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袁院士的雜交水稻還有沒有人在食用?為什麼?

胡不歸0215


真的沒想到,本來是晚上睡不著隨便回答一下,這麼多人會看到,而且大家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因為我本人不是栽培育種專業,所以有的地方可能不準確,說的不全面。此外,我本人是支持雜交稻的,而本文主要還是回答題主說的袁老的品種,請大家不要誤讀。這兩天有時間,我定會詳細總結一些各方面的信息提供給大家參考。另外水稻種植區域型很強,各省各地區品種差別很大,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大家也可以登陸我國水稻品種譜系數據庫,裡面有非常詳細的水稻品種種植面積和產量數據。

在下面的評論中,我儘量回覆了很多人的評論,解釋了很多的問題,希望可以看一下,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的心情,儘量耐心誠懇的回答大家,也是非常希望和讀者進行有效的交流。

我本人是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目前在讀博士,我本人的課題大方向是昆蟲化學生態,可能大家聽不懂,說的通俗點其中包含昆蟲引誘劑,我們課題組也參與轉基因安全評測工作了,每年都會有幾個月的時間在地裡調查,我們主要是調查轉基因水稻對水稻田節肢動物群落的影響,在此回答中我不討論說轉基因是否安全,每個人都有根據自己的認知做選擇的權利。

首先還是要強調一下,現在雜交稻的推廣和研究成果是千千萬工作者共同的努力。

本文主要想說的是袁老的水稻種植面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我們尊重袁老的貢獻,同時也要感懷所有對水稻生產做了大量貢獻的科研人員,在我國水稻育種研究領域,大家現在吃的大米,基本上還是老一輩科學家留下的財富,而且現在水稻畝產較上個世紀末並沒較大提升(大家沒有餓死,是因為咱們國家大量進口糧食)。況且雜交稻概念和理論基礎很早國外就已經提出了。袁老的貢獻主要是提出了建立雄性不育以實現雜交水稻,使雜交稻可以商品化,此外一次次打破水稻的產量極限(當然,其中確實伴隨大量的化肥農藥),袁老的品種主要還是出口到東南亞較多。我國北方仍是常規稻為主,即常規粳稻,也就是東北大米,口感好,經過多年改良,現在的畝產已經接近雜交稻,這幾年種植面積更是越來越大。南方以秈稻為主,雜交稻,或是超級稻,基本上都是指的秈稻,雖然產量高,但是口感差,多是作為儲備糧,尤其這幾年大家越來越重視口感品質。秈稻和粳稻對種植環境要求不同所以南方多是種植秈稻,北方粳稻。粳稻同樣有雜交稻,秈稻同樣有常規稻。在研究歷史上,粳稻的主導課題組的大教授非常注重常規稻的培育,所以現在雜交稻絕大多數都是秈稻。還有其他非常多的原因。而且水稻種植品種推廣一般不由農民做主,因為不同稻區環境不同,可能有的品種適合有的則不適合,不同的品種想要在本省推廣,需要進行專門科學的試種,然後由政府統一明確適宜品種。說這些,只是想說作為農業工作人員,我傾佩袁老的學術精神,探索精神,我也很自豪能有一個農業專家被當作一個社會的偶像受人尊重。但是,生命科學的門檻是比較高的,流傳在網上和專家口中的很多事情都會被各種利益驅使而有失真實。

最後大家還是要感謝所有堅守常規稻研究的工作人員。

本文可能還有很多說明不到位,解釋錯誤的地方,後續我會持續修改補充,請大家謹慎對待。


千里送君一杯酒


現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還有沒有人在食用?為什麼?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尤其在我國的南方,更是作為每天一日三餐的主食。關於雜交水稻這個問題,老張可以告訴你的是:目前在我國雜交水稻還有人在種植,而且種植的面積佔到我國所有水稻種植面積的52%,那麼結論也就不用明說了,這麼多的雜交水稻肯定會有人吃。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那麼多為什麼,簡單的來說就是人都是為了活著,為了生存。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國有14億人口,如果水稻產量都減少一半的話,那麼糧價肯定會上漲,但是會有很多人可能吃不飽肚子。那麼能吃飽肚子還是吃比較嗯好的糧食,這個選擇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先吃飽肚子,因為溫飽問題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連溫飽都解決不了,還談什麼吃得好穿得好。

今天老張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題外話,今天看見一個新聞,說的是有一位農學學生對袁隆平寫了一封信,信上寫道希望袁隆平能停止雜交水稻的研究。理由是現在的雜交水稻全都是不孕不育的,但咱們國家將來萬一有一天和別的國家發生衝突,我們的糧食種子庫被炸掉之後,我們的農民將沒有種子來播種,到時候會發生很大的饑荒問題。而我們的常規種子的話,是可以一茬又一茬的種下去的,雖然產量沒有雜交水稻那麼高。

老張覺得現在咱們國家的糧食儲備和糧食的產量都已經可以完全解決溫飽問題,而且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人也越來越有錢了,想追求更多更好的食品。那麼雜交水稻鄉教育常規島來說,雜交水稻的口感不是太好,因此現在很多人提出了對雜交水稻的質疑,這個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吃飽了嘛,大家都想要點更好的。但是無論是什麼原因,老張覺得袁隆平對於我國包括全世界的貢獻都是很大的,這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否認,因此一味的把雜交水稻的不利因素的鍋全部甩到袁隆平的身上,老張覺得這個有些偏頗,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補充。


老張談三農


我是74年下放農場,農場有近一萬畝水田,76年開始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在水稻生產期,化肥.六六粉和鋤草劑必不可少的。

雜交水稻分兩季,早稻和晚稻,優點是種子少,結穗多,易存活,產量高。雜交水稻是長粒型,形狀不同於秈米和大米,很好識別。

我們農場當地職工和知青,不少於千人,每天食堂供應的米飯就是雜交稻。雜交稻口感好,特別是農村大鍋煮出來的米飯,香噴噴的不用配菜,每月40斤定量,有的男知青還不夠吃。每年春節,知青大擔小擔的,把節餘的雜交米擔回城,和家人同享。

農場隸屬農業廳,一部分雜交水稻自產自銷,絕大多數由農業廳統一劃撥,肯定的是,會流向老百姓的餐桌。

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雜交水稻對我們知青來說,對健康,對生育沒有一點影響。至於是不是轉基因,這個真不好說,只有專家才能給出正確答案。


秋平171152879


實際上袁隆平最開始的最引人注意的成就,就是找到了“野敗”(其實這也是他團隊的李必湖找到的),然後第一個搞出來了可生產的不育系。為之後開展雜交水稻的育種奠定了基礎。

現在搞水稻育種的人很多,品種也很多,袁隆平是標杆是因為媒體的作用,我之前和你說的那個沈農的教授就不比他差,也同樣是院士。但是作為民眾來講記不住那麼多人名,也無需知道到底自己吃的是哪個誰育的種,袁隆平當年就被樹成了典型,現在也一直做到很好,所以自然沒人說他什麼。

他的數據肯定有,到知網一搜全來了,這可不是造假能造出來的。

另外沒人說不能質疑這些人吧,現在說他們有問題的人有不少啊。甚至之前還有人在微博裡和我說轉基因水稻不用怕,要擔心的是雜交水稻的安全性。。。。。


zhuqinglin


中國水稻的種植中,50%的面積種植的謝華安的兩優雜交水稻,主要在南方,30%的是日本稻,就是日本侵華留下的稻種,主要在北方。袁隆平的超級稻佔5%,種植以後主要是釀酒和做飼料。大家要記住謝華安,他是解決中國糧食危機的人,是他能讓大家吃飽飯。


馬狼口


看到這標題,又看了下邊的回答。我想笑…也許我農村人見識少吧!可以這樣講,在我這裡(浙江)種的百分之九十九是雜交稻,只有少量的粳稻或糯稻自己留種。我敢說市場買的基本也都是雜交稻米。說沒吃的完全自欺欺人。還有說東北米的,要知道那是產地,不是品種。只要後期曰照充足,溫差大米質自然就好!說雜交稻口感差的是不懂還是啥的,長規稻並不好吃,八十年代前期就基本都是種長規稻。口感記憶尤新。


7零後老農民


出飯率低,口感差,營養成份比較單一是雜交稻米的最大缺點,再加上種子價格貴、生長期比較耗肥導致種植成本高,綜合算起來,實際上雜交水稻並不比常規稻優勢,是人們追求高產量而忽視了它的不足之處,現在不明就裡的人高估了它的價值,相信以後時間會給出答案。


老兵一九八五


我們新疆目前沒聽說有大面積種植袁教授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只聽說好像南疆在搞他的海水稻的種植實驗,但尚未聽說普及,新疆人吃的大米以東北米為主,請東北的農民朋友以及全國的農民朋友出來說說當地雜交水稻種植情況不就清楚了?如果我們吃的東北五常大米是袁教授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那我就一直在吃袁氏雜交大米,口感很好,蒸的時候香氣撲鼻,我認為很好,不比泰國香米差,請東北朋友出來說說是袁教授的雜交水稻嗎?


沈琛628


其實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真的沒什麼意思,中國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中國,袁農平真的是有很大貢獻的,我爸是六十年代生的人,他說過無數次無數次小的時候吃不飽飯,餓死了好多人,真真的是餓死的啊,冬天吃紅暑煮牛皮菜,牛皮菜在我們這是餵豬的一種菜,因為產量大,沒吃的人也湊合能吃,天天挑糞水淋,不淋就不長啊,為什麼,糧食不夠吃啊,那時候水稻畝產不過三四百斤,尤其是四川這種地少人多的地方,那點糧食完全不夠吃,如果一個民族一直都在為吃飽飯而工作的話談什麼解放生產力啊,談什麼創造力啊,很多人攻擊袁農平為啥麻,覺得自己牛逼,如果沒得袁農平可能你爹小時候都餓死求了,你還有機會做鍵盤俠,傻不傻啊,老一輩人常說的話就是,吃飯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二是袁農平,不是沒道理的。


哈哈就是二哈


你還博土生呢?你知道在沒有雜交水稻之前的畝產是多少麼?你知道在解放後人口激增的情況下又是搞大集體的時候餓死了多少人嗎?沒改革開放之前有外國大米吃嗎?以前東北產大米嗎?:是在袁教授的雜交水稻出來以後農民才解決了肚子的問題,南方大部分都是種植雜交水稻的。在那裡高談闊論,四去問一下你爺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