘虜,因此背上了殺神的名稱。如果用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去評價白起,是不正確的。因為一個歷史人物的存在,都不能脫離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隔離了那個時代談歷史人物,是形而上學,這就好比,你張嘴看不到牙齒一樣。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白起作為秦國主將,他的目的是打勝仗,想打勝仗,就要不斷琢磨怎麼去削弱敵國的戰鬥力。就拿趙國這四十萬俘虜來說,這麼多人一旦回到趙國,武裝之後,又會再跟秦軍兵戎相見,那樣來說,對秦軍就是最殘忍的。假如這四十萬人不殺也不放,讓他們活著,這四十萬張嘴都要吃飯。秦軍本來就不富裕,本來就缺糧,還要管這四十多萬俘虜吃飯,對秦軍而言就是雪上加霜。

回頭再看長平之戰,最初的起因就是因為爭奪上黨郡的歸屬,這一仗本來是不用打的,但是趙國非要吃現成的,貪心不足蛇吞象,硬要從秦軍嘴裡搶食,最終被打得元氣大傷,為趙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為爭奪一個郡縣,兩國引發世紀大戰,此人因坑殺俘虜被唾棄千年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雄觀大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