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走出了中世纪的迷雾,年讲的脚步来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从那时起欧洲开始大步跨越,从封闭的中世纪走到向生机勃勃的现代。有观点认为

欧洲的启蒙运动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从思想上塑造今天这个世界。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本期的【年讲欧洲】,我们将走进那个思想家辈出的黄金时代,讲讲伏尔泰、卢梭两位思想巨擘相爱相杀的一生之战。

PART 1

Hi,Bro

缘,妙不可言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力选手,他们都推崇自由和平等,都推崇自然神论,他们都受到当局的压迫,过着各处流亡的日子;他们死于同一年,一前一后被请进先贤祠,棺木相距不过咫尺……他们各自的伟大都是毫无疑问的,世界上本来不应该有比他们更接近的人了,他们理应是最亲密的战友。

然而,这两位为启蒙运动扛把子的男子偏偏成为冤家对头,仇视攻击,至死不息。玩不到一块就离远点,或者,相杀又相爱才是思想界巨擘们钟爱的戏码。在命运指引下的两人长居于彼此的故乡,做了一辈子的守望者。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伏尔泰(Voltaire),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

早年在巴黎风光十足的伏尔泰,晚年在日内瓦大置房产,他也许是大文豪中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在生意场大获成功的人。他在日内瓦定居下来,一住二十多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甚至把自己称作“瑞士人”。

“我一直觉得,25岁时人应当生活在巴黎,而50岁时要生活在日内瓦。”

“我老了,病也多了,我的身体需要一个好医生,我的精神需要一个像日内瓦这样的社会环境。”

“巴黎朝气蓬勃,人才济济,明火执杖,是年青人打天下的地方;日内瓦则是世外桃源,净土一片,是暮年老骥沉思冥想的去处。”

比伏尔泰小18岁的卢梭在地理上的人生道路与伏尔泰正好相反:他生于日内瓦,之后去法国。从小是孤儿的卢梭,反对加尔文主义,很年轻时便退出当时在日内瓦占统治地位的新教组织,而皈依天主教。

由于对新教的叛逆,卢梭在日内瓦当政者眼里是一名异教徒,受到种种指责,最后被取消了公民权。

于是卢梭十二岁时徒步流浪去法国,在巴黎自学成才并成名。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54年卢梭回到日内瓦,在那里被当作文豪受到隆重热烈的欢迎,当局撤消了以前对他所有的指责,当然不用说还恢复了他的公民权。卢梭对他在日内瓦受到的待遇十分满意,自称“日内瓦公民”,住了很长时间。他本打算在日内瓦重新定居下来,但听说伏尔泰即将要搬到日内瓦来住,居然马上改变态度,带着家人又匆匆回到了巴黎。

两人就是这样,从一开始成名,就保持着一种莫名的疏远和冷淡。伏尔泰原本生于巴黎,却在卢梭的故乡安度晚年。卢梭本是日内瓦人,却在巴黎度过自己的后半生。所有的撕和怼,都是通过书信完成的。阿信不禁开了一下脑洞,如果那个年代有社交网络,这两位最强大脑的聊天记录也许可以这样神还原:

PART 2

Ooops...

塑料兄弟情

根据《忏悔录》中记载。1745年,卢梭受黎留希公爵的邀请,负责将伏尔泰的剧本《那瓦尔公主》改编成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卢梭接到任务后,首先想到写信给伏尔泰,以征求原作者的同意。当时伏尔泰已经是名人,而卢梭还是无名之辈。

如果伏尔泰那时有微信,在1745年的某一天他可能收到这样的消息: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其实,伏尔泰与卢梭的初次接触还是很愉快的,不管伏尔泰是不是客套,但至少伏尔泰是尊重卢梭的。这次短暂接触后,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进一步沟通。

1750年,卢梭因论文获奖也成为名人,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涨起来了。卢梭与伏尔泰观点中存在的冲突逐渐露出端倪。两人经常通过发表文章的方式展开争论。但伏尔泰毕竟是前辈,卢梭也承认深受伏尔泰影响,因此这段时间的争论可以算作君子之争,主要是基于观点与学术上的讨论,二人并无恶意。

也许是出于礼貌,也许是想打破两人之间尴尬的沉默和针锋相对,也许是大思想家不喜欢这种含蓄温吞的塑料兄弟情。1755年卢梭把他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了伏尔泰。这本书讨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本来卢梭是想以书破冰的,哪知道竟然砸出个冰窟窿。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如果他们之间曾经有过友谊的话,那么这本《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就是老哥俩友谊破碎的见证。这篇友尽的论文虽然没有入选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但它

标志着卢梭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时期。

那么这篇论文的分量到底如何呢?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评价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拉摩的侄儿》是18世纪辩证法思想的杰作。

PART 3

Hell,No!

撕,就撕个痛快

理性和平静的交流和探讨已经成为过去式,卢梭和伏尔泰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剑拔弩张地呈现出针锋相对的观点。无论是隔空喊话怼,还是含沙射影地暗示怼,此时,已经很难将二人拉到一个对话框中。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

信的第一段说:

“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

信是这样结束的:

“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

收到信后,伏尔泰一直没有回信。

PART 4

Final Battle

成全你,成就我

当吃瓜群众都以为这两位已经井水不犯河水的时候,四年之后,卢梭栖身在属纳沙特尔伯爵封邑的莫蒂埃,邮递员送来一本寄件人不明的神秘小册子——《公民的感情》。

这本书揭露了卢梭的陋习和缺点:受虐狂,裸露僻,神经衰弱,疑心病,手淫癖,同性癖倾向,病态性羞怯,盗窃僻,幼稚病,易怒和吝啬……

当时,正处于政治迫害人生逆境中的卢梭,没有认出真正的作者是伏尔泰。《公民们的情感》流传后,卢梭一直标榜的德行被撕得粉碎,名声扫地。为避免自己一直遭受骂名,或者也是对伏尔泰所抖的黑料最后一次洗白,卢梭开始撰写名垂后世的《忏悔录》。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卢梭的《忏悔录》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

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1782年,在卢梭去世后的第四年,《忏悔录》陆续发表,获得了“丑闻式”的巨大成功。

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这样说到:

“当我离开人间时,我热爱上帝,热爱我的朋友,也不嫉恨我的敌人。”

最后一句是cue卢梭的。33天后,卢梭病逝。

1791年,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在边境露馅,被革命党逮捕,送入监狱。7月11日,

革命党人把他们的精神领袖伏尔泰的灵柩请进先贤祠,作为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伟人供奉起来。连绵十几里长的送灵柩队伍故意在路易十六囚室窗口下经过,以进一步刺激这个即将上断头台的皇帝的神经。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位于巴黎的先贤祠

三年后,1794年10月11日,按照法国国民公会作出的决议,卢梭也被请进先贤祠,受到与伏尔泰同样的待遇。是日,成千上万的人在先贤祠前举行隆重仪式,然后把卢梭的灵柩安放在离伏尔泰墓地仅几尺之遥的地方。这个故事的结尾听起来略为喜剧,但听故事的同时,我们希望引导年讲读者理性的思考几点:

原本应该是密友的他们究竟为何会成为仇敌?

什么问题是他们的争论的核心问题?

到底谁对谁错?

伏尔泰和卢梭都倡导自由与平等,但对于用什么政体来保障“自由平等”却存在很大差异,伏尔泰提倡开明的君主制,卢梭提倡集权的民主主义。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民主体制的建立起到极大的作用,但他们同时也要对后世的一些动乱负责。

雨果在《悲惨世界》借用流浪儿童的两句嘲弄的歌词:“这是伏尔泰的罪过!这是卢梭的罪过!”述说他们应对19世纪的动乱负责。但显然,卢梭的思想太过激,太极端,相对而言,伏尔泰的思想则要温和许多。

# 今日福利#

伏尔泰和卢梭,都是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到底为什么两个人走到了如此水火不容的地步?欢迎和我们聊聊你的观点。

点赞最高的两个解读,我们将赠送中信人文社科好书。

No!互撕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了一起……|硬派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