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具备正常蓄水运行条件

17位院士表示,十年试验性蓄水安全稳定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1月26日 第 12 版)

本报讯 记者苏南 通讯员朱静霞报道:近日,在三峡工程连续9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以及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运行10周年之际,来自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17位院士以及30余位专家学者表示,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运行十年安全稳定,随着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在即,正式蓄水指日可待。

据了解, 十年试验性蓄水运行监测表明,三峡工程已完全具备175米正常蓄水运行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评价,在水库运行环境与初步设计相比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三峡工程与时俱进,创新了水库优化调度方式。

“试验性蓄水运行以来,三峡工程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已成为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关键骨干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表示。

“多年来的运行考核表明,三峡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安全稳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听完三峡集团关于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情况的专题报告后,曾深度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超然如此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说:“三峡工程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整体技术水平,对推动世界水利水电行业技术进步起到巨大作用。”

多位院士认为,试验性蓄水运行以来,三峡工程不断优化水库调度方案,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得以实现并显著提升,在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据了解,三峡工程不仅在设计阶段提出并运用了一系列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攻克了重要水工建筑物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在建设和试运行期间,也对各建筑物变形、应力应变、渗流等进行了全面监测。

试验性蓄水运行10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三峡工程各枢纽建筑物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以三峡大坝泄洪为例,经多年研究论证,三峡工程创新性提出三层孔口“立体交错布置”方案,解决了有限空间束缚下的大流量泄洪安全技术难题。正因为泄洪技术科学合理,三峡工程经受住了2012年超7万立方米/秒的最大入库洪峰流量的考验,且闸门区和过流面均未发现空蚀破坏,验证了枢纽设计和建设质量以及大坝的长期运行安全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