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即將來臨,申論大作文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構思?

格桑花開57718655


在距離國考還有四天的時間裡,申論寫作想要在短時間內有一個很大的提升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現在可以提供一些申論寫作的技巧。

寫作題型歷年來都是申論考試的壓軸題,同時也是拉開參與公務員考試考生檔次的題型,這類題得分相對困難。正所謂“得作文者得申論”,以下,中公教育專家總結出文章寫作的五個要點,希望能為備戰各類公考的考生揭開申論寫作的神秘面紗。

一、標題要“一語中的”

俗話說“花香蝶自來”、“題好文一半”,好的標題就是文章的一大亮點,能給文章加分不少。文章標題是文章核心觀點、中心思想的外化,一定要忠於材料,緊扣題意,否則就會成為無水之源、無根之木。

一般來講,標題寫作要做到:一要有體現態度、看法或者觀點的詞彙;二要言簡意賅,準確表明中心,而不要以問句、反問、疑問等形式出現且不要採用“小議……”、“……之我見”等不明確的論文式標題;三要有亮點,儘量使用修辭手法或者採用主副標題形式。

二、內容要“前後呼應”

寫任何文章都應“胸中有全篇、筆下善照應”。就申論作答中撰寫議論文總體而言,應做到首尾相應,開頭和結尾要呼應,開頭提出的問題結尾要作結論,明確給予解決。開頭申明的題旨、論點,結尾要呼應,用闡發或重複的方式加以深化和昇華,體現首尾之間的必然性聯繫。同時內文也要照應,不同段落之間、同段不同層次之間前後要照應,上下承接、前後連貫、論點一致,根據事理原則,論點可逐層深化,以體現文章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和行文思路的一慣性。

三、論證要“有理有據”

一篇好的議論文一定是論證和說理都充分得當的。當你寫完文章再次通讀的時候,發現自己都不能被自己說服,感覺論證中有些語言的表述過於牽強的時候,就說明文章的論證方式是出了問題的。這種情況下,就要重新審視論證方式,選擇換一種論證方式或是重新梳理論證邏輯。要保證論證有理且充分,就需要從論證方式入手,比較常見的有例證法,理證法等,對於這些論證方式,要在論證過程中相互結合,靈活使用。

四、素材要“巧用材料”

申論小題作答是要精抄材料,而大作文的要求往往有一條“不拘泥於給定資料”,這意味著考生不能直接抄襲給定材料。但是,面對“論證充分”的要求,不少考生只能乾著急,卻毫無素材可用。因此,考生可以運用同義詞或近義詞替換、句式反轉、縮句擴句、提煉信息等不同的方法,從材料中的素材汲取靈感,豐富自己的文章內容。不抄襲材料,考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材料一樣可以得到考官的青睞。

五、卷面要“乾淨整潔”

文章思路構思得再好,語言再生動,論證再充分,若不能以清晰的字跡和整潔的卷面呈現在考官面前,一切功夫都是白費。因為往往在閱卷過程中,考官的視覺感受第一時間決定我們文章寫作的分數高低。某種程度上說,這個卷面分的差別甚至會高達5分或者更多。

因此,建議考生平時練習的時候要嚴格按照考場時間進行,在考場上也儘量留出足夠的寫作時間(一般以五十至六十分鐘的時間為佳)。即使不能字字雋秀,也至少要做到能讓考官清晰辨認。

申論備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公教育專家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堅持努力,積小流成江海,在公考中獲得滿意成績!

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山西中公教育(ID:shxoffcn)或者直接訪問山西中公教育官網(sx.offcn)直接查看!


中公教育山西考試信息


不說套話,來點乾貨


1、寫作思維

申論寫作,是一個計劃書—做事的計劃書,考察邏輯思維能力

它的本質是:自己代入事件中,以公務員的身份去思考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那麼拋開考試題目,一個合理科學的做事計劃是怎樣的呢?

考察——分析——制定計劃——實施步驟——實施——成果——總結

如果這個思維放在申論考試中,如何轉化成文字呢?

查看材料——尋找主題、問題——尋找原因——解決方法——監督實施


2、寫作方法

在申論考試中,考生的身份是“公務員”

那麼,寫作行文包括用詞、用句、必須按照一定的公文格式、規範

這個經過閱讀、練習,也就是平時的複習,養成一定的習慣

把事件的本身上升到一定高度、切合當下的時政、政策、


3、注意事項

既然是寫作,那麼文章的段落、格式、包括字體,要簡潔流暢

不要出現大片的段落,給人混亂的感覺

不要使用潦草的字體,給人髒差的感覺

不要使用多餘的語言,不要重複詞句


以上


合川中公教育


對於作文,大家都不會陌生,從小學時最難忘的一件事一直到大學時的畢業論文,作文一直伴隨著大家渡過了近12個年頭,但是為什麼大多數同學在申論中的作文分數只在15分左右徘徊呢?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三點:第一是立意不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偏題;第二是行文結構不流暢,段落間的邏輯不清晰;第三是語言表達欠缺準確,所用語詞不達意,出現較多的語法錯誤。

為了解決同學們在寫作文時所犯的錯誤,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將會和大家分享對於書寫作文來說最困難的一步--作文立意的確定。作文立意的確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據全文的內在邏輯,將作文的立意推導而出,;第二種方式則顯得較為取巧,是屬於技巧性的提煉。下面我們將著重講解邏輯推導式。

對於這一方法將會通過2016 年國考副省真題第五題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給定資料 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繫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35 分)

要求:

(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 1000~1200 字。

從題目理順邏輯關係:不學禮,無以立,把否定詞去掉,就是學禮以立,那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線索往深入思考,學什麼樣的禮,立什麼呢?你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思考文章的立意,要想思考清楚這個問題,相信任憑我們再怎麼腦洞大開,不看材料也很難獲知真相,那麼就需要我們通過材料的梳理去明確立意,其實學禮在給定材料內容是學禮儀、禮貌和規矩,立的是大國形象——中國範,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呢?給定材料第三則中明確提及“不學禮,無以立。”F 說,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一個人不學“禮”,不懂禮貌,不講禮儀,就不懂怎樣做人、處世。或者說,一個人不懂得基本的規矩,就難以在家庭和社會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禮”與“立”做更寬泛的理解,那麼是否“學禮”,是否懂得規矩,還事關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總結上述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邏輯推導式的整個方法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審清楚題幹中的關鍵詞,明確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係,第二步分析題目話語融入到材料,梳理通篇材料,確定文章主旨材料主旨。通常情況下話語的含義和材料的主旨是會保持一致的,這樣一來同學們就可以打好這篇作文的基礎,確保了立意的準確,避免由於偏題落入4類文。通過材料中的明確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學禮儀、禮貌基本的規矩,立做人、處事、立身行事,通過題乾和材料的結合,我們就能明確到底文章的核心立意是朝著哪個方向去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答案都在材料中。

我相信只要同學們多加練習,一定可以熟練掌握這一確定立意的方式,成功的通過國考筆試。

更多考試信息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南通中公教育(ntoffcn)

更多考試詳情關注微信公眾號:南通中公教育(後臺領取各個考試項目備考資料及模擬卷)

或者收藏我們的網站:www.nantong.offcn 更多考試信息和備考指導等你哦!!!


南通中公教育


2019國考申論考前三天做點啥能帶來蛻變

在許多考生的刻板認知裡,申論一向是一門需要長期積累、長久學習的科目。但面對國考的日益臨近,只有“長線作戰”顯然不夠明智。古語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當考試只剩三天時,做些什麼能給成績帶來蛻變?能讓申論再提10分?結合你的目標分數,針對不同“分段”的考生,中公教育專家為大家帶來如下“秘籍”:

一、目標65分左右,固本強基才能“逆風翻盤”

這一分段的考生多數屬於無暇備考或是基礎薄弱,最可能出現的問題是:要點找不到、找不準,作答思路記不住,作文經常跑題或偏題等等。面對此類問題,首先要確定的是自己最薄弱的環節是小題還是作文。

如果是小題薄弱,找不準要點,最需要做的是牢記閱讀方法,提升對關鍵詞、高頻詞的敏感度。這種情況不建議在最後三天接觸更多、更復雜的題目,更應該對照理論框架將過去答得相對較差、思路“跑偏”的題目重新再做一遍,這樣往往能夠在短期內迅速補齊短板,夯實基礎。

如果是作文較差,立意找不準,說明找重點材料、重點段落以及找高頻詞的能力相對欠缺,因此需要做的是總結近幾年的幾套真題,從中找到概括力最強的重點材料,花一些時間來分析材料的段落之間是否構成“總分”關係,立足於“總”的段落去尋找高頻詞彙,反覆練習幾年的題目就能夠讓文章的論點更有把握。

二、目標70-75分,錦上添花才能“秀出操作”

這一分段的考生多數有一定的基礎,在“基本操作”上不落於人後,最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小題要點基本能找齊,但概括不夠精煉;作文論點一貫準確,但缺乏優化,沒有亮點。

要解決此類問題,小題部分需要嘗試練習擬定小標題、學會高度概括,當要點基本能夠找齊之後,針對於分值較高或有特殊要求的題目,往往“二次概括”能夠讓分數“更上一層樓”,換言之,就是擬定小標題。許多考生不懂小標題究竟該如何擬定,實際上,小標題是將對應的要點再次進行概括,以簡短几個字提煉出對應句子的核心內容,例如“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細則,制定統一標準”,幾個部分說的都是法律制度相關的內容,因而可以書寫為“完善法律制度。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細則,制定統一標準”。

而作文部分,如果想讓文章出彩,就必須給關鍵部位打上“高光”,但找準切入點,才是出奇制勝的“先手棋”。在此,以一組分論點為例,淺談優化的思路:

切入點一:大面積重複的部分

如2018年市地級申論《試探“有”與“無”》一題中,我們可以先將分論點粗略寫為:

平衡有與無有利於政策落實

平衡有與無有利於人居生活

平衡有與無有利於文化發展

顯而易見,這組分論點雖然合理,但著實沒有太多亮眼之處,如何修改才能讓其“改頭換面”?首先,我們可以從大規模的重複之處改起,將“平衡有與無”優化,變為:

“有”、“無”相生有利於政策落實

“有”、“無”並濟有利於人居生活

“有”、“無”兼顧有利於文化發展

切入點二:詞語、句式

過長的句子可以適當停頓,使其呈現出對仗的形式,更為美觀。一些套路化的詞彙也可以作替換,例如“有利於”就可以替換為“助力、引領、彰顯、展現”等詞彙,更為貼切,最終修改如下:

“有”、“無”相生,讓政策落地生根

“有”、“無”並濟,讓生活人景交融

“有”、“無”兼顧,讓文化承接歷史

練習優化的過程中,建議大家結合自己曾經書寫過的文章進行練習,“閱文千篇,不如行文一遍”,只有將文章打磨精緻,才能牢記於心,令其在考場上為你所用。

三、目標75分以上,政策熱點助你“拔得頭籌”

這一分段的考生往往“身經百戰”或“天賦異稟”,基礎和文采能夠兼具。此時,政策理解以及熱點積累能夠為你“上岸”之行再添動力。建議各位考生結合中公教育為大家帶來的預測試卷、十九大以來各大新聞平臺重點報道的重要熱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等內容豐富自己。

熱點積累方面,則可以按照以下幾種方式來梳理:一、梳理時間線,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梳理相關案例,例如在政策方面:從蘇東波治理西湖,到張居正一條鞭法,再到當代的限塑令、放開二孩政策等,按照時間線以類劃分能夠幫助你高效整合;二、由點及面的方式,由某一話題發散思維,記憶多個方面的時間,例如從“消費”問題,可以談到“超前消費”、“跟風消費”,以及最近逐漸迴歸的“理性消費”,從“網購”到“海淘”,再到“工廠店”模式,按照點-線-面的方式能夠幫助大家發散思維;三、分類記憶,將記憶要點進行分類,例如當前模範人物,可以適當選取幾位重點記憶;傳統國學思想,也可以選取老莊、孔孟、王陽明等大家思想分類學習。相信掌握了正確方法,短短三天的時間也必將事半功倍,讓考官對你的試卷刮目相看!

提供最新招聘信息、各類公職考試備考資料、在線答疑等服務,方便時給個關注,謝謝您~


新疆中公教育


寫大作文的時候,先把主題定下來,然後是每段落的小標題分論點,首尾段各100-150字,中間的主題內容可適當參考材料。按這個思路練習,不怕寫不完,寫完時間還綽綽有餘。


烏桕灘下望灕江


都去看一下范進中舉,再不會再讀下儒林外史,還申論,知道如何何珅,就是申論


鄂罕牧營


這個我在之前發的頭條有詳細說過,您可以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