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的方言聽起來跟河南方言很像,但為什麼襄陽不歸河南管?

微光的學習筆記


這個問題涉及三方面因素。一是方言差異的漸變性,二是行政區劃的剛切性,三是一省方言的省會代表性。

首先,一般而言,兩地的方言差異程度與相隔距離正相關,相距越遠差異越大,反之越小,比鄰則趨同。這種差異是一個漸變過程。像天津方言那種與周邊城市方言截然不同的方言孤島現象並不多見;

其次,行政區劃是一種剛性切割行為,這就使得相同方言的同一地方被人為分隔成兩省。最為典型的是隸屬襄陽的老河口市孟樓鎮,就與河南南陽的孟樓鎮一線之隔,人們可一步跨入分屬兩省的孟樓鎮。

有了這一基本認識之後,就不難理解地處湖北與河南省界地域的襄陽方言為何與河南相似啦;

第三,一省方言多以省會為典型代表。武漢的地理位置不在湖北的中心,而在偏湖北東南,距離鄂西北省界較遠,這也加大了地處鄂西北的襄陽與武漢的方言差異程度。其實,不僅襄陽方言不像武漢像外省,而且湖北其他省界城市同樣如此,比如恩施方言就更像重慶等。


江湖1058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在於疑問“襄陽為什麼不歸河南管?”只是以方言為引點來“打前站”。按照我的理解是,襄陽自成一脈,屬於國家級開發區和區域性重點建設區,經貿繁華程度超越河南大多數城市,如果襄陽也用大“基建”如地鐵軌道工程助力,經濟實力或僅次於鄭州。



正因為襄北地區方言與河南相近,因此襄陽成為河南相鄰地區最受崇拜的內陸地區地級發達城市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襄陽每年吸引不低於600萬人次的河南遊客,這個數量超過本地人口總和。


此外,在襄陽務工的河南籍民工保守估計有五萬人。還有小商小販,行街有巷的雜耍藝人,求學及移民不計其數。這是襄陽方言給人感覺像河南人的主要原因之一,街道上充斥著河南人的口音,以及襄北臨豫區域三十多個鄉鎮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現象。

其實這種誤會並無不妥,作為新時代現代化大城市,襄陽是具有包容心的城市,為發展經濟而優化環境且人性化包容外鄉人落戶,這是一件值得稱讚而非取笑的事情。


全市不僅有為數眾多豫移民及豫二代、三代、四代等等。還有不少的川渝漢沔鄖隨荊等全國各地的移民及後裔,原因是我市在六十年代以後就建成了國家工業中心城市之一,上世紀三線建設時期,襄陽再度劃定為重點建設區,流入無數的外地人參與國營事業的建設,最終造成襄陽成為多省方言共同體。

因此河南方言體系只是襄陽多元語言文化的一支。而且位於交界地區,輻射力較大,從而又造成接連不斷的河南移民進入襄陽。

凡是襄陽的老工廠及家屬院、批發市場裡你都可以感覺到這就是一個“語言交流”市場,有北邊的方言,還有東邊的口音,南邊的西邊的都有,四面八方的人們匯聚襄陽還能夠如此融洽地生活在襄陽,表明出襄陽無盡的魅力和吸引力!


民間查訪專員


雖然有這麼多朋友作答,回答的也很精彩,還是想插幾句嘴(插嘴也是襄陽方言哦!)。

襄州區(原襄陽縣)與河南搭界的一些鄉鎮:如朱集,古驛,石橋,黃集等,還有老河口這些地方確實與河南口音相近,但是其它地方與河南方言區別還是很大的!


河南語音其實與普通話很似,比如說燈:河南念(deng)襄陽念(den),凳也是;能:襄陽念(nen),河南念(neng),黑:河南話(hei),襄陽話(he);白:河南話(baⅰ),襄陽話(be);伯,河南話(bai),襄陽話(be);吃,河南話(Chⅰ),襄陽話(Cⅰ),這些都說明河南話屬北方語系,語音與普通話一致,只是河南腔調硬,不如普通話好聽。

襄陽很多方言字音更像古入聲字,如:白(be),黒(he),吃(Cⅰ)這些字發音短促,古入聲字就是這樣,而入聲字在北方語系裡幾乎不用,在西南官話裡使用更多。

還有河南說話簡、短,喜歡用一個字表達,比如:中,叔,嬸、姑、伯、婆。襄陽人都是喊叔叔,姑姑,伯伯,婆婆(襄陽人指外婆),強調一下,襄陽人叫親叔叔都是叫二爹、三爹依次類推,也不叫嬸嬸而是叫二孃、三娘依次類推。

還有河南文化屬中原文化,而襄陽文化為楚文化。南漳楚寨群遺址,保康荊山,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之先祖鬻熊,事周文王,文王尊之為師。鬻熊曾孫熊繹為楚國開國君,所建都城丹陽就在南漳境內。

襄陽的朋友一起讀一下:你去哪兒去?


尋桂子


由於襄陽與河南省交界,豫音較重。但方言土話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襄陽不說中,說去為克.....

襄陽語調沒有河南話硬,河南話抑揚頓挫,語調沉硬,襄陽話比較輕,特別是漢江-棗陽城區以南的區域。

至於為什麼襄陽不歸河南管?這是一個行政轄區劃分的問題,在很長的歷史長河中襄陽的確歸河南南陽府役管,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一輪新的轄區劃分,河南的行政區域範圍夠大了啊,才把襄陽划過去,湖北省情何以堪啊....

我大學同學家就住湖北和河南邊界線上,只錯一里路,他家是湖北人,他舅舅家是河南人,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問,因為劃分界限是政府的決策,況且都是中華大地,錙銖必較也沒什麼意思啊。


魅力襄陽


首先,文化不一樣。襄陽幾千年以來就屬於南方,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河南是中原文化,差異很大。

其次,氣候不一樣。襄陽在秦嶺淮河一線的南邊,與北邊的河南屬於不同的氣候帶。

第三,不存在河南方言這一說法。河南各個市說話都不一樣,有的相鄰的兩個村子說話都不一樣,所以不存在河南方言。

襄陽小部分地區與河南臨近的一小部分山區說話有點像,但不完全一樣,兩地人一聽就能聽出差別。

當然,方言像的地方很多。北方地區河南濮陽和山東很像,北京和天津河北很像,東北三個省很像,宜昌話和四川話很像。

襄陽方言和河南南部、陝西南部、重慶的一些地區的方言都屬於西南官話,部分相似很正常,但不等於一樣。

至於說民風相似則不對。襄陽人吃米飯為主,人們習慣溼潤的氣候,和南方絕大部分地區一樣,河南即使是靠近襄陽的地方也是吃麵食為主。區別很大。

所以,襄陽跟河南有很大區別,歷史上從沒在一起,以後也不可能在一起。


亨瑞李


看了幾篇回答,個人覺得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其實襄陽原本屬南陽郡,只有後來中央統治階層怕各地方勢力太強,造割據局面。便釆取摻沙子的辦法讓各地相互牽制,把襄陽劃給湖北,把信陽劃給河南,還有江南省一分數省都是出於此目地。



張國富150139119


這個問題有點殘腦!襄陽屬於楚文化圈,農業以稻米水田為主;河南屬於中原文化圈,農業以小麥旱田為主。本人住河南鄧州市,和湖北襄陽一地之隔。在我(們)看來,襄陽方言和河南方言沒有關聯性,差別很大。如襄陽客運三輪叫“麻木”,吸菸叫“吃煙”,鞋叫“亥”,去讀“嗑”,知道叫“曉得”等。襄陽人跨入河南地界,河南人會說“湖北蠻子來了”。鄧州人有“上北京下湖北”之說,稱湖北人叫“下頭人”。


同在陽光下3



襄陽話和河南話基本上沒什麼太大區別,無非口頭禪沒有中,如果讓其他省份來辨別基本一致。襄陽人早餐都愛吃麵,這點和河南很相似,而且喜歡吃大蒜,大蒜一般北方城市才吃,南方人餐桌上都不直接吃生蒜而且吃不習慣。南陽和襄陽從地理上來說親密無間,南襄盆地便是指的襄陽和南陽,所以就有諸葛茅廬之爭,因為兩地太接近了,這個不好判斷具體是歸屬某地。


布加迪威猴


這是個錯誤的問題。國家將襄陽話歸入了中國八大官話之西南官話鄂北片,與河南的中原官話沒有關係,這是最科學的歸納法。平常老百姓如果聽的話,會發現襄陽話實際與隨州、信陽、安徽連成一片。再看歷史,河南湖北是元朝才有的,襄陽南漳和宜城都做過楚國都,襄陽市區是當時的北津戍,南陽是楚國命名的宛,方城是楚國修建的長城所在地,你應該問為什麼這些地方不劃給湖北?當然這樣問也是錯的,只是對應這個錯誤的問題!


Alvin62907161


他的問題問的本來就很白痴,湖北各地方言都不一樣,襄陽地區各地的口音都不一樣,跟河南話有很大的區別。襄陽自古就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兵家必爭之地,七省通衢,而南陽屬於中原文化。這就好比爭為什麼楚國的國都在湖北荊州,湖北又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屈原的故鄉。而為什麼湖北卻偏偏不能簡稱"楚",而簡稱"鄂"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