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大佬时光


要想解释太平天国为什么留着江南、江北大营不打,而是先选择北伐和西征。

就要先搞清楚江南、江北大营到底是个什么鬼,以及西征和北伐的目的。

第一,江南大营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所谓的江南大营,指的是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不久,清军的绿营兵在南京郊外的孝陵卫设立的一座清兵大营,起初有一万人,后来增加到了十多万。设立大营的目的,是为了让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不能继续向东进攻苏杭地区,将太平天国的势力堵截在南京一线。

第二,太平军为什么不拔掉江南大营?

不是不想拔掉,而是拔不掉。江南大营就是南京城外,对太平天国的威胁非常大。这座大营设立后,太平军就想过立刻拔掉它。但是太平军始终打不下江南大营,后来就放弃了围攻计划,转而开始策划北伐和西征的方案。对江南大营采取守势。

第三,太平军为什么打不下江南大营?

从大湟口起,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就跟太平军打交道了。一直以来,双方旗鼓都是相当,一般而言,谁进攻谁吃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土木工事比较成熟,而火炮技术比较落后,进攻一方在面对防御工事时,往往没有什么好办法破坚,硬攻又很吃亏。并且最关键的是,清朝实力比太平军强太多了!而太平军当时又只据有南京、镇江、马鞍山、芜湖这四城。因此以当时太平军的实力来说,跟江南大营死磕是非常不划算的。


第四,为什么要西征和北伐?

太平军北伐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将清军的包围南京的兵力吸引走,减轻南京的压力;二是以精兵搏一把,万一成功了呢?至于西征的目地则很明确,第一也是吸引清军西调,减轻南京的压力,第二是扩张地盘,有地盘才有兵力和财政收入,才能缩小太平天国与清朝的实力差距。第三是为了控制长江中游,巩固长江下游

因为自古以来,北方王朝想要灭掉建都在南京的政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顺长江东下,一举攻破金陵城。历史上的江南王朝里面,坚守最久的是南宋,其次是东晋。这两个南方政权的战略就是以襄阳为中脊,以江汉为缓冲,串联东吴和西蜀,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让北方政权无处可击。

太平天国当时实力偏弱,虽然号称有五十万之众,但实际上能打的人,估计不超过十万。这些人如果不西征,傻不愣登的待着南京跟江南大营死磕,怕是死的快

。而只要西征,纵然力量有限,可能打不到襄阳,但只要能打到武昌或者安庆,再收复淮南地区,先达到三国时期东吴或者南北朝时期南陈政权的程度,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五,太平军不怕江南大营威胁南京吗?

一开始还真的很怕,毕竟敌人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而且江南大营还主动攻打过南京城,让洪秀全和杨秀清感到非常不安。

到了后来就不怕了,为啥呢?因为杨秀清发现所谓的江南大营完全就是一群垃圾,长江北面的江北大营比江南大营更垃圾。

具体垃圾到什么程度了呢?可以用著名民间哲学家窃格瓦拉的一句话来形容: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太平军攻破南京城时,南京城内有个马寿龄的文人不相信粤匪能成功,就留在城内期盼着王师(清军)能杀回来。当江南大营攻城时,马寿龄以为胜利在望了。结果等太平军打退了清军的几次进攻后,清军就再也没来了。(太平军也没有主动杀出去)于是,太平军和城外的江南大营开始对耗。这就让城内盼王师归来的马寿龄非常苦闷了。

他是左等也不来,右等还不来。后来这位清朝粉铁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就找了个机会溜出了城,逃进了城外的江南大营。这一进大营,马寿龄算是开了眼界了。

原来,江南大营中除了个别比较精锐的部队还保持了战斗力之外,其余的部队基本上就是在玩养生。官兵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十七件事:盖房子、栽花、种树、叠石头、养鸟、养狗、编篱笆、搭棚子、抽鸦片、听小曲、买玉石、买字画、赌博、下棋、装病、搞基,做买卖。并且这些还都是比较老实的士兵的日常工作。某些品行恶劣的兵,更是堪称十毒俱全,像什么杀人放火、抢劫、内讧、抢军火库等等,这些放在以前要掉脑袋的事,江南大营的兵也全都干了。

看到江南大营士兵的日常生活,让马寿龄这个铁杆清粉都忍不住了。于是在私下里,他偷偷的说了一句掉脑袋的话:“翻羡贼人法令严、手乍持枪头已悬”。意思就是说,这帮朝廷的官军还不如太平军那帮土匪,官军比土匪还要土匪。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江南大营的资料,主要是马寿龄的个人记载,而他是没有到过江北大营的。那么,江北大营如何呢?根据琦善写给朝廷的奏疏,他认为应该把太平军引到江南大营方面,以减轻自己的压力。由此来看,江北比江南还要烂……



总的来说,太平军不打江南大营而西征,在选择上是无奈之举。因为太平军在西征前没有足够的兵力攻破江南大营,与其在南京跟江南大营死磕,还不如选择西征,扩充领土、兵马和财源。等到西征之后,太平军的实力扩充了几倍,再回过头来打江南大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江南大营对太平军来说,短时间内也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江南大营是陆军,而破南京需要水师。相比之下,太平军更怕曾国藩的湘军。一是湘军的战斗力比江南大营的鱼腩部队强,二是湘军有水师,对太平军是很大的威胁。

至于说西征到底对不对,从结果来说,太平军的西征很成功。后来太平天国的失利,主要是内讧造成的,跟西征没有关系。而北伐嘛,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太平军选择北伐是臭招,但是让太平军这种后勤极烂的部队来说,如果大举北伐估计死的更惨。


Mer86


你不能孤立的看江南大营。

咸丰三年(1853年),钦差大臣向荣领兵一万人,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称江南大营。琦善领兵一万人在扬州城外驻扎,称江北大营。

当时太平军可战之兵大约有20万,看着对江南、江北大营具有绝对优势,但大家别忘了当时清政府拥有的兵力在90万左右,并且掌握着中国绝大多数的财政收入。

清政府一直在给江南、江北大营输血,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比如浙江当时仍未遭兵燹,属于“全善之区”,每月接济江南大营军饷便达六万两之多。

江北大营为了筹措围攻“天京”的军费,满清政府决定除了在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的基础上征收的土地税“亩捐”之外,再对米行商贾以“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的方式,推行捐厘之法。

而且江南江北大营也一直得到兵力的补充与加强,最高峰时都达到了十万人。

用星际游戏做比喻,别人在你家基地门口修了碉堡,架好坦克了。你肯定想打掉他们,但对方的兵力开始不断过来加强这个碉堡,于是你就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立刻用手头的现有兵A过去呢?还是去开分矿,去偷对方基地,同时在家里攒兵呢?

显然,太平天国选择了后一种战略。

其实太平军的北伐,其实就等于去偷清政府的老巢去了,目的是分散清政府的兵力,消耗清政府的财力。

而太平军的西征,则是奔着江南的富庶之地,也就是开分矿去了。最终,太平军控制了安庆、武汉、九江等重镇,保证了太平天国的钱粮供应。

说到底,打仗光有兵不行,还得有钱粮。没钱没粮是打不了仗的。

再看北伐和西征的兵力,北伐用了两万人,西征用了不到三万人。如果不去北伐西征,凭着这不到五万人,就一定能啃下江南、江北两万多人坚守,而且不断得到补充的大营吗?

还有,北伐和西征虽然分散了太平军的兵力,但也调动了远比太平军多得多的清军兵力啊。如果没有北伐和西征,那这些兵力肯定是要补充到江南、江北大营的。到时候南京方面的军事压力只会更大!

其实说到底,历史不是选择题,你选A错了,不等于选B正确。

北伐和西征失败了,但如果不北伐和西征,不等于江南、江北大营就能拿下,还有可能兵力全消耗在攻坚战中,太平天国可能覆灭的更早……

从历史上看,其实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攻破向荣的江南大营。


冷兵器研究所


太平军不是不想打江南大营,实在是打不下来。太平军相对于清军有他的优势:机动性好,部队行军能力强,步兵野战能力强。而且天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供给不足,需要在能开拓的领域开拓。

1、向荣的军队

向荣的军队具有一般清军的基本特色,行军力差,野战不行。但不一样的是,万里转战,战斗力得到了提高,向荣本身就是优秀的将领。可以说向荣的军队歼灭太平军不可能,但挡住还是可以的。

(江南大营部署图)

在南京丢失十二天后,向荣东进到孝陵卫,开始东边包围南京,也挡住太平军东下苏浙的道路。

2、太平军的尝试

在向荣占了孝陵卫后,太平军与其展开了一系列争夺。诸如南京外城土城争夺战。

在25日向荣占了土城后。27日计划在这里安营。当日城内四五千太平军杀出,营没有修成。在29日向荣亲自督战,太平军稍微退却。于是向荣逼城而营。

(南北封锁线)

之后围绕通济门、七甕桥、钟山进行一系列战斗,向荣整体占据优势,列营十八座。

3、太平军的西征北伐

太平军的东南被封死,集结在河南防御太平军北上的马队也调到了江北。待完成合围后,就又是一个永安。而且南京周围供给缺乏。

(太平军北伐)

再加上太平军自身的优势:擅长行军,擅长打运动战。

如果西征、北伐,则攻其必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作战主动。

之后的事实也证明,北伐的太平军牵制了清军大批有生力量。西征的太平军在湖北、安徽、江西取得很大成功,为太平军带来新锐力量。

(一破江南大营)

破江南大营、江北大营,靠的就是西征得到的精兵。(这点陶短房老师在其《1856》的书中说的很清楚)。

总结:

在受到挫折后,自然更要发挥自身的长处,去攻击敌人薄弱且必救的地方,再用自己的机动性与野战能力,在运动战中消灭对方,赢得最终胜利。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敌人送到嘴边的东西,大概都是不能吃的,如果硬要吃,一定会崩牙。

1,江南大营江北大营,本质来说,是攻击性堡垒。

江南大营的设立,本来就是从广西一路追了来的清军。这些清军人多势众,太平军不敢和他打,他也不敢轻易攻击清军。因此一路千里尾随,到南京城下,各自驻扎。

表面上看,江南大营肩负朝廷使命,围困甚至攻击南京城,但实际上江南大营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天天放在南京城外,咬不死太平天国,也要恶心死他们。

如果太平军攻击江南大营,江南大营的防御性会更好发挥,大量深沟高垒,长枪短炮,清军有备太平军无备,双方相比肯定太平军损失更大。

2,太平军方面,江南大营难打有没有油水,故而放弃。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最需要什么?最需要扩展土地,增加人口,开创财源,这些,没有一种可以通过攻打江南大营来得到。

清军的兵力配置,决定了太平军派出一万人就能四处占领县城,攻击州府。清军全国总数量可能达到80万,但是除了京师重地,重要城市驻扎较多,有三五万不等。大多数县城也就是两三千士兵,战斗力和粮饷基本没有保障。

太平军派一两万人就能以流寇形式不断占领县城,攻击州府,但太平军实在不得人心,到处烧杀抢劫遭到本土本乡农民地主的团结反抗,失败就是命中注定了!北伐军的失败就是如此。

3,太平天国解决江南大营的根本办法。

江南大营虽然围困太平天国,但其实里面的清军全无斗志。如果太平军来攻击,一定奋战保命。所以江南大营硬攻不可取。

太平天国对江南大营的最好战略是开展反包围,切断江南大营的钱粮供应,从根本上瓦解江南大营。

但这个办法改变行不通。因为太平天国不得人心。

太平天国在江南到处杀人,江南大营就是解救江南灾民的大救星,老百姓怎么会帮助太平天国去围困江南大营呢?


历史知事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段历史是清末最惨烈的战争,直接人员损失就接近一个亿,攻伐双方都表现出了极为残酷的杀伐性,是一个场让人痛心的战争!



太平天国从广西金田起义开始,一路势如破竹支取清帝国的财税重地江浙,并在南京定都成立了太平天国,该南京为天京,军队规模俞百万,实力空前雄厚!



不过太平天国从起义到拥兵俞百万,发展的时间极短,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太平军战斗力爆表,势如破竹。第二,清朝的守备部队战斗力太差。这两点都无形中让太平军的自信心高涨,而且也让太平天国运动的统治阶层过于乐观的估计运动的发展前景!



在这样的背景和自信心爆棚的双重情况下,太平天国的运动的将领们会认为腐朽的清帝国已经不堪一击,那么相对于区区数万如惊弓之鸟且战斗力不行的江南大营,已经不在太平军核心层的法眼中了,作为这样的想法情况下,无疑是北伐攻击清帝国的中枢机构最为合理!清帝国若灭亡,江南大营和其它和省都会迅速的想太平天国靠拢!那么又何必那个时候争夺一兵一卒呢?



而西征并不是太平天国主观意愿,相反的是太平天国发生内讧,天京附近的战争和北伐都受阻的无奈之举,新的掌权力量试图开发新的活动区域的一次尝试而已!


用户3087668883


这个其实很好解释,没那么复杂,江南大营一直都在打的。从时间线上弄清楚就可以了。首先来看太平天国北伐是什么时候,北伐是从公元1853年到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率两万人北伐,希望能够攻取北京。那个时候太平军已经占领了南京,所以需要很多部队来确保南京的安全,因此北伐派出的军队并不多。

说实话太平军如果全力北伐是极有希望一举攻破北京城的。毕竟那个时候大清都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应的。因为林凤祥、李开芳的两万人都一度攻打到了天津,可想而知当时大清的虚弱。毕竟朝廷号召军队和训练军队是非常需要时间的。洋人还未弄清楚太平军,因此不大可能支持大清。不过考虑到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攻城略地到了南京,奔波时间过长,是需要一个固定的地方来来修整的。

西征则是1853年到1856年,太平军为了夺取皖赣,控制一些战略要地来保卫天京的安全。很多人可能会很奇怪,为什么要同时北伐和西征呢?毕竟兵分两路,特别是北伐的军队完全是孤军深入。其实太平天国最好的方针就是石达开向洪秀全所建议的。上策是占领南京,但是不能够长期停留,然后全力北伐;中策是集中兵力,占领江西,湖南,之后占领浙江江苏。很

江南大营最早是钦差大臣向荣带着一万人驻扎在南京城外的孝陵卫,号称江南大营。琦善则带着一万人在扬州驻扎,号称江北大营。当时南京城地势险要,城墙坚固,太平军自然严密设防,因此他手底下的一万人是肯定打不下来的。不过咸丰帝自然希望他能够早点打下南京城,毕竟当时江南对朝廷来说实在是太重要,全国的赋税,粮饷很多都是来源于此。

所以向荣就只能阳奉阴违了,所以他实际上采取的方针是“消极进攻,积极防御”。这就造成了天京太平军和江南大营的长期对峙。后来太平军进行了北伐、西征,使得朝廷压力很大。于是朝廷自然希望向荣、琦善进攻天京,减轻压力。不过向荣还是打不下来,因此弄虚作假,糊弄朝廷。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太平军不打下江南大营再去北伐、西征。其实江南大营不过是封锁太平军的一条线,即使加上江北大营,在早期的时候兵力也是不足以对太平军产生足够威胁的,只是起到牵制作用。


历史是什么


有网友问: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其实,太平军不是不想打江南江北大营,是实力还不够。1853年江南江北大营,分别由向荣,和春统领,兵力为3.6万人。

当时向荣的部队一直在围攻天京,同时围攻扬州,与韦昌辉、罗大纲等人激战。清军在天京城外布设了19座大营,与太平军反复激战。甚至在1854年6月,清军苏布通阿,向荣,和春已经开始直接进攻太平门,神策门,朝阳门,还有雨花台。

12月,太平军赖汉英,曾立昌组织了对江北大营的反击,一直到月底。反而因为北伐军受挫,太平军抽调部队增援,被清军收复了扬州。清军对天京的围攻日益激烈,杨秀清已经开始亲自指挥天京保卫战。

清军广东水师的红单船开始在长江占据上风,这种船安装有20-30门大炮,左右船头三面轮放,周流不息,导致太平军秦日纲水师被重创,秦日纲本人都落水撤退。此时天京粮食紧张,石达开下令,战斗兵吃三顿粥,老少妇孺一天只一顿粥。

同时,石达开开始拓展天京城防阵地,与江南江北大营的张国梁,苏布通阿连续发生激战。迫使韦志俊,罗大纲从调集部队回军天京阻击清军围攻。同时清军也开始围攻瓜州和镇江。

清军围攻天京和附近的城市长达3年,一直到1856年5月,太平军从湖北,江西,安徽抽调主力陈玉成,李秀成,吴孝如,秦日纲以绝对优势大军发动进攻,清军害怕丢失城市,赶快分兵布防,结果太平军主力直扑已经被削弱的江南江北大营,一举打垮了江南江北大营清军。

但是此战并没有歼灭其主力,很快江南江北大营又得以重建,一直要到1860年,太平军才集结20多万主力彻底打垮江南江北大营。


深度军事


泻药。问题其实很有深度,但问题描述错了。太平天国曾经两破江南大营,李秀成围魏救赵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天京事变前,杨秀清调集了石达开和秦日纲率领的西征主力,一举攻破江南大营。但是随后石部回师湖北,只有秦部追击江南大营余部,结果在金坛一线受阻。再后来天京事变爆发,江南大营卷土重来,占领镇江,合围天京。李秀成汇合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等部,再次攻破江南大营。随后,大军东征,在丹阳和无锡两次击破江南大营余部,这才确保了没有第三次江南大营。回到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江南大营并不是我们想象里的战五渣,就算打不过逃命是绝对没问题的。只要清强太弱的整体战略格局不发生变化,江南大营但凡不死就能随时卷土重来。江南大营的向荣,和春等人都是从广西紫荆山区一路追到天京城下的,如果会被太平军一口吃掉,向荣等人根本没胆追得那么紧。史实是,向荣刚追到天京城边,太平军就对其发动了攻击,结果失败了,才分兵东征镇江扬州,北伐和西征的。虽说太平天国这么做的本意只是想让江南大营分兵和筹粮,但无心插柳,留江南大营不打,去西征,效果上与李泌建议唐肃宗不打长安先攻河北暗合,这也许正是历史的诡吊之处。


弦月聆风


太平天国的将领大多是泥腿子出身,没有受过军事教育,都是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前期的军事行动主要靠东王杨秀清和翼王石达开的军事天才,开创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军事成就,打下半壁江山。可惜窝里斗,东王惨死,翼王远走他乡,从此太平天国一蹶不振,僵而不死十多年。

后期完全靠忠王李秀成苦撑大局,勉强维持。偏偏洪秀全十分猜忌李秀成,怕又出现了一个东王,处处牵制李玉成,分他的权。李秀成当然知道江南大营是祸害,几次灭了,又斩草不除根,忙完内乱,又重建了,严重威胁到太平天国的安全。曾国藩的湘军无敌于天下,灭亡太平天国是迟早的事。

太平天国虽说是失败,但是汉人反抗了满清,力主独立,可以说有功有过。


俺老孙去吔


太平军初起事时,士兵身份多是耕山、烧炭及制造木具为主的贫民及手工业者。除此之外,还有秦日纲、石达开率领参加起义的矿工,虽说不上乌合之众,但是战斗力比之一般的乡勇团练好不了多少。太平军在起义之初的战斗并不顺利,遇到结寨而守的乡勇团练,都没有办法顺利击败,在永安一个县城被困半年余,坐吃山空,最后不得不拼力突围,虽然杀了一个回马枪,给清军造成了损失,但是太平军自身也是损失惨重。

(初起事的太平军战力不高)

此后太平军北上攻击广西省城桂林,一连打了33天,前后接战24次,因城池坚固没有打下来,打成了僵持战,不得不撤围北上。在北上进攻全州时,太平军因人设军,建设了一支特种部队——土营。这个土营的工作就是土木工程,掘壕固守,遇到坚城,就暗挖地道塞以火药炸坍城墙,以此破城。虽然全州被打下来了,接下来道州也被攻克,但是太平军四处游击,屡屡遭到痛击。太平军的前途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在清军前追后堵的困境中,迟迟不能打开局面,一旦被清军咬上,就可能全军覆没。

因此,太平军在道州开了高层领导会议,有很多人希望打回广东老家,严防死守。杨秀清以为这种做法不妥,如果太平军打回广东,是变主动被被动,清王朝集中全国军力一掷千均之力,太平军安有胜算?杨秀清在这次“道州会议”上提出了关键的战略:全军朝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机动攻击,借助于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难以被清军包围。如能进入沿岸驻守,再分派诸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使败了,也可以借助舟船之利迅速逃到下一个方向(李自成的战术),增加清军围剿的成本,使太平军在于清军消耗中逐渐壮大。“道州决策”统一了作战指导思想,今后的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实际上都是在执行这样的战略。

(道州会议)

随后太平军在湖南省城长沙的攻击作战中又失利了,先是萧朝贵偷袭、再以太平军全军猛攻长沙81天,依然攻克不下来,萧朝贵阵亡,战争又打成了僵持。太平军不得不再次撤围北上,流动作战。

于此可见,太平军虽然有了明确的战略方向,但攻坚战术和能力很差,只能依靠土营挖地道这种已经用了几千年的攻城土法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太平军的进军速度。后期太平军最终在北伐的战场失利,也是因为攻坚能力的缺失,遇到坚城都选择绕城而过,使得清军大集于京师周围,以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并消灭了北伐军。

(太平军北伐军)

其实,清军的攻坚能力一样好不到哪里去。清军曾长期围困南京城,却苦于无法破城,就制造了万斤铁将军大炮,技术参数是装药360两,弹丸240两。清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运到城墙下,对着城墙发炮。阵仗很大,结果一阵硝烟下去,偌大的弹丸还没有挨着城墙根上。城墙上的太平军据此取笑清军,清军士气大沮。同时期的欧洲,要攻克一处要塞,往往要搭上一个国家的全年税收收入,甚至围困个几年也没能攻克下来。所以,那时候的欧洲,只要一提到要塞,都要很多名将们头疼不已。

在威力更大的火炮没有研制出来之前,攻克坚城从来都是战场禁忌。统帅们往往能做的是攻敌所必救,调动敌人,于运动中歼灭敌人,然后再去夺占空城。

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太平天国能放着江南和江北大营不去打,反而去北伐和西征了——真不好打。以后的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军对阵,按曾的说法“结硬寨,打呆仗”而已。

(结硬寨,打呆仗)

可能会有同学问起,太平军从攻克武昌后,一个月零10天就攻下了安庆,然后再顺江东下,攻下南京、扬州、镇江三镇,这些城市难道不是坚城吗?为什么太平军就这么顺利拿下来了,反而对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却束手无策一样,任由他们存在?

太平军的作战实力被他们的进展速度给夸大了,太平军之所以能攻克武昌后,连下安庆、南京,是因为太平军加了外挂——水军。在岳州太平军意外缴获了大量的战船,这使得太平军能水陆并进,打清军的时间差。太平军打到武昌时,清军在后边紧追慢赶。在武昌休整获得大扩充的太平军,人数已达50多万,再次乘船扬帆起航,东下安庆。这时,清军还是在紧追慢赶。太平军没有多做停留,继续顺江东下攻打南京城。此时的南京城只有5000人,而太平军号称200万人众。当时有人在紫金山上看到太平军旌旗之盛,却说200万未必有,70、80万足数。南京内城、外城都已经打下来了,洪天王已经在南京内城(朱元璋时修的)排定座次,张榜安民了,从广西追赶着过来的清军才在13天后到达南京的孝陵卫。

(太平军占领南京)

不要责怪清军不给力,实际上追击太平军的清军将领向荣、张国梁、和春都是清军敢战能战之将,不是贪生怕死之徒,是可以直接跟咸丰帝汇报工作的。当时咸丰皇帝手中只有两个野战军团,一个是僧格林沁,另一个就是这一股追击太平军的清军。这个张国梁手下有一个叫做冯子材的,在1883年的镇南关大战法军,此时是张国梁的下属和粉丝。

在铁路和公路没有普及的古代行军,一日行军20公里已经达到极限了。拿破仑的法军征召了整个欧洲的骡马运输物资,日均行军速度也就20-30公里。这样,就已经在欧洲国家军队里是拔尖的了,法国士兵甚至都戏谑地说:皇帝陛下的胜利是用士兵的双脚走出来的。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行军速度能达到10-20公里就已经是极限了。

太平军借助在岳州缴获的大量舰船,做到了一日行军60里,连续1个月零10天,清军在后边紧追慢赶也赶不上,就不奇怪了。

打下来了南京、镇江、扬州三镇后,太平军也在循着朱元璋故事,在南京城忙里忙外,整顿内务、肃清内奸、设置府衙等。13天后,从广西一直追击过来的清军尚荣部也赶到了南京战场,但是南京城内硝烟已散,南京满城也被太平军攻下来了。尚荣就在孝陵卫扎下营来,结起了硬寨。

(江南大营与天京城近在咫尺)

为什么选择孝陵卫这个地方扎营呢?

因为孝陵卫紧挨着紫金山,是南京城的制高点,站在紫金山顶,能够监视到南京城。孙子兵法说,结寨而守,要绝山依谷,而且还要有水源。恰好孝陵卫旁边就有很多长江支流、分流。马谡是绝山依谷了,可是没有水啊,所以让司马懿围了两天就受不了了。尚荣于是就选择在孝陵卫这个好地方扎营,征用了附近的数万民夫,用了一年多建成了江南大营,有子母寨,扎了几十个营盘,这些清军的营盘沿着长江一直到镇江,如同一把铁链,把太平军势力隔断在长江一线,遮蔽了浙江成为“全善之区”。这对清王朝至关重要,因为浙江提供的赋税是维持清王朝正常运转的保障。

南京城里的太平军为什么不在这些清军立足未稳的时候果断出击,粉碎清军的战略意图,反而由着江南大营营造了一年多?难道太平军领导层认为江南大营的清军就是在养猪,要养肥了才杀了吃?

这是因为太平军虽然有近百万人,然而大多是都是随军家属,这也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标准配置,都是拖家带口的,真正能够作战的,也不过十分之一,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因此占领南京城时,太平军能战之军不过7、8万人,最多不超过10万,这也是太平军为什么仅仅只派了2万人北伐、3万人西征的背后原因。

(太平军西征军)

那么尚荣、张国梁、和春带的清军有多少人呢?大约有1万人。然而,这些只是先锋队,为了救急南京前期赶来的,后续部队还在陆续开进战场。因为太平军一路作战,大多是虚张声势,极少有歼灭战,大多是击溃战,大量的清军有生力量得以保留,虽然长江两岸居民惨遭兵燹,然而清军实力未损。

由于太平军一路东下,沿途攻克的城市又纷纷被跟进的清军收复,因此,南京政权手中也就只有南京、镇江、扬州三座孤城,没有战略腹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太平军主动与这些先期赶到的清军大战,会被这些清军咬住,后续的清军逐次加入战场,万一再次陷入僵持,太平军实力受损,力不足守,攻不足用,将会陷入更大的危险。

在太平军的立场,以南京坚城吸引敌人顿兵于城下,相机北伐或者西征,扩大南京的腹地,使得天京政权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再从容破之,实为上策。实际上,咸丰帝一直不停地给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增添人手,最多时达到两营都达到了10多万人。所以,如果太平军没有打出去,而是与江南大营的清军陷入了对峙和消耗战,正进入了清廷的作战节奏。

在清王朝的立场,在太平军北扫、西征的同时,保留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一则可以限制太平军在江浙一带肆意横行,防止太平军断绝清王朝的粮饷来源,这是清王朝能够与太平军进行持久战的根据地,不容有失。因此尽管江南大营的大多数官兵都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甚至五毒俱全,十毒包揽,打仗无用,杀良冒功,嫖娼、吸毒、养花、走私等,于战局发展无甚大用处,清王朝除了降旨责备外,也同样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太平军占领的地区都是清朝粮饷重地)

在杨秀清的运筹之下,太平军北伐军2万人,派出了六丞相中的三个,士兵都是太平天国的精锐。他们的家小都留在了南京,没有后顾之忧,一路北上,攻城56座,一直打到天津外围,京师震动,最终功败垂成。然而此时清王朝的大量军力(僧格林沁部)被牵制在山东以北,不能支援江南大营。1856年,杨秀清召回正处于胜利中的西征军主力,汇合各路太平军共达50万人,连续攻破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由此可知,太平军始终视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如鲠在喉,所进行北伐、西征的目的即是创造有利战机来攻灭之。

太平军北伐军虽然失利,但是在1856年9月之前,太平天国的军威达到鼎盛,清王朝仅仅只有僧格林沁的一支骑兵在保卫,曾国藩被石达开打的差点自杀,退回湖南重新组织团练。此时,如果编练新军,乘势再行北伐,大事未必不可成。然而,天京事变爆发后,气吞万里如虎的太平军一下子变成了没有信仰、没有主义的军队,在江南地区与清王朝的地方乡勇缠斗,已经彻底失去了改朝换代的朝气和锐气。

中国整个南方,都堕入了修罗地狱,人们参加战争、厌恶战争却又依赖战争,不管是投降、叛变、议和,甚至走私、做生意,所做一切都只是为了能活下去。在血腥的泥潭里泛起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战”,血腥、残酷、毫无理由、没有正义可言。

(苏州杀降)

他们来的时候是因为“上等的人欠我钱,中等的人有觉眠,下等的人随我去,好过租牛耕瘦田。”,到如今他们已经忘记为什么来。在无谓的杀伐之后,他们望着手中闪着寒光、泛着血腥的刀剑,早已不知道当初是为了什么而拿起了它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