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道20號」劉幻真:包頭考古第一人

【聚焦學習】

「烏蘭道20號」劉幻真:包頭考古第一人

劉幻真,1944年生,包頭人,考古學家,包頭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系九三學社社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內蒙古考古學會理事、內蒙古博物館學會理事。曾主持內蒙古乃至國家許多重大文物考古項目,先後在《考古》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文章60餘篇。包頭考古第一人,包頭博物館創建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善遺址發現者。曾獲評自治區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包頭市先進工作者、包頭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稱號。

住著老房子,用著只能接打電話的老手機,桌子椅子都已經老舊不已,但是劉幻真不願意去更換,一隻藍色的小檯燈陪伴了他幾十年,如今依然陪他夜夜讀書寫作。與此相對應的,是屋裡堆成一人多高的書山,從歷史考古、哲學社會科學、文學地理不一而足。劉幻真總是說,生活上越簡單越好,但是精神上越豐富越好。“我就是一介草根,只有初中學歷,但是我身後的這些書就是我的大學。”

包頭考古第一人、包頭博物館創建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善遺址發現者,劉幻真憑藉自己的刻苦努力,不斷向人生的高峰攀登。

半月工資

換來無價元青花

在包頭考古界、博物館界,劉幻真的名字往往與包頭博物館鎮館之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相聯繫,這件國寶級的文物,正是劉幻真騎著自行車在鄉間走訪調查中發現,並用半個月工資換來的。

劉幻真1944年出生於包頭,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庭困難而輟學,隨後進入內蒙古一機集團工作,從小喜歡讀書的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和思考,從普通工人一直到企業管理幹部,劉幻真從《二十四史》到《資治通鑑》再到古今中外名著,大量閱讀各類書籍。利用出差機會,他經常去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向考古方面的老教授、老專家請教,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

1978年,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包頭市文物管理局前身)成立,因為劉幻真淵博的知識儲備,我市著名詩人李野推薦他到包頭市文物管理所上班。從此,劉幻真開始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旅程。

從1978年到1979年,作為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唯一的專業人才,劉幻真開始了摸家底的田野調查,而元青花就是劉幻真在這個時期走訪時偶然發現的。

1979年9月的一個星期天,當時35歲的文物管理員劉幻真騎著自行車在麻池公社開展考古調查和文物保護宣傳,當他拿出在當地古遺址採集的一些瓦片和瓷片,給幹活的農民講解一些燕家梁地區文物的歷史知識和保護常識時,有位婦女隨口說道:“我們老公公家就有一個和你拿的藍花瓷片一樣的罐子。”她的一句無心之言,讓劉幻真心裡一動,決定去看個究竟。

當天,劉幻真特意從供銷社買了麻花和餅子來到了這位婦女家,一進屋就看到了躺櫃上擺放著一個白底藍花的大罐子,罐子色澤豔麗、光潔如新,花卉紋飾繁密、華麗大氣,讓人眼前一亮。“我還沒見過這麼完整而且巨大的青花瓷罐,這肯定是一件難得一見的古代瓷器,在聊天過程中,我亮明身份並建議他們將罐子交給國家保管。”劉幻真說,最終一家人經過商量決定將瓷罐交給國家。為了表示感謝和鼓勵,劉幻真拿出20元錢(當時月工資為54元錢)給這家人作為保管費。

而在後來不斷經過證實,這件瓷罐為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目前存世僅有4個,該罐也成為四件大罐中唯一有準確出土地點的國寶,可謂價值連城。

田野調查中發現

發現阿善遺址

在劉幻真看來,真正讓他有成就感的,並不是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而是阿善遺址的發現和挖掘。

1979年6月份的一天,一個農民拿著一塊在大青山上撿到的石器,走進了剛剛成立不久的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劉幻真看到後眼前一亮,這個稍有些文物常識的農民拿著的是有著明顯人工加工痕跡的石器——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就這樣,阿善遺址在6000年之後,重見天日。

而在此之前的田野考古中,劉幻真已經踏遍了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山山水水,一個挎包、一袋乾糧、一個水壺、一架相機跟著他,每天都滿載著幾十斤的標本滿意而歸。從上世紀80年代初,劉幻真完成了包頭地區的考古調查,憑著淵博的學識和聰明智慧,加上不辭辛勞的實地走訪,共發現古代文化遺存160多處,其中大青山西段和陰山草原地帶發現的30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尤為重要。

從1980年至1988年,劉幻真主持了4次對阿善、西園、黑麻板等新石器遺址科學考古的發掘和研究。每一次發掘都在考古界引起重視。特別是石牆和祭壇的發現與確認,在國內尚屬首次,成為探討我國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據之一。這一發現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不小的震動。1996年,我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教授還專程來到包頭實地考察和檢驗了阿善遺址發掘工作的成果。

此外,劉幻真還在歷史地理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在細緻的調查、踏勘中,發現和考訂了漢代石門障、北魏懷朔鎮、唐代中受降城等重要古代城址。而作為北魏六鎮之首的懷朔鎮,文獻考證在包頭,但具體地址一直沒有找到,1979年9月,劉幻真與固陽縣文化館的同志一起,徒步20多天,採用拉網式的辦法,終於在固陽縣白靈淖鄉找到了懷朔古鎮,為北魏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因為卓越的考古成就,1993年,自治區文化廳聘請劉幻真為自治區“九五”考古重點項目——“鮮卑與金陵考古”課題負責人,從此他深入到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進行了長達3年的金陵考古工作。至1996年,該項目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國家文物局及國內專家的高度評價。

作為一名考古學家、文物鑑賞家,劉幻真卻沒有收藏一件文物,在劉幻真的家裡,他所收藏的,都是一些瓷器碎片、破磚爛瓦,收集上來的文物無一例外都被陳列在了包頭博物館的展廳裡。

「烏蘭道20號」劉幻真:包頭考古第一人

1984年,劉幻真(左下)在黑麻板山洞考古。

讓包頭有了

自己的博物館

劉幻真總是說,自己這一生圓了兩個夢,一個是考古夢,一個是博物館夢,這兩個夢都已經完成了。博物館夢的完成,就是他一手創建包頭博物館,並將包頭博物館的展覽打造成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的一座較大城市,世界稀土之都,包頭一直沒有博物館,劉幻真為此多次奔走呼籲。1997年,包頭市委、市政府決定建立一座展示包頭歷史文化的博物館。“當時市裡去自治區準備抽調專家來包頭,但是自治區文物局的人說,你們包頭就有現成的人,沒必要向外借人,劉幻真就很合適。”劉幻真回憶,後來市領導找到他,他一口應諾下來,從“鮮卑與金陵考古”課題中抽身出來,並立即開始著手博物館的籌建工作。

從隊伍建設到陳列品的收集,劉幻真立即投身其中,和其他幾位同志一起,赴上海、南京、山東、北京等地進行考察學習,緊接著又到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等地實地考察草原巖畫。

“包頭博物館要區別於其他盟市,那麼我們就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我們選擇了巖畫作為開館展覽,巖畫相當於一部史書,記錄著北方草原文明的發展歷程,信息量大,而陰山岩畫、達茂草原巖畫、巴丹吉林沙漠巖畫都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地域上也比較方便。”劉幻真回憶,雖然如此,因為陰山岩畫與巴丹吉林沙漠巖畫都不在包頭,涉及越境收集展品問題,為此他與自治區文物局、國家文物局不斷溝通,最終獲得許可,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可以突破區域界限線收集展品。

1998年12月,包頭博物館正式開館,1999年,包頭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評為“全區50年十大陳列展覽精品”,2000年,《石破天驚——內蒙古古代巖畫陳列》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稀土館》被中國稀土協會評為1999年度全國稀土行業十件大事。

2008年,64歲的劉幻真從包頭博物館館長的職位上退休,但是退休後的他並沒有真正休息下來,而是利用更多的時間去讀書、思考、寫作。“喜歡了一輩子文博事業,從考古到博物館,兩個夢都實現了,現在我還在不斷學習,最大的願望是把包頭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往前推進,上溯到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劉幻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