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定型的呢?

今天要说的书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这两本历史经典很多人都读过,读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些感触,比如,中国古代的官僚集团真是奇特的存在。一方面,哪怕皇帝几十年不理朝政,官僚集团也能自我维持,让国家日复一日地运作下去,表面看什么事都没有,这表明官僚集团是很有能力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保守、无能,效率也很低,特别是遇到全新挑战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皇帝的问责,只能欺上瞒下、苟且偷生。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今天我要说的这本书,就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进行了大揭秘。了解了这些秘密,再来看历史上官僚集团的种种表现,你可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定型的呢?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李治安和杜家骥。两位都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是他们的代表作,自从1993年出版以来深受好评,不断再版,可以说是研究这个领域的必读书之一。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非常详细而深刻,它描述了中国官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它是怎样运行的,又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读完这本书,我们就能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深入的认识。

我们先来说,到底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样产生、如何定型的呢?

官僚政治这个词,其实是从西方传来的,说到这,就必须要提到一位学术大咖: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20世纪初的时候,韦伯仔细观察了欧美等国的行政组织,提出了“官僚制”这个概念。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按照法治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组织实行等级制,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服从上上级,所有的层级都依据规章制度来运作,就像流水线一样。韦伯所说的这种官僚制,是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描述,它跟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相似的地方,比方说,都实行严格的等级制,上下级界限分明,都按照规章制度运作,等等,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这跟古人对官僚政治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定型的呢?

前面讲过,古代中国没有官僚政治这个词,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对官僚政治这个现象没有认识,恰恰相反,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官僚政治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发达。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对官僚政治有所认识。这种认识,可以用“事君治民”四个字来概括,意思是:为君主服务,管理民众。也就是说,官僚处在君主和民众中间,对上,他们效忠君主,替君主做事情;对下,对老百姓进行统治和管理。这样,官僚就有两张面孔:在君主面前,他们是臣子,必须顺从君主的意志;而在老百姓面前,他们又是父母官,掌握了很大权力。

在这个结构中,君主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理论上讲,官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怎样管理老百姓,都是君主规定好的。这就跟韦伯所说的官僚制有本质上的不同了,因为近代西方的官僚集团上面,并没有一个握有生杀大权的专制君主,它的权力也不是君主赐予的。但古代中国不一样,说到底,古代中国官僚所有权力都是君主给的,官僚本身只不过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没有独立性。所以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本质,就是君主官僚政治,或者说帝制官僚政治。这样,关于中国官僚政治的起源,也就很好回答了——从君主制诞生那一刻起,就产生了官僚政治。因为君主要进行统治,必须依靠一批专业人士,这样的专业人士被称作官僚。

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定型的呢?

资料显示,夏代就设有专门的官职,负责收税,处理犯罪问题,管理农业、畜牧业等事务。到了商代和周代,中国的官僚政治越来越成熟,特别是周代,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制。

首先,是出现了中央和地方的明确划分。周代实行分封制,周王室所在的区域是中央政府,各个诸侯国,像齐国、鲁国、晋国,相当于地方政府,这样就出现了中央官员跟地方官员的区别。这个区别贯穿了今后的中国历史,其影响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

其次,是建立了严密的等级制。在周代的官僚体制中,周天子位于顶端,他的下面是诸侯,相当于天子派往各个地方的最高长官;诸侯下面是卿大夫,担任各类官职,帮助诸侯管理国家,属于中高级官员;卿大夫下面还有士人,士人们承担具体工作,有点像现在的基层官员。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结构里,周天子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诸侯只需要履行完对周天子的法定义务,回到自己的封地上,诸侯做什么事,周天子是无权干涉的。同样,卿大夫也能在自己的封地上做主,诸侯不能随意干预。这就是分封制的精髓,所以,这时候周代的官僚政治不能叫做君主官僚政治,因为周天子还不是专制君主。

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定型的呢?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君主和官僚集团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简单地说,专制君主开始出现了。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王室把都城从西安搬到了洛阳,史称东周,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整个国家陷入动荡,诸侯们开始互相攻击,而且越来越频繁。据学者统计,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诸侯国之间至少发生了762次战争,平均每年多达4次,很多弱国、小国都被强国吞并了。激烈的战争让诸侯认识到,原有的官僚体制不够用了,只有把权力集中起来,才能聚集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此时涌现出来的君主,齐桓公、楚庄王、吴王夫差等人,和他们的前辈比起来,权力是大大加强了。但是光这样还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才能保障君主掌握绝对权力。这方面的范例,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定型的呢?

公元前359年和350年,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进行了两次变法。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虽然贵族还有封地,但不能自己收税、组织武装,必须听命于国君,这样所有权力都被集中到君主手上。由于商鞅变法的彻底性,秦国国君的权力比其他诸侯更大,成了第一个专制君主。那么,他是如何统治那么大面积国土的呢?具体来说,是推行了郡县制。郡,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郡下面设县,两者合起来,就叫郡县制。郡县制跟分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分封制下,官员同时是有封地的卿大夫,相对比较独立,如果实力强大,还会对君主构成威胁;而在郡县制下,中央政府负责任命各地官员,郡和县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治理地方。官员的俸禄,也就是薪水,则统一由中央政府发放。那中央政府谁说了算呢?君主。就是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直接归君主管。

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定型的呢?

有了郡县制,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算是定型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了36个郡,约一千个县。秦朝灭亡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体制,继续实行郡县制,并且不断加以完善。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无论朝代怎样更替,郡县制都得到了保留。可以说,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