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由曼施坦因指揮,結果會如何?

準備著6


當時負責斯大林格勒正面作戰的是德軍第6集團軍,負責整個方向作戰的是德軍B集團軍群,無論是讓曼施坦因代替保盧斯擔任第6集團軍司令還是代替魏克斯大將擔任B集團軍群司令,都很難挽回斯大林格勒的敗局,真正的指揮權並不在這些高級指揮官手中,而是在希特勒手裡。所以除非希特勒放棄對東線作戰的干預,否則無論是誰都無法改變德軍斯大林格勒的命運。



在斯大林格勒悲劇即將上演前,無論是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還是B集團軍群司令魏克斯都通過前線大量的情報發現蘇軍即將發起大規模反擊的企圖,他們向元首大本營報告“蘇軍正在向第6集團軍的縱深側翼部署兵力”,他們同時也明白由聯軍據守的側翼防線是如何的脆弱,整個B集團軍群都在面臨著一場巨大的危機,而他們卻無能為力。


希特勒拒絕了任何關於第6集團軍撤出斯大林格勒的請求,他只同意對聯軍做一部分反坦克和裝甲單位上的支援,這種有限的支援無法徹底改變德軍側翼防禦薄弱的態勢。希特勒手裡已經沒有任何預備隊了,他的部隊都投入到了高加索方向的進攻,雖然那裡也由於兵力不足而陷入停頓,但希特勒不願放棄辛苦得來了陣地,即使在第6集團軍行將覆滅之際也沒有抽調這裡的部隊。

事實上在曼施坦因接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時,負責解救被圍的第6集團軍時,德軍還是有挽回的機會的,但是曼施坦因始終未曾得到足夠的兵力,而且曼施坦因也指出必須從A集團軍群中抽調部隊來加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力量,從而解救第6集團軍,恢復頓河一線的態勢,但是希特勒拒絕了這一請求,最終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隊在進攻至包圍圈30公里處耗盡了力量。

不過曼施坦因在性格上更為強硬,他經常為自己的正確思想而據理力爭,所以在第6集團軍被合圍之初,假使真的是曼施坦因指揮的話也許會立即下令突圍吧。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在曼施坦因下達撤退命令的同時,希特勒會立刻解除他的指揮權,就像之前對待反對他的陸軍參謀長哈爾德以及南方集團軍群博克一樣。


小小狼王


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由曼施坦因指揮,我認為結果會是以下這樣。


首先,曼施坦因指揮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仍將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有可能整個戰役持續超過200天,但是失敗的人會是曼施坦因。這是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規模太大,不是一個指揮員能夠左右得了的,這戰役受政治、經濟、天候、人文等多種條件制約,曼施坦因來了,德軍的傷亡人數只會更多。

曼施坦因可能會在戰役最後階段,進一步造成對蘇聯紅軍的打擊,但是他也無法挽回蘇聯紅軍幾乎消滅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下轄第8、11、51步兵軍,第14裝甲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部分(第4軍),有21個德國師的番號被從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師,第14、16、24裝甲師,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師,第9高炮師)和大量直屬部隊被消滅的命運。原因同樣非常簡單,就曼施坦因一個人換了,其他雙方几百萬人都沒換,雙方的兵力對比也沒有變,一切都沒有變,就變了一個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來了之後,軸心國軍隊的傷亡可能會超過85萬人,因為他會自認為是軍事天才而蠻幹。那就是75萬以上德軍人員陣亡或受傷,9.1萬以上被俘的命運了。曼施坦因後來不是去指揮德軍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也沒有為元首奪回蘇德戰場主動權呀,最後希望還是破滅了呢。所以,我們知道為什麼出題老師非得讓曼施坦因指揮,我也不知道出師老師到底參加沒有參加過高考試題命題,出版過沒出版過專業的高考輔導教材,就跑來出題了,而我也樂巴顛地回答了。希望出題老師給我判卷子的時候給個好分數。

最後我分析,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就等於打斷了德軍在整個東線的腦幹中樞,儘管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戰爭沒有不付出代價的。不過,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就顯得德國不厚道了,這也難怪蘇聯紅軍反攻的時候分報復。


軍林天下


曼施坦因不是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德軍在1942年藍色行動中的失敗原因是兵力不足,同時德軍將領被蘇軍戰略撤退矇蔽,包括元首希特勒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內,讓部隊冒險突進不斷拉長戰線,B集團軍司令博克元帥反對冒險挺進伏爾加河反被解職,魏克斯大將接替了他繼續執行冒險計劃,最終導致補給困難而讓蘇軍有機可乘。這種情況並不是曼施坦因能改變的。



(曼施坦因除了在哈爾科夫說服希特勒暫緩反攻之外並沒有真正影響過希特勒,最多隻是多次為抗命而已)

曼施坦因的能力是目光敏銳、反應靈活,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此人並沒有真正影響甚至改變過希特勒的想法,他不可能讓南方集團軍群免遭元首瞎指揮造成的厄運,所以由他指揮說不定還不如保盧斯元帥呢!小編倒是覺得B集團軍原本的指揮官魏克斯將軍有可能打得更精彩一些!因為這個人多次出現違反希特勒命令的行為,但是他是整個B集團軍群的指揮官,接替博克之前是該集團軍群中第2集團軍司令,由於元首的干預他不能很好的節制保盧斯使用第六集團軍的方式。


(魏克斯指揮B集團軍群大敗責任並不在他)

不敢違背元首命令的保盧斯傻乎乎的將全部第六集團軍精銳挺進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把坦克開進城區打巷戰,由此給了蘇聯人消耗德軍實力的機會,並最終導致蘇德雙方實力對比傾向於蘇軍。保盧斯最瘋狂的時候一口氣集結5個步兵師、2個坦克師和2個受過城市巷戰訓練的工兵營在寬5公里市區戰線上展開進攻。要知道這些都是德軍精銳的野戰部隊,在巷戰中使用密集隊形就是浪費他們的生命。



魏克斯雖說是B集團軍群司令,卻不能直接干預第6集團軍的作戰,他的本意有可能是將兵力繞過斯大林格勒,直接閃擊伏爾加河東岸的蘇軍後方(儘管這本身就是一種冒險),用閃電戰慣用的招數圍困斯大林格勒的守軍,再來一次基輔包圍戰。


(魏克斯元帥作為集團軍總指揮避免了身陷包圍的命運,這是保盧斯沒有的好運氣,元首身邊的胖小鬍子是差點說服他撤離斯大林格勒的蔡茨勒將軍)

這種戰術也是曼施坦因慣用的,在哈爾科夫之戰中,曼施坦因不聽希特勒立刻奪回哈爾科夫的命令,而是任由蘇軍攻佔哈爾科夫並向西突擊到自己的大本營扎波羅熱,這是為了讓蘇軍耗盡攻擊力量創造有利於自己的形勢,等到蘇軍彈盡糧絕之時曼施坦因就發起反攻了。

(哈爾科夫之戰以後希特勒才開始信任曼施坦因元帥)

這樣說來,曼施坦因指揮B集團軍群也不會像保盧斯那樣打巷戰,而是會利用蘇軍負隅頑抗的戰術,將斯大林格勒變成第二個基輔。但是前提是打一場基輔包圍戰需要龐大的兵力,至少動用古德里安、克萊斯特兩個裝甲集團軍才行(前者已經被解職),很明顯1942年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不具備這個兵力。


(希特勒親自指揮魏克斯和保盧斯間接控制B集團軍群)

1941年開戰之時,南方集團軍群有第11、第17、第6三個德軍集團軍和2個羅馬尼亞集團軍、2個意大利集團軍以及1個匈牙利集團軍,最後還有第1裝甲集團軍,總兵力63個師。南方集團軍群面對的是蘇軍精銳部隊防守的烏克蘭,儘管它的師數量多於其他兩個集團軍,但是它僅有一個裝甲集團軍,合圍基輔都需要古德里安協助,在更遠的幾千公里外合圍斯大林格勒根本不可能。



而且,克里米亞戰役之後,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被打散抽調到各個戰場,第54、30兩個軍和第24、132、170師三個步兵師、第28輕裝甲師加入北方集團軍,只留下一個第50師駐守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最精銳的第22師在法國整編為機降師防守克里特島佔領區,驍勇善戰的第72師調入中央集團軍群,成了莫德爾的後備軍。最後僅有第46師和羅馬尼亞、意大利、匈牙利部隊投入了1942年的藍色行動。


(德軍兵力嚴重不足全靠戰鬥信念支持)

其中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拿走了第17集團軍和第11集團軍留下的那點部隊,還包括了第1、第4裝甲集團軍等精銳部隊,留給B集團軍群的只有第6集團軍群、第4裝甲集團軍群的小部分兵力,至於那些僕從國軍隊只能到頓河旁邊掩護保盧斯第六集團軍的側翼,德軍幾乎就是用一個集團軍群25萬(18個師)兵力應對朱可夫200多萬人的大反攻!這種情況下唯一能挽救德軍的就是戰略撤退,收縮遠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在東烏克蘭地區與蘇軍決戰,但是誰能說服元首放棄藍色行動獲得的土地呢?曼施坦因肯定不行。


曼施坦因在奉命組建頓河集團軍解救斯大林格勒時就意識到兵力不足,擔負冬季風暴解圍行動的主力突擊軍團只有第57裝甲軍,它本身就面臨被反包圍的危險。然而,面對曼施坦因請求增援的報告,元首就是不同意A集團軍群回援,事實曼施坦因並不能改變希特勒的錯誤指揮,即便在1942年藍色行動開始時就讓他接替博克元帥也無濟於事,他敢抗命也會被換掉。


兵器世界


就算拿下了斯大林格勒又如何,德國人打到斯大林格勒的時候進攻已是強弩之末了,後勤保障已經無法跟上。北線在列寧格勒對峙,東線進攻莫斯科戰役失利,已經處於守勢。失去東線部隊居中策應,北線的列寧格勒和南線的斯大林格勒承孤軍作戰態勢。越往前攻,戰線拉的越長,後勤保障越困難。

曼施坦因率領B集團軍攻下斯大林格勒,A集團軍也拿下高加索油田,戰役成功了。可是南方集團軍群后面就僕從國的幾個師在防守,繼續往前進只能更危險。蘇軍反擊的時候退都退不回來。最好結局是曼施坦因“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帶著第六集團軍退回來,對戰爭總體來說不會有很大影響。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德軍派誰來指揮誰都沒用,這不是戰役戰術指揮的失誤。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有多重因素導致:首先是作為最高統帥的希特勒在沒有解決英國問題時就進攻蘇聯;其次是氣候,俄羅斯冬天的寒冷不是德國士兵和裝備能夠忍受的,德軍的非戰鬥減員非常嚴重;還有德軍的後勤補給線過長,空投解決不了問題;最後是日本不敢進攻蘇聯的東部地區,使得蘇軍能調來數個特別適合冬季作戰的西伯利亞山地師,以支援斯大林格勒戰役。


業餘國際問題專家


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如果德國不是資源和經濟的需要按總參謀部的意見根本不需要打這場戰役。德國二戰純軍事觀點就是大規模機動作戰,包圍殲滅毛子的部隊,德國幾乎做到了。但是政治領導更看重也更需要的是烏克蘭的煤和鋼,高加索的石油……攻擊方向變來變去……裝甲機械化部隊去攻擊城市打巷戰?即使放在現在的毛子和美國也討不到好!


天泉橋上隨緣客


二戰不管是誰指揮,德國必敗!理由有二:首先德日意法西斯的行為是反人類的,他們必然是全人類的敵人,他們必然被世界人民滅之;其次戰爭是拼國力的,當時德日意三國的國力鬥不全世界。


大海飛歌1


戰略錯誤,不過曼斯坦因比保盧斯會抗命,或許能讓第六集團軍能保存部分


小康足已


只會更慘。有希魔瞎指揮,誰也不成。


巨蟒913


雙方實力相差不大,而犯了兵家大忌去攻城,焉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