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涌现一大批官员,他们虽个个铁骨铮铮,但实际上误了大清

谈及大清王朝,除了较为典型的“满清十二帝”外,对于清帝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其实是一大批尤为特殊的官员。为何会这样讲呢?其实曾有学者指出,晚晴之所以呈现赢弱的势态,其实除统治者的缘由外,和大清官员的腐朽有着极大关系。那么,当年那些看上去铁骨铮铮的官员们,究竟做了哪些事而误了大清国呢?

满清涌现一大批官员,他们虽个个铁骨铮铮,但实际上误了大清


在相关文献中,他们一度被挂上“清流”的标签。在学者眼中,他们似乎对一切事情不问对错,只看重利益。最终导致的恶果,是民怨的沸腾,之后外患与内忧融合将风雨飘摇的大清推向覆灭。较为特殊的,这些清流并不是贪官,而是一些不畏权贵的所谓“忠臣”。

他们曾一度以“经世济国”为毕生的任务,并对素质的要求极高,敢于同皇亲贵戚斗争。并且,之所以被誉为“清流”,也是他们一度廉洁奉公、自律性强,这些要素的糅合之下,这些官员们从道德上占据了极好的制高点...

满清涌现一大批官员,他们虽个个铁骨铮铮,但实际上误了大清


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这些官员对于朝政的弊端,可谓是直言不讳,从这个角度来看算得上是理想中的好官。但从大清家国的的角度去思考,清流们似乎就未必做出更有利的贡献了。就拿当年的鸦片战争来讲,清廷诸官员自动划分为两派,而主战派则是由一大批“清流”(翰林和御史)构成。

毕竟这些御史和翰林,并不属大清最高统治层,但却具备了直接给皇帝提建议的权力。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大清帝国遭遇重创,近乎每次战争皆是一败涂地。即便如此,清流们还是要死战到底,不惜将清王朝的“性命”赌上。那么,值得思考的是,当年唯一有所积极作为的洋务派,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和清流派有所叠加吗?

满清涌现一大批官员,他们虽个个铁骨铮铮,但实际上误了大清


其实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众所周知洋务派的主张学习西方,以达到富国强军。而清流派,则主张改革弊政,坚决抵制外来侵略。值得一提的是,在慈禧太后掌权之际,她为了实现权力的制衡,一度任由两派官员相互攻击并相互弹劾,在请流派的据理力争下,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最终大清只得食下了《马关条约》的恶果..

满清涌现一大批官员,他们虽个个铁骨铮铮,但实际上误了大清


后来,专家一度补充道,其实清流派的根本缺陷是盲目,他们从不考虑现实问题,对当年清廷的很多事情指指点点。名义上他们似乎为尤为忠君和廉洁,但事实上他们一度断送了大清的基业。看到这里,大家会有哪些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呢?欢迎踊跃留言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