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票無法兌回內地 香港保險成“廢紙”?事實真相來了

知乎上一個名為《香港保險支票在內地無法兌換,也無法收香港轉入保險款,你們有這樣的情況嗎?》的帖子火了。發帖網友稱:“退保後收到的支票無法在內地銀行兌換”。該帖已被瀏覽超2.6萬次,知乎網友紛紛留言發表看法。

真的如該發帖人所說,內地銀行無法兌換香港保險支票嗎?即便是通過直接銀行轉賬的方式也不行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致電中行、交行等幾大國有銀行,其客服人員均表示:“根據相關規定,境外保險(除旅遊意外險等少數情形外)相關資金均不能通過支票兌付、電匯等任何方式在本行提現”。記者試圖聯繫該發帖人瞭解投保渠道、理賠過程等詳細信息,但截至發稿對方未予答覆。

支票、電匯都不行,那麼購買了香港保單的錢還能回來嗎?

外管局:僅支持旅遊意外險等

內地銀行無法取現香港保險支票,是真的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撥通了中行徐匯支行電話,該行客服人員表示:“境外的保險類業務一般不能提取。僅在旅遊等情形下的意外險、醫療險發生賠付是可以的。”該客服人員還表示,目前國有大行都不能做相關業務。

交行肇嘉浜路支行的客服人員也是同樣口徑,稱“香港保險支票兌付在交行是不允許的,票據業務需沒有保險字樣的光票”。

農行、工行客服人員表示,總行對於業務限制規定不明確,相關票據需要到當地業務網點了解信息,由於本地網點不在工作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能確認到上述銀行的相關規定。不過,從上述反饋的銀行網點信息來看,不僅僅是支票兌付,只要是涉及境外保險相關的收支業務,中國銀行等在內的部分銀行網點均不予辦理。

事實上,上述銀行網點對於香港保單的收支限制實則有章可循。

近日,外管局相關人員對新浪外匯回應稱:“根據現行外匯政策法規,境內居民個人到境外旅行、商務活動以及留學等,購買人身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屬於服務貿易類交易,在外匯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許和支持的。”

“對於居民個人到境外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屬於金融和資本項下交易,根據《個人外匯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6〕第3號)和《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印發〈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匯發〔2007〕1號)等現行個人外匯管理政策法規,尚未開放。”

“如果網傳帖子中所述保險符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部門和外匯管理部門規定的業務,不存在任何收支障礙。”

也就是說,像現在大家都跑去香港買的年金保險、終身壽險這些儲蓄類品種的收支均不在外匯政策允許的範圍之內。即便是重疾險這類健康保險,在香港保單保額還包括分紅等性質的情況下,能否算服務貿易類交易也不好說。

怎麼辦?開立境外銀行賬戶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投保香港保險完全受限。一位香港保誠保險代理人A小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在香港銀行開戶,從你本人的香港銀行匯去內地自己的戶口(賬戶),不存在大額支票內地提現的問題。”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印發〈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第19條:“境內個人向境內經批准經營外匯保險業務的保險經營機構支付外匯保費,應持保險合同、保險經營機構付款通知書辦理購付匯手續。境內個人作為保險受益人所獲外匯保險項下賠償或給付的保險金,可以存入本人外匯儲蓄賬戶,也可以結匯。”

當然,結匯是有每人每年5萬美元上限約定的。如何通過親友間轉賬,間接提高個人結匯的上限,也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

在這位知乎網友的帖子中,也說了在香港開立銀行賬戶的途徑,不過據其稱,“開立銀行賬戶的審核非常嚴格,根本開不了戶口”。

但對此說法,香港保誠保險代理人A小姐表示不認同。她稱:“目前內地居民在香港開戶只需要內地居住證明和香港保單等材料,開立的過程並不算太複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香港銀行對於內地居民前往開戶類型有不同規定,大銀行更傾向於開立更高資產客戶的賬戶,中資和小銀行對於門檻的要求較低,需要提供保單和家庭住址證明,比如信用卡流水證明材料等。

實際上,“香港保險支票在內地無法兌換”這事兒並不新鮮。

2016年4月份,原保監會發布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從法律、匯率和外匯政策、保單收益、現金價值等方面進行風險提示。

同年10月,為進一步規範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銀聯國際發佈《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合規指引》(以下簡稱《合規指引》),規定境內居民在境外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相關的經常項目保險可以使用銀聯卡支付,其他保險項目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

我國香港地區保險業監管局近期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香港保險業實現了毛保費2537億港元,同比上漲了7.2%。其中,由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為223億港元,同比下降了26.6%,顯示香港保單熱度正呈現降溫態勢。

支票无法兑回内地 香港保险成“废纸”?事实真相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