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具備正常蓄水運行條件

17位院士表示,十年試驗性蓄水安全穩定

《 中國能源報 》( 2018年11月26日 第 12 版)

本報訊 記者蘇南 通訊員朱靜霞報道:近日,在三峽工程連續9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以及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運行10週年之際,來自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的17位院士以及30餘位專家學者表示,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運行十年安全穩定,隨著工程整體竣工驗收在即,正式蓄水指日可待。

據瞭解, 十年試驗性蓄水運行監測表明,三峽工程已完全具備175米正常蓄水運行條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評價,在水庫運行環境與初步設計相比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三峽工程與時俱進,創新了水庫優化調度方式。

“試驗性蓄水運行以來,三峽工程發揮了重要的防洪作用,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減災效益,已成為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關鍵骨幹工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楚漢表示。

“多年來的運行考核表明,三峽水輪發電機組運行安全穩定,自主研發、設計、製造、安裝、調試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聽完三峽集團關於三峽工程巨型水輪發電機組運行情況的專題報告後,曾深度參與三峽工程建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超然如此評價。

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說:“三峽工程的成功實踐,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水利水電建設的整體技術水平,對推動世界水利水電行業技術進步起到巨大作用。”

多位院士認為,試驗性蓄水運行以來,三峽工程不斷優化水庫調度方案,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得以實現並顯著提升,在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中發揮了基礎保障作用。

據瞭解,三峽工程不僅在設計階段提出並運用了一系列新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攻克了重要水工建築物的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同時,在建設和試運行期間,也對各建築物變形、應力應變、滲流等進行了全面監測。

試驗性蓄水運行10年的監測數據表明,三峽工程各樞紐建築物處於安全運行狀態。以三峽大壩洩洪為例,經多年研究論證,三峽工程創新性提出三層孔口“立體交錯佈置”方案,解決了有限空間束縛下的大流量洩洪安全技術難題。正因為洩洪技術科學合理,三峽工程經受住了2012年超7萬立方米/秒的最大入庫洪峰流量的考驗,且閘門區和過流面均未發現空蝕破壞,驗證了樞紐設計和建設質量以及大壩的長期運行安全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