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即将来临,申论大作文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构思?

格桑花开57718655


在距离国考还有四天的时间里,申论写作想要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现在可以提供一些申论写作的技巧。

写作题型历年来都是申论考试的压轴题,同时也是拉开参与公务员考试考生档次的题型,这类题得分相对困难。正所谓“得作文者得申论”,以下,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出文章写作的五个要点,希望能为备战各类公考的考生揭开申论写作的神秘面纱。

一、标题要“一语中的”

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一大亮点,能给文章加分不少。文章标题是文章核心观点、中心思想的外化,一定要忠于材料,紧扣题意,否则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

一般来讲,标题写作要做到:一要有体现态度、看法或者观点的词汇;二要言简意赅,准确表明中心,而不要以问句、反问、疑问等形式出现且不要采用“小议……”、“……之我见”等不明确的论文式标题;三要有亮点,尽量使用修辞手法或者采用主副标题形式。

二、内容要“前后呼应”

写任何文章都应“胸中有全篇、笔下善照应”。就申论作答中撰写议论文总体而言,应做到首尾相应,开头和结尾要呼应,开头提出的问题结尾要作结论,明确给予解决。开头申明的题旨、论点,结尾要呼应,用阐发或重复的方式加以深化和升华,体现首尾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同时内文也要照应,不同段落之间、同段不同层次之间前后要照应,上下承接、前后连贯、论点一致,根据事理原则,论点可逐层深化,以体现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行文思路的一惯性。

三、论证要“有理有据”

一篇好的议论文一定是论证和说理都充分得当的。当你写完文章再次通读的时候,发现自己都不能被自己说服,感觉论证中有些语言的表述过于牵强的时候,就说明文章的论证方式是出了问题的。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审视论证方式,选择换一种论证方式或是重新梳理论证逻辑。要保证论证有理且充分,就需要从论证方式入手,比较常见的有例证法,理证法等,对于这些论证方式,要在论证过程中相互结合,灵活使用。

四、素材要“巧用材料”

申论小题作答是要精抄材料,而大作文的要求往往有一条“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意味着考生不能直接抄袭给定材料。但是,面对“论证充分”的要求,不少考生只能干着急,却毫无素材可用。因此,考生可以运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句式反转、缩句扩句、提炼信息等不同的方法,从材料中的素材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不抄袭材料,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材料一样可以得到考官的青睐。

五、卷面要“干净整洁”

文章思路构思得再好,语言再生动,论证再充分,若不能以清晰的字迹和整洁的卷面呈现在考官面前,一切功夫都是白费。因为往往在阅卷过程中,考官的视觉感受第一时间决定我们文章写作的分数高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卷面分的差别甚至会高达5分或者更多。

因此,建议考生平时练习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考场时间进行,在考场上也尽量留出足够的写作时间(一般以五十至六十分钟的时间为佳)。即使不能字字隽秀,也至少要做到能让考官清晰辨认。

申论备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坚持努力,积小流成江海,在公考中获得满意成绩!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山西中公教育(ID:shxoffcn)或者直接访问山西中公教育官网(sx.offcn)直接查看!


中公教育山西考试信息


不说套话,来点干货


1、写作思维

申论写作,是一个计划书—做事的计划书,考察逻辑思维能力

它的本质是:自己代入事件中,以公务员的身份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那么抛开考试题目,一个合理科学的做事计划是怎样的呢?

考察——分析——制定计划——实施步骤——实施——成果——总结

如果这个思维放在申论考试中,如何转化成文字呢?

查看材料——寻找主题、问题——寻找原因——解决方法——监督实施


2、写作方法

在申论考试中,考生的身份是“公务员”

那么,写作行文包括用词、用句、必须按照一定的公文格式、规范

这个经过阅读、练习,也就是平时的复习,养成一定的习惯

把事件的本身上升到一定高度、切合当下的时政、政策、


3、注意事项

既然是写作,那么文章的段落、格式、包括字体,要简洁流畅

不要出现大片的段落,给人混乱的感觉

不要使用潦草的字体,给人脏差的感觉

不要使用多余的语言,不要重复词句


以上


合川中公教育


对于作文,大家都不会陌生,从小学时最难忘的一件事一直到大学时的毕业论文,作文一直伴随着大家渡过了近12个年头,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同学在申论中的作文分数只在15分左右徘徊呢?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第一是立意不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题;第二是行文结构不流畅,段落间的逻辑不清晰;第三是语言表达欠缺准确,所用语词不达意,出现较多的语法错误。

为了解决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所犯的错误,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将会和大家分享对于书写作文来说最困难的一步--作文立意的确定。作文立意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全文的内在逻辑,将作文的立意推导而出,;第二种方式则显得较为取巧,是属于技巧性的提炼。下面我们将着重讲解逻辑推导式。

对于这一方法将会通过2016 年国考副省真题第五题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给定资料 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 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 字。

从题目理顺逻辑关系:不学礼,无以立,把否定词去掉,就是学礼以立,那我们可以顺着这个线索往深入思考,学什么样的礼,立什么呢?你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思考文章的立意,要想思考清楚这个问题,相信任凭我们再怎么脑洞大开,不看材料也很难获知真相,那么就需要我们通过材料的梳理去明确立意,其实学礼在给定材料内容是学礼仪、礼貌和规矩,立的是大国形象——中国范,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给定材料第三则中明确提及“不学礼,无以立。”F 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总结上述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逻辑推导式的整个方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审清楚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分析题目话语融入到材料,梳理通篇材料,确定文章主旨材料主旨。通常情况下话语的含义和材料的主旨是会保持一致的,这样一来同学们就可以打好这篇作文的基础,确保了立意的准确,避免由于偏题落入4类文。通过材料中的明确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学礼仪、礼貌基本的规矩,立做人、处事、立身行事,通过题干和材料的结合,我们就能明确到底文章的核心立意是朝着哪个方向去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答案都在材料中。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多加练习,一定可以熟练掌握这一确定立意的方式,成功的通过国考笔试。

更多考试信息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南通中公教育(ntoffcn)

更多考试详情关注微信公众号:南通中公教育(后台领取各个考试项目备考资料及模拟卷)

或者收藏我们的网站:www.nantong.offcn 更多考试信息和备考指导等你哦!!!


南通中公教育


2019国考申论考前三天做点啥能带来蜕变

在许多考生的刻板认知里,申论一向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长久学习的科目。但面对国考的日益临近,只有“长线作战”显然不够明智。古语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当考试只剩三天时,做些什么能给成绩带来蜕变?能让申论再提10分?结合你的目标分数,针对不同“分段”的考生,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如下“秘籍”:

一、目标65分左右,固本强基才能“逆风翻盘”

这一分段的考生多数属于无暇备考或是基础薄弱,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要点找不到、找不准,作答思路记不住,作文经常跑题或偏题等等。面对此类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己最薄弱的环节是小题还是作文。

如果是小题薄弱,找不准要点,最需要做的是牢记阅读方法,提升对关键词、高频词的敏感度。这种情况不建议在最后三天接触更多、更复杂的题目,更应该对照理论框架将过去答得相对较差、思路“跑偏”的题目重新再做一遍,这样往往能够在短期内迅速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如果是作文较差,立意找不准,说明找重点材料、重点段落以及找高频词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需要做的是总结近几年的几套真题,从中找到概括力最强的重点材料,花一些时间来分析材料的段落之间是否构成“总分”关系,立足于“总”的段落去寻找高频词汇,反复练习几年的题目就能够让文章的论点更有把握。

二、目标70-75分,锦上添花才能“秀出操作”

这一分段的考生多数有一定的基础,在“基本操作”上不落于人后,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小题要点基本能找齐,但概括不够精炼;作文论点一贯准确,但缺乏优化,没有亮点。

要解决此类问题,小题部分需要尝试练习拟定小标题、学会高度概括,当要点基本能够找齐之后,针对于分值较高或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往往“二次概括”能够让分数“更上一层楼”,换言之,就是拟定小标题。许多考生不懂小标题究竟该如何拟定,实际上,小标题是将对应的要点再次进行概括,以简短几个字提炼出对应句子的核心内容,例如“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细则,制定统一标准”,几个部分说的都是法律制度相关的内容,因而可以书写为“完善法律制度。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细则,制定统一标准”。

而作文部分,如果想让文章出彩,就必须给关键部位打上“高光”,但找准切入点,才是出奇制胜的“先手棋”。在此,以一组分论点为例,浅谈优化的思路:

切入点一:大面积重复的部分

如2018年市地级申论《试探“有”与“无”》一题中,我们可以先将分论点粗略写为:

平衡有与无有利于政策落实

平衡有与无有利于人居生活

平衡有与无有利于文化发展

显而易见,这组分论点虽然合理,但着实没有太多亮眼之处,如何修改才能让其“改头换面”?首先,我们可以从大规模的重复之处改起,将“平衡有与无”优化,变为:

“有”、“无”相生有利于政策落实

“有”、“无”并济有利于人居生活

“有”、“无”兼顾有利于文化发展

切入点二:词语、句式

过长的句子可以适当停顿,使其呈现出对仗的形式,更为美观。一些套路化的词汇也可以作替换,例如“有利于”就可以替换为“助力、引领、彰显、展现”等词汇,更为贴切,最终修改如下:

“有”、“无”相生,让政策落地生根

“有”、“无”并济,让生活人景交融

“有”、“无”兼顾,让文化承接历史

练习优化的过程中,建议大家结合自己曾经书写过的文章进行练习,“阅文千篇,不如行文一遍”,只有将文章打磨精致,才能牢记于心,令其在考场上为你所用。

三、目标75分以上,政策热点助你“拔得头筹”

这一分段的考生往往“身经百战”或“天赋异禀”,基础和文采能够兼具。此时,政策理解以及热点积累能够为你“上岸”之行再添动力。建议各位考生结合中公教育为大家带来的预测试卷、十九大以来各大新闻平台重点报道的重要热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内容丰富自己。

热点积累方面,则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来梳理:一、梳理时间线,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梳理相关案例,例如在政策方面:从苏东波治理西湖,到张居正一条鞭法,再到当代的限塑令、放开二孩政策等,按照时间线以类划分能够帮助你高效整合;二、由点及面的方式,由某一话题发散思维,记忆多个方面的时间,例如从“消费”问题,可以谈到“超前消费”、“跟风消费”,以及最近逐渐回归的“理性消费”,从“网购”到“海淘”,再到“工厂店”模式,按照点-线-面的方式能够帮助大家发散思维;三、分类记忆,将记忆要点进行分类,例如当前模范人物,可以适当选取几位重点记忆;传统国学思想,也可以选取老庄、孔孟、王阳明等大家思想分类学习。相信掌握了正确方法,短短三天的时间也必将事半功倍,让考官对你的试卷刮目相看!

提供最新招聘信息、各类公职考试备考资料、在线答疑等服务,方便时给个关注,谢谢您~


新疆中公教育


写大作文的时候,先把主题定下来,然后是每段落的小标题分论点,首尾段各100-150字,中间的主题内容可适当参考材料。按这个思路练习,不怕写不完,写完时间还绰绰有余。


乌桕滩下望漓江


都去看一下范进中举,再不会再读下儒林外史,还申论,知道如何何珅,就是申论


鄂罕牧营


这个我在之前发的头条有详细说过,您可以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