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強勁的楚國,是如何失去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本的?

劉國東


在春秋的三百年曆史裡,楚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它與晉國爭霸百年,平分秋色。楚平王上臺後,任用奸臣費無極,聽信讒言,屢興冤獄。太子熊建被迫害出逃,伍奢、伍尚父子被處死,伍子胥落難吳國,由此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發動一場史無前例的閃擊戰,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搗楚都。楚昭王狼狽出逃,死去的楚平王被伍子胥從墳墓中挖出,遭到鞭屍的命運。這一戰,楚國幾乎被滅,只是在秦國軍隊的幫助下才得以光復國土。經此一創後,楚國國力一落千丈,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資本。

進入戰國後,楚悼王意識到,楚國外表強大,但已經失去春秋初期那種銳意進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缺少了“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一往無前的氣概,朝廷顯得暮氣沉沉。他果斷以吳起主持變法,希望楚國能渙發一新。可惜的是,變法尚未成功楚悼王便去世,保守的貴族們發動政變,處死吳起,楚國失去了一個機會。

在以後的日子裡,楚國幾乎沒有過令人激賞的表演,它之所以還勉強維持七雄的地位,那完全是吃春秋時代的老本,只不過印證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罷了。

在楚悼王之後的楚肅王時代,楚國對外缺乏擴張氣勢。在西面遭到蜀國的進攻,只是被動地築城防禦;在北面,一直被楚國視為進取中原跳板的鄭國被韓國所滅,楚國無力救援; 魏國更是多次發動對楚國的打擊。作為一個大國,此期的楚國可謂顏面掃地矣。楚肅王之後的楚宣王,當了三十年的國君,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值得一提。直到楚威王上臺後,楚國才有了一點起色。

楚威王在對外擴張的戰爭中,最大的成果是打垮了越國。破越之役是楚國在戰國時代所取得的最大勝利之一。在楚威王時代,向東吞併吳越、向北抗衡齊國,向西經略巴、黔中以西之地。不過,楚威王在位時間並不算長,前後僅有十一年,楚國的輝煌也只是曇花一現。

在楚威王時代,楚國國力略有恢復,然而比起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卻是大大不如。經歷變法後的秦國,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走上瘋狂擴張之路。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他的兒子熊槐繼位,是為楚懷王。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國柱國昭陽率領大軍發動伐魏之役,攻破襄陵,並掠取八座城邑。此時的楚國實力已經超過魏國,與秦、齊並列為三巨頭。

楚懷王也意識到秦國崛起的巨大威脅。公元前318年(楚懷王十一年),躊躇滿志的楚懷王率領楚、魏、趙、韓、燕五國聯軍,殺氣騰騰地開向函谷關,發動對秦國的打擊。只可惜的是,這支軍隊看似強壯,實則各路諸侯各懷鬼胎,當秦軍出關迎戰時,中看不中用的聯合部隊土崩瓦解。伐秦之役就這樣虎頭蛇尾草草終結。

五國聯合攻秦的失敗,是東方合縱運動的巨大挫折。秦國的勢力不僅未受削弱,反而接連取得偉大的勝利,先是在修魚之戰中,殲滅八萬名三晉士兵,繼而又西滅巴蜀。伐蜀之役的勝利,為秦國側擊楚國打開了一扇大門。

伐蜀戰役結束後,司馬錯以巴、蜀兩地的士兵為主力,糾集十萬大軍,造大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沿著涪水飄流而下,向東進攻楚國。這次作戰大獲全勝,秦軍攻城略地,秦惠王把這塊新得來的土地併入秦國,設黔中郡。

緊接著,張儀以獻六百里之地為條件,忽悠楚懷王與齊國絕交。楚懷王見利忘義,中了張儀之計,不惜與齊國反目。然而,當他要向張儀討取六百里之地時,張儀的回答讓他驚呆了:明明是說六里,哪來的六百里?

秦楚戰爭在楚懷王的盛怒中爆發,戰爭的結果,楚國人被斬下的首級共有八萬多級,總司令屈匄、裨將逢侯醜等七十餘名將領成為秦軍的俘虜。這一戰,楚國與秦國的差距已經盡現無遺了。屋漏偏逢連夜雨。楚懷王不僅與秦國交惡,也得罪齊國。齊宣王聯合魏、韓,大破楚軍於垂沙,擊斃楚軍總司令。

由於楚懷王政策搖擺不定,最終既得罪了秦國,又得罪齊國,成為名符其實的孤家寡人,遭到四強的鯨吞蠶食。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八年,楚懷王三十年),秦國大舉出兵進攻楚國,連下八城,兵鋒之盛,楚軍莫可抵擋。楚懷王被迫接受談判,與秦昭王約定在武關會晤,豈知一去不復返,被秦國扣為人質,最終客死他鄉。

楚懷王是楚國衰亡的關鍵人物,在諸強的打擊下,楚國威風不在,儘管國土遼闊,兵力雄厚,卻已經淪為二流國家,一直到滅亡,也沒有過精彩的表現了。


君山話史


楚國打不嬴秦國,並非楚人不善戰,亦非楚人兵器不好,也不是楚國沒有名將;楚國廟堂昏庸是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楚國變法不深徹。七大戰國,楚國雖然是第二個變法的國家,但是楚國卻是所以戰國中變法最淺也是最少的國家,可以說其它六國都是新戰國,而楚國是半新半舊,或者說舊多新少的戰國。

一、七大戰國變法情況簡介

秦國變法是最徹底地的一次變法,它不僅全面廢除了實封制,更是徹底解放了奴隸階層,釋放了國家的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秦法完整細緻,號稱“事無鉅細、皆有法式”;而且秦為上下只有一部法律,執法異常嚴格、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誰也逃不脫秦法的治理,而且變法之後的秦國曆代君主都堅持秦法,守法護法!

秦國變法的藍本是魏國的李悝變法,但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秦國變法遠比魏國深徹。魏國是戰國之世最先變法的一個國家,但是變法並不徹底,變法歷三代半君主。楚國是第二個變法的國家,吳起在楚國變法九年而死,原本就變得少,後來復辟後變得就更少了。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歷時19年,以術治韓,終申子之世無侵韓者,韓國也得到了“勁韓”的名號。但是申不害死後,韓國就復辟了,再也沒有變過法了。

齊國先後三次變法,第一次是春秋時期的管仲變法,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第二次是齊威王田因齊變法,主要集中在吏治方面。第三次則是齊宣王田闢疆變法,大體跟秦國相似,但是變法沒幾年,變法的大臣蘇秦便被老世族刺死了,變法也就擱淺了。燕國在燕昭王時期開始變法,歷一代君王,之後變法就沒有什麼動靜了。趙國在趙武靈王時,以胡服騎射的名義進行了變法,歷武靈王、孝成王兩代,之後就沒有變法了。

秦國變法最徹底,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東方六國雖然也變法了,但是並不徹底,且法治中還有禮治。這也是為什麼六國能多次合縱攻秦的一個內在原因,因為新舊之間水火不相融也。

二、楚國吳起變法九年而亡、屈原想變法而不得

吳起從魏國逃走後,進入了楚國。楚悼王重用吳起變法,變法九年而有小成,攻伐列國,戰無不勝,那是楚國在戰國時代最光輝的一個時代。然則楚悼王死後,吳起被楚國貴族亂箭射死,從此楚國又恢復了春秋時代的老體制。

楚懷王時,屈原橫空出世!屈原是一個熱情而有才華、愛國而忠君的變法志士,成為著名詩人實非屈原本意!楚懷王的父親重用屈原變法,藉助六國合縱的機會,外抗強秦,內行變法,是楚國的崛起之路。但是合縱抗秦大軍被秦國一擊而破,楚懷王的父親才把變法的路子鋪開就死了!而楚懷王是一個典型的爬耳朵,素無主見,最終錯失了楚國變法的機會,自已客死咸陽,不久屈原也投江自盡。之後楚國再無變法主張,直到滅國也沒有再變法過。

三、楚國雖大,實力卻弱

楚國佔據了整個南中國地區,面積比其它六國加起來還大!但是一則當時的嶺南地區開發較少,屬於蠻荒之地;二則楚國變法較淺,國內世族林立,相當於國中國的封地太多,因此楚國無法凝聚國力。楚國王族與其它六大家族共治楚國,徵糧徵兵都要大家商議而後定,不然啥事也做不成。楚國雖然地廣人眾,但是常備兵力就30萬左右,而且是部族私兵居多,春秋舊制軍隊居多,戰鬥力不強。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楚國雖大,卻打嬴魏、趙、齊三國,更不要說打嬴秦國。


本頭條號“大秦鐵鷹劍士” 專注先秦兩漢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歡迎大家關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學習進步,共同弘揚國學文化。


大秦鐵鷹劍士


周朝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里)。到了500多年後的春秋中期,楚國已經從一個方圓五十里的小國拓展為數千餘里的大國。尤其是雄才大略的楚莊王執政時期,楚國的霸業到達了高潮。

終春秋之世,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楚國(楚莊王)、秦國(秦穆公)四國因國力強盛、幅員遼闊,有別於其他的諸侯,因此被稱為“春秋四大強國”。


(楚國在春秋時期的主要強敵是齊、晉等大國)

可惜楚靈王、楚平王在位時期(春秋末期),楚國因常年征戰、擴張過度,最終日漸衰弱,被東南的小國吳國所滅。後來的楚昭王雖然藉助秦國的力量得以復國,但楚國的國力已一落千丈。由於國力的中衰,所以從楚昭王開始,後面的楚國曆代國君都以恢復楚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己任,停止擴張,休養生息。

到了戰國初期,中原以三晉之一的魏國最為強大。尤其是魏文侯、魏武侯之世,魏武卒東壓強齊,西掠秦土,南侵楚境,顯赫一時。公元前391年,魏國擊破楚軍於大梁,奪楚國襄陵,並一路南下。面對魏國的咄咄逼人,楚悼王只能退讓妥協,獻地求和。

直到楚宣王、威王、懷王時期,楚國才實現全面復興,開始由休養生息轉為戰略擴張。尤其是楚威王熊商在位時期,不僅趁魏國衰落之際擴張到黃河南岸,更一度兵臨泗水與齊威王的軍隊對峙。當時的楚國疆域遼闊、幅員五千裡,終於成為戰國七雄中疆域最大的諸侯王國。

《史記》稱:“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楚威王去世前給楚懷王留下的正是全盛時期的楚國,史稱“江、漢之小國盡亡於楚”,唯有當時的齊、秦等大國可以與楚國相抗衡,而趙、韓、魏、燕等國則不可同日而語也。可是,全盛時期楚國正是毀在了楚懷王手中。

隨著國勢漸安,楚懷王日漸昏庸。他聽信張儀的片面之詞,貪圖六百里商於之地,與盟友齊國斷交,後來又與秦國交惡,乃至腹背受敵。為了報復張儀“詐”楚,楚懷王恃國力的強大,貿然出兵攻秦,結果先勝而後敗。公元前312年,楚軍在丹陽之戰中被秦軍擊敗,遭斬首八萬餘級,連楚軍主帥屈丐都當了俘虜。

(丹陽之戰,楚軍大敗)

但楚懷王仍不知悔改,同一年裡又出師十萬攻秦,雖一度推進到陝西藍田,但同樣因孤軍深入遭到秦軍的全殲。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秦國扣留,最終死在秦國。此後,楚國從戰略主動徹底變成戰略被動,失去與秦爭奪天下的資格。

為了報復楚人,秦國聯合了齊、魏、趙等國多次攻楚,在20年裡先後奪下了漢中、房陵、重丘、上庸、巫郡、黔中、析城等數十城,楚國的整個西北全部被秦國佔領。至此,楚國已喪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國土。另外,在丹陽之戰、藍田之戰、黔中之戰中折損的楚軍超過20萬。更加致命的是,在秦昭襄王25年,秦將白起率師伐楚,直取郢都。白起攻陷楚國郢都後,掘開楚國的王陵,焚燒楚國宗廟。楚人東潰,哀嚎之聲不絕於耳,從此一蹶不振。


(楚軍守衛郢都)

楚國原本是與齊、秦相提並論的強國,但在楚懷王、楚頃襄王時期喪失了大量的軍隊與國力,最終日漸衰落,徹底失去了與秦國爭霸的資格。儘管後來的楚考烈王在位時期,曾經滅掉北面的魯國,實現短暫中興,但對於楚國衰落的跡象已經無法逆轉了。


歷史的荒野


楚國是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也是唯一能夠長期和晉國抗衡的國家。可以這樣說,自從晉文公稱霸以來,春秋時期的歷史就是一部晉楚爭霸的歷史。但是,自從進入戰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楚國也逐漸走了下坡路。

楚國的沒落,主要是因為守舊。當中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從春秋列國向“戰國”進化的時候,楚國仍然像一頭遲鈍的巨獸,躑躅不前。

其實,楚國曾經有過機會。

公元前390年,因為受到排擠,吳起由魏入楚。當時楚國的國君楚悼王,對吳起十分信任,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

吳起發現,楚國雖然地大物博,卻是“貧國弱兵”。究其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換句話說,楚國王室孱弱,權力下放,大臣與封君各自為政,導致楚王有名無實,國家積貧積弱。

吳起在楚國的改革,也就是針對這一弊病來展開。比如他主張對封君的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精簡無能無用之官,節省這些開支來供養“選練之士”。提出要把舊貴族遷到荒涼地區去,讓他們去墾荒生產,充實國家的糧倉。他還著手整頓楚國的吏治,“塞私門之請”,也就是禁止私人請託辦事,一切政務,公開辦理。

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吳起改革一度收到成效。楚國的國力大增,“南收揚越,北並陳蔡”,而且派兵北上,與當時的霸主之國魏國爭鋒,幾乎將魏國肢解。但是,楚國的舊勢力實在太強大了。楚悼王一死,他們便起來造反,將吳起射殺於楚悼王的靈堂。

秦國起用商鞅變法,雖然最後也殺死了商鞅,但是商鞅變法的原則被保留下來了,秦國因此而強大。而楚國起用吳起變法,在楚悼王和吳起死後便人亡政息,一本還原,甚至比原來更退步。

吳起致力於打擊貴族勢力,貴族勢力卻比原來更強大。楚國的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昭、景、屈三大家族之手。政出於私門的現象,一直延續到楚國滅亡。

吳起“破橫散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也就是不準說客到楚國來遊說。楚懷王卻輕信張儀的花言巧語,被秦國人耍得團團轉,最後客死他鄉。

甚至,吳起改革楚國人落後的“兩版垣”築城法(用夾板填土築牆),採用中原的先進技術來擴建郢都,都遭到舊貴族反對,棄而不用。後來,在裝備先進的秦軍面前,郢都的城防不堪一擊,楚國被迫遷都。

《呂氏春秋》寫到變法的重要性,曾經以刻舟求劍的故事來比喻因循守舊的愚蠢,而且感嘆道:“荊(楚)國之為政,有似於此。”這也說明,在戰國時期,楚國的頑固不化是眾所周知的。

韓非子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這句話用於回答本題,也許再合適不過。


龍鎮


其實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說,秦國統一天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當然秦國統一天下確實佔據了太多的天時地利人和。秦國到最後也是不得不統一六國了。

楚國確實厲害從春秋爭霸開始,可以說秦國統一六國結束,楚國都算是所有國家中比較厲害的了,都是靠前的。但是最終還是倒在了秦國的鐵蹄之下。

首先從變法,制度上來說,秦國就完勝所有國家,秦國的商鞅變法,直接讓秦國走上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最大的優勢就是,所有國家政令都必須要中央朝廷來做出。任何貴族或者官員都無法做出決斷。楚國雖然經過吳起變法,但是不夠徹底,而且吳起被殺後,變法還是失敗了。楚國一直都是貴族制度,這個也是楚國最大的問題,各個貴族都有自己的權利,軍事,財政等等都不需要聽從中央的調令。即使到了秦始皇時期,滅楚國的時候,也只有項燕的二十萬大軍,其他的任何貴族軍隊都沒有站出來。其他國家也一樣,在歷史的選擇中,毫無疑問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是要完勝奴隸社會的分封制度的。



在制度上的缺陷也就導致了在軍事上,已經政策上的失誤。先是失去了爭奪巴蜀地區的機會,導致秦國佔領巴蜀之後,使之成為秦國的大後方,其實從一開始楚國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機會來佔領巴蜀的。在軍事上,經過白起的幾次伐楚,楚國也是一日不如一一日。佔領鄢城,之後又攻破楚國郢都,楚國也是被迫東遷。而且國土面積也是一步步縮小。要不是出國前期積累大量的土地,到這時候說不定已經被滅了。到了戰國末期,楚國屈原改革還是遭到了制止最後被流放。到了這時候楚國還是一樣的無用。



楚國最後被滅也是順理成章的了。


小伍講歷史


是從楚懷王時期開始衰落的。

春秋時期楚國是南方不折不扣的霸主,領土最為廣闊,但進入戰國時代後,由於舊體制慣性過大,變法阻力也最大,實際上只經歷了吳起主持的短短數年變法,改革最為淺層,整個國家的運轉效率也最低,楚軍戰鬥力更是可想而知。這一點在楚懷王的對秦戰爭中可見一斑。

當被張儀忽悠之後,憤怒的楚懷王下令發兵攻秦,結果丹陽之戰損兵八萬,大將軍(注意,這是楚國的最高統帥)屈丐、裨將軍逢侯醜等70多名將領被俘,楚國的漢中郡也丟了。楚懷王不肯善罷甘休,進一步增兵攻秦,這次一直打到藍田,又一次被秦軍打敗。兩場戰役都是在楚懷王十七年。

這不是楚國遭受的最大打擊。

由於外交路線搖擺不定,今年依附秦國明年依附齊國,從楚懷王二十六年開始,楚國吃的敗仗陡然增多,這一年齊、韓、魏三國共同伐楚;二十八年,秦國又加入三國聯盟共同攻楚,殺楚將唐眛,取重丘;二十九年,秦國又攻楚,斬首楚軍二萬,殺楚將景缺。三十年,秦國又取楚八城。也是這一年,楚懷王被騙入秦國並遭到扣押,成了列國間的笑柄。

這仍然不是楚國遭受的最大打擊。

秦國本想通過扣押楚懷王以勒索楚國獻地,楚國卻立了太子橫為新王,也就是楚頃襄王。秦昭王由於盤算落空發了飆,兵出武關攻楚,又是斬首五萬,連取析城等十五城。兩年後,楚懷王在屈辱中客死秦國。

這還不是楚國遭受的最大打擊。

楚頃襄王即位的第十九年,楚軍再度敗於秦軍,割讓了上庸、漢北地。次年,鄢郢之戰開始,白起水淹鄢城、火燒夷陵,又拿下巫郡、黔中郡。屈原也因此投水自盡。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重新崛起的希望了,等到楚考烈王即位,局勢成了“是時楚益弱”。


張不叄讀秦史


《史記》是中國最偉大的史書,詳細記錄了漢武帝以前的磅礴中華史,但也存在少數謬誤的地方。其中,對楚懷王的描述謬誤最多,嚴重抹黑了楚懷王的形象。

楚懷王繼承楚威王遺志,吞併了龐大的越國,可算是有為君主,但被《史記》描述成白痴君王,屢被張儀欺騙,直至客死秦國。《史記》的描述幾近小說,與張儀的情節尤其不可信。

當時之世,超級大國魏國敗於齊國的兩次大戰和秦國的趁火打劫,實力迅速消減,而秦、齊在西、東兩邊迅速崛起,沒有其他對手,只有橫亙其間的龐大楚國是兩國的障礙。

楚國國土龐大而物產豐富,是餓狼口中的大肥佬,於是秦、齊暗地聯合起來,兩邊夾擊削弱“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強大楚國。楚國不像其他國家,內部貴族分權嚴重,楚王無法集中力量對抗,自然抵抗不住秦、齊的聯合行動。楚懷王十七年,秦國舉國攻打秦國,直至離咸陽僅四十公里的藍田,但被魏、韓攻打後院而失敗,秦國也不得不割地求和,這是戰國期間秦國受到的最大軍事打擊。後來,秦國派戰神白起屢次進攻楚國,洗劫國都,楚國實力不濟抵擋不下,在戰國中後期跌落為大而不強的二等國,失去與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本。


積微Derek


誠邀。


在我國,楚國是西周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那麼為何實力強勁的楚國,在戰國時期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的?事實上,楚國到了戰國時期開始走向衰落,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也是必然的。


首先,楚國變法不徹底,舊貴族長期把持朝政;

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而楚國在改革方面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楚國有吳起變法,但是變法隨著楚王的去世而夭折,吳起也被反對派殺害。楚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君主權利過於分散。縱觀楚國八百餘年的歷史,楚王都沒有實現像商鞅變法後秦王那樣對國家的絕對控制權,楚國的大宗族,像春秋時的鬥氏、戰國時的屈、景、昭三大家族,幾乎壟斷了楚國軍政大權,楚國雖然有權但是過於分散,對於權利不能如臂使指。

其次,楚國曆代都有一個問題:戰略失誤,錯失良機;


楚國有幾次全盛的時期,都存在著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但都被白白浪費了機會。春秋時期晉楚兩大國的戰爭對彼此消耗太大,後來開了兩次弭兵之會,實際上就是停戰協定,各國商議尊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這就把楚國進取中原的路截斷了。到了戰國時期,楚國沒有出兵巴蜀,使得秦國捷足先登,此後楚國門戶大開。

再次,楚國人才大量外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楚國本地盛產不少人才,但楚王不能盡用,加上舊貴族把持朝政,人才不僅紛紛流向他國,還為楚國拉了很多仇恨值,最典型的是伍子胥,被楚王殘害一家後投奔吳國,帶兵復仇差點滅了楚國。另一位本來為楚國效力的張儀,因為涉嫌竊玉受到楚令尹昭陽殘害,無奈投奔秦國當上了相國狠狠報復了楚國。

最後,楚國缺乏統一天下的決心,也沒有為此做出什麼;

楚國是傳統大國,習慣了以大國霸主自居、周圍各種小國俯首帖耳的樣子,北方又苦又寒冷,楚人根本就不願意前往征伐,即便楚國勢力最強大的時候,也最多守住淮河一線,坐擁半壁江山,不再進取,楚國缺乏統一天下的決心,這是不爭的事實,戰國時期各國征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楚國過於安逸確實不可能統一。


由此可知:楚國雖然擁有千里疆域,看似強大,其實外強中乾,加之統治者統治不利,楚國想統一確實不太容易,楚國坐失良機,戰略失誤,逐漸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本也是必然的。


源稚生


作為"楚國人"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認為楚國並沒有喪失爭奪天下的資本,而是作為腐朽的舊楚王族統治者在沒有獲得人民支持下被秦滅了國,但其強大的潛力是存在的,這就是為什麼流傳一句話"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並且由於強大潛力,秦始皇只往兩個方向派來重兵,一個是北方軍團30萬,一個是征伐百越的南方軍團60萬,有重兵控制楚國用意,而且楚國滅亡之後局部仍然一直在持續反抗。




所以我先聲明一下,楚國雖然與秦國相爭失了天下,但是亡秦的乃楚國傳統貴族人士項羽,且最終建立第二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創者也是楚人劉邦,只是劉邦出身寒門在六國覆滅後,並不再想去強調原先六國之一楚(作為寒門,強調也難以獲得法統地位),而是要開創一個全新的偉大王朝"漢"。

那麼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強大的楚會輸給秦?

1:舊楚國國運下降的沒落趨勢與新秦興起的鮮明對比。

任何一個事物乃至王國朝代都是興衰更替的,作為幾乎與周同時興起而並存800年的南方中心楚其實一直遊離於周的體系邊緣,與週一樣共同經歷了興衰。周在立國400年後開始走向衰落主要由於北方強國林立,而楚一直希望成為南方的與周在北方同樣的中心地位,而且楚也做到了,由於南方很少出現強國,楚國通過6-700年持續擴張統一了南方,成為中原無法滲透的大一統的南方王朝,作為南方地區擁有獨特獨立起源的楚文化,為華夏貢獻了第二個圖騰"鳳凰",足以說明楚國在南方的成功和成就,但是我們如果放大到目前中國的大範圍作為更強勢的古老起源北方強勢文化,及後來的大一統史觀,人們都將楚看作一個地方政權,實際上楚國統治者一直認為自己可以與周同立,甚至一度稱王問鼎中原,還有了一段周楚有名的城下德政對話(王孫滿春秋時周大夫。楚莊王八年(前607),楚攻陸渾之戎,至洛,陳兵於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勞軍。楚王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終使楚軍退去),讓楚王知道了天下歸心乃德政。但楚一直與周並立稱王。我們得感謝最終先統一天下的另一個"蠻夷"秦,否則今天中國的文化將一定程度改革古老的華夏起源。因為秦雖然也是北方為周養馬的家奴蠻夷出身,但其受主人影響很大,況且東周之後給秦的封地是原先西周的"王興之地",所以秦繼承了華夏文化並作為後興國家改革發展成郡縣制。作為後來的顛覆者,必然顛覆舊周和舊楚。



2:改革的秦成功和楚的失敗。

我們說秦國立國出身並不好,其是周的養馬家奴,常年在北方草原,立國之後基因並不是固定人才來源的貴族文化,秦基本上有名的人才都來自於東方各國,各國人才就像現在一樣都紛紛去西方的美國"(當時的新興秦國)"各顯身手。而楚作為獨立起源,貴族文化根深蒂固,楚國幾大家族牢牢控制著整個國家的利益,楚王甚至都一度無真正實權。這樣的一個政權基本上不大可能真正蛻變改革。所以商鞅能在秦國改革成功,但吳起在楚國註定中途失敗。

3:制度的先進性對民力的高效調用。

經商鞅改革之後,秦的制度在當時非常先進,極大的優化了戰爭與生產的協作效率與積極性。農忙時耕作,打仗時當兵,而且,耕戰與軍功獎勵制度調動了人民積極性,可以將有限國力發揮到極致。而楚國的貴族文化導致利益只會向貴族分配集中,人民是不會為統治者賣命的。

4:南北的國力民生差異。

我們說中國有華夏5000年曆史,首先發源於北方,在當時的戰國時代,民智民力及文化的早期發展北方已經歷經2-3000年,作為農耕文明北方的土地開發利用及人口發展都比南方稠密,而南方的楚國雖然地盤大,人口基數也比秦多,但分佈比較散,而且早期的生產力開發限制很多土地並沒有開發利用。

5:文化影響。

文章開頭提到了楚莊王問鼎中原與周天子的一段對話,原本可以滅周的楚莊王因文化德政自卑而罷兵撤退,開始了與中原文化的融合。這說明歷經幾千年發展的華夏文化在周繼承之後具有先進性和同化性,楚國幾百年在周文化的強大影響下很難獲得北方諸國及人心的認同,而作為繼承周文化又發展的秦就沒有這個問題。


牛牛的事兒


楚國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貴族勢力太過於強大,楚國曆史上貴族弒君登王位之事並不少見,楚國國王都有可能有在都城被刺殺,由此可見貴族勢力有多嚇人。

到了和秦國爭霸的時候,楚國有封君四十多位,這些封君佔據了楚國最富饒的地方,中央王庭的財政收入只會在越來越少,楚國財力明顯不足。與此同時封君的勢利越來越大,有的封君甚至敢於發動叛亂。

楚國吳起變法雖然極大的打擊了貴族勢力,但是楚國的本質並未發生改變,這也是一代雄主楚武王所想改變的,可惜楚武王在位時間只有十年多,他並未實現這一目標。

到了楚懷王時代,楚國看起來還是很富很強的,他們的軍隊伙食供應是七國之中最好的。但是楚懷王能力有限,後期也越來越昏庸。因為商於六百里土地引起的戰爭讓秦楚兩國都受損嚴重。此戰秦國雖勝但是是慘勝,楚國軍隊甚至直接威脅到了秦國首都咸陽,雙方均有十幾萬人傷亡。

但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家的結構得到了簡化,秦國的貴族勢力比楚國弱得多,所以秦國很快就恢復了。楚國則開始衰落,因為楚國的收入大部分落入貴族手裡。此後,魏國,齊國接連攻打楚國,楚軍大敗,從此不敢發動大規模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