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

紳士124439887


根據最後一句的反推,我猜意思是:物理最終不能解決的事需要數學來解決,數學最終不能解決的事需要哲學來解決,哲學最終不能解決的事就需要神學來解決。。。。

不過據我所知,這段話在宗教徒裡面的語意就是:物理學折騰一大輪最終發現問題還是得神學來解決。。。。有一段類似的話就是科學家奮力爬上了山頂,卻發現神學家已經在那裡等了幾個世紀了_(:D)∠)_


其實說這些話是很流氓的,神學那麼大本事幹嘛不直接把終極理論擺出來?這樣大家都服氣。他們一邊看著科學的進展,一邊根據科學理論去解讀神學,到最後又說這些科學發現在他們的神學書籍裡早就有了。。。。早就有了你幹嘛不早拿出來_(:D)∠)_

其實神學根本無需蹭科學熱點,神學有神學存在的意義,但肯定不是解釋宇宙運行規律,不然神學經典裡就應該專門有一卷關於宇宙運行規律的。既然神都不打算直接告訴你們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幹嘛要從科學裡瞭解了宇宙是什麼樣子以後又跑去神學經典裡找暗示呢?萬一科學理論錯了呢?那神學經典是要跟著錯還是咋搞?_(:D)∠)_


星宇飄零2099


這句話是科學家楊振寧說的,以他這個級別的科學家的學問,經驗,閱歷來說可能這句話會相對容易理解。但,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說這句話太深奧,太大,大到讀不出來任何深層次的意義。

以我們剛入門的知識只能做一個字面意義的理解,整句話的意思想表達的是學問到盡頭是相通的並相輔相成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物理的盡頭是數學”這句話,物理是經驗性的真理體系;數學是先驗的真理體系。物理和數學的本質看似毫不相同,其實不然,數學是物理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物理研究需要數學的支持;而做物理研究的過程會產生很多的數學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又提高了數學的認識。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數學和哲學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應,數學中有的問題的研究方法也適用於哲學,而哲學中的方法論同樣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所幫助和啟迪。不難看出數學和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互補和轉化的,只是哲學是抽象和宏觀的相對更廣泛一些。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這句話很難具體的解釋,因為哲學和神學都是廣泛的學問,區別就在與一個是唯物主義一個是唯心主義。要說有聯繫個人認為想在哲學領域取得一定成就不光要有一定的科學素養,還要對哲學這門學問有一定的信仰,而信仰恰恰是神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神學的核心部分又需要一定的哲學理論來支持,只是在這個核心上披上了許多層外衣而已,比如教義、體制等。


決勝網


需要說明的是, 在解答區所言,完全是胡說八道,而且一開始就造了大謠言。 說,“這是楊振寧說的。”但是據我的瞭解,楊振寧根本沒有說過這種話。楊振寧不但沒有說過類似思想的話,反而是對這種思想予以了堅決的批判和駁斥。

首先,楊振寧對“物理的盡頭是數學”這句話是百分之一百的不會同意。這是有白紙黑字作為證據的。楊振寧在《曙光集》的文章《愛因斯坦對理論物理的影響》之中寫道:很多人認為數學和物理會有很多的交叉,其實它們各有不同的目的和愛憎。楊振寧還說,數學與物理並不能等同,它們的性質是不一樣的。數學是人類智力上的探索,物理是對大自然奧秘的探索。

至於楊振寧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更是無稽之談。這句話的來源,是中國內地。朱清時曾經寫了一篇文章,文章後面提了一句“科學家爬山,佛學大師在峰頂等候多時”,然後這句話就被編造為很多的版本,比如,有“科學的盡頭是佛學”(造謠說是楊振寧說的)“科學的盡頭是易學”“科學的盡頭是風水”等等。一些人在此基礎上發揮創造,就變成了“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但是,對此說法楊振寧也是白紙黑字做了批駁。他首先在《大公報》上申明,他沒有寫過科學與佛學相容的文章。後來《北京青年報》採訪楊振寧,楊振寧又再次強調,並且說,科學,與哲學、神學,它們都是不兼容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做演講,還對西方學者索卡夫的“科學需要和東方玄學結合”的書內容予以反對,直接說,“那是胡說八道”。


懷疑探索者


自人類開始瞭解世界,瞭解宇宙。所獲得的知識也是不斷增多。特別是現代更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但無論人的知識怎麼爆炸,走還是會有更多的未知領域。這些無法解釋的領域人類沒辦法解答,就把答案拋向了神學。是因為神學最高級嗎?其實並不是,因為神學是不需要證明的,他就是個筺,什麼都能裝而已。所有科學如物理數學,你必須能證明你是對的才行,而一些最前沿的理論無法證明。所以從神學裡找解釋就方便多了,反正都是子虛烏有的。也不用考證。



這個難題牛頓就碰到過。牛頓的經典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豐碑,但也有致命之處,那就是推動宇宙運行的最原始的力在哪裡?他無法解釋,只能說是上帝乾的了。他要是中國人,就會說是玉皇大帝乾的。所以把什麼東西都推給神學有點不靠譜。

哲學本就是認識世界的方法,所有對世界的認識都是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所以科學研究離不開哲學的指導,但不能因此就說哲學比科學更牛。哲學也只是個工具而已,它是一種虛化的東西,他說並不會給你明確的答案。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老子是不會給你解釋宇宙中第一個生命是如何誕生的。所以學哲學的目的還是為了研究世界,而科學則是研究的成果。一個是工具,一個是成果,沒什麼高低之分。

所以,神學就是人對未知的恐懼的產物,最不靠譜。哲學和科學才是靠譜的方法論與文明成果。沒必要把神學抬這麼高,都去玩神學這些虛的不去解決實際問題那我們現在還茹毛飲血呢,哪有今天的文明與成就。


朱鐵平


其實除了這種說法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這句話以前是非常的流行,有傳言說此話乃是當今理論物理學界泰斗楊振林教授說的。後來經過查證,純屬子虛烏有。其實這兩句話基本上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人類最終的盡頭或歸宿都是宗教神學。


或許人們都認為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太難以理解了,或者乾脆說單憑人類有限的智慧是無法窮盡這個宇宙的。所以,大多數人的思想都趨向於這個世界是不可知的,最後假借宗教神學來解釋一切,這樣做的好處,既擺脫了人們對未知的恐懼,也讓人從根本上有了一種精神寄託。如此,人們才有理由和動力在這個迷茫浮躁的社會里堅強的生存下去。

物理是有形的物質世界中提煉出規律並以方程式規範它,數學更像是一種高級的工具,既能為物理服務,又能為哲學服務,但物理世界最終是可以用數學式來表達的,而且更準確,然而數學本身的意義卻是哲學賦予的,哲學不僅解釋數學本原,還能解釋所有學科的本原以及存在的一切以及存在本身。而神學及宗教是為了解決哲學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存在的,而且只要一解決,便是一勞永逸。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然,在人類歷史上,也出現過許多大智慧的聖人,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是哲學家,像孔子,老子,釋迦牟尼,柏拉圖,默罕默德等,他們早在千年之前就對我們這個世界做過思考總結。

《易經》雲:“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孔子云: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謂之道也。自形內而下者,謂之器也。



在中國傳統哲學當中,老子建立的“道”是萬物的本原,道是本體,卻也是高於本體的存在,因為本體可被說,而道卻無法形容。老子在道德經裡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上面提到,在中國哲學裡,道代表著最高的存在,道包含萬有,無所不包,道是最高的本體,從某種程度上說,道是一種哲學,卻也高於哲學。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我為什麼說了這麼多哲學和宗教的內容,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物理,數學,哲學和宗教(神學)在定義上重新劃分一下,如易經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的物理學和數學都是描繪現象世界的物質規律而被髮明的,他們應當歸類到“器”類,而哲學和宗教內容(或神學)是從有形提煉出的抽象,他們是有形世界的來源,但又不脫離於形而下者而對立存在。故哲學和宗教內容(神學)應歸類到形而上者“道”類。


筆者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能讓人有一個清晰直觀的理解,雖然說“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或宗教)”這句話沒有一個完整的出處,也並沒得到所有人一致的認可,因為它不可以被證明,不代表真理本身。

但是我們知道,許多人對這句話還是傾向這句話的,既然有這種傾向,就必然有這種傾向的理由,而筆者就是按照這種傾向來勉強解釋了一番,但筆者的解釋與歸類並不代表事實,不同意的可以當做娛樂來觀看,以免引來不必要的爭論。

好了,就說到這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順便點個贊👍哦😊


科學與歷史愛好者



物理學的本質是探究宇宙萬物的內在規律,通過不斷的實驗和發現積累,條分縷析,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實質的一個探索過程。這其中就會通過總結,建立公式定理等各種模型,而建立這些模型就少不了數學的參與。

從現代科學的發展來看,物理學發展到最後其實就是數字化,也就是宇宙萬物其實都是可以用數據來演示和模擬,任何事物甚至是現象,都是由無數數據來建構的。這就導致了我們原有的物理現象認知,發展成了數據集成模型,所以物理的盡頭是數學,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數學本身是一個具象化的東西,它是對實際存在的一個統計、演示過程,但是人類科學的發展,除了需要這種具象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時也需要抽象思考來對任何未知可能進行詮釋和預設。抽象的思考要超前於現有數據模型,去假設未知模型,這是一種數字宇宙發展的前瞻性設計,這種超越當下、現實,透過現象探索本質的天馬行空又依之有據的思辨性思考,可以引領數學的發展。

但是由於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徵,它的本質是脫離現象和具象化,天地萬物和宇宙規律這樣一個看上去的數學模型實體,在不受物理定律約束的精神世界裡,本身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哲學的本質就是撥雲見日,撕掉一切表象去發現人生意義的本質,當數學建構的一切模型和軌跡,被哲學思辨追根溯源後,就顯得無比虛妄和毫無意義。



在數字宇宙中,人生活著的意義是因為時空的存在,有過去未來,有貧窮富貴,有善惡美醜,有生老病死,有喜怒哀樂,有生離死別等等一些具體的條件限制,生命才有了目標和方向,生存才有了作為和意義,才有了支撐人活下去的現實條件和意義。而哲學本身由於屬於無拘無束的精神範疇,就沒有這一切限制,同時也就少了這些支撐,最後一旦發現整個世界其實不過是一場虛幻的存在,就會在理論上失控,為了精神探索和建構人生精神世界的存在意義邏輯,最後就走向了在精神世界裡有發展方向、奮鬥目標的神學。



神學不同於哲學的地方是,哲學是超脫現實、懷疑一切的精神世界;神學是超脫現實,萬念歸一的精神世界。當哲學越深入越漫無目的時,精神陷入枯竭疲憊,就容易走向有皈依、有目的的神學之境。世界原本就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過程,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實就是人類發展的鐵律。


在人類探索物理時,神學既荒謬又可笑,當物理的發展步伐跟不上人類的精神需要時,人類開始更高境界的哲學思考。當哲學思考到了無路可走時,才發現神學原來是人類精神和生命意義的最後歸屬。


謝金澎


其實一連串的盡頭應該是裸學,物理數學,哲學神學,也只是自然科學的普遍規律,與人類進化和生存來說,亦利亦弊。物極必反,先進的科技生產力,越來越威脅人類的生存,還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呢?失望於科技改變命運的背後是絕望,無論多少個盡頭之後,人類給自己的結論是別再折騰了。

人類的發展過程,從裸慢慢迴歸到裸,人類到底戰勝自然了沒有,造福自己沒有?互聯網鋪天蓋地,人類方便了什麼?危險危機防不勝防,人在失去安靜的心靈之後,要感謝的是物理數學哲學嘛?恐怕只想靜靜面對一天的星斗渴望那片虛無縹緲。一切到了盡頭,這是物理數學哲學的無奈,最後把這個無奈生成了一個零,迴歸到圓點。其實科學家明白了一個無法突破的課題,任何科技的終極成果都是零,沒有另一種可能。

前輩科學家,通過一生的努力,後來的科學家一輩子的奮鬥,他們可能在研究所謂的科學,而科學就是個圓,永遠都是在畫著一個半徑相等的同心圓。這個圓就是那片蒼穹,那個無所不能包羅萬象的博大神學。雖然牛頓,愛因斯坦的晚年都相信神學,其實他們留下了後人無法超越的科學成果,那就是人類的任何科學都要回歸精神學,最後返璞歸真。人類進步不是人類的生存之道,這是物理數學哲學的盡頭給人類敲響的警鐘。科學家最先覺悟了人類的歸宿,是在冷靜之後語重心長的勸告。


白這個顏色


一方面,就人類認識發展進程而言,本命題,可判為違背歷史而顛三倒四。

另一方面,就人類追求至簡大道與終極真理而言,本命題可以說基本正確。

就第一視角,即就人類認識史的常規語境。我認為本命題荒謬的理由,簡述如下。

先前的哲學,是關於各學科追求智慧的大雜燴,諸如邏輯學、美學、法學、倫理學、經濟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醫學、博物學等,後來分道揚鑣,有了今天的思維科學(如哲學、邏輯學、數學、美學)、自然科學(以物理為基礎,以化學為中心)與社會科學。

科學發展進程的倫理關係可以是:占卜(曾祖父)→神學(祖父)→哲學(父親)→科學(兒子)。我主張繼承與發展的大觀念。不要把哲學與科學搞得勢不兩立。溫伯格與霍金說哲學已死,這是歷史虛無主義。

就第二視角,即就追求終極真理的特殊語境。我認為,本命題有利於搞清一些大觀念。

其一,關於物理學的盡頭是數學的善意解讀。

記得馬克思說過,人類的一切學科,包括哲學與倫理學,最終可以數學形式表達。這相當於用計算機科學普遍運用的300多個庫函數來表達。

但有一點必須明確,物理學必須用數學解析式表述,但數學本身不代表物理學,不能越俎代庖或包辦代替。

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只是以語言形式的大略表述。之所以沒有數學解析式,是因為更深刻的物理機制,如物質慣性的本質是什麼,尚不清楚,還有待人們進一步探索。

例如,社會現象極其複雜,但應該存在《社會物理學》、《經濟物理學》、《管理物理學》,把社會問題的研究,上升到物理學層面,使之更具備測量性、實證性、統計性、科學性,進而我們可以用庫函數表示它們。如今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最終都得運用庫函數編制數學性的應用程序(app)來表述。

再如,就科學實驗而言,我們未必都在實際場景與實物樣本做實驗。可以採用計算機程序模擬,演算與演示虛擬的實驗(virtual test)。這裡依然需要以數學性的庫函數為基礎。

其二,關於數學的盡頭是哲學的善意解讀。

數學既不是固有的也不是純粹的。數學方法,是人類運用符號、圖形、表達式等工具,探討物理/天文/地理之類的物質結構與運動規律的高度抽象與近似,其中蘊含了人類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各種智慧,即蘊含著哲學智慧。

例如,電磁場之類的場物質,既有發散梯度▽●,又有旋轉梯度▽×。伸縮性▽●與旋轉性▽×,正是物質(存在與運動)不可分割的對立統一體。

例如,電子之類的旋轉體,既有自旋勢能(Ep=mc²)又有繞旋動能(Ek=½mv²)。可以推設:所有量子粒子的能量,是自旋勢能與繞旋動能的對立統一體。

例如,萬有引力(F=Gmm'/R²)的同時,勢必對應萬有斥力(F=kmv²/R),應該叫萬有引斥力定律。否則,我們無法解釋粒子與天體的相對獨立的存在性問題。

例如,熵增加(ds≥0)的同時,勢必對應熵減少原理(ds≤0),應該叫熵增減原理。否則,我們無法解釋費米子與玻色子的相輔相成現象。尤其是,無法解釋宇宙(作為一個獨特的孤立系統)如何具有千變萬化的物質存在形式。

可見,從哲學高度,尤其是對立統一規律,我們總可以找到數學抽象的解析式。

其三,關於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的善於解讀。

注意到,基督教的神或上帝,有多個詞彙:God(上帝),Agent(第一動因),Creator(萬物創作者),Nature(大自然)。

人類對萬千世界與人類自身認知,旨在追求至簡大道或終極智慧。天工開物之鬼斧神工,大自然有特別簡單的神秘法則,我們不得而知。數學家們、科學家們,鼓搗出那麼多的極為複雜的數學模型,大自然祂認可麼?

有人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人類有人類的遊戲規則,上帝有上帝的遊戲規則。也許,上帝只玩五子棋。大自然有五個棋子,或稱五要素:電子、質子、光子、中微子、引力子。大自然就用這五種基本量子,創造出千變萬化的無機態、有機態、生命態。

其中,引力子即真空旋轉場的場量子,是上帝造物的最基本的素材,有所謂的空空如也,四大皆空,色空亦空,無中生有。幾千年前的古人,是集幾萬年前先古人智慧的古人,他們也不是吃乾飯的。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終歸一個字:空!







物理新視野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是因為很多理論都是由公式而來,沒有公式計算的理論,很可能就是錯誤的想象,不一定成立,所以理論都要有公式進行認可和計算。而現實中有很多理論都是沒有數學公式計算,結果就是完全的幻想,相反,主要有公式計算的結果,都能夠找到相對應的物理理論,很多科學家對物理都在數學公式中找理論,所以說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有大小和正負等等特徵,數學上的公式都能夠用哲學進行思考,而哲學上的思想都能夠用數學來證明,數學和哲學有不可描述的聯繫,所以可以用哲學思想想象一個數學公式,再根據這個公式發明一套物理理論,很多科學家都在這樣工作,所以很多人說科學家更像哲學家,還有人說哲學家都是假的,隨便一個科學家都比哲學家更懂哲學。這些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真正學哲學的很多人,並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根本就不會思考,而科學家反而在真正研究哲學,自己思考哲學,反而是真正的哲學家。

最後一句話的來源,是因為無論科學、數學還是哲學,最後都面臨一個問題,不可思議的宇宙和生命都讓人迷茫,都好像有人專門設計的一樣,越研究的深,這種感覺越深,再加上科學家大都是西方的,信仰神,所以很多開始相信是有神創造的世界,是有神專門設計的程序,所以他們說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我們中國很多人並不相信神,如果真有神的話,相信我們中國從古到今都不會好過,甚至早就消除了,可是我們沒有,我們一直比任何國家都過的好。另外我一直覺得我們的文化,有上個文明遺留的東西,易經、山海經、黃帝內經都讓我覺得道理太深,很難想象古人一下子就能夠創造出這麼高深的理論,並且完全沒有漏洞,以現在的先進水平都難以真正理解,根據我的理解,它比現在的科學還要先進的多,可是我們的文化首先就否定了神,認為的神也只是創造了生物和人,並沒有創造宇宙,而且神也是由人發展而來的。

所以我認為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不對,哲學的盡頭就是宇宙運行的規則,這個規則的本源也很簡單,就是碰撞、爭鬥和相互交換,互相影響,以點破面,以面再形成點,共同形成宇宙。一切生物都是在利用規則,都無法改變和創造本源規則。


董豔臨


物理與數學的區別,就在於要不要實測驗證。數學不需實測驗證,因為它研究的是通用的形式,而且,這些形式完全是人為構造的。當然,這種說法更符合數學上的形式主義流派,數學還有直覺主義、邏輯主義等流派,但如果要與物理比較,我覺得形式主義最能說明數學與物理的區別。物理研究的是時空中的物質運動,所以物理必須要接受觀測的檢驗,以驗證它是不是與實際存在的物質運動相符。觀測試驗,是物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物理學是否為真的判據。如果物理學最終走向數學,那物理學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成為一個純粹的數學遊戲。

哲學討論的問題,最終要麼歸結為具體的科學問題,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觀測來給予回答,或者通過理性的邏輯或數學推理來判定其真假,要麼,無法通過科學的,即實測或邏輯推理來判定,就最終轉變為信仰,走向神學。所以,我認為,哲學最終會消亡,不是轉化為科學,就是轉化為神學上的信仰。我的哲學觀點偏向於實證主義,認為凡是不能實測驗證的問題,都是無意義的,如果要給這類問題找到到答案,就只能依賴信仰。不同的哲學問題,或不同的哲學思考,最終會產生不同的信仰,有人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人是無神論者,有人是唯心主義者,有人是唯物主義者,有人是心物二元論者。相信神的人,也分為一神論和泛神論,等等。顯然,這些觀點,都無法接受具體的實測驗證,如果不看成是信仰,按實證主義的觀點,就是毫無意義的觀點。物理學如果最終走向哲學,那物理學就不需要實驗的驗證,全憑信仰支撐就可以了。

題主問題中所說的,物理學最終會走向數學,並進而走向哲學,走向神學,似乎是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而且也似乎代表了當前物理學的發展方向,君不見,中科院的院士已經研究量子佛學了。這是不應該的,也是非常危險的,是物理學的沒落,這與科學精神完全背道而馳。科學,特別是物理學,需要實測驗證,需要符合邏輯,不是數學遊戲,更不是不需求證,也無法求證,直接相信就可以了的神學信仰。

為什麼當代物理學會讓人感到會演變成數學遊戲,或演變成不必求證,直接相信的哲學或神學上的信仰,因為當代物理學自身已經出問題了,它的內部,已經隱藏了許多沒有實測驗證,不能實測驗證的東西。例如,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的解釋,該解釋就直接告訴你說,用波函數描述的狀態不可測量,一旦測量,波函數就會坍縮。既然無法測量驗證,你們的這種波函數對微觀粒子狀態的描述,還有意義嗎?另一個例子是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的說法,請問,測量了什麼,怎麼測量,才能算是測量出了時空彎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