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野揭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丁龍嘉

1948年1月,山東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軍由“全面防禦”轉入“分區防禦”,據守在津浦、膠濟兩條鐵路沿線的青島、濰縣、周村與張店、濟南、兗州等戰略要地,妄圖以堅固設防的城市和防禦地帶阻擋人民解放軍的攻勢。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奉命改稱山東兵團,繼續執行內線殲敵任務。

華野揭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進入濟南市區的人民解放軍

華野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決定首先進行膠濟鐵路西段周村、張店戰役。周張戰役,實際上是山東兵團轉戰出膠東腹地之後解放全山東的第一仗,若能首戰告捷,對振奮民心士氣、鍛鍊部隊的城市攻堅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戰役預定於1948年3月11日打響,但由於連日暴雨所阻,參戰部隊接敵時間各有先後。首先攻打的是張店之敵。守敵見勢不妙,棄城而逃,被山東兵團部隊堵截在野外全殲。位於周村一帶之敵聞訊倉促收縮兵力,致使周村守敵突增至1.5萬人。12日凌晨,山東兵團部隊對周村發起攻擊,至16時,全殲守敵。接著,山東兵團各部乘勝擴大戰果。這時周邊駐敵全線動搖,紛紛棄城而逃,連遠離戰場百里之外的萊蕪、蒙陰、沂水諸敵也望風而逃,具有戰略意義的沂蒙山區全部重獲解放。歷時12天的膠濟鐵路西段周張戰役,共殲國民黨軍3.8萬餘人,攻克張店、周村14座城鎮,取得重大勝利。

山東兵團在取得周張戰役勝利之後,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決心乘勝東指,求殲已陷於孤立的濰縣、昌樂地區之敵。位於膠濟鐵路中段的濰縣城,分西、東兩城,城垣工事堅固,明碉暗堡交錯,利於防守,守敵吹噓“固若金湯”。為了打好攻堅戰,山東兵團加強土工作業,提出“人馬均活動於地下”的口號。濰縣戰役於4月2日打響。從4月9日起攻城部隊開始土工作業,將守敵利用防禦工事把山東兵團攻城部隊消耗於外圍的企圖化為泡影。4月10日夜,攻城部隊開始了攻佔濰縣西城的戰鬥,戰況十分激烈。4月24日夜,西城解放。接著進攻東城,於4月27日上午全殲守敵。昌樂等地區守敵一聽濰縣失守,紛紛棄城逃跑,途中大部被殲。歷時37天的濰縣戰役,以殲敵4.5萬餘人的戰果而勝利結束。

5月7日,中央軍委命令山東兵團於津浦鐵路中段兗州地區採取行動,以攻城打援戰法殲滅敵人。29日兗州戰役開始。7月12日開始總攻兗州城,13日守敵全軍覆滅,15日殘敵被殲。歷時48天的兗州戰役,殲滅國民黨軍6.3萬餘人,解放12座縣城,控制濟南至徐州間300公里鐵路。至此,山東兵團4個多月的進攻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14.5萬多人,根本改變了山東戰場的形勢。

1948年7月,華野西兵團一部由豫皖蘇地區轉至魯西南地區休整,與剛剛取得兗州戰役勝利的山東兵團靠攏。這時,華東與中原兩大解放區已打通了聯繫,華東與華北兩大解放區之間隔著一個孤島——敵佔濟南,而濟南東距青島、南距徐州各有300多公里,敵增援十分困難。這種形勢,使攻取濟南成為華野下一步的有利目標。就此,中央軍委與華野領導反覆進行磋商。8月12日,中央軍委覆電,同意攻城打援,要求在部署上注意“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達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之目的”。當時的濟南,有人口70餘萬,有國民黨守軍約11萬餘人,守將王耀武制定的防禦方針是:加強要點,特別是機場和城區守備,控制較多的預備隊,以支援外圍據點防守,多在外圍消耗解放軍的力量,以固守待援。

8月下旬,華野代司令員兼政委粟裕在山東寧陽召開了縱隊以上主要領導幹部參加的作戰會議。會議統一了攻濟打援作戰的指導思想和戰法;決定組成攻城、打援兩個兵團,攻城兵團共14萬人,分東、西兩個集團,實行鉗形攻擊,打援兵團共18萬人;整個攻濟打援作戰由粟裕指揮,攻城作戰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指揮。

戰役於9月16日夜開始。從17日起,攻城兵團東集團在炮火支援下,依託有利地形,不斷向敵外圍據點進攻;西集團分路猛進,並以炮火控制了飛機場,迫使敵人停止空運。面臨覆滅命運的國民黨軍第96軍軍長吳化文,在人民解放軍敵工部門和中共濟南地下組織的積極爭取下,於19日晚率所部約兩萬餘人舉行戰場起義,撤離戰場,使守敵西部防線出現缺口。攻城兵團抓住戰機,乘勢急進,至20日拂曉前,西集團全部佔領商埠以西陣地,東集團主力直逼城垣。為了不給敵人以喘息機會,西集團向商埠實施突擊,東集團積極進行攻城準備。22日黃昏,東、西兩集團乘敵混亂之機,同時猛攻濟南外城,23日中午,佔領外城大部。

攻城兵團各部隊為了減輕濟南市的損失,發揚英勇戰鬥和連續作戰的作風,於23日18時對內城發起總攻。突入內城的各部,東西對進,直插縱深,迫敵步步敗退,至24日黃昏,攻佔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全殲內城守敵,濟南戰役勝利結束。據守在馬鞍山、千佛山的殘敵,分別於25日、26日放下武器。當攻城兵團猛攻濟南之際,行動遲緩的徐州國民黨援軍剛欲北援,已聞濟南失守,遂使增援計劃化為泡影。

濟南戰役,華野以傷亡2.6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10.4萬餘人(內中起義2萬餘人),俘其高級將領23人。濟南戰役的勝利,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開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國民黨軍重兵堅守的大城市的先例;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為華東野戰軍會同中原野戰軍在隴海鐵路以南舉行大規模殲滅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這個大規模殲滅戰,就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最大的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進行的淮海戰役。這次戰役,人民解放軍參戰的有: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另1個軍,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以及華東、中原軍區和冀魯豫軍區部隊,共60餘萬人。國民黨軍投入兵力約80萬人。表面看是60萬對80萬,實質上人民解放軍得到了山東、蘇皖、豫皖蘇、冀魯豫4個解放區人民的全力支援,是300萬得道的軍民對80萬失道的國民黨軍。

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經過連續66天的艱苦奮戰,以13.6萬餘人的傷亡,取得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的偉大勝利。這一勝利,同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一起,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949年2月9日,遵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編制和番號的要求,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譚震林任第一副政委。三野轄4個兵團、15個軍,另轄特種兵縱隊、兩廣縱隊和軍政幹部學校、教導師,共58萬餘人。其中的第7兵團第35軍,由魯中南縱隊與在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吳化文部合編而成,下轄第103、104、105三個師。就是這支部隊,見證了即將到來的歷史時刻。

早在淮海戰役進行中,中央軍委就開始謀劃渡江作戰。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此前的4月20日晚8時,三野一部就開始實施渡江突擊。第35軍在“早一分鐘進南京,就早一分鐘結束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早進南京一分鐘,就早使南京人民少受一點損失”口號的激勵下,奮勇前進!

23日午夜,第35軍104師312團一部的勇士們,直奔總統府,把紅旗牢牢地插在總統府的門樓上。不一會兒,第312團向第35軍軍部報告:“我們團已經佔領了總統府。總統府的日曆只翻到4月22日。”

24日——1949年4月24日,當朝陽升起的時候,南京,已換了人間!

華野揭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人民解放軍佔領總統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