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被离职后,干啥去了?李渊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卡哇伊丶筱梦


历史上唯一一个开国皇帝的太上皇

李渊出身于豪门世族的陇西李氏,祖父是西魏太尉李虎,父亲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李昞,而且李渊的母亲还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姐姐。因此李渊出生之时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成年后再加上和隋炀帝的表兄弟关系,简直就是贵族中的VIP。



李渊在公元617年趁天下大乱而起兵,第二年便稳定了关中称帝,之后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但李渊这个开国皇帝很不幸,过了仅仅九年的皇帝瘾。在公元626年7月2日,三个宝贝儿子火拼玄武门,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变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世民彻底掌握了长安城内的大部分权力。



李世民处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便命令尉迟恭去宫中“保护”李渊。当时李渊正在宫中的海池上划船,看到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闯入禁宫不禁吓了一跳,下意识的问何人作乱,尉迟恭大声喊到;“太子和齐王阴谋陷害秦王,已经被我就地正法,请皇上立秦王为太子。”

看到这一幕的李渊彻底崩溃,李渊早就清楚他们兄弟已经闹的水火不容,如今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大唐的兵权,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全自己的安危。于是李渊无可奈何的服从了尉迟恭的安排。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登基称帝,李渊也因此告别了皇位。



李渊最后的挣扎

李渊退位后手中仍然有一定的权力,虽然在名义上已经是太上皇,但他仍然留住在象征皇帝的太极宫中,而且还有一定的亲信陪伴左右。

李世民在公元626年9月4日继位,但却不是在太极宫中,而是在东宫显德殿。当时李世民派遣李渊的心腹大臣裴寂去南郊祭祀,但裴寂竟然推辞不去。最终李世民亲自出马拍裴寂的马屁说;“您有佐命之勋,所以天下间只有您和长孙无忌能够与我一同乘车而出。”于是裴寂才跟随李世民前往南郊祭祀。



李世民继位后,开始处理李渊的亲信。首先就是把太极宫中的人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人,于是在公元628年李世民释放了3000宫女,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太极宫中侍奉李渊的人。

其次就是打压裴寂等人。公元629年,李世民找了一个理由治了裴寂的罪,并且指桑骂槐的对裴寂说“你的才学能力拙劣不堪,如果不是太上皇的原因,你怎么可能位居臣子第一位!”

至此,李世民彻底把李渊的势力全部排挤除了朝堂和皇宫。当裴寂被罢免后,对李世民说希望可以留在长安,以便陪伴于李渊身边。李世民听到后愤怒的说:“我让你回家就不错了,你还敢得寸进尺,信不信我治你的死罪。”



天下间最富裕的囚犯生活

裴寂走后,李渊彻底绝望了,宫内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熟人,宫外也没有任何人来探望自己。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渊被迫从太极宫中搬到了大安宫,李世民终于入主了象征帝王的宫殿。



搬到大安宫后,李渊深居简出,基本不曾离开这座曾经为李世民建造的宫殿。即便夏天炎热之时,李世民邀请李渊去九成宫避暑,李渊也是推辞不去。

公元630年李世民灭亡东突厥,生擒了颉利可汗。这一次李世民设宴招待李渊,李渊看到颉利可汗后感慨万千。而这时李世民趁机命令颉利可汗为李渊跳舞,李渊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三月,李渊设宴招待西突厥使者,并肯定了李世民的功绩,从此之后两父子可能冰释前嫌。李世民也在同年十月为李渊着手建造大明宫,不过李渊却在第二年去世,结束了九年的富贵囚徒生活。


我是越关


李渊确实被退位。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正兴高采烈的在宫内和妃子们在湖面上泛舟纳凉,突然外面一阵喧哗,李渊正准备派人去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就看到尉迟敬德一脸杀气冲了进来,告诉李渊: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造反,被秦王给杀了!


李渊自然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只能无奈的接受事实,毕竟尉迟敬德手里还拿着斧头。接下来,李渊和李世民共同演义了一出父慈子孝的大戏:

李世民扑在李渊的怀着,吮吸这李渊的乳头嚎啕大哭,李渊一脸心疼的轻轻拍着李世民的背,就像当年李世民小时候李渊哄他睡觉一样。

好了,戏演完了,大家该干嘛就要干嘛了,李世民成为了太子,几个月之后李渊“非要”把皇帝之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死活不要,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最终李世民还是有孝心,“勉为其难”的接受了皇位。


李渊当了太上皇,终于可以安(ti)安(xin)心(diao)心(dan)的养老了。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忙啊,根本抽不出时间去看望一下自己老父亲。顺便说一下,李渊在退位之后三年住进大安宫。这大安宫潮湿而又狭小,就连大臣们都觉得应该要好好维修一下才能让太上皇居住,李世民自己倒是后知后觉。

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也觉得自己这样对老父亲不理不睬的好像影响不太好,会破坏自己光辉伟岸的形象。贞观四年,李世民趁着李靖大破匈奴之际,和李渊来了一波团聚,父子两大宴群臣,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

至此过后,李世民倒也不向之前那样长时间对李渊不理不睬了,偶尔也会去李渊那里晃一晃。

李渊倒是心态好,反正啥事也干不了,干脆造人得了,滕王李元婴便是李渊退位后诞生的。


当了九年太上皇之后,69岁的李渊终于去世了,相信李世民和李渊都算是一种解脱吧!不然经常要演戏,大家都很累。


胡史乱翔


李渊含着金钥匙出生,父亲是北周大将军唐国公,外公是西魏大司马卫国公,大姨妈是北周皇后,七姨父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李渊夺亲表弟杨广皇位建立了大唐,看视风光无限,但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血淋淋丧子丧孙,个人命运相当不幸。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灰心丧气,自己让出了皇位,与李世民关系不温不火。仍然居住在皇苑的大安宫,衣食无忧:偶尔也出席皇帝在含元殿的国事活动,李世民在宾客睽目下,也人模人样尊敬父亲;炎热夏天,李渊蜗居宫内,不愿随同儿子去骊山夏宫避暑,显示孤傲的一面;李世民为改善父亲居住条件,下旨修建大明宫,显示孝顺一面,可惜李渊病逝无福享受。李渊的皇陵规模远不及长孙皇后陵(也是李世民日后的陵寝),这又暴露了李世民的不孝自私。这对父子的关系,基因里有放荡不羁的胡人血统,不能单纯用汉人的伦理观念来判断。


谌人


李渊在接班人问题上早已立李建成为太子,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已经封李世民为秦王,并且为了防止李世民生变,限时叫李世民离开长安,到洛阳报到!此时,李世民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到洛阳做秦王,一条是放手一缚,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建成和兄弟元吉,然后以尉迟敬德为首,去李渊那逼宫,此时李渊不识相,就有性命之忧,无奈之下,只好先让李世民监国,然后自己做太上皇,让位于李世民!其实在李渊心中,既有丧子之痛,又有对李世民的忌惮之心,心中对李世民虽有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所以,李渊晚年是非常不如意的,但又轻易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在其周围服侍的人,其实也是监视的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李渊退休后,就搬出了皇宫,住进了当年赏赐给李世民的府邸。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每天早晚派人向李渊送来美食。有一次李世民的弟弟碰见了,没有下跪谢礼,有人就问为什么不下跪,他说:他们是我二哥的婢女,我为什么要下跪呢!对待太上皇李渊,李世民肯定不算孝顺。

有大臣向李世民提出建议,建议要修整太上皇的宫殿,现在太上皇居住的宫殿规格上太小,有失皇家的高贵,也可彰显李世民的孝心,但李世民没听。

李渊退休之后的生活过的也很平凡,没有什么大的企图,平时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李世民也很少来看他,可以说是郁郁寡欢吧。


红黑圣西罗


李渊辞职当太上皇后,基本上没什么大活动,一直待在大安宫之内,没什么企图,很是老实的。


正因此,互不干涉,父子二人才相安无事,李渊更是一口气活到了贞观九年。

贞观三年之前,李渊一直住在太极宫,后来搬迁到大安宫,也就是以前的弘义宫。有意思,那是武德五年,李渊为表彰李世民的“克定天下之功”,特地修建。武德八年,李渊来过一次,吩咐大建“山村景胜”。

李渊在内,整日享乐,也有造人。有记载的李元婴便是这时诞生。


李世民早晚派遣一个女官尚宫来大安宫,问候起居生活,有时还送来美食。

到盛夏,李世民跑去清凉的九成宫避暑去了,留太上皇在闷热的长安。且,大安宫在宫城外西偏,处于城外,很是卑小。

贞观八年,修建大明宫,但贞观九年,李渊去世。

这一年,李渊迎来了大活动。

于两仪殿,李渊宴请西突厥使者,席间对长孙无忌说“如今蛮夷相继顺服,这可是旷古都没有的事情。”长孙无忌连举敬酒道喜。李渊很是高兴,大悦,他又赏酒给李世民。李世民举酒而热泪盈眶道“百姓安居乐业,四夷皆来顺服,这都是奉遵您的圣旨,儿臣我可没这样的本事”狠狠捧了一把太上皇。


又是这一年,李渊在城西大阅兵,也是他最后一次有记载的活动。李渊亲自慰问将士,随后在未央宫摆酒宴。席间都是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突厥的颉利可汗起舞,南越的酋长冯智戴咏诗。

李渊笑着称赞,“胡、越一家,从所未有。”李世民举酒附和,说了些近几年取得的成绩,最后,他说“这不是我个人之力,都是太上皇您教导有方。”

两次大活动,两次追捧盛大功绩,父子两人唏嘘不已,感叹连连。

第二年,李渊病逝。

李渊的晚年生活总结起来:志存清俭,游心道素。他的明智与老实,使得父子关系稳定!至于是否如意,那就看个人了……

我想,他是有苦无法说,但也有丝丝欣慰。


非常茴香豆


玄武门兵变不久,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皇位,高祖李渊以太上皇致仕,并于9年后归西。9年中父子二人讳莫如深,感情微妙而复杂。

李渊清楚李世民的野心,以及他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只是对结果预估不足,既没想到他会发动政变,也没想到他会杀兄戮弟——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实在太刺激。退位后的太上皇李渊仍在皇宫正殿住了3年,而后才徙居大安宫,彻底告别政治前台。之所以充任3年傀儡,也是为李世民背书——玄武门之变只有李世民单方面解释,而憋着一肚子话的李渊并未发声已然说明问题。李世民也需要父亲坐镇,以消除玄武门的负面影响。双方心照不宣,共同掩饰尴尬。

大安宫离宫城不远却属皇宫之外,父子就此相隔。大安宫的条件也跟皇宫没法比,既无城墙也无门楼,后来李世民一天看不到就想的监察御史马周看不过去了,上表李世民,说太上皇住的太寒酸,让外国使者或老百姓看了不像话。同时提醒准备去九成宫避暑的李世民:太上皇住的地方也很热。李世民于是兴建大明宫,准备用于父亲居住避暑。同时邀请李渊一起去九成宫,结果遭到拒绝。

马周建议时,李渊已搬去大安宫3年之久,李世民对父亲的居住环境显然不十分清楚,类似避暑休闲的好事也没想到过父亲,可见二人鲜有交集。尴尬如此,原因应来自双方:玄武门之变对李渊的创伤是持续的,他懊恼当初的绥靖,内心深处也无法原谅李世民的屠兄戮弟——尽管李世民即位后对兄弟二人进行了追封并隆重下葬;李世民以兵变改变既有秩序,以政治冒险结束情感冲突,既有对父亲偏袒哥哥的怨,也有逼宫夺位的愧。二人无话可说,不见面是最好的局面。

孽缘化解于贞观八年(634年)——亦即李渊离世的头一年。此时玄武门已成追忆,李渊或者觉得该过去的总要过去,或者觉得李世民政绩突出这样也好,亦或者感觉命不久矣有必要与儿子和解,总之所有事情都在这一年有了了结。李渊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使者,席间主动赐酒给李世民,并给予他“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的政治肯定。李世民感动流泪,和长孙皇后一起进御膳、上御衣,“一同家人常礼”。往事如烟,随风飘逝,父子二人终于冰释前嫌。


路卫兵


李渊在继承人问题上本就是犹豫的!不然作为皇帝不可能没有办法抑制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有些软弱,魏征几次劝他杀了李世民都被他拒绝!其实李元吉和李建成也不是一条心,李元吉只是想利用李建成的力量剪除李世民罢了,最后再干掉李建成!哈哈,这哥仨都各怀鬼胎,谁也别怨谁!李渊被软禁后内心应该不会服,但是事已如此,总不能再找其他儿子杀了李世民吧,再说他们也得有那个本事呀!总之,最后李渊意志肯定是消沉的,整天除了玩女人,就是喝酒!时不时也弄点小事给李世民添堵!

我的疑惑是,为什么李渊不能利用自己在世族和皇族及朝廷中尚存的威望和势力参与到李世民的儿子夺嫡争斗中,也让李世民尝尝骨肉相残的痛苦,反正皇位最终还是李家的!

我觉得李渊最好能支持李恪(我最喜欢的李世民之子),借李恪之手来收拾长孙一脉,李渊心里肯定恨死长孙无忌了,哈哈,这样改多好玩啊!


孟允乐


617年的十一月十三日,李渊拥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表弟杨广为太上皇。没想到,过了不到十年,在626年的八月初九,李渊自己也被逼着退位为太上皇,而且还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李世民给逼着下了台。人生的兜兜转转也真是很有意思。之后的李渊又活了九年,在这九年中,发生了很多比较有意思的事,也能从中看出李渊的心理素质是怎样的强大。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在玄武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逼迫李渊交出权力。八月初九,李渊正是退位,离开了权力中心,从此开始了幽禁般的生活。最开始的两年多时间内,李渊并没有搬家,还是住在太极宫,虽然行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物质生活倒还是不缺的,后宫也并没有裁减。到了628年,李世民将太极宫中的大部分宫女以及掖庭的部分宫女放归家中嫁人,这次放归是大放,号称有三千宫女被放回,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伺候李渊的宫女,自此,太极宫较以往又安静了很多。

到了629年,李渊搬到了太安宫(大安宫),即当初的宏义宫。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这个宏义宫原本是李渊在622年特意下旨为李世民建的宫殿,李世民最开始住在承乾殿,李渊念李世民克定天下有功,于是建了宏义宫让李世民居住。没想到到最后成了自己的晚年居所。当时的李世民是秦王,所以宏义宫无论是位置还是规模都不能和太极宫相比。

李渊搬进了大安宫之后,父子俩就很少见面了,李渊在大安宫几乎从来不出门,就住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和为数不多的妃嫔过活,娱乐什么的是很少的。但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六十多岁的李渊却还有生育能力,滕王李元婴正是出生在大安宫。

而在同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绩灭了东突厥,擒获了颉利可汗。要知道,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还曾派刘文静跑到突厥寻找合作,而现在,在贞观时期,东突厥就被大唐给灭了,李世民自然不能不让李渊知道这件事。李渊知道后自然是有一番感叹,表示自己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啊。于是李渊就和李世民见面了,当时还有十余位重臣以及王爷王妃等在凌烟阁大摆筵席,酒酣之际,李渊还情不自禁的弹起了琵琶,而李世民则跳起了舞蹈,可以说是其乐融融,晚上才结束。

但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大部分时候是互不相见的,632年,李世民在酷暑的季节决定避暑九成宫,但并没有叫上李渊,监察御史马周就看不下去了,就上疏建议李世民将李渊住的大安宫进行修缮加高,而且建议李世民应该每天都要去大安宫看一看年迈的李渊。李世民答应了。将大安宫做了一番修缮,但到了第二年,李世民邀李渊去九成宫避暑的时候,李渊却拒绝了。

634年是李渊再次有点小活跃的一年,这一年的三月初二,李渊再次大摆筵席,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的使者,李渊在宴会上对长孙无忌说:“当今蛮 夷率服,古未尝有。”长孙无忌祝福了一下李渊。然后李渊给李世民赐酒,李世民捧起酒杯为李渊祝寿,流着泪说:“现在百姓安康,天下归附,正是我奉太上皇的旨意才做到的啊,又哪里是我自己的功劳?”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侍奉李渊吃饭,融洽的好似又回到了从前。

这一年李渊还曾到城西检阅军队。又李世民在未央宫摆宴席,三品以上官员都参加,李渊也出席了宴会,并在宴会上要求颉利可汗跳舞,父子俩不免又是一番感叹。这时候的李渊已经是79岁,人生已经所剩无几。

635年五月,李渊病危,下诏让李世民一切从简,丧服遵循汉制,陵墓的选建也要从简。五个月之后,李渊葬入献陵。至于献陵和第二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建的昭陵的对比,这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萧晓四姑娘


从看到尉迟敬德闯进皇宫来保卫自己那天起,唐高祖李渊就知道,自己终于可以不那么光荣地退休了,那年他六十周岁,之后又以太上皇的身份活了九年。

本来无解的一个方程式被李世民蛮横的解开了,简单,粗暴,然而合理。

反正也是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自己出于对每个儿子的责任心最后却成为套在他们脖颈上的枷锁,总要有人断气,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萧瑀、陈叔达帮李世民传话,劝告他赶紧把权力移交时,李渊瞪了他们一眼:这还用你们说么?这难道不是我平生夙愿么?我难道不是正在等待这一天么?只有你们会拍李老二的马屁么?

然后就有李老二的跪吮上乳、嚎啕大哭,哭着哭着,李渊竟然产生了错觉,这个声音又与李建成何异呢,也就想通了,这个结果总比连年内战要好得多,内战的结果只会比这个更惨,又或许要牺牲掉更多的儿子呢!

想通后的李渊从此踏踏实实混日子,连给李老二做顾问的心态都严重缺失,顾问就是争权,争权是新皇帝不可忍受之痛,不如不顾不问,看李老二的造化如何。

忙点什么好?继续生儿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南昌人民一定感谢李渊的辛勤耕耘,六十四岁的老同志没有受到贞观三年被从皇宫勒令搬迁到弘义宫的心情影响,在贞观四年又喜得第二十二子李元婴,后来他被二哥封为滕王,从山东滕州搬到江西南昌时,忍不住修造了一个滕王阁,于是给后世留下来一个五A级景区和数不尽的名文佳句。

弘义宫本是李渊赐给李老二的王宅,如今却被李老二孝敬回来,连带名字也被改成了太安宫(大安宫),太安大安都无所谓,左右不差那一点,只管安居此处,含饴弄儿,地方虽小,也不嫌弃。

后来连监察御史马周都有些看不惯,给李世民上疏提了一些关于改善太上皇居住条件的建议,李世民没放心里去,幸亏长孙皇后深明大义,能坚持长期过来探望照拂,算是略替李世民尽了一份孝心。

根据记载,太上皇李渊在六十八岁那一年还在公开外交场合露过面,当时是李世民宴西突厥来使,李渊也在座,喝到高兴,还跟长孙无忌夸赞李老二的功绩:

“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

李世民跟老爸敬酒的时候,也给老爷子戴了高帽:

“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

这都是老爸你留下来的方针政策好哇!

李渊想不高兴都难。

也还是在那一年,李渊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那次是一次大阅兵,几乎所有朝中重臣都在席,宴会的时候,突厥可汗跳了一支欢快的民族舞,南越的首领即席赋诗一首,李渊非常开心:

“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各民族大团结,老二,你做的不错!

李老二继续踏踏实实的拍马屁:

“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

皆大欢喜也。

第二年,李渊以七十整寿,辞别了大唐盛世,再无留恋锦绣人间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