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五国伐齐,齐国被打的只剩2座城,为何齐国如此无能?

胜利在招手


被五个国家打,还能够复国,这也算无能……

五国伐齐的背景是齐愍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到处惹事情,以至于周围几个国家受不了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齐国,五国伐齐指的是燕韩赵魏秦。

齐国的兵制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大部分国家的兵制都是分为野战军和京畿部队,其他郡县只有少量的常驻部队甚至民兵,但是齐国的兵力却是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五个较大的城池,称为五都或者五镇,这种兵制的出现大概和齐国无险可守有关。有战事的时候可以临时调动临近的兵力。这五个城市分别是齐国的都城临淄和平陆、阿、即墨、莒。五镇的兵力大概相似,所以乐毅攻齐虽然看起来打的齐国只还剩下两座城池,即墨和莒。但是这两座城恰恰是五镇之二,换言之当时齐国最少还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最大的一个误区,这两座城并不是败下来的残兵退守,而是齐国精锐的常备军。

第二个问题是五国联盟其实打下临淄来基本就散了,打到即墨也就剩下了燕国的兵马。一方面齐愍王已经死了,另一方面和齐国离得比较远的几个国家没法对齐国有领土企图,再继续打剩下的两城没啥好处,只有燕国的乐毅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后来齐国靠两城兵力反击燕国,收复了失地,虽然元气大伤,但也是比较厉害了。


文沐


并非齐国无能,而是五国攻齐,也可以说是举世攻齐,齐国再怎么强大也架不住这么大的攻势。齐国一直是东方最强盛的国家,春秋从齐桓公开始九合诸侯,称霸中原。并且,齐国在六国中名声最好,人缘最好。但是从齐威王以后就发生了变化。

齐国三世霸主,国力蒸蒸日上,先与楚争霸,再与秦争霸

我们将视线放在五国伐齐的齐国背景,是否齐国真的那么无能?从祖上三代开始,主要是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

齐威王是战国时代的霸主级人物,整顿吏治,积极纳谏,以邹忌为相治内政,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对外攻伐。公元前335年桂陵、公元前341年马陵两场大战,魏国精锐损失殆尽,天下霸主归齐。同时,因为援救赵国、韩国,赢得了两国的友谊。公元前331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会盟,史称“徐州相王”。

到了齐宣王时代,宣王实行霸道政策,齐国依旧是东方的霸主。宣王是个狠人,不要美女王后,娶了一个有才华的丑后钟无艳。宣王不算明君,但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齐国在他手下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但是,他犯了三大错误,而这三大错误变成历史遗留问题,最终在齐闵王时代成为导火索,发生了五国攻齐这一历史重大事件。

第一大错误:与燕国结成死仇

在公元前314年趁燕国内乱,派匡章攻破燕国,燕王被杀,占领了燕国。又因军纪败坏,在五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从此,燕国与齐国在齐桓公时代建立的蜜月期告破,双方结下了生死之仇。

30年后,燕昭王学习了勾践的卧薪尝胆之苦,终于派出了上将乐毅倾全国之力,联合其他四国,进攻齐国。可以说,五国攻齐,燕人最积极。

第二大错误:齐楚联盟破裂

齐国是东方的大国,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两者利益瓜葛不大。公元前314年,两国结成攻守盟约,成为当时最强大的组织。秦国想要进军山东,这一大组织就成了心腹之患。秦国派出了著名的外交家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换楚国背弃齐国,楚怀王傻乎乎的信了,导致了两国的盟约破裂。事后,楚国发现被秦国骗了,跑到齐国去齐宣王恢复盟约,重归于好。齐宣王可能气在头上,心里受伤,就没有同意。楚国也是要面子的,既然不能成战略伙伴,大家都打你,我也来参与。

第三大错误:坐视秦国的强大

齐宣王是一个很在乎名声和地位的人,当时山东五国在苏秦的推动下,建立了合纵联盟。就因为没有推选他为盟主,气得不干了。导致了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大败,走上了割地赔款之路。此时,秦国尚未成长起来,正是扼杀于摇篮的好时候。宣王短视,而秦国不一样,它不讲道义,趁你病要你命。这是他参与五国攻齐的主要原因,消耗当时最大对手的国力是一大战略计划。结果,齐国经历了这场劫难,并没有浴火重生,而是迅速地走了下坡路。

到了齐闵王时代,齐国是彻底招人恨了。因为齐闵王这个不安分的主,再加上善权谋的孟尝君,还有能征善战的名将匡章,可谓是春风得意,随意攻伐各国,最后全部都成为了敌人,他可能是战国最拉风的人物。我们不妨看一下他招惹诸国的大事迹:


:齐国联合韩、魏大败楚军,楚国成为齐国的小弟

韩:公元前304年,韩国太子死了,齐国联合魏国干涉韩国内政,另立君主。

公元前294年,齐赵联军攻韩,齐韩军事联盟告破。

秦:公元前298—296年,齐国孟尝君联合五国攻秦,攻破函谷关,秦国被迫求和,归还韩魏城池。

:公元前295年,齐国攻宋,收到诸国阻挠告终。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彻底成为了举世公敌。

赵:公元前286年,齐、赵为了争夺宋国控制权,赵国战败,两国彻底撕破脸。

:新仇旧恨一起算。新仇是分赃宋国不均,旧恨是齐国把魏国称霸打落神坛。


三大关键人物的推波助澜,步步惊心

除了齐国自身原因,还有三个主要关键人物,一起促成了这场大战。他们分别是燕国上将军乐毅、燕国间谍说客苏秦、魏国相孟尝君。

乐毅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同一时代没有可以匹敌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当上了五国联军的统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可谓是实际行动的执行者。

苏秦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说客,他对于齐国来说,就是燕国的间谍。他主要干的事就是瓦解齐国的盟友。比如挑拨齐国与赵国、齐国与韩国,造成了齐国的孤立。在济西之战前夕,齐闵王终于发现了苏秦的间谍身份,将其车裂而死。

孟尝君是战国时代四大公子之一,在他的时代,没有一个贵族可以与之抗衡。在玩权谋上,没人能比得上他。可惜的是,在发生了田甲劫王事件,孟尝君被迫出走魏国,从此与齐国决裂,公然组织了这次五国伐齐事件。

五国攻齐的过程

其实,齐国军队并不弱,也有触子、达子等名将,依旧有和联军抗衡的资本。可惜,齐闵王刚愎自用,不懂军事,又赏罚不明,军纪混乱,最终导致齐军大败。后来,又误信楚将淖齿,结果被杀。幸好,天不完齐,有了一位力挽狂澜的人物—田单,以火牛阵破了燕军,收复了齐国。这也是因为两大原因,一是燕国明主燕昭王去世,二是上将军乐毅被迫出走赵国,联军涣散。



公元前285年,秦魏韩三国占领齐国宋地,赵国占领齐国灵丘,拉开了五国攻齐的序幕。

公元 前284年,五国正式全面进攻齐国,济西之战,齐军二十万大军一败涂地,联军仅半年就攻克70余城。

公元前283年,齐国大臣杀死楚国驻齐的主将淖齿,立齐襄王,齐国开始进入防御阶段。

公元前279年,齐国赢得了即墨保卫战,由防御转为进攻,随后在齐国各地国民响应下,光复了齐国。

公元前274年、271年,赵国两次进攻齐国,第二次主帅是著名的蔺相如。

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齐国彻底灭亡。



五国攻齐后的齐国命运

五国攻齐可以说是战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齐国从此丢掉了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这半个世纪,秦国不断蚕食三晋、楚燕,而齐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赵国等国求救丝毫不理睬,甚至秦灭六国,也不出兵相助。这个东方日不落帝国从对外扩张的霸主、积极参与国际大事的救火队队长,到冷酷无比,隔岸观火的旁观者。你们伤我,我自己找个山洞舔舐伤口,从此风轻云淡。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名将王贲兵临淄城下,齐襄王的儿子田建投降,随后被饿死。秦末,齐王建的弟弟田假被齐人拥立为齐王,后来被项羽去所杀。齐王建的孙子田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后来被田荣所杀。但是,田安这一支后代改姓王氏,经过家族五代的经营,出了王莽,取代汉朝,建立新朝,齐国田氏家族终于当上了真正意义天下霸主。


慵懒国王


齐国作为一等强国,在乐毅伐齐时,几乎亡国,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这是为什么呢?

我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齐湣王暴政,大失民心

在经历齐威王/齐宣王两代盛世后,齐湣王上台后,倒行逆施,残害忠良。冒死进谏的狐援、陈举等,都被齐湣王所杀,于是乎百姓不附,九族寒心。齐湣王的统治,已经开始向暴政倾斜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个根本动摇了,他还能走多远呢?反观乐毅的伐齐军,打着仁义的旗帜以争取民心,民心背向,决定了齐国在战争中一败涂地。

2、齐军统帅居然是敌方的间谍

伐齐之战,有十分搞笑的一幕。齐湣王以著名谋臣苏代为前敌总司令,可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苏代居然是燕昭王安插在齐国的间谍。我想苏代大概可以算是战争史上最厉害的间谍,他这位“总司令”把齐军的所有信息都泄露给乐毅,自己又故意瞎指挥,于是两战两负,齐国最精锐的部队,报销了5万人。

3、齐湣王刚愎自用,遥控指挥

苏代被解职后,齐湣王以触子为总司令。触子采取保守的战术,沿着济水河构筑了一道防线,坚壁清野。齐湣王却按捺不住,他派使者到前线,严厉羞辱这位总司令,并命令出击。触子一怒之下,

率领齐军迎战五国联军,刚刚交战,就故意鸣金收兵,齐国士兵大乱,触子自己驾着马车跑了,从此人间蒸发。

齐师溃败后,部将达子收拢残兵,士气十分低落。达子上报朝廷,请求齐湣王拨款以补充军饷。没想到齐湣王一听说要钱,立即暴跳如雷,拒绝拨款。达子只能硬着头皮率领残破之师迎战五国虎狼之师,结果又一次大败,达子也战死沙场。

4、乐毅采取蛙跳战术,直捣齐都

伐齐之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国伐齐,第二阶段是燕国一国伐齐。在秦/韩等国退出后,乐毅并没有打退堂鼓,他制订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孤军深入,撇开沿途的城池,直捣齐都。要知道齐国的军事力量,一直是比燕国要强大许多,乐毅敢这样做,是判断齐湣王已经失去臣民的支持。他长驱直入,一举攻克临淄城,齐湣王落荒而逃。齐都的陷落,大大动摇齐国的抗战,为乐毅横扫七十城打下基础。

5、齐湣王被杀,齐国新君缺乏号召力

齐湣王逃跑后,楚国借口救援齐国,突然出兵,楚将绰齿生擒并处死齐湣王。齐人推举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为王,是为齐襄王。但是,齐襄王并非雄才之君,又是在仓促之间上台,号令所及只限于莒城等少数城池。对于齐国绝大多数城池,仍是各自为战,不可能得到朝廷的半点救援,这也给乐毅各个击破提供了条件。

经过五年战争,乐毅占领了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莒城与即墨还在抵抗。后来,乐毅被谄解职,田单乘机反击,奇迹般地反败为胜,完全收复沦陷的七十余城。


君山话史


五国代齐,是历史上五国做的最愚蠢的错误,虽然5国连战数年攻下齐国五分之三城池,但五国围攻剩下齐国五分二城池用时三年久攻不下,反遭齐国火牛阵大败五国,并成功收复被五国占领的七二城,齐国剩下以五分之二的国力大败五国伐齐而告捷。这一仗从此打散了五国的人心,也打凉了齐国对五国的感情。也打出了齐国人的自信。从此至今也奠定了齐国人为保一方水土人民的生活上下团结的坚决力量(人民力量是最伟大的,从此至今,国家军队,都以齐人聚多,包括现在的人民解放军),从此至今也奠定了齐国各城市的战略布局(直到今天,山东没有一座城市独大,而是各城市均衡发展的几千年战略布局,因为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树立威信,五国伐齐时,齐国各城均衡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从五国伐齐开始后,齐国几千年再无大的战事祸国殃民(就是近代抗战时期,山东各城市也没被破坏,老百姓也没被遭殃)。而其他五国几千年的发展战事不断,老百姓遭殃。这一仗也注定了中国版图会再次扩大(因为版图扩大对齐国更有力,更安全,东三省90%是山东人,随着广东广西,四川新疆蒙古加入版图),同时也注定了齐国为中国统一会不断努力奋斗(因为只有统一对齐国更安全)。他就像一枚中国的压仓石一样卯在中国的东方(海域边境)。


妥了我的国


齐国并非无能!

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就是一部各路诸侯相互兼并攻伐的战争史。其中“五国攻齐”之战,始于燕国。战国中期,燕国内乱,权臣子之造反,社稷动荡不安。齐国国君齐宣王落井下石,发兵攻燕,纵兵烧杀抢掠,燕国举国对齐怀恨在心。齐宣王逝世后,后继者齐湣王继续对燕用兵,燕国处境雪上加霜。



后来“子之之乱”被平定,新登基的燕昭王姬平对外主动示弱,实则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大臣,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为报齐国攻燕之仇做准备。同时燕昭王派苏秦到齐国策划反间活动,齐湣王日益嚣张,不断与各国交恶。苏秦还极力劝齐湣王出兵攻打宋国,开疆拓土,齐湣王不知是计,对此提议大为赞赏,还封苏秦为相。于是苏秦经常以齐国丞相身份出使魏、赵、韩、燕四国,密谋合纵攻秦的假象以迷惑齐王。后来合纵伐秦失败,各国都损失很大,唯独趁机攻宋的齐国收益颇丰,损失惨重的各国转而将矛头指向齐国,认为自身的损失全是齐国未出全力造成的,“五国攻齐”局面已初步建立。雄心勃勃的燕昭王乃任命乐毅为统帅,联合秦、魏、赵、韩四国共同攻齐。早就对齐国心怀不满的各国积极响应,秦国也怕齐国做大后影响自身扩张,派出精兵良将协助攻齐。



穷兵黩武的齐湣王派遣大将触子率军迎敌并极力督战,被联军一举击溃,触子逃亡,不知去向。齐湣王又派大将达子率军对抗联军,无奈各国同仇敌忾,达子又无实际才能,以身殉国后,群龙无首,齐军再次败北。齐湣王也在逃亡过程中被楚将淖齿杀死,一代枭雄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当此时,燕昭王不幸辞世,继承者燕惠王一直与乐毅不和,乐毅被罢免,燕军以骑劫为帅。骑劫军事才能平庸,燕国军队被齐国贵族田单以火牛阵大破,骑劫战死,攻齐之战落下帷幕,齐国趁机复国。



齐国以一国之力对抗五国,没有灭国已殊为不易,并不算无能。要怪就怪齐湣王本人乖张暴戾,刚愎自用,既无良将可用,又没能像秦国一样维护好外交关系,策略失误,最后落败,被一直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秦国捡了个便宜,时也运也!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关注!


才子八怪


被五大强国围攻还能剩下两城最后还能反杀复国,你应该说齐国怎么这么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